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P 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和ACDF 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2022-09-29林加阳
林加阳
颈椎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的疾病,是指由颈椎退行性病变产生的临床综合征,以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多见[1]。ACDF 在颈椎病治疗中应用普遍,常规采取传统钉板融合器内固定,虽然可重建颈椎病变节段的稳定性,但会牺牲融合节段的原始活动,加速椎间盘退变,术后易出现颈部不适、喉返神经损伤[2]。Zero-P 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兼具了钛板内固定和椎间融合器的优点,保证良好的力学稳定性,减少内固定物与食管周围组织的摩擦,而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优势,但临床疗效是否更具有优势需深入研究[3]。为此,本次研究对Zero-P 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1 月~2021 年3 月本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96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29 例;年龄31~70 岁,平均年龄(57.46±9.01)岁;体质量指数(BMI)20.4~25.7kg/m2,平 均BMI(23.15±1.17)kg/m2;病变节段:C3~412 例,C4~518 例,C5~610 例,C6~78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28 例;年龄32~70 岁,平均年龄(57.18±9.06) 岁;BMI 20.2~25.9 kg/m2,平均BMI(23.18±1.13)kg/m2;病变节段:C3~410 例,C4~519 例,C5~612 例,C6~7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影像学诊断显示存在神经根或脊髓压迫,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或压颈试验(+),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相关标准;保守治疗无效;符合ACDF 治疗指征[4];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神经受压节段和患者症状体征不符合者;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后纵韧带或黄韧带骨化者;病变节段前存在手术史或外伤史者;合并严重心脏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及急危重症者。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采取ACDF 内固定治疗。术前完善常规检查,利用X 线、CT 及颈椎磁共振(MR)判断病变节段、后纵韧带及黄韧带情况,术前1 d 指导患者进行气管推移训练。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将肩部垫高,取右颈沿着皮纹方向横切口,逐层分离,撑开颈阔肌及深筋膜,直至椎体前沿,定位穿刺间隙,C 臂机透视确认后咬除椎间隙前缘增生骨赘,Caspar 撑开系统撑开椎间隙,摘除病变椎间盘、骨赘,并切除后纵韧带,充分减压后术野彻底止血,放置适宜的椎间融合器及钛板,螺钉锁定。C 臂机透视确认固定良好后冲洗并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3 d,定期随访。
1.2.2观察组 采取Zero-P 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手术过程基本同对照组,即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及准备工作,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切开分离,咬除病变,切除后纵韧带,充分减压,选择合适大小的融合器试模,置入后依据松紧度确定融合器尺寸,并在填塞减压时切除自体骨植入后螺钉固定。C 臂机透视确认固定良好后冲洗并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3 d,定期随访。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参数,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螺钉松动、螺钉断裂、钢板断裂、内置物移位、吞咽困难。③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障碍程度,术前及术后3、12 个月测定患者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障碍程度。采用VAS 评价上肢和颈部的疼痛程度,分值范围0~10 分,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5]。采用NDI 评价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分值范围0~50 分,分数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6];采用JOA 评价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分数越低功能障碍越明显[7]。④比较两组颈椎功能影像学变化,测量术前及术后12 个月患者病变节段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采取正侧位X 线片和颈椎CT 平扫测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围手术期参数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手术期参数比较()
表2 两组围手术期参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3两组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障碍程度比较 术前,两组VAS、NDI、JO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 个月,观察组VAS 评分及NDI评分低于对照组,JO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障碍程度比较(,分)
表4 两组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障碍程度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两组颈椎功能影像学变化比较 术前,两组病变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个月,观察组病变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颈椎功能影像学变化比较()
表5 两组颈椎功能影像学变化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颈椎病作为常见的退行性疾病,由于如今人们工作姿势、休息姿势等影响,导致颈椎长期劳损,发病率逐渐提高,而且呈现年轻化趋势。颈椎病患者颈背僵硬、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一般采取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治疗,但若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则需选择手术治疗[8-1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Zero-P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在颈椎病治疗中逐渐推广,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稳定性强及安全性高优势,其使内置物更符合颈椎生物学及力学,采取创新型的结合界面及牢固的螺钉锁定解除,保证固定效果和稳定效果[9-1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Zero-P 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具有术后恢复速度快优势,缩短住院时间,而且手术安全性高。与邓烨等[15]研究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相近,分析原因认为Zero-P 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可与椎体前缘形成零切迹,减少与颈部软组织、食管等摩擦,减少吞咽困难,而且该系统稳定性强,术中操作不会影响上下椎体软组织,减少相邻间隙的退变,避免植入物偏移及钉道松动,利于术后快速恢复[16,17]。而且Zero-P 与钛板一体,植入后自动校准,植入后能完全容纳于椎间隙,减少刺激。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3、12 个月,观察组VAS 评分及NDI 评分低于对照组,JO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可促使患者快速缓解上肢和颈部的疼痛,解除颈椎功能障碍,并恢复病变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改善颈椎功能[18]。Zero-P 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利于椎体生理结构的恢复,快速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而且能够预防使用融合器所致的移位沉降,最大限度保留颈椎的活动度,利于患者尽早功能锻炼,缩短颈椎功能恢复时间,提高康复效果[19,20]。
综上所述,Zero-P 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促使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减轻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障碍,而且不良事件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