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 与超声血管造影在肾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对比
2022-09-29王月
王月
肾癌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中老年人为发生肾癌的重要群体。在疾病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显著。有很多患者在诊断为肾癌时,其病情往往进入了中晚期,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如果能够尽早发现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为其开展治疗,有助于提升患者5~10 年的生存率[1]。由此可以看出,利用有效方式尽早发现肾癌同时开展针对性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全面探讨螺旋CT 与超声血管造影在肾癌诊断中价值,以本院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存在肾脏小肿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存在肾脏小肿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4 例,男36 例;年龄25.52~68.92 岁,平均年龄(49.63±6.16)岁;除却10 例患者由于血尿来院就诊之外,剩余40 例患者事先经超声体检发现病理改变,不存在明显的临床体征以及相关症状。患者均自愿参加实验调查,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实验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了螺旋CT 检查,之后接受超声引导下血管造影。采用Seldinger 法实施血管造影检查。在超声引导下,开展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操作。首先实施常规化肾动脉造影以及主动脉造影。其中34 例患者同时实施了药物血管造影检查。药物血管造影方法为:开展超声血管造影前,于同侧肾动脉注射10 μg 肾上腺素,过15~20 s 后,实施肾动脉血管造影术。且所有患者均取得了最终病理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螺旋CT 与超声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率;观察超声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超声血管造影重要观察项目为血管的具体形态、血液供应情况、是否存在无染色以及注射完肾上腺素后血管瘤是否发生收缩,而血管瘤是否发生收缩是评价病变具体性质的重要依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病理诊断结果 50 例患者中,经手术治疗32 例、活检18 例。病理诊断结果:小肾癌28 例,其中混合细胞癌4 例,肾透明细胞癌24 例;良性肿物22 例,其中炎性包块6 例,肾囊肿6 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 例,正常肾结构6 例。50 例患者肾脏肿物直径1.1~3.2 mm,平均直径(2.6±0.3)mm。
2.2螺旋CT 与超声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率比较超声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率为96.0%,高于螺旋CT 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50 例患者螺旋CT 与超声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率比较(n,%)
2.3超声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 小肾癌的超声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局部表现为小动脉瘤样扩张变化、血液供应小动脉直径增加、血管紊乱呈网格样,癌瘤染色显著。34 例接受药物血管造影患者中,包括16 例良性肿物、18 例小肾癌,患者均取得正确诊断。小肾癌的药物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正常肾小叶间动脉和与之相关的下分支显著收缩,并未显影;癌灶的瘤血管以及相关供养动脉未发现收缩现象,清晰度更高。良性肿物的药物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叶间动脉受到压迫,发生推移,不存在显著的肿瘤血管;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显示很多新生肿瘤血管、动脉瘤样表现以及肿瘤染色,药物注射后,血管的造影供氧动脉以及肿瘤血管表现出收缩样,肿瘤的染色消失情况和恶性癌灶存在较大不同。
3 讨论
肾癌为一类由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不同位置上皮细胞发生癌变所引发的恶性疾病。近几年来,我国肾癌的发生率表现出了逐年上升的态势。肾癌的发生和长期使用激素、原发性高血压、吸烟、肥胖等因素关系密切[2,3]。随着患者疾病的不断进展,其会出现如腰痛、血尿、腰腹部肿物、血压升高以及红细胞增多症等局部或者全身性症状。如果情况严重,患者还会表现出如咯血、骨折、骨痛等相关症状。当前,肾癌已经成为了我国常见病、多发病。有统计证实:肾癌的预后情况和肿瘤的具体位置、淋巴结转移数量以及病理类型息息相关。
相关调查表明,相较于螺旋CT 以及超声检查方法而言,超声血管造影诊断肾癌的特异性比较高。肾癌的B 超图像并不存在特异性,具体表现为混合回声、强回声以及低回声实体病变。并且值得说明的是,超声诊断疾病的可靠性以及精准性和工作人员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临床经验息息相关,并不具备明显的可比性,误诊以及漏诊率较高。另有报道证实:在术前对肾癌患者开展超声诊断的准确率非常低[4,5]。而螺旋CT 检查虽然对于操作者要求不高,但这种检查也应当全面遵循常规扫描和平扫后增强的操作模式予以完成。技术性影响因素包含扫描时间延长、部分容积效应与条状伪影。值得说明的是,患者的呼吸运动也会对小肿物检测造成影响[6]。小肾癌患者螺旋CT 表现具体为:等密度影以及低密度影。有少数患者会表现为高密度影。在开展增强扫描过程中可发现:从轻度到明显增强。小肾癌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于螺旋CT 上的主要鉴别依据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需探测到脂肪密度,倘若未能探测到脂肪密度,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非常容易被误诊为肾癌。另外,有少部分小囊肿会由于部分容积效应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强,进而被误诊。
小肾癌患者的超声血管造影具体表现为:负责血液供应的小动脉直径增粗,局部表现出小动脉瘤样扩张现象。肿瘤血管成本各样染色明显[7]。在本文中,为了全面判断癌瘤的具体性质,作者同时使用了药物超声血管造影法予以对比。该检查方法的具体原理为:新生肿瘤血管无法分化为小静脉以及小动脉,血管单纯由上皮构成,其对于肾上腺素的药物反应并不显著。因为在正常血管收缩效应下,肿瘤血管展现的更为清晰。良性肿瘤血管往往会和正常的血管一同收缩,基于此,其和肾癌的表现并不相同[8,9]。本组内,共计34 例患者接受了药物血管造影,其均取得了正确的诊断结果。
当前有文献指出:倘若良性肿物新生血管缺少弹性纤维以及平滑细胞时,其有可能并不会表现出收缩现象,具体表现和恶性肿瘤症状相似[10]。在本次实验内没有发现此类情况出现。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可能与肾上腺素与肾脏外周血管作用较强,导致药物血管造影优势更加突出有关。在此其中也有极少数的肾癌患者表现为少血管型,而在此刻开展药物血管造影,也有可能表现出假阴性结果[11,12]。这种情况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率为96.0%,高于螺旋CT 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超声血管造影在肾癌诊断中具有优越性。
综上所述,相较于螺旋CT 检查,对肾癌患者开展超声血管造影有着更好的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内推广以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