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应用型全科医学生目的下的《临床营养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22-09-29陈晋刘颖罗斌
陈 晋 刘 颖 罗 斌
(湖北医药学院 湖北十堰 44200)
全科医学是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等相关内容整合于一体的临床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全科医学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培养高层次全科医师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工作重点之一,其培养计划不仅要符合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目标,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基层工作能力。因此,在全科人才培养目标上,能力建设是第一位的。在教学实践方面,应倾向于采用以案例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1]。目前,《临床营养学》虽然不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指定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2],但作为一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它是达到现代化医学综合治疗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疾病的治疗、康复及保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因此,作为全科医生,掌握必要的营养学知识显得极为重要。但我国临床营养学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对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可以牢固掌握知识点并应对考试,可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较差[4]。因此,加强临床营养学的教学意义重大,而我国的临床营养学教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5]。本研究通过对某省属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临床营养学》的课程认知情况及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调查,探索适合全科医学生的该课程教学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某省属医学院校2016级全科医学生71人,2017级全科医学生49人。
2.方法及内容
2016级全科医学生《临床营养学》采用传统的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以传统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授课;2017级全科医学生该课程采用LBL+CBL(Case Based Learning,基于案例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营养与各系统疾病的学习中采用CBL教学法;通过自填式问卷调查对《临床营养学》课程认知情况及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调查,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和期末笔试成绩。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采用t检验对两组间进行比较;分类变量资料以例数(n)和构成比(%)描述,无序分类变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有序分类变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以双侧α=0.05作为检验水准。
二、结果
本研究共在两个年级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100%。
1.课程认知情况
2016级与2017级全科医学生在《临床营养学》学习目标的认知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017级在学习兴趣方面优于2016。结果见表1所例。
表1 2016、2017级全科医学生《临床营养学》课程认知度[n(%)]
2.课堂教学效果
2017级学生在课程总体满意度、开课时间合理性、教师授课满意度和教学方法满意度方面均优于2016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教学内容实用性、教学内容合理性和课时分配合理性方面两个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所例。
表2 2016、2017级全科医学生《临床营养学》课堂效果评价
2016级有8.5%的学生不满意目前本课程教学方法,主观问题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希望在课堂融入案例讨论的授课形式,2017级有2%的学生不满意目前本课程授课的形式,且部分学生希望增加现场教学的形式;约20%的学生希望在理论课部分增加新的内容,建议增加的内容有:常见病的禁食食物、家庭健康营养及各种食物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部分学生希望开课时间能够提前1至2学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临床营养学》实用性很强,主要体现在不同人群的合理营养及病人的营养治疗。
3.学生学习效果自评情况
2017级学生在课堂表现(包括听讲、互动、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学习效果和对日常饮食习惯的影响方面均优于2016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课前预习方面两个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以上的学生课前不会进行预习。结果见表3所例。
表3 2016、2017级全科医学生《临床营养学》学习效果自评情况
4.学生成绩比较
2017级期末考试成绩为82.52 ± 6.93分,高于2016级期末考试成绩79.20 ± 9.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5,P=0.037)。
三、讨论
随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国正进行着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为核心的卫生服务体系大变革,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在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全科医学这个临床二级学科是根据服务模式、服务场所、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等综合因素确立的,它不仅包含临床治疗,更是临床与预防医学、健康管理的结合,其医疗模式是以全科为基本,协调各专科,为病人提供连续性和融合性的医疗模式,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医学强调,疾病整体治疗的“三驾马车”——药物治疗、护理与营养缺一不可,临床营养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患者营养状况对疾病的发生和转归有着重大影响,纠正不良营养状况不仅可以促进疾病的恢复,营养支持更是许多临床疾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因此,《临床营养学》是医学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综合治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对医学领域的发展意义深远[6]。作为基层医疗的主要承担者,全科医师肩负着广大基层群众的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全科医学生学习《临床营养学》这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1.采用LBL+CBL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向的授受关系,虽然系统、简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明显。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临床营养学》教学当中,不仅改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而且使学生能够主动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同时,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后续就业奠定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于小部分学生不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该课程的开课时间(大四下学期,学习任务繁重)导致学生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全科医学生对将来的工作不够了解,对该专业的认可度不够所致,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该课程对于全科医学的重要性。
2.采用LBL+CBL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采用LBL+CBL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了课程总体满意度、教师授课满意度和教学方法满意度。这种教学模式的革新,实现了将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换,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了学生,同时,对于授课教师的“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以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分享给学生,更新了教育观念。
对于学生反映的希望增加的内容:常见病的禁食食物、家庭健康营养及各种食物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在今后相关章节讲授的过程中可适当加以介绍。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希望开课时间能够提前1至2学期,目前开课时间大四下学期这个时间段各种专业课程开设较多,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这门课程上,会直接导致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可以尝试在大四上学期开设该课程,学生既具备了基础医学知识,又不至于与专业课程发生明显冲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采用LBL+CBL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
案例教学法的融入,使学生们能够主动查阅与案例有关的资料,并能够针对案例中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不仅明显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在团队协作这样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能够感知到专业知识的价值,使其对该课程的认知能够进一步深入,同时,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实现了全面发展。
该校全科医学生的培养虽然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特别对于《临床营养学》这门既非基础课程,又非专业课程的设置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与改进,通过适当的课程调整,从而提高全科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