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eider平衡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艾滋病患者压力及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2022-09-29武娟娟冯会丽王俊梅
武娟娟,冯会丽,王俊梅
(长垣市人民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河南 长垣 453400)
艾滋病是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调查显示截止2017年我国艾滋病存活患者约80万,当年报告死亡病例月3万例[1]。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主要治疗方法,患者需终身服药,但由于对疾病的认知不足、药物不良反应多、病耻感强、获取疾病知识的渠道有限等,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疾病不确定增强,影响其治疗依从性。因此,加强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意义重大。Heider平衡理论又称为“P-O-X”理论,强调认知主题对认知对象的态度,通过调节体系中认知主体的态度维持体系的平衡[2]。Heider平衡理论在疾病治疗护理领域的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探讨基于Heider平衡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艾滋病患者压力及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首诊及复诊艾滋病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23~54岁,平均(42.20±6.79)岁;受教育年限 (11.38±2.18)年。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25~55岁,平均 (43.07±6.47)岁;受教育年限(12.02±2.54)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艾滋病;②沟通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并发症;②存在认知功能障碍;③患有心理障碍性疾病。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心理干预等。观察组采用基于Heider平衡理论的健康教育:①成立基于Heider平衡理论的健康教育护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组员熟悉研究内容、实施方法等。护士长负责护理研究的安排,责任护士负责日常护理的开展,主治医师负责疾病诊治及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干预。②构建Heider平衡体系。Heider平衡理论中强调被研究对象为认知主体(P),与其发生观点交流的一方为关联主题(O),认知主体与关联主体之间联系的要素为态度对象(X)。在实践中患者为认知主体(P),护理人员及家属为关联主体(O),疾病护理为态度对象(X)。③Heider平衡体系评估。入院后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加深互相了解,鼓励患者及家属阐述自身的观点,了解其内心想法,根据自身观点自愿结成单元关系。护理人员梳理交流内容,找出与疾病治疗及护理相关的内容,评估P、O、X的平衡状态,深入分析矛盾存在根源,并根据经验及患者的家庭状况制定合理的改善措施。④平衡体系维护。a.认知纠正:向患者讲解艾滋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感染性等,帮助患者正确、客观地认知疾病;告知患者正常的生活接触不会传染疾病,如拥抱、握手、共同进餐、使用公共浴室等,告知患者可正常工作及生活,减轻其心理压力及病耻感。b.用药指导:向患者讲解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且需终身服药;不坚持服药可引起耐药,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告知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呕吐、恶心等。c.生活指导及自我护理指导:使患者掌握艾滋病感染相关知识,嘱咐患者留意自身变化,警惕发热、咳痰、头痛、体重减轻等;为患者提供饮食及活动指导,邀请患者添加微信公众号,鼓励患者不断学习,提高自我护理技能。⑤延续护理。邀请患者加入Heider平衡理论护理小组微信群,定期在群内推送护理知识,鼓励患者分享居家护理动态,出现疑问可通过微信群询问,得到解答。
1.4 观察指标采用压力感知量表(PSS)[3]及抑郁-焦虑-压力自评感知量表(DASS)[4]评估患者压力感知情况。PSS共10个条目,分值10~40分,分值越高则感知压力越大;DASS共3个维度、21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分值越高则自我感知压力越大。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5]评估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共4个维度、25个条目,1~5分,分值越高则疾病不确定感越强。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压力感知情况护理后,两组的PSS、DASS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PSS、DA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PSS、DA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的PSS、DAS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n PSS DAS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45 28.42±4.65 11.71±1.46* 42.31±5.41 17.62±3.18*对照组45 28.51±4.45 17.07±3.34* 42.24±5.84 24.62±4.09*t 0.094 9.864 0.059 9.064 P 0.926 0.000 0.953 0.000
2.2疾病不确定感 护理后,两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n 不明确性 复杂性 不一致性不可预测性护理前 观察组45 44.00±4.96 27.89±3.15 23.89±4.14 18.96±2.36对照组45 44.33±4.87 28.84±3.62 25.42±4.40 t 18.33±2.27 0.319 1.328 1.699 P 1.291 0.751 0.188 0.093护理后 观察组45 30.89±2.98*18.47±3.07*16.20±3.80*对照组45 36.44±4.06*22.02±3.80*18.27±3.10*0.200 11.13±2.12*14.49±2.77*t 7.393 4.875 2.832 6.462 0.000 0.000 0.006 0.000 P
3 讨论
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主要的干预方式。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艾滋病可引起患者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进而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6]。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可引起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因此,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改善其对疾病及治疗的态度,对减轻其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的健康教育多为医护人员口头讲述或发放宣传手册等,由患者及家属自行理解,患者以被动接受为主,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接受度不同,故效果差异较大。Heider平衡理论是一种事物认知平衡理论,认为人类对事物认知和事物本身存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认知主体可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而体系间成员的互动对维持体系平衡具有积极影响。患者家属、朋友以及护理人员对疾病及护理的认知可促进患者认知偏差纠正,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本研究将基于Heider平衡理论的健康教育用于艾滋病患者,通过组建护理小组,采用责任分配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在Heider平衡体系构建阶段,围绕患者展开体系分析,将可能影响患者认知构成的家属、朋友纳入平衡体系,将患者存在心理障碍纳入态度对象,建立平衡体系;患者入院后与其积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态度,分析影响体系平衡的态度;向患者充分讲解艾滋病相关知识、治疗知识及自我护理知识等,传递积极心理,减轻其疾病不确定感;同时通过家属鼓励、心理咨询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其治疗信心;延续护理期间通过微信交流群定期向患者推送疾病护理相关知识,增加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其护理能力,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缓解感知压力及疾病不确定感。
综上所述,基于Heider平衡理论的健康教育可减轻艾滋病患者的感知压力,缓解其疾病不确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