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体温导向的循证护理在全麻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2022-09-29刘慧琳郑艳阳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9期
关键词:全麻循证苏醒

刘慧琳,郑艳阳

(长垣市人民医院 麻醉科手术室,河南 长垣 453400)

全麻手术为外科治疗疾病的常用麻醉方式。全麻状态下,下丘脑调节体温中枢受到抑制,机体产热、散热功能失衡,故体温降低[1]。患者出现低体温后可对麻醉药物的代谢造成阻碍,进而造成苏醒时间延长、机体凝血功能紊乱等。因此采取合适的保温措施预防低体温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护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发生麻醉低体温后的干预,预防性干预措施较少。循证护理为护士通过自身经验及相关文献,在问题发生前预测其风险,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满林林等[2]的研究指出,循证护理可减少全麻手术患儿低体温的发生,并可改善患儿的自主呼吸情况。低体温导向的循证护理将全麻导致的低体温作为循证问题,以促进患者恢复为目标实施干预,可提高全麻手术患者苏醒质量及术后恢复情况。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低体温导向的循证护理在全麻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行全麻手术的200例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24~75岁,平均(43.74±9.84)岁;体质量指数 (BMI) (22.73±0.68)kg/m2;手术类型:开胸手术23例,腹部手术55例,骨科手术18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26~75岁,平均 (44.43±9.43)岁;BMI(22.76±0.76)kg/m2;手术类型:开胸手术20例,腹部手术57例,骨科手术16例,其他7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前调节手术室温度22℃~24℃,湿度40%~60%;术中采用棉被遮盖非术区皮肤保温;加湿吸氧;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组采用低体温导向的循证护理:①护理人员通过查阅相关权威文献,预测全麻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低体温预防问题,请教相关专家,结合文献,总结导致低体温的因素,如手术室温度偏低、身体暴露时间延长、体腔开放时间较长、冲洗液及输注液体温度较低,针对上述因素制定干预计划。②术前: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告知其麻醉流程、可能出现的感官异常、导尿管及各种引流管的作用,使患者熟悉围术期流程,缓解其恐惧、焦虑情绪;术前1 h用水暖毯加热手术台,提前将手术室温度设定为23℃~26℃;术中输注液体置于2℃恒温箱中保温,采用电子加温器加热输注的液体,缩小输入液体与体温的差距。③术中:患者入室后用加热毯覆盖非手术区,术后每10 min监测1次体温,患者体温高于37.5℃时暂停加热;气管导管上方与湿热交换器连接,维持呼吸道温度、湿度恒定;下肢可穿戴脚套保温,促进静脉回流;与医师密切配合,缩短手术时间。④术后:苏醒期间,加强对患者体温及生命体征监测,保证麻醉苏醒室温度,用保温毯或棉被覆盖,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适当使用镇痛、镇静药物,防止患者因疼痛出现躁动。

1.3 观察指标采集患者麻醉前(T0)、手术开始30 min(T1)、拔管后10 min(T2)、术后12 h(T3)空腹静脉血,离心,采用放射免疫法监测皮质醇(COR)水平。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意识恢复、导管拔除、PACU滞留时间,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应激指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COR水平存在时间、组间、交互效应(P<0.05)。两组COR水平在T0~T3时呈升高趋势,观察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COR水平比较(±s,nmol/L)

表1 两组的COR水平比较(±s,nmol/L)

注:F时间=115.979,P时间<0.001;F组间=19.619,P组间<0.001;F交互=3.473,P交互=0.016。

组别 n T0 T1 T2 T3观察组100 215.19±37.64 227.74±29.55 248.25±29.61 265.98±30.51对照组100 215.42±32.84 247.46±33.25 255.47±28.04 279.42±32.66

2.2苏醒质量 观察组自主呼吸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导管拔除时间、PACU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苏醒质量比较(±s,min)

表2 两组的苏醒质量比较(±s,min)

组别 n自主呼吸时间 意识恢复时间 导管拔除时间PACU滞留时间观察组100 5.37±0.58 17.37±1.98 24.03±3.48 33.05±4.30对照组100 7.02±0.62 25.96±3.56 31.27±3.75 56.75±6.65 t 19.435 21.087 14.152 29.928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8.00%(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全麻为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可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然而全麻可阻断神经传导并降低机体基础代谢。低体温为全麻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可诱发强烈的应激反应,引起机体内分泌紊乱,增加苏醒期躁动的风险。研究[3]表明,约1/2的全麻手术患者可出现低体温。因此,探讨有效的低体温干预措施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将低体温导向的循证护理用于全麻手术患者,结果显示,麻醉开始后两组COR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小,提示低体温导向的循证护理可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麻醉及手术均为应激源,机体为适应外部刺激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以保护自身,尤以神经内分泌系统敏感性最高。COR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敏感指标,受到刺激后,合成分泌量急剧升高[4]。低体温导向的循证护理在术前通过向患者详细讲解麻醉相关知识,减轻其陌生感,使患者内心对将发生的事有心理预期,利于减轻应激反应。手术台工作人员穿戴衣物较多,手术室温度普遍为21℃,该温度对预防术后低体温无明显助力。Bindu等[5]的研究表明,手术室温度设定为23℃~26℃可有效预防全麻期间机体核心温度过低。本研究通过提前加热手术台,保持患者的体温,同时可避免温度过高引起医师的不适,术中下肢套脚套,术后应用棉被或保温毯覆盖皮肤,减少皮肤散热。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自主呼吸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导管拔除时间、PACU滞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低体温导向的循证护理可提升麻醉恢复质量。低体温可降低肝脏血流量,加重对肝脏的损伤,导致麻醉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延长患者的苏醒时间[6]。术后继续应用保温毯等维持患者体温,促进麻醉药物的排出,加快患者苏醒。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低体温导向的循证护理可减少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低体温导向的循证护理以患者的需求为核心,提前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可增强护士的责任感,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低体温导向的循证护理可减轻全麻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提升麻醉恢复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猜你喜欢

全麻循证苏醒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骨科全麻围术期腹胀便秘的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植物人也能苏醒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绿野仙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