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法”的研究与实践*

2022-09-29梁玥亮广西艺术学院

美术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步法美术艺术

文/梁玥亮[广西艺术学院]

美术鉴赏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具体理解美术作品,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知识;二是帮助学生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在此背景下,高师美术学(美术教育)专业开设美术鉴赏与教学课程,兼有“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双重属性,其教学目标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进一步掌握美术鉴赏教学技能,使其在教授中小学的美术鉴赏课程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尚存在“师范性”和“示范性”意识不强、缺乏有效引导学生鉴赏的方法和策略等现象。因此,如何增强对中小学的衔接适应度,探索符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师鉴赏教学理论框架和实施途径,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法”的理论基础与框架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都是人在感知、体验、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时所产生的情感和思维活动——观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的过程。相对而言,美术欣赏针对幼儿和一般人,侧重于在感官层面达到“赏心悦目”的审美过程;而美术鉴赏则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和专业人士,侧重于对作品的理性分析、鉴别和价值判断等,又称美术批评。可见,美术鉴赏具有比美术欣赏更高理性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义务教育阶段设置“欣赏·评述”的实践活动,高中阶段也有“美术鉴赏”的学习模块,为的就是让学生从小参与美术欣赏活动,逐步提高视觉感受力和审美判断力,培养学生学会“像美术批评家一样鉴赏”。为此,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语言,还要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第一,是关于美术语言的理解。美国学者米歇尔认为,人们对图像的观看、观察的能力与语文阅读一样,都要通过学习获得视觉经验,即“视觉识读能力”。就像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美术的基本语言,才能用“视觉”去“识读”各种美术作品。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美术语言(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贯穿于美术学科课程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中,成为重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一。此外,构建美国视觉艺术课程基本框架的“7+7”教育理念,也是对美术语言的一种解读。“7+7”是指7类艺术元素(线条、形状、颜色、明暗、形体、肌理、空间)和7条设计原则(平衡、对比、强调、动感、图式、韵律、统一性)。艺术元素好比语言中的字词,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成分;设计原则就如同语言中的语法,相当于组合艺术元素的规则。也就是说,一位艺术家想要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需要将艺术元素以一种满足其表现意图的方式组织起来。为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简单而又有趣的练习,如线的韵律与表情等,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作用,培养他们“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从而理解美术语言的本质规律并达到相应的“深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视觉识读能力”,学生不仅要识别出艺术家在作品中使用的艺术元素和原则,还要能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黑格尔曾说:“遇到一件艺术品,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们的意蕴的内容。前一个因素——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态的意蕴。那种外在形态的用处就在于指引到这意蕴。”这里所谓“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东西”其实就是美术语言所包含三个层次中的“可感因素”和“非可感因素”。如图1所示,“美术语言形态”是美术的物质基础,由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构成,也被称为“美术本体”,“美术语义信息”和“美术超语义信息”必须以“美术语言形态”为载体。其中,语言形态是形式的可感因素,语义信息是内容的可感因素,超语义信息属于非可感因素,三者结合才能体现出美术的存在方式,并传达出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和价值。反之,只有从这三个层次由表及里地去理解美术作品,才算“读懂”了美术作品。

图1 美术语言三个层次示意图③

第二,是熟悉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费德门提出“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是对应美术语言的三个层次由表及里地欣赏,再加上自己的感受和评价的鉴赏程序,简称“四步法”:(一)描述:陈述作品上看到的东西;(二)分析:探讨形式关系,包括形状间的相互关系、色调的处理、空间的营造;(三)解释:推测作品的意义、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四)评价:在一定范围中比较,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势。其综合了形式主义鉴赏、心理学鉴赏、文化与社会学鉴赏等理论,是国外艺术教育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也是我国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欣赏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运用“四步法”进行中国画鉴赏时,应回归中国画的话语体系,以谢赫“六法”分析作品,还可以通过联系、比较等方法,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中西艺术在主题、内涵、形式、风格和意义等方面的不同之处,从而领略人类文化和世界美术的多样性。

当然,费德门的“四步法”也并非一成不变的终结定式,不少学者在继承和反思的基础上再出发,艾尔·赫维茨和迈克尔·戴在为儿童课堂设计了具有“游戏”意味的“描述、形式分析、阐释、评价和已知偏爱”四个环节;汤姆·安德森根据“这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价值?”提出“反应、描述、阐释和评估”;迈克·帕克斯使用了安德森的模式并提供介绍详细的“汤姆·安德森的批评卡”以及特里·巴莱特的“描述、阐释、判断”三阶段美术批评教学等。由此可知,费德门为艺术教育奠定了简便有效的入门程序,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课堂情境思考加以调整、发挥、转化或再创新。

第三,为了突显高师美术教育“学科专业性与师范职业性”融合统一、并重发展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实施“小先生制”,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对于师范生而言,通过“教授他人”或“马上应用”,能将前面所学知识内化于心,有利于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实现深度学习;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角色互换”和“去教师中心化”,给予学生尽量多的教学实践和口头表达机会,有助于创设师生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由于“小先生制”的本质是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在评价方式上,可采取以自评、互评为主、师评为辅的办法,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批评的能力、完善自我评价的标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与认知基础。

笔者通过对以上相关理论的梳理,找到与自己观点最契合的论述,在反复的研究与实践中提炼出高师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法”,即“简单描述——形式分析——意义阐释——价值判断——教学实践——展示评价”。下面结合实施步骤与指导策略具体述之。

二、高师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法”的实施步骤与策略

费德门的“四步法”是教育部推荐的鉴赏程序,尽管有学者诟病其评赏对象和角度偏于“西式”和“传统”,但它从方法上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方向,对于新手老师来说,仍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高师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法”是在“四步法”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来,既有内在一致的紧密联系,又有内涵与功能上的提升,整体架构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关系(图2)。一方面,学生需要通过这门课程了解、熟悉并掌握“四步法”的核心要点,学会根据“简单描述——形式分析——意义阐释——价值判断”四个环节(鉴赏环节)撰写鉴赏报告、深化作品理解、提高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展示评价”两个环节(鉴赏教学环节),以教人者教己,切身体悟“四步法”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和应变策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并进的目的。

图2 高师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法”图示

(一)简单描述是回答“你看见了什么”,区分作品所属的种类,描述作品造型、色彩、尺寸、材质、肌理、风格等特征,以及作品所引发的审美感受,例如愉快、崇高、深沉等。指导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真诚直率、大胆自信地描述其感受到的印象、气氛或感想,除了“客观性描述”还有“个性化或形象性描述”,后者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切不可批评学生所言的感受或见解。

(二)形式分析是回答“作者想表达什么”,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比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原理组织造型元素,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内容或情节的,即探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指导策略:教师应启发学生对比中西方绘画语言的差异,譬如西方传统风景画是静态的、以固定视点呈现的“三维空间”,追求客观、立体、写实的艺术效果;中国山水画是动态的、加入“时间”维度的“四维空间”,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美学意境。

(三)意义阐释是回答“作品有何意义”,解释文化、国家、时代、经历、社会背景和艺术思潮等因素对作者及其作品所产生的影响,解释作者通过作品想表达的情感或思想,即挖掘作品深层的文化意蕴。指导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这一阶段的主题讨论,它们是开放性的——没有绝对正确和错误的答案。探讨的程序可由外在的社会背景层面进行到内在的作者情感、性格层面,直到作品特有的人文内涵与象征意义。

(四)价值判断是回答“你喜欢这件作品吗,为什么”,通过上述鉴赏活动,从历史、文化、艺术、经验的角度评价这件作品,并有见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即阐述作品的优劣与价值等。指导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对作品的想法,或参考专家观点进行扩散性思考,涉及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艺术风格、特点与创新等。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喜好也要关注人类共同正向价值的追求,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实践是让学生化身“小先生”进行展示前的准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选择课题、研究教材、搜集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等。指导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备课”期间,辅以观摩高中美术鉴赏优质课等教学录像,师生围绕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师教态等方面展开讨论,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使学生在深化作品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美术鉴赏教学的相关技能。

(六)展示评价是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教学后结合自身表现实施自评、互评、师评的环节。指导策略:教师可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利用竞赛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忱、活跃课堂气氛。赛前,教师自制“讲课比赛评分表”并以此为依据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开展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认识;赛中,学生轮流扮演“选手组”与“评委组”,通过交替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赛后,教师应更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高师美术鉴赏教学“六步法”的实践与反思

当前,中小学美术鉴赏内容已经从传统经典美术延伸至近代、现代,甚至是当代艺术,几乎涵盖了整个美术史的发展历程。然而,现当代艺术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素养才能够理解的艺术形式、现象或行为。为此,高校美术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现当代艺术的识读、理解、鉴赏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认知策略;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鉴赏的过程中,还应针对不同时代、观念、风格的作品灵活确定教学重点,发挥好教学示范作用。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向学生出示三件作品(图3—图5)并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循序描述对这三件作品的初始印象和感受。例如,你在图3里见到了什么图像?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它以何种方式使你产生这样的感受?图4让你想(回忆)起了什么?什么样的艺术元素和原则在主导着图像?为什么?图5中央的人物是谁?她在做什么?你认为这一作品是怎样完成的?艺术家的观点是什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完善对作品的形式分析、意义阐释和价值判断;接着,教师对作品进行提炼、归纳并总结出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不同特点(表1)以及鉴赏的侧重点;最后,教师布置学生撰写鉴赏报告、指导学生分组开展教学实践和展示评价等活动。

图3 列维坦/金色的秋天1895年

图4 波洛克/秋韵(第30号)1950年

图5 阿格尼丝·德尼斯/麦田—对抗1982年

表1 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区别

现当代艺术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这促使我们在理解作品时应积极地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例如,德尼斯给作品取名为《麦田—对抗》时说:“将闲适的田园带进喧嚣文明的城市,是以不变应对万变……是草根反对精英,是用朴素对抗狡诈,是用已有的认知对抗无尽的未知。”但在笔者看来,在一座巨大的钢筋森林前,在一片悦目的黄金麦田里,德尼斯孤独的身影,落寞而坚定,与其说是对抗、冲突,不如视作对话、希望,因为这更像是对“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一种回应……正确对待与世界不同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学习,以此发展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新时代赋予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新担当。

结语

综上,高师美术鉴赏教学以“六步法”为实施程序,是以“师范性”和“示范性”引领教学改革的一次探索与尝试,对于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的有效衔接具有积极的意义。

①W.J.T.米歇尔:《图像转向(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第17页。

②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第26页。

③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第172页。

④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第274页。

⑤美国主流艺术课程K 12系列教材《S cott ForesmanA rt》(K~G 8)中每幅作品教师用书和学生学习单上都有“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有明确表述:“为了增强美术鉴赏教学的效果,教师要设计好美术鉴赏的教学目标与过程,尽可能依照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程序设计学习单。”

⑦“小先生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提出并实施的教学模式,也是当前教育领域应用较广的一种先进理念。

⑧王文新:《观念的艺术表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第76页。

猜你喜欢

步法美术艺术
浅谈乒乓球教学中的步法教学
美术篇
纸的艺术
羽毛球上网步法及后退步法简析
步法训练在乒乓球运动队中的应用分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浅析乒乓球运动员的步法训练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