APP下载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践路径探索

2022-09-29陆文灏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课赛证书

陆文灏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引言

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当下正处于周期性底部与“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性变革的叠加共振期[1]。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不断应用于汽车研发、制造、服务各领域,导致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不足以适应岗位工作的快速变化。《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顺应了职业教育跨界的属性,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起产业、学校、技能大赛、技能评价组织之间相互贯通、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汽检专业)积极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践路径,扛起为区域汽车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与担当。

1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新时代价值

“岗”“课”“赛”“证”单独看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不是新生事物,职业教育面向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早已成为共识,起始于2008 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充分展示了拔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成果,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已普遍为师生认可。2021 年召开的全国职教大会提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这一新概念,成为探索职业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一种创新模式,肩负起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新时代价值。

1.1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职业教育跨界特征的必然要求

姜大源先生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这是其与普通教育的重要不同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就是职业教育特点的集中体现[2],但是在教育教学微观实践过程中,依然没有全面破解学校热、企业冷,计划易、落实难等问题。“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可以跨界搭建多元利益主体的载体,发挥各方优势,探索相互融合、利益共享的育人机制,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的抓手和落脚点。通过这一载体引导企业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关注技能大赛,研究行业标准,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1.2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培养德技并修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模式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3]是国家给职业教育提出的工作要求。“岗课赛证”综合育人通过岗位任务和技能标准的引领,构建起课、赛、证综合育人平台,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多维度、递进式学习专业知识和训练技术技能,同时又能将企业行业的劳模、能工巧匠引进课堂、实训室,使学生零距离体验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在逻辑

“岗课赛证”的内涵是:岗是职业岗位,课是育人课程,赛是技能大赛,证是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4]。综合育人要求四者能够有机衔接和融会贯通,精确分析四者的内在逻辑是实践“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关键。

2.1 岗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起点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服务产业发展,职业岗位是不同产业与职业教育摸得着的“连接器”。职业教育为产业培养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所以首先要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相关的技术技能标准,其次要挖掘工作任务中的典型案例,梳理职业能力,最后才是开发课程进行教育教学。

图1 “岗课赛证”四要素逻辑关系

2.2 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

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更是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最直观的窗口,由此可见,课程是人才培养宏观目标与教育教学微观实践的结合载体。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课程是关键环节,更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核心单元。

2.3 技能竞赛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手段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技术”赛项由“发动机管理技术”“车身电气技术”“电动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模块组成,竞赛内容来源于岗位工作任务,旨在考察选手分析车辆工作原理、电气线路的能力;正确使用工具设备测量、判断、分析各种信号的能力;熟练、准确拆装车辆零部件的能力。技能竞赛突出了实践能力的训练,营造了技术技能真实比拼的场景,充实了课程实训教学的手段,同时在课程建设中融入竞赛的赛题、评分标准等资源,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

2.4 职业技能证书优化了课程的技能标准和评价方式

《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提出将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汽车运用与维修1+X 技能等级证书按照汽车五大系统、十大模块的职业技能等级框架开发了十六个模块的证书,每个模块的考核内容按照工作任务、职业技能、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层次设计,其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吻合,职业院校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与课程对应的证书模块,将证书中来源于行业的技术技能标准与学校课程内容对接,实现课证融通。再者,考取证书也是课程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能为学生学习结果和技能掌握情况提供一种证明。

3 汽检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困境

3.1 汽车产业岗位复杂,标准不统一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按照汽车制造和使用可以分为汽车前市场和汽车后市场,前市场的岗位主要分布在汽车的需求分析、研发设计、制造、检验等领域,后市场的岗位主要分布在汽车美容养护、维修、销售、保险理赔、二手车交易等领域。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收录汽车摩托车类共有11 个工种28 个岗位适合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其中汽车前市场8 个工种17 个岗位,汽车后市场3 个工种11 个岗位,如此多的岗位,给汽检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即使相同的岗位,例如汽车电器维修岗,其主要职责是汽车电器设备的维护、检测、维修,也面临不同品牌车辆在电器布局、控制原理、电路图表达方式、信号定义等技术标准方面无法统一的现象,由此给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带来了挑战。

3.2 课程建设不能完全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然要求其课程目标是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需要来源于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具有真实的工作场景,学习过程具备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科系统化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有着本质差别,打破学科系统化课程虽然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知易行难。一方面,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要求课程负责人能准确、清晰地罗列出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并且能够准确分析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如果这个过程存在偏差,将导致后续课程开发工作成了无本之木。由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汽车行业实际工作经验,这些要求给教师的课程开发带来了很大挑战。另一方面,汽检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例如汽车机械基础,其内容大部分是知识层面的,本身具有学科系统化的特点,虽然在开发中引入一些汽车相关案例,但是要打造成完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难度很大。

3.3 课赛、课证融通貌合神离

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试金石”,是职业教学改革的“指挥棒”[5],虽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的不同专业情况千差万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很难找到统一的课赛融通路径。有些院校重视技能竞赛的结果,特别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种含金量高的比赛,选拔学生进行专门化训练,期待取得标志性成果。这种模式集中优势教师、硬件资源为少数学生服务,虽然可以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拔尖人才的一种尝试,也有利于竞赛获奖,但是偏离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这一技能大赛办赛初衷。

“课证融通”是指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开发与“X”证书对应的职业领域知识技能需求相融合;课程标准与“X”证书等级所需的知识技能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内容对接,教学标准与“X”证书等级标准相融合;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与“X”证书对应的职业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对接[6]。实现“X”证书与课程的融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破解整合师资团队、改造实训场地、升级实训设备、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等难题,从而导致有些职业院校在实践中偏离了“课证融通”的价值取向。一些院校用证书的考核内容完全取代课程,按照考证的要求来设置课程内容,证书考什么课程就教什么,片面追求考证的通过率。也有院校将“X”证书整合成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现有课程体系,没有深入研究证书的考核内容、标准、方式,为了考证而考证,造成重复教学,增加了学生的负担。[7]

4 汽检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实践路径

4.1 深入调研苏州汽车产业现状,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

2020 年苏州汽车制造业产值2015.49 亿元,在22 个分行业中排名第五,但是汽车制造业内部结构不均衡,存在着零部件制造规模大,整车制造规模小的问题,全年整车产量仅7.5 万余辆,导致本土观致汽车、捷豹路虎汽车等品牌市场占有率低,在建产能未充分利用。2021 年底苏州市机动车总量478.95 万辆,排名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成都、重庆。在企查查网站查询公司名称带有“汽车维修”且属于修理服务行业的苏州注册企业数,截至2022 年1 月为9719 家,在江苏省排名第一。

面对苏州汽车产业现状,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汽车后市场服务业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考虑到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主要涉及产品的设计、加工、装配、检验等环节,理应由装备制造类专业提供相应人才。所以汽检专业应当瞄准汽车后市场并兼顾整车制造,培养面向汽车运用技术服务领域,掌握汽车各总成拆装、日常维护保养、性能检测、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事故车损伤评估与修复等专业技术技能,能够从事汽车检测、维修、装调服务和生产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4.2 校企协同分析岗位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是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岗位衔接的纽带,术业有专攻,分析工作任务必须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协同完成。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共建的企业学院,汽检专业开展多轮研讨会,分析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归类合并名称不同但工作任务内涵相同的岗位,最终建立了汽车机电维修、钣金维修、油漆维修三个核心岗位和服务顾问一个拓展岗位的工作任务库,为后续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4.3 课证、课赛融合重构专业岗位核心课程

一是课证融合。北京中车行开发的《汽车运用与维修1+X 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包含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智能新能源汽车共计16 个模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大部分模块又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获得评价组织颁发的考评员证书,同时根据专业面向服务岗位和办学资源现状,邀请校内外专家反复论证,选取了“电子电气与空调舒适系统技术、汽车车身钣金修护与车架调校”两个模块的中级证书开展课证融合。汽检专业原有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岗位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选取岗位核心课程中的“汽车车身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汽车车身修复技术”两门课程,将中车行证书的“工作任务-职业技能-技能点-知识点”层级对照原有课程结构“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开展逐级分析,遵循“保留、替代、补充、优化”的思路,原课程与证书内容完全匹配的保留,证书内容更能反映行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的则替代,原课程空白的技能点、知识点则用证书内容补充,最后优化新课程的教学项目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训练的梯度序化教学内容。

二是课赛融合。选取岗位核心课程“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技术”赛项的“发动机管理技术”和“车身电气技术”两个比赛模块,选取“电动汽车结构原理与检修”课程对接大赛“电动汽车技术”比赛模块,分析比赛内容与课程工作任务的关联性,将大赛的故障案例转化为课程的实训任务、大赛的评分标准转化为教学项目评分标准、大赛的故障诊断逻辑融入教学设计、大赛选手报告单转化为学生工单,实现了大赛涵盖的知识点、技能点进入相关课程标准。

图2 课赛证融合后专业岗位核心课程

4.4 赛教互动创新教学模式

一是以赛促教。技能大赛考察选手的核心是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大赛的故障诊断流程来源于世界先进整车厂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在教学中融合比赛经验,设计了故障现象描述、故障范围推断、故障代码分析、故障信号检测、故障点确定、故障原因分析为核心的“四阶段,八递进”教学流程。教学实施中,在项目考核环节引入竞赛模式,6 名学生分成一组,其中2 名学生设置故障,2 名学生排除故障,2 名学生模拟裁判打分,角色轮换。教师考察故障设置的合理性、故障排除的准确性、模拟裁判打分的科学性,分别给学生综合评价,使学生练就真实技能,体验准、快、稳的竞赛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破解了竞赛模式难以惠及所有学生的难题,践行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普惠性。

二是以教促赛。首先优化课赛融合的顶层设计,将技能大赛的知识点、技能点植入教学项目,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比赛“训练”。其次教学过程引入竞赛的模式,培养了学生沉着冷静、顽强拼搏的态度,解决了竞赛训练与课程教学“两张皮”的问题。最后通过各种教学评价,选拔出好苗子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形成良性互动,也为重要赛项取得好成绩奠定基础。

5 结束语

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汽车产业的适应性,遵循了汽车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满足了高职学生学习偏好。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应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为抓手,构建产业、行业、学校闭环生态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课赛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收录证书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