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隆村古塔公园乡村文化建设设计研究*

2022-09-29金日龙史春虎张淑萍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古塔座椅公园

林 燕 金日龙 史春虎 张淑萍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 523000)

乡村文化建设是当下乡村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直以来我们对于乡村建设的理解,停留在对乡村的建筑形态、居住功能和形式美感等物质形态,缺乏对于乡村文化的研究。只有从内向外去深入的了解每一个乡村自身的文化特征,挖掘文化元素,才能使乡村建设可持续,可传承。才能做到“千村千面”。因此,乡村文化的挖掘是我们对于乡村改造设计中的关键点,它能够让本地人形成较大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能够吸引外地人的目光。由此延伸的乡村旅游也就有了承载的物质实体。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在于以东莞市石排镇福隆村古塔公园的景观设计改造为例,去探讨总结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为其他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案例参考。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概念及研究思路与意义

在展开研究之前,我们先对乡村文化做一个概括性的阐述,什么是乡村文化?对于这一名词的解释决定了我们研究的方向。在诸多文献中,认为乡村文化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共同体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具有文化的共性。而这一特定区域就是占比我国大部分国土的乡村,相较于现代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多样性。本文的乡村文化阐释,主要将研究聚焦于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村民,他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将从设计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去观察村民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及挖掘能够传达村民所想和社会所需的设计表现方式。具体有以下几条研究路径,第一将现有的优势资源作为抓手,分析福隆村可以利用的设计元素,例如舞狮文化和古塔元素,再将这些设计元素运用现代化的手法,转译成当代年轻人能够接受的设计表达;第二是分析基地周边的人群特征,充分调研不同人群的需求,找到不同需求的共同点。再将这些共同点用设计的方式加以实现。第三,做好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收集当下已经改造成功的优秀案例,借鉴案例中的设计手段,来运用到福隆村乡村文化建设中。第四是探索乡村景观改造设计的新型材料,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为乡村景观改造提供新的改造思路,从而达到新的效果。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能够有效推动乡村社会发展。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内在驱动,能够可持续的促进乡村建设的发展。因此,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设计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建设能够为乡村建设提供内生动力。通过乡村文化建设,首先改变当地村民的思维方式,从城市发展的思维转变成乡村发展思维。何为乡村发展思维呢?过去,我们在工业文明的大潮中,出现了城市发展的思维,以城市的生活方式为膜拜的对象,认为乡村的文化和习惯是糟粕。实则不然,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农业大国,中国文化的根源在乡村,乡村文化孕育了悠久的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因地制宜”这些中华文化的精髓,都蕴含在农事生产的活动中。所以,我们的乡村文化建设首先就要宣言乡村文化是与城市文化,没有孰高孰低,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我们重新强调乡村文化的重要性,村民才能够真正地为乡村自豪,并且在把自己当作乡村的主人,乡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2.文化建设能够助力乡村建设特色发展。我国乡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很多我们周边的国家也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例如日本,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对于乡村的发展就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包括政策,经济,文化的多方面支持。其中就有“一村一品”的政策,每一个村庄,充分挖掘村庄自身的特色,例如发掘村庄自身的传统习俗,传统工艺,传统信仰等等。挖掘之后充分发扬并融入村民的现代生活之中,做到“活态传承”。这些都是乡村自身文化的内容,只有村民自己投入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才能建设乡村自身的品牌。

3.文化建设能够增强乡村的凝聚力,让乡村发展过程中能够自我纠偏和自我更新。长久以来,乡村的社会结构是熟人社会,村民生于斯,长于斯,相互之间存在广泛的信任基础。近代城市化以来,乡村的熟人社会遭到破坏,大量乡村劳动力外流,传统的乡贤也消失,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被瓦解。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国家重点支持乡村建设的发展,也是重塑乡村凝聚力的契机。乡村文化建设包含对外宣传的文化展示,同时也包括乡村内部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对于传统习俗,传统技艺的恢复,无疑对于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归属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福隆村古塔公园概述

古塔公园位于东莞市石排镇福隆村。福隆村是石排镇最大的行政村,位于石排镇中部,全村总面积5.9平方公里,下辖13个自然村,常住人口5998人,外来人口2万多人。福隆古塔始于北宋时期,雍正年间又重新修建,古塔一共五层,在当地又叫作文阁。古塔公园占地面积约44000m,该公园西面为村集体的两个鱼塘,景观资源较好,南侧为石排镇的主要城市大道——石排大道,东侧为福隆古塔路,交通到达便利,场地周边资源丰富,北侧为石排镇岭南传统民居村落,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院落,东侧为石排镇的农贸市场与现代居住小区,人流密度较大。古塔公园整体西高东低,高差最大处可达1.2m;场地西侧的主要景观有一片茂盛的树林,高度较高。

该村具有较为丰富的传统村落文化,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一是基地北侧有一片时代久远的传统民居村落,保留了明清时代以来,福隆村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现在还有部分家庭生活在其中,但是绝大多数家庭都搬离了。这个传统村落,既有传统的街巷关系,又有传统建筑的符号,这些是福隆村历史与文化的物质载体,急需我们去发掘和传承。二是福隆村的舞狮文化,舞狮作为华南地区最为常见的民俗活动,具有消灾祈福的寓意,象征这村民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这种民俗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关系,每次舞狮的活动都会引来村落男女老少的参与,能够起到团结人心,增加村落的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当下也是旅游观光的一项有趣体验。这些原生态的乡村文化,经过现代设计手法的转译,都可以运用在我们的景观改造设计之中,是传统的文化及风俗焕发新的生机。

三、设计理念和原则

1.设计理念

本次福隆村古塔公园的设计理念是,在充分挖掘福隆村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调研村民和外来游客在古塔公园的实际需求,再运用微更新的设计理念链接不同人群,形成“生态可持续”“老幼可体验”“文脉可传续”“产业可发展”的乡村文化建设项目。这样能够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最有效的宣扬福隆村的乡村文化,形成福隆村自己的文化品牌与文化特色。

微更新是指在深入调研场地的基础上,选取部分施工难度小,改动范围小,影响力度大的区域进行设计改造提升,能够对古塔公园起到画龙点睛的设计效果。同时在做景观设计方案时,注重整体公园的组织关系,例如交通流线,动静分区等,解决重点问题。像中医的“针灸式”设计,从而激活场地,改变从前缺乏活力的空间形态。在设计过程中,重点关注老年人与小孩的行为活动场景,让老人和小孩能够在场地中自由活动,乐在其中。从而满足老幼人群的活动需求。解决场地的无障碍设施,使残障人士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轻松地享受古塔公园景观。

2.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对于如何为人服务?以及为怎样的人服务?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是设计师针对每个不同项目都需要认真面对的。对于乡村改造设计,笔者认为,设计如何为人服务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物质条件满足不同人群的功能需求,例如:满足行动不方便的坐轮椅老年人,设计无障碍通道和扶手。这是在物质条件满足人群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是关注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例如:老年人对于沟通与交流的需求,老年阶段,社会关系的不断缩减,老年人对于外在沟通的机会逐渐减少。所以我们在设计公共的景观空间,要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这样才能做到设计为人服务。此次福隆古塔公园改造设计,在调研不同人群使用需要之后,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区别。总体来看,福隆古塔公园的体验者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福隆村的本地村民,他们是世代生活在这里,对于福隆村的历史变迁非常清楚。第二类是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外地租客,他们在这边工厂打工,租住在古塔公园周边。第三类是短暂停留的游客或者路人。古塔公园在石排镇的主要干道,石排大道上,交通通行非常便利,这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古塔,吸引了众多历史及文物爱好者的观光。因此场地在考虑这三类人群在不同阶段的使用,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的场景,其目的也是让更多的人,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舒适。例如设计中设置的座椅,运用了人体工程学中坐着的最适宜尺度,两种不同的座椅,一个有靠背,一个更加灵活。同时设计中考虑到婴儿车或者残疾人轮椅的因素,削减了场地道路的高差,使得能够无障碍通行。另外,场地的入口位置,设计了一个以古塔外轮廓为原型的艺术打卡装置,也是为了满足外来游客及路人的审美需求和满足游玩体验。

(2)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原则。我国乡村改造的设计运动已近十几年,从开始的没有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乡村建设理论指导,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设计师广泛的认同,乡村设计必须要发掘属于乡村自己的文化元素,才能够可持续发展。简单的搬运其他国家或者国内不同地区的文化和设计元素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场地,已经被当下的设计方法所抛弃。人文景观要融入景观设计的方方面面之中,例如:通过凝练福隆村的文化特色,梳理福隆村近现代以来的村史和习俗,发掘出能够代表福隆村的精神面貌和情感归宿的文化,同时也能够满足现代生活方式。在通过广泛的调研基础上,提取了福隆村最具代表的麒麟文化和古塔文化。对于这种根植于场地的设计文化,在我们设计时需要系统的考虑这两种文化的运用。只有这样,对于我们前面分析的三类人群,对于场地的归属感和认可感才能极大提升,体现自然景观的视觉特色以及人文景观的文化特点。将福隆村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打造属于福隆村自己的乡村文化广场。

(3)新材料与技术的交叉融合原则。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出现能够为我们打开新的设计思路,给用户带来新的设计体验。乡村景观设计普遍存在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夜间照明效果较差,从而导致村民的诸多不方便。主要有两方面:①夜间通行不便利,影响出行;②夜间组织活动不便利,村民的参与度较低等。在该方案设计中,创新性运用新型蓄光型自发光材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设计难题。利用最小的改造成本,解决乡村夜间照明的问题。该材料可以使乡村夜间道路的导向系统中各导向标牌,借助太阳光线蓄能,以及利用周边环境光源反射,从而实现发光。同时在图案的选择上,结合本土文化,增强景与人的互动性,还承载乡风文化建设的重任。蓄光型自发光新材料为福隆村提供一个更为人性化、功能化、节能化、美观性、更为高效全面的乡村道路导向系统。

四、方案设计

福隆村古塔公园设计方案,在前期充分的调研基础上,分析场地的现有问题例如,缺少无障碍通道、公告座椅设置不符合人机工程学、夜间照明缺乏等。再梳理场地现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南侧具有较为开阔的自然水域,以及场地树林茂密,林下空间较为开敞。这些是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去利用的有利条件。因此基于场地的现状问题和有利条件,我们确定设计方案的总体框架。既运用一条即使座椅也是艺术装置的飘带,串联起场地几株较为高大乔木的林下空间。这样可以让福隆村即使在夏秋季节高温天气,场地的座椅和小品装置也能在树荫下面,形成气温能够较周边低,适宜人的体验。与此同时,方案中座椅的材质选取为新型环保材料,坚固耐用。在座椅上增加福隆村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加场地的文化范围,形成一个属于福隆村的乡村文化公园。

整体场地交通流线采用联通式的流线设计,“红色的飘带”连接场地北侧与东侧入口,使得场地的流通性强。同时北侧入口处的红色打卡艺术装置,自身颜色为醒目的红色,夜间可以内部发光,兼具辅助照明的作用,也起到引导北侧广场的人流到场地的作用。打卡艺术装置,采用福隆古塔的外轮廓形态,与福隆村的地标—福隆古塔遥相呼应,且艺术装置的内部图案为福隆舞狮的形象,突出的福隆村自身特有的文化元素。

红色异形座椅,其主题颜色与艺术打卡装置相呼应,座椅表面喷绘自发光的材料,其图形为福隆村logo的辅助图形。这样自发光的材料在白天可以吸收太阳光线的能量,夜晚可以发出微弱的光线,在夜间增加体验感的同时具有一定趣味性。在靠近圆形节点的区域,异形座椅具有靠背,让人坐的姿势相对更加放松。而东侧较为平缓的地段,异形座椅没有靠背,人与座椅的互动方式更加多样,中午的时候,公园北侧农贸市场的人群可以在座椅上躺下,进行短暂的休憩。

场地中间圆形区域设置了一组四个扇形座椅,材质与颜色与异形“飘带”座椅一致,边角都导圆角,避免磕碰造成伤害。该区域相对较为聚集,可以满足老年人面对面闲坐聊天,也可以让小孩穿梭游戏。且该区域为场地最为高大乔木的树荫下,高温天气也较为凉爽,气温适宜。

总结

福隆古塔公园是乡村文化公园,是乡村文化展示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满足村民诸多功能需求的公共空间,对其的设计改造必须要实现因地制宜,具有福隆村自身的特色。要将其打造成“生态可持续”“老幼可体验”“文脉可传续”“产业可发展”的乡村文化建设示范公园。这对我们发展乡村,构建新时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结有如下三点:第一,调整了乡村的价值序列,从以前唯物质文明为主,到强调乡村文化的精神文明。增加乡村文化的文化自信。激发村民自身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自觉,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第二,将艺术与科技应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注重乡村文化特色与艺术、设计、科技相融合。让村民享受艺术与科技的新成果。第三,实现了治理有效性与长期性相结合,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及其主体能动性的治理有效,是要让村民真正参与到规划建设管理过程,同时治理有效要求景观小品在前期设计阶段就要为后期管理做准备。

猜你喜欢

古塔座椅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西湖
古塔
和古塔叔叔度周末
座椅秒变车锁的自行车
你愿意变成伞还是座椅
一见如故
他找到了第一个甲型流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