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线静脉置管对行静脉治疗的颅内感染患者的影响

2022-09-29李萌郭园丽杨彩侠马珂珂张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17期
关键词:静脉炎中线输液

李萌 郭园丽 杨彩侠 马珂珂 张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三科,郑州 450000

颅内感染是一种临床常见并发症,具有治疗时间长、预后差、病死率高等特点[1-3]。临床需静脉用药种类较多,抗病毒、抗结核、抗真菌等药物应用存在外渗,可引发局部疼痛,甚至引起组织坏死,且颅内感染治疗周期较长,频繁穿刺易增加患者痛苦,影响治疗依从性[4]。故选取适宜静脉输液方式,对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患者接受度较高,仍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静脉输液方式,但在颅内感染患者中应用时,常因高渗药物的使用导致药物外渗,从而缩短留置时间,治疗时需频繁进行穿刺,增加了并发症发生风险,甚至延长患者住院时间[5-6]。近年来,中线静脉置管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输液中,其可通过留置静脉导管有效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治疗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病情改善[7-10]。本研究采用对照试验原则,旨在分析中线静脉置管对行静脉治疗的颅内感染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就诊的颅内感染患者11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静脉置管方法不同分为留置针组(59例)和中线组(5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等)均衡可比(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颅内感染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2、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均符合颅内感染相关诊断标准[12];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颅内感染;凝血功能正常;自愿接受中线静脉置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D-二聚体>500 μg/L;存在外周静脉导管置管禁忌证;治疗依从性差;自身免疫性疾病;脑部存在恶性肿瘤者;置管部位存在外伤史、血栓史等;肝、肾、心功能不全者;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

3、方法

3.1、留置针组 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由护士进行操作,具体步骤:(1)血管选择。选择血流丰富、粗直、弹性好的血管,且先选择四肢远端血管,再选择近心端。(2)穿刺前消毒。护士对患者皮肤消毒后,对患者实施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于前臂下,对穿刺处皮肤进行吉尔碘消毒两遍待干。(3)穿刺。留置针(型号:YF-B型,规格:24G×0.75IN)常规消毒,连接穿刺针与输液器,扎止血带,使穿刺处皮肤紧绷,以15°~30°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将穿刺角度降低5°~10°,再刺入3~5 mm,保证穿刺针进入血管;嘱患者紧握拳头,穿刺操作者左手固定导管针,右手拔出针芯5~10 mm,连接外套管,待输液通畅后退出针芯,嘱患者松拳,并松开止血带。

3.2、中线组 行中线静脉置管,由(院内静脉治疗小组培训)护士进行操作,具体步骤如下:(1)血管选择。患者取平卧位,暴露监测上肢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正中静脉、头静脉进行穿刺。(2)穿刺前准备。嘱患者外展接受穿刺的手臂外展呈90°,测量穿刺肢体臂围(肘横纹上10 cm),测量穿刺点至同侧锁骨中段的距离,检查导管完整性,明确导管长度(一般为30 cm左右),并进行裁剪;铺无菌巾,对穿刺处皮肤先进行酒精消毒,消毒范围整个前臂至腋下,顺时针、逆时针交替进行,重复3遍;同法碘伏进行重复3遍。中长期导管为硅胶材质,以生理盐水预充导管,排尽空气。(3)穿刺。在无菌环境下经B超引导穿刺,成功穿刺后,压迫穿刺血管进行止血,缓慢将中线导管送至预定长度,拔出微插管鞘,确认置管成功后,固定导管。使用前测量臂围,回抽导管,判断是否通畅、有无回血,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使用后生理盐水正压式封管。观察穿刺点有无静脉炎发生,敷料是否完整。每周进行中线导管维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4、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穿刺难度、置管情况,包括一次性成功率、导管/留置针滑脱情况、意外拔管情况。(2)记录两组留置时间及穿刺次数。(3)记录两组并发症情况,包括堵管、静脉炎、红肿、渗液、非计划拔管、药物外渗、穿刺部位感染。(4)记录两组使用成本,成本=护理费用+器材费用。(5)于两组出院当天以患者自评形式,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调查满意度共15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13]。分 值19~95分,其 中95分 为 非 常 满 意;76~<95分为满意;57~<76分为一般;38~<57分为不满意;19~<38分为非常不满意。将非常满意与满意计入总满意度。NSNS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0.92。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导管留置时间及穿刺次数、使用成本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均数比较,并发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患者满意度用率(%)表示,使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穿刺、置管情况比较

中线组一次性成功率高于留置针组,导管/留置针滑脱、意外拔管率均低于留置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颅内感染患者穿刺、置管情况比较[例(%)]

2、导管留置时间及穿刺次数

与留置针组比较,中线组留置时间较长,穿刺次数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颅内感染患者留置时间及穿刺次数比较(±s)

表3 两组颅内感染患者留置时间及穿刺次数比较(±s)

注:中线组行中线静脉置管,留置针组行外周静脉留置针

组别中线组留置针组t值P值例数5959留置时间(d)13.58±0.523.57±0.25133.261<0.001穿刺次数(次)1.25±0.173.89±0.3650.935<0.001

3、并发症情况

中线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9%(2/59),低于留置针组[20.34%(1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4,P=0.004),见表4。

表4 两组颅内感染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例(%)]

4、使用成本与患者满意度

中线组使用成本为(482.14±114.39)元,留置针组使用成本为(473.25±102.36)元,两组使用成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5,P=0.657)。患者总满意度组间比较,中线组[96.61%(57/59)]高于留置针组[79.66%(4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89,P<0.05),见表5。

表5 两组颅内感染患者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讨论

颅内感染病程较长,反复穿刺易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临床应选取适宜静脉输注方式,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情康复[14-16]。外周静脉留置针、中线静脉置管是临床治疗中主要静脉输液方式,其中外周静脉留置针是一种于穿刺后,退出针芯留置外管套的便捷输液方式,可有效保护患者血管。但外周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48 h,而本研究中颅内感染患者治疗周期平均为14 d,以外周留置针方式输液,穿刺次数较多,在一定程度增加患者疼痛程度,加重护士工作量,且反复穿刺易加剧血管损伤,增加穿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病情恢复[17-18]。中线静脉置管是一种新型静脉给药方式,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输液周期较长的疾病中,具有留置时间长、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势[19-21]。张贵梅和智畅[22]在其研究中指出,采用中线静脉置管方式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发现,中线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低,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且本研究进一步发现中线组与留置针组使用成本相近,可见中线静脉置管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不会增加使用成本,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中线静脉置管可将高浓度、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直接送至腋静脉,腋静脉管壁粗、血流量大、血流速度快,药物入血后可被迅速稀释,从而有效避免长期输送对血管造成的损伤,从而可进一步降低局部红肿、渗液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也避免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23-24]。此外,中线导管为硅胶材质,化学惰性好,适用于输注高浓度、高渗性、刺激性强的甘露醇,且对化学药物及潮湿具有较强抵抗力,从而可有效降低过敏反应及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5]。因此,采用中线静脉置管进行静脉输液,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中线组一次性成功率高于留置针组,导管/留置针滑脱、意外拔管率均低于留置针组,其原因在于本研究采用中线静脉置管时,是经B超引导穿刺,穿刺成功率更高,且留置后可有效减少因患者躁动引起的导管脱落、意外拔管情况,从而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节约治疗成本[26]。但本研究结果仍显示,采用中线静脉置管输液治疗时,发生1例静脉炎,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穿刺时患者情绪紧张引起血管痉挛所致,或是穿刺针、导管对静脉内膜的机械性摩擦而引起血管反应,因此穿刺前需提前告知患者置管的重要性及安全性,以减轻患者紧张情绪,同时穿刺时应保证动作轻柔,从而避免静脉炎发生[27-28]。中线组还发生1例红肿、1例堵管,究其原因可能为冲封管不到位,患者手臂活动较频繁所致,因此穿刺后应告知患者尽量减少手臂活动,同时加强导管护理工作[29-3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留置针组比较,中线组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穿刺次数较少,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中线导管为质地柔软的硅胶材质,顺应性好,且其生物相容性好,对血管刺激较小,可增长留置时间。留置时间的增长可有效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31]。进一步研究发现,中线组患者满意度高于留置针组,可能因为中线导管尖端位于患者腋静脉,不置入中心静脉内,穿刺结束后无需做X线定位,因此更为经济、安全、实用,深得患者喜欢。

综上所述,中线静脉置管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相比,能有效减少穿刺次数,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且不会增加使用成本,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静脉炎中线输液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颈枕输液袋
输液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