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关键技术 助力“换芯”工程
2022-09-29
2020年,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20〕8号文) 中指出,中国芯片自给率在2025年达到70%。在产业需求、国家政策的双重推动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逆境中也迎来了重大机遇。测试作为贯穿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及应用等产业链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华岭集成电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打造了集成电路测试全过程精细化管控和数字化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实现交付时间、经济性、服务灵活性及质量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芯片测试云”服务体系,形成了“互联网+集成电路测试”创新运营模式。
平台坚持创新、进取,专心、专注、专业的打造芯片信任基石,以集成电路测试前瞻性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为导向,加强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应用等单位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与应用,形成产业链衔接联动,激发活力和创新,从前沿测试技术研发、测试装置与软硬件研发、高品质自主可控测试服务等层次上服务于战略新兴产业,为国内集成电路相关用户提供全流程本土化的先进测试技术支撑和测试服务,支撑集成电路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平台突破了国产CPU、千万门级FPGA、大容量存储器、北斗卫星、汽车电子、人工智能芯片等一系列高端产品测试技术及产业化测试技术,拥有超过10000m2的技术研发与测试场地,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专业测试领域中测试能力强、技术研发先进、客户服务到位的公共服务平台。以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为宗旨,聚焦集成电路产业链检测与测试需求,具备测试大型仪器共享、测试资源共享、技术咨询、测试委托、技术培训及第三方鉴定测试等公共服务属性职能,为集成电路产业链头部企业及众多中小型创新企业提供经济性、灵活性、高质量及自主可控测试技术服务,实现测试与产业联动,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一、用心测“芯”,突破技术创新
平台坚持创新与改革,瞄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和国产化重大战略,突破了12英寸极大规模先进工艺集成电路测试多项关键技术,尤其是在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领域具有技术和应用的学科带头实力,突破了一系列测试关键技术,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发展:一是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测试大生产线,完成了12英寸28nm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应用;跟紧国际产业技术发展趋向,实现了从28nm/12nm/14nm国内最先进的工艺节点测试技术从研发到大规模产业化测试的应用;二是基于"芯-端-云"融合架构,自主研发"芯片测试云"创新服务,突破了空间、时间、地域限制的测试,实现测试大数据分析、工艺良率提升、工艺改进指导等测试信息实时互动;三是构建了国产测试设备应用示范线,提升了集成电路测试环节的国产化率,弥补产业中的测试短板,填补了国内国产高端SoC测试系统应用的空白。以应用牵引、技术研发与设备研制联动的组织机制,有效推进了国产测试系统的应用落地,形成测试服务、设备研发及量产应用的健康生态体系。
二、突破卡脖子工程,助力“中国芯”发展
公司在集成电路测试的专业化道路上创新发展、执着坚守,致力于测试技术研究、国产测试装备研制及新技术、新方案研究,为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提供先进、专业的全流程本土化测试技术服务。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多个芯片产品提供了测试技术支撑及服务:承担国家科技部立项的高端金融卡测试验证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的重大课题,突破了金融IC卡芯片一系列测试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全流程测试,助力“换芯”工程;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产高端SoC测试系统"研制,专攻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国产化,突破国产测试设备、测试工具、测试软硬件等研发,完成建设的国产测试设备应用示范线的应用卓有成效,填补了国内高端SoC测试设备的空白,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发展,提升了集成电路测试环节的国产化率,弥补产业中的测试短板。
构建的国产测试设备应用示范平台,可以更灵活的分配机台资源,有效缓解当前集成电路产业的产能不足,不同层次满足客户需求,有效推进了国产测试系统的应用落地,形成测试服务、设备研发及量产应用的健康生态体系,提升量产服务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国产高端测试设备“卡脖子”的突破。承担国家工信部立项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建立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创新平台,为集成电路产业链提供全流程测试技术服务,推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集群发展。
三、推动科创人才集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建设
平台凝聚了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有包括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国有企业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科技部 、工信部专家库专家等人才,培养了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高级工程师等中高端人才,团队中青年核心骨干团队超过70%,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20多次;完成申请了技术发明专利达到174件,其中国际技术发明专利14项,授权专利60项,获国家软件著作权176项,在技术创新、软硬件配套和大生产测试应用处于国内先进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