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张量和B超在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2-09-29许高权王尧姜壮朱子豫徐佳良崔博于建博钱宝
许高权 王尧 姜壮 朱子豫 徐佳良 崔博 于建博 钱宝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佳木斯 154002
胶质瘤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手术切除治疗和术后放疗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浸润性生长是胶质瘤扩散特点,该病复发性极高,临床常伴随有癫痫症状。在手术过程中,由于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一般依靠脑组织的颜色、质地进行定位,但过分依赖于术者的经验,常有肿瘤切除不彻底、手术时间增加以及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对胶质瘤实施切除的关键即为对肿瘤进行精确定位,并对残余肿瘤进行准确识别。为解决肿瘤残余切除问题,避免出现神经传导束的损伤,临床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新的方法,并应用于手术中。B超、磁共振目前应用于各层医疗机构,容易更好地进行推广[1]。通过使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B超进行引导,能更准确地识别胶质瘤的侵犯范围,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致残率以及肿瘤复发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将近年使用此方法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思路。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共70例。其中35例患者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和B超进行实时引导进行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另35例进行常规手术的患者为对照组。(1)纳入标准:①经术前头颅CT、MRI以及弥散张量检查,患者均确诊为胶质瘤;②在本次研究前未进行颅内手术治疗;③所纳入的病例未接受放疗、化疗。(2)排除标准:①胶质瘤患者合并其他肿瘤;②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脏疾病;③不能耐受手术的其他疾病;④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⑤患者并未完成随访 研究[2]。对照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 龄22~49(37.2±2.3)岁。观 察 组 男18例,女17例;年 龄25~52(36.9±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次研究经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方法
对照组患者通过在术前进行定位,包含MRI、CT等定位,随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肿瘤切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弥散张量进行检查,并使用B超做好肿瘤切除的实时引导。在术前使用飞利浦3.0T核磁弥散张量进行检查,在明确肿瘤周围颅内神经情况的同时,做好引导技术的监测,并决定手术入路。对于一部分功能区部位的病灶,应结合B超、弥散张量进行潜行入路,从而避免出现损伤。在B超实时引导下,应避开功能区,在避免肿瘤部位后进行胶质瘤的切除。以生理盐水进行残腔灌注,并在B超探测下看是否出现残留肿瘤。如果未清除肿瘤,还应在B超引导下进行手术的切除,术后7 d进行CT、MRI检查,复查手术切除的情况。
3、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开始至出院)、术中出血量、肿瘤定位准确率以及手术全切除率。(2)术后并发症的统计,包括:言语障碍、精神障碍、肢体活动受限、感染、血肿。(3)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对健康状况进行评价[3],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健康状态越好。
4、统计学分析
统计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由表1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肿瘤定位准确率、全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两组胶质瘤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由表2显示,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语言障碍、精神障碍、肢体活动受限、感染、血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两组胶质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例(%)]
3、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ADL、KPS评分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ADL、K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均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ADL、KPS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的ADL、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胶质瘤患者术前术后ADL、KPS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胶质瘤患者术前术后ADL、KPS评分比较(±s)
注:对照组采用常规胶质瘤切除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和B超实时引导进行手术;ADL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KPS为Karnofsky功能状态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3535 ADL手术前58.4±6.259.3±6.10.5730.357手术后62.5±4.674.3±3.68.142<0.001 t值3.14112.528 P值0.002<0.001 KPS手术前56.4±5.355.9±5.20.3980.691手术后60.7±7.464.6±7.82.1460.035 t值2.7945.490 P值0.006<0.001
讨论
胶质瘤按世界卫生组织分级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手术仍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技术[4]。术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化疗等辅助应用,患者整体情况能得到一定改善,但对于药物浓度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问题仍然存在。基因治疗是通过靶细胞导入后对其细胞功能异常进行纠正,以此来达到疾病的治疗目的。目前来说,基因治疗的关键是基因能否进行安全有效运转。对于整体基因载体应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在到达靶细胞前基本不会出现任何降解。第二,都能安全送达到细胞膜[5]。第三,和患者的内皮细胞不会发生相关作用。尽管因自身基因表达持久等特点得到广泛运用,但受靶细胞特异性差、费用较高等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6]。放疗其中靶区主要包含肿瘤、大体肿瘤的亚临床病灶,同时当前实施最关键的放疗靶区勾画应为病灶外放[7]。而手术本身,低级别胶质瘤侵袭性相对较强,一般情况下呈膨胀性生长,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手术难以完全切除,预后效果较差。低级别胶质瘤中由于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手术中主要依靠脑组织的颜色、质地进行定位,对于神经导航系统、术中MRI等均能明显应用。但上述手段具有操作复杂的缺点,推广受到限制。当前肿瘤治疗模式定位基础图像主要为水肿、纤维化,MRI有良好的空间组织及分辨率,常用于胶质瘤靶区勾画。根据LQ模型计算生物等效剂量,两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6)[8]。
本次研究将磁共振和B超联合应用于胶质瘤切除术中,结果显示,观察组胶质瘤患者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肿瘤定位准确率、全切率高于对照组。B超引导技术近年逐步发展,对于神经外科手术也在不断拓展应用。B超仪器更新较快,当前对于颅内肿瘤手术中整体体积小、便捷性高,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术中使用操作专用超声探头对肿瘤进行扫描,形成较为清晰图像,操作时间短,同时能够更好地进行测定[9]。相比较其他扫描设备,如MRI、CT等,术中使用B超扫描,能够快速定位,同时将清晰的颅内影像提供给术者,在有效纠正胶质瘤切除术中受颅内压力的影响,从而纠正肿瘤定位偏差的情况。使用B超能对残余肿瘤组织进行识别,从而能够提升肿瘤的全切除率。在高级别胶质瘤的残余肿瘤及对应边界识别中,部分周围组织水肿不易被区分。相比较其他手段来说,B超的应用不容易受脑组织环境的影响,该技术能够提供实时影像,整体简便易行,并存在明显优势,在当前神经外科手术的实施定位中逐渐受到关注,同时可在各种级别胶质瘤手术中拓展应用[10-11]。
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展,以分子扩散为成像基础的DWI应用日益突出,作为现阶段一种磁共振扩散呈现的新技术,其能够反应出人体生理、病理组织中扩散的三维信息,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以及疾病的科学研究中已经证实了较好的适用性[12]。弥散张量以水分子的弥散运动为原理,当接触体内不同的微结构组织,其弥散运动受各方面阻力的不同,更容易出现弥散成像,可在6个方向提供连续加弥散梯度脉冲以及信息[13]。弥散张量在颅内脑组织中进行弥散成形,脑白质纤维束能够清晰显影,在直观显示肿瘤病灶的同时,能够指导手术路径以及肿瘤切除范围[14]。在进行蛋白质纤维束受侵袭情况评价的同时,配合B超定位,就能够指导制定形成精准的手术方案,同时也能够准确判断预后[15]。从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看,无论何种方式,其切除范围由于精准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增加。
精准的手术同样带来了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观察组术后的ADL、KPS评分升高,都说明了精准切除肿瘤,从长远疾病恢复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增强了患者对疾病恢复的信心,同时也减轻了照顾者的负担。
在B超联合弥散张量进行相应的引导手术时,能够提供实时影像,具有经济适用的效果[16]。目前在神经外科手术的定位中逐渐受到关注,也是低级别胶质瘤的主要应用趋势。二者的联合应用,手术定位精准,能够有效降低术中出血,提高手术效率以及精确度,减少住院时间,提高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