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广西本土画家谢曼萍的抗战美术创作及教育思想*

2022-09-29冯名梦广西社会科学院

美术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国画抗战绘画

文/冯名梦[广西社会科学院]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西迁,千余名文艺界进步人士汇集桂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热潮。其中,一批爱国青年文艺骨干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文艺抗战的先锋,广西本土画家谢曼萍即是其中之一。

抗战文化学界对谢曼萍早有关注,相关研究集中于谢曼萍生平介绍及作品梳理。目前可见各类相关论著对谢曼萍生平经历的梳理都较为简略,且彼此存在龃龉之处,对其美术思想和美术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尚付阙如。本文试以相关档案文献为基础,梳理谢曼萍在抗战时期的足迹,并对其美术作品与思想略抒管见,不当之处,祈请指正。

一、谢曼萍生平介绍

根据广西教育厅相关档案记录,谢曼萍生于1915年4月,并非部分前人文章所说的1916年或1919年。谢曼萍别号白鸥,广西贺县莲塘圩人。1933年9月—1937年4月,谢曼萍在广州市立美专学校学习(1935年7月—1936年6月在信都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员,可能是实习)。毕业后,谢曼萍奔赴当时的抗战大后方桂林,在动荡的时局中辗转多地开展战时美术创作和中学美术教育。根据资料梳理谢曼萍在1949年之前的工作履历如下:

1938年7月—1939年7月,广西绥署政治部国防艺术社;

1939年8月—1941年9月,省立特师训练所任图音试教教师(1940年5月转为图音代用教师);

1941年8月—1942年5月,省立庆远初中任图音代用教师;

1942年4月—1943年7月,桂林市立中学任图音代用教师;

1943年7月—1944年7月,永福私立矮岭中学任图音教师(1943年8月—1944年2月,兼任平治国中图画代用导师);

1946年8月—1947年2月,荔浦县立简易师范任教师;

1947年2月—1947年7月,私立中山中学任教师;

1947年8月—1949年,贺县中学任初中图文导师、代用社教主任干事。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谢曼萍在作教师的同时坚持推动战时美术的发展。作为中华全国木刻抗敌协会(该协会1938年6月成立,1941年5月撤销)和国防艺术社美术部(该社成立于1937年,1938年春增设音乐、美术、编辑等部,1942年10月2日停办)的骨干成员,他创作了一批抗战题材的国画和木刻作品。此外,谢曼萍身兼《小春秋》《三日刊》《力报》等报社的编辑,以及《音乐与美术》《教育与文化》和《扫荡报》等刊物的主要执笔之一,发表了一系列战时美术改革与发展的文章。

1944年11月桂林沦陷,谢曼萍与一批文艺界人士疏散到家乡贺县,任贺县图书馆馆长、民众体育场场长和八步青年馆第三股股长等职。在贺期间,谢曼萍坚持创作国画,并在《中央日报》《广西日报》《新木刻》等刊物上发表了一批文艺理论文章。解放后,谢曼萍加入民进党,并在柳州任中学美术教师。

谢曼萍擅长国画和木刻的创作,国画代表作有《虎虎生气》《喜上梅梢》等,木刻画代表作有《拜伦像》《村景》等。在中学教习美术之余,谢曼萍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美术理论和教育文章。其中,美术理论文章的代表作为《谈国画改革》《谈战时美术》《谈形式美与内容美》《当前中国绘画的发展》和《绘画笔谈》(6篇)等,美术教育理论文章代表作为《谈谈学习木刻》《怎样学习图画》《中学图画科教学的我见》和《怎样学中国画》等。

此外,谢曼萍对民乐、桂剧也颇为关注,曾发表《广西特族歌曲介绍》《发扬特族艺术》《对于桂剧改革的意见》和《漫谈广西地方戏》等文章。

二、抗战时期谢曼萍的美术创作思想

在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大潮中,美术界也掀起了新美术运动。谢曼萍作为运动干将,呼吁战时美术与时代同频,与群众在一处,兼收中西方的美术精粹。

(一)为时代作画:美术使命与新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中国文人的历史使命。谢曼萍认为美术也一样,反映现实是应遵循的铁则,如果美术“不能以英勇的姿态去表现时代、指示时代,卸却了它本身荷负的责任……不能溶化时代、迫逐时代,不能在新潮流变里成为支钢军去开拓未来”,就不是前进艺术,也就失去艺术的真正价值。同时,他认识到抗战时期美术反映现实、推动和启迪时代的荷负更艰苦,而美术服务、推动抗战将有助于提高美术的崇高性。

他敏锐地察觉到抗战是美术改革的契机,“不是抗战,国画还要停滞在前几十年,然而敌人的炸弹轰醒了国画家的迷梦,使他们卷进抗战的狂涛,于是掉转笔头来画抗战的宣传画,在形式上、内容上都稍为改革”,抗战“是中国艺术运动的一个枢纽,新中国新艺术运动是在这个时候育成而诞生的”。他在《斗争》中再次阐述了这个观点:“复兴中国美术的客观条件已经充分地具备,有科学的方法的坚实步骤,和社会生活迫切需要,同时美术家的自觉,促醒了民族向上进取的精神,在主观和客观上都足以复兴中国的美术。”

他在身体力行地创作《牛马生活》等以抗战为绘画题材的作品的同时,在各类影响广泛的报刊杂志上撰文呼吁画家们一起以笔为刀投入抗战,创作服务于时代的画作。一是呼吁画家们警惕国画脱离时代的趋向,指出部分画家的作品与抗战保持距离、为抗战服务的转变程度不够、对丑恶冷酷现实的反映不够,部分中国画的题材太抽象、太象征,与现实隔着若干的距离,甚至表现的是一些超现实的、人们不了解的题材。二是对国画从艺术品向商品化发展的批评。谢曼萍认为艺术品和商品是有区别的,艺术品具有时代意识、大众的血液和民族的灵魂,而商品是空有形式(即熟练的技巧)却没有丰富深刻内容的作品。他指出美术商品化会导致绘画在形式上苟安、在内容上的逃避抗战。此外,谢曼萍对画家为适应“推销场”,抛弃现实题材的做法,以及社会追捧这些画而嫌弃战地作品的风气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国画家不管政事,也只好去替达官贵人、帮闲们,画一些‘风雅’‘清高’的东西去为他们那(按:此处有一字模糊,据上下文推测或为‘博’字)赏心……战争尽管激烈,国画家可以安心过太平日子,关起大门,画一些虫呀!鱼呀!鸟兽呀!每个月能够卖得出一二幅画,半年粮食可不用忧。转徙流离出入战场,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好容易完成画张独写,但观众可瞧不起它,不是嫌内容太多枪炮,就是嫌没有鲜丽的颜色”。

(二)为大众作画:艺术的来路与归途

1.以大众生活为时代作品的内容

谢曼萍认为艺术是属于大众的,对从前画家终日出入官院之门取悦士大夫,把大众排除在艺术门外的做法持批评态度,指出这也是导致国画日趋消沉的原因。他提出新美术要描绘、摄取大众的呼声和血淋淋的斗争事实,赞赏放弃“艺术至上”转而为大众服务的美术界新风尚,认为“画人跑出了模特儿的画室,跑到广大的农村,跑到前线”,与战士一样同敌人作猛烈的斗争,是美术运动的进步。他认为美术应反映抗战中人民生活的变化,“在此动乱时代,人民生活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异,绘画应该反映现实,不为艺术而艺术”。

2.宣传抗战,服务引导大众

谢曼萍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文盲率高,绘画比文字更适合作为教育工具,可用绘画释字、加强教科书及民众读物的教育效果,因此绘画在教育中地位重要。而战时美术发挥的社会教育功能尤其突出,它从唯美的创作转化为推动抗战的力量,以群众实际生活和社会的情态为题材“作为启发群众、策动抗战的要素”。在前方教育士兵勇敢向敌人投枪,在后方动员、组织、训练民众参加抗战,“真正配合时代的需要,参加神圣的抗战,负起了教育士兵、教育民众的一种有力的工具”。他所在的国防艺术社绘画组除了在市街绘制大型抗战墙画外,还配合戏剧歌咏队绘制演出所需布景画,并到市镇农村创作并展出群众喜爱的抗日写意画。

3.将美术变成大众艺术

谢曼萍在多篇文章中反对士大夫阶层独占艺术及将艺术交给大众会降低价值的观点,并呼吁把艺术交给大众,使艺术属于大众。他通过报刊杂志普及美术知识与技巧,无私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其中,1941年—1943年发表在《教育与艺术》上的系列文章最具代表性:《谈谈学习木刻》介绍了木刻学习的方法;《谈绘画学习》强调素描画是一切绘画的基础,提出要努力练习、多欣赏名作、善于学习;《怎样学习图画》驳斥了迷信天才和性情太急两种学习心态,介绍了学画从木炭描石膏模型、木炭描裸体模特到油画描裸体模特的学习步骤,以及观察自然、练习作画、鉴赏名作和阅览书报等磨炼眼光的办法;《习画随谈》说明初学者怎样打好美术基础;《怎样学中国画》介绍了从临摹入手的一般学习方法和学画石和画树入手的基础练习方法,并提出扩大国画题材等意见。

(三)为民族作画:民族传统绘画的扬与弃

谢曼萍很早就注意到艺术的民族形式,他的《广西特族歌介绍》一文从曲调、词句、唱歌场合等几个方面对广西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歌谣加以介绍,并附有歌曲谱例和歌词。谢曼萍认为这些少数民族歌谣“是真正的大众化的歌曲,在瑶区里面流行最广,传播最快。”他指出民间艺术有磅礴生命力,认为它“是建立民族形式的一个不可轻视的基石,无疑将来的绘画要受它的影响。”他反对崇拜西洋艺术丢弃国画的做派,认为国画自有其风格和精神,“在国外我们也曾有过若干次的展览,博得全世界人士的赞许,中国画的画风有着它特殊的风格,这是风格正表现了中国人应有的道德和爱好人类和平的伟大精神”。因此,他提出:(1)应在形式与内容上选择性地运用民族的遗产,同时警惕民间艺术的封建成分,用新的艺术取代民间艺术的封建成分。(2)不能忽略了旧形式的利用,在抗战艺术的发展战略中,要尽可能地利用旧形式的绘画。

(四)为新美术作画:理论技巧的破与立

1.关于美术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

这是谢曼萍在文章屡屡谈及的问题。在专文《谈形式美与内容美》中,他辩证地分析了美术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认为“内容是灵魂,是生命;形式是血,是肉。一张美艺术作品的是灵魂的生命的血和肉结晶”,二者地位相同且应达成统一。在《怎样想,怎样画》中,谢曼萍批评了“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两种创作态度,认为前者“以超然的姿态和现实绝缘”,把绘画作为自我陶醉和供人享乐的一种娱乐、变相的游戏,用笔触和色彩来发泄自己的感情,不管内容;而后者重视内容却忽视技术和作风。他认为“想”是内容,“画”是形式,提出“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要均衡”,即二者兼顾的画作才是完整的。

2.时代艺术家的基本素养问题

谢曼萍在多篇文章中对画家们因循守旧、与现实保持距离等现象提出反对,同时也对进步画家的素养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具备丰富的知识、渊博的学问、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情操高尚、爱憎敏感而强烈。二是必须接近社会,扩大生活圈,使画家对现实的认知深刻尖锐,再把所经历的事情去粗取精,再用熟练的绘画技巧表达出来。三是深入的观察和情感的注入,画家在社会诸色人物中找出一个人物典型,再研究此人的生活环境、性格,加予逻辑梳理,注入自己的感情和想象,创造一个社会中某一类形象化的活人。

3.关于艺术的价值问题

一是创作是艺术至要。谢曼萍反对用像不像的标准来评判画的优劣,认为绘画不是照相机,它是创作艺术,渗透着作画者的感情,“好的画,一定是像,但像的画,就不一定是好”。谢曼萍指出过去木刻家处于画家附庸的地位,原因即在于木刻家仅复制画家的作品,没有在刻画过程中注入自己的个性、生活、感情,也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与创造性。于是他提出木刻家也要开展绘画创作:“一个木刻家必先是一个画家。”二是以时代为内容题材,赋予艺术永恒生命。谢曼萍反对以技艺粗细为艺术价值权衡的做法,“精致的技术好比华丽的外衣,没有内容,艺术品就好像是一个稻草人,纵然披上这华丽的外衣,还是死东西”。以此为反面,他认为线条硬气、不苛求细腻的木刻版画是“以敢笑、敢说、敢骂、敢哭的而正视现实,批评现实,以求改良现实”的艺术品,每一根线条都富有艺术生命。

可见,谢曼萍一方面认识到了传统美术思想和技巧对抗战美术的束缚,例如由于绘画思想上的守旧和技巧的局限,导致在表现技巧上缺乏科学的透视和合理的组织,以及国画题材与现实世界、群众生活脱节。另一方面并不激进地提倡全盘西化,而是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绘画技巧与传统优良技法齐头并进的办法,使之融汇贯通,创造国画新的前途。因此,他认为中国绘画的出路在于坦诚接受抗战,努力追上时代;建立新写实主义的作风,接受世界的遗产并选择性的运用民族的遗产;把握住发掘抗战典型、塑造典型的伟大任务。据此,他提出了诸多改革建议,归纳如下:建立正确的艺术理论,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又符合时代和民族的需要;广泛地训练美术工作者,训练新写实主义方法并注重美术题材摄取以及艺术理论的提升;吸收西洋艺术与介绍中国艺术并举;绘画深入民间,并注意鉴别、去除有封建毒质的民间艺术。

三、抗战时期谢曼萍的美术教育思想

抗战时中小学的美术课处于附庸地位,谢曼萍认为原因在于学校当局不重视,学生学习态度马虎,教师缺乏创造美术环境的勇气和适当的教学方法。这样发展下去对学校的美术教育和战时美术的发展都不利,谢曼萍提出教育管理部门必须要引起重视并建立相关机构,组织研究会,出版壁报或专门刊物等。他清醒地认识到,战时美术仅靠上述群体的努力是不够的,他将目光转向了中小学,呼吁在学校推进美术教育:“儿童是国家将来的主人翁……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栋梁……这是如何伟大的工作哩!”谢曼萍在教育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并积极发声寻求改变,其美术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调顺应学生美术学习规律

谢曼萍认为美术教育应把握住青少年学习的阶段性规律:小学生爱美的程度比成人高,热爱学习,是美术教育打基础的好时机。该阶段美术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养成创造、辨别、欣赏等习惯,训练思考、视察的能力,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观念,陶冶品性,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成为一个健全的国民。中学生爱美性和创造力增长,勇敢冒险,但信仰不坚定,绘画基础尚未巩固,创作能力较为薄弱。该阶段的美术教育应侧重陶冶性情,注意启发他们的创作力、鉴赏力和爱美的能力,健全青年道德,养成革命精神。教师不仅要实施活泼的美术技巧训练,还要注重美术理论修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在选材、构图、绘法等方面予以指导。

谢曼萍提出,教材和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他指出了当时中小学普遍存在美术教材不统一、设备不完备和教室简陋等问题,反对单一不变、敷衍塞责和完全放任的教学方法,以及违背美术训练目标的教材乱象。谢曼萍认为学生年龄不同,学习程度存在差异,中小学教材要有相对应的“时间性”“地方性”和“实用性”,顺应学生天性,与学生生活有联系,并能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即,理解力薄弱的低年级儿童,以美术欣赏的教材为主;视察力和思考力较高的中高年级则增加画理教材的分量。

(二)注重夯实学生的美术基础

谢曼萍认为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非常重要,“如果教育之不良,那就形成‘一失足成千古遗憾’”,强调美术是一门学问,有一定的学习步骤和方法,素描画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反对跳过写生画的训练去画漫画。中小学美术教育应注重训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想象,发挥美育作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鉴赏力。

1.审美能力

谢曼萍认为美术教育除了磨炼眼和手之外,还要训练“艺术的心”,即训练学生善于发现美,以爱美之心陶冶学生的性情,从而热爱生活并创造美的生活,“在自然界找寻美的现象,使你的生活有一种快慰,充满了美的活力”。

2.创造力

谢曼萍认为美术是一门需要创作和想象的技艺,反对将临摹作为长久教学办法,“大家因循故法,东抄西抄,画画变成不是‘作’而是‘凑’了”。甚至在小学美术教育阶段就导致儿童厌恶美术,“既没有学到有用的技能,天真亦险窒死”。

3.鉴赏力

谢曼萍认为美术欣赏教材中最重要的是名作的欣赏,教师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对名作的鉴赏,让学生从名作中学习美的摄取、艺术精神和绘画的技巧,“鉴赏名作是受劲的眼光磨炼……是广泛理解美的性状……是名画家的精心杰作,富有美的价值,艺术的精神”。“从名人的作品上去发现他人之长,因为一张名人的杰作,构图、技巧一定是很可观。”他强调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名作的解释,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艺术的知识。

(三)关注贫穷学生的美术教育

谢曼萍注意到油画、水彩画和粉画等材料价格昂贵,“这贵族化的艺术是贫穷的中小学生们所能接近的吗”?因此,他提出木刻版画较适合作为学校的美术课程。它是平民化的艺术,所需的木板、刻刀等材料工具均不受抗战影响,物美价廉,即使贫穷学生也有能力得到,且符合青少年的兴趣和进步的需要。而木刻运动进学校可以培养无数揭露敌人阴谋和汉奸组织,警觉民众参加抗战的“铁笔干部”,将会加强抗战的原动力。因此“今天提倡推进木运到中小学去,实是一椿严肃而伟大的工作”。

(四)突出美术教育的战斗性

谢曼萍认为美术教育应配合抗战的需要,主张小学美术教育课堂应巧妙利用当时当地发生的抗战相关事物,灌注儿童抗战智慧于不知不觉中,“如临近有敌机残骸,村中驻有士兵,附近兴工筑路……这些都是儿童最好的写生资料。基地成群的敌机掠过长空,或临近有纵横综错的战壕,那用以做图案的题材,岂不甚妙”。而对处于心智长成阶段的中学生,则建议在教材里增设抗战宣传画,初一年级约占15%,初二年级占25%,初三年级占30%。

四、谢曼萍美术创作及教育思想的意义

《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美术卷》对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家们的工作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们用美术工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显示了人格力量和文化担当,并使桂林山水成为20世纪中国画最重要的山水原型,开启了广西的现代美术教育。这一评价用在谢曼萍身上也相宜。谢曼萍身处抗战大时代洪流之中,无论是美术创作还是教育,都始终坚持眼光向下,以时代为焦点,描绘民众的生活和斗争,其美术作品及美术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一)勇于担负美术救国的历史重任

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谢曼萍主动肩负时代责任。一是以画笔为武器,正视残酷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创作了一批有骨气、有分量的画作,如刀枪般刺向敌人,如当头棒喝唤醒民众,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提振了民族精神,激励大众团结奋起抗战。二是以教育为据点,将革命的、前进的艺术传授给青少年和广大群众,培养、壮大艺术救国的队伍,动员群众参加抗战,推动艺术深入民间。省立特师训练所评价他“艺术颇有研究,管教能尽职责……学术擅长,教导尽责”,桂林市立中学评价他“热心工作,施教顺利,拟给奖金”,可见他对中学美术教育之用心用情用力。三是以刊物为阵地,为艺术工作者提供美术知识、理论和方法等,推动战时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发展。谢曼萍积极参与新美术理论和方法的讨论,分享自己学习、创作和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体悟,勇敢批评错误的、落后的艺术思想。因谢曼萍身在美术教育和抗战美术一线,所指出的问题均切中要害,并能结合现实需要、群众需要、学生需要、新美术需要提出针对性和可行性强的办法,推动了战时美术的进步和繁荣。

(二)破旧立新推动国画改革

民国时期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百姓流离。面对这现实的强烈冲击,有的画家选择移开目光,仅作些自我欣赏和供人享乐的画;有的画家因循绘画题材和技术的故法,自困于艺术过去的荣光;还有的画家对绘画产生了怀疑、迷茫、观望的态度,不知道国画该走向何方……谢曼萍和进步美术家们却已经勇敢迈步走进艺术的黑暗长夜,探索美术的黎明。他积极投身先锋艺术木刻版画,呼吁木刻画家们务必走创作之路,服务时代、现实、群众,追求艺术的永恒生命及时代价值;他努力在报刊杂志和学校中发声,营造美术运动的氛围,提出国画改革意见,倡导从画室到战场、从展馆走向街头和乡村、从有闲阶级到广大群众,成为国画改革的弄潮儿。他的创作不仅充实了时代美术作品,还大力推动了国画艺术的转型和复兴,充分体现了他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在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学艺术创作宗旨的今日,美术界依然需要这种锐意创新的改革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和“坚持弘扬正道”的要求,正需要美术界立破并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激发创意灵感,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推动美术创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三)个体生命中光辉灿烂的一笔

抗战时期,谢曼萍在绘画和美术教育中不断探索,从新美术的知识和方法,到中小学美术科的适用教材,再及美术创作与教育理论的深入探讨,不断推动新美术运动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谢曼萍坚持美术与时代同行、与现实结合、与群众相融,领悟了人民美术的真谛。他的写实主义的美术风格更臻成熟,《村景》《敌后的活跃》《行军》等充满爱国主义色彩和向往安定和平的美术作品成为谢曼萍美术生涯中的光辉一页,也是抗战美术宝库重要的代表之作。

谢曼萍敢于挑战美术传统和权威,兼采中西美术之长,在战时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中无畏前行,播下艺术创新的火种。这既是他职业生涯的起步,也是灿烂的华章,展现了时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和顽强不屈、血战到底的伟大抗战精神。

(四)进步思想的光芒照耀至今

谢曼萍在学习与工作的关键时期,与美术前沿融为一体,他传播的美术创作思想和美术教育思想也是当时美术界的先进理念。他倡导的艺术以反映现实为铁则、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发挥美术的学校和社会教育功能等理念,不仅适用于战时美术,直到今天依然焕发出进步思想的璀璨光芒。杨益群评价说:“作者的论述,不独在当年是正确的,于今也仍不失其为一家之言,依然可取。”

谢曼萍将个人理想、个人所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系,以笔为刀投身全民抗战的滚滚洪流,在新美术运动和艺术救国道路上创榛辟莽。他把人生中思想最活跃、精力最旺盛、行动力最迅速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民族解放战争。他正如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里那种摆脱冷气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向上走的中国青年,甘愿化作炬火,照亮现实。这种精神不独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时代具有积极意义,直到今天依然激励着我们每一个时代青年。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新时代赋予中国青年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青年一代唯有像谢曼萍一样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大众呼声,树立远大理想,胸怀祖国,勇于担当、砥砺奋斗,用个人的人生选择和事业追求去回答历史和时代之问,才能跑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赛。

结语

谢曼萍是艺术救国大军中一名普通的战士,正是因为有许多“谢曼萍”,才使得存在时间并不长的抗战美术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最辉煌的一段历史。他们描绘火热的时代、残酷的现实和不屈的人民,推动美术的现代化转型,努力用来自艺术的精神力量实现救国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新美术受到了来自传统绘画的质疑和阻挠,社会的轻视,还有部分新美术从业者的彷徨和观望,大部分时候进步美术工作者们但凭一腔孤勇缓慢前行。在诸多挫折和困难中艰难求存的新美术,面对的敌人是疯狂、残暴的日本帝国主义,这注定了谢曼萍们“艺术救国”的道路是艰难而悲壮的。

①潘其旭:《桂林文化城纪事》,漓江出版社,1984,第2页。

②目前可见的研究文章中,杨益群在《桂林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美术家传略》(1986年)部分有谢曼萍生平小传,并收录了谢曼萍《谈国画改革》一文。此后,《桂林抗战文艺辞典》(1989年)原样收录了杨益群关于谢曼萍生平的词条。在《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续集)(2004年)中,杨益群摘录了谢曼萍的部分文章以介绍其国画改革和处理美术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观点。张根全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2009年)中也有“谢曼萍”词条,不过内容更为简略,且与杨文略有出入。此外,文苑仲在《民族共识与美术革新——桂林版<扫荡报>的美术传播》(2020年)中提到谢曼萍对美术界一些不良现象的批评。

③[72]广西省教育厅:《教育工作人员登记卡片》,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档案号L007—001—0192—0039,第003—004页;广西省教育会:《推荐谢曼萍到广西省立梧州女子中学任教函》,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档案号L048—002—0737—0022,第001—002页。

④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第3版。

⑤张根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第862页。

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27辑,1989,第79页。

⑦政协贺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贺县文史资料》第8辑,1991,第17页;广西省教育会:《推荐谢曼萍到广西省立梧州女子中学任教函》,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档案号L048—002—0737—0022,第001—002页。

⑧主要文章有《关于艺术的创作》《谈绘画欣赏》《雕刻与雕像艺术》《略谈西洋画派》等。

⑨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砚田留痕:柳州人物书画经眼录》,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第146页。

⑩谢曼萍:《拜伦像》,《大千杂志》1943年第3期。

⑪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中国版画集》,晨光出版公司,1948,第106页。

⑫㉔㉖㉚㉞㊷谢曼萍:《谈国画改革》,《音乐与美术》1941年第1—2期。

⑬㉕㉙㉜㉟㊲谢曼萍:《谈战时美术》,《音乐与美术》1941年第3期。

⑭㊺谢曼萍:《谈形式美与内容美》,《音乐与美术》1941年第5期。

⑮㉗㊶㊸[54]谢曼萍:《当前中国绘画的发展》,《音乐与美术》1941年第12期。

⑯谢曼萍:《谈谈学习木刻》,《教育与文化》1941年第11期。

⑰[62][65]谢曼萍:《怎样学习图画》,《教育与文化》1942年第3期。

⑱[67][70]谢曼萍:《中学图画科教学的我见》,《教育与文化》1942年第4期。

⑲㊹[63]谢曼萍:《怎样学中国画》,《教育与文化》1943年第1期。

⑳㊵谢曼萍:《广西特族歌曲介绍》,《音乐与美术》1940年第10期。

㉑谢曼萍:《发扬特族艺术》,《公余生活》1940年第8—9期。

㉒谢曼萍:《对于桂剧改革的意见》,《广西文艺》1952年第3期。

㉓谢曼萍:《漫谈广西地方戏》,《广西文艺》1952年第5期。

㉘谢曼萍:《斗争》,《扫荡报》1942年9月13日,第4版。

㉛㊼谢曼萍:《一个画家,一张画》,《力报》1944年2月29日,第4版。

㉝谢曼萍:《画家们》,《扫荡报》1944年6月17日,第4版。

㊱[66]谢曼萍:《谈绘画学习》,《教育与文化》1941年第12期。

㊳谢曼萍:《艺术与教育》,《教育与文化》1941年第1期。

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82,第112页。

㊽谢曼萍:《怎样想,怎样画》,《力报》1944年3月14日,第4版。

㊻㊾㊿谢曼萍:《好不好,像不像》,《力报》1944年3月2日,第4版。

[51]谢曼萍:《木刻家,画家》,《力报》1944年3月23日,第4版。

[52][53]谢曼萍:《粗细,优劣》,《力报》1944年3月28日,第4版。

[55][57][59][61][64]谢曼萍:《中小学美术教育之商榷》,《教育与文化》1941年第10期。

[56][68][69]谢曼萍:《推进学校木运的我见》,《教育与文化》1941年第9期。

[58]谢曼萍对青少年美术学习规律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之商榷》和《中学图画科教学的我见》两文中,笔者根据两文内容进行归纳。

[60]谢曼萍在《谈绘画学习》和《怎样学习图画》两文中均对此进行专门论述。

[71]潘琦:《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美术卷》,广大印务有限责任公司,2015,第12页。

[73]魏华龄:《桂林文史资料》第47辑,2004,第574—577页。

[7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5月11日,第2版。

猜你喜欢

国画抗战绘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难忘岁月》(国画)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