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浅谈大兴区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与发展

2022-09-29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大兴区惠民群众

张 颖

(北京市大兴区文化馆,北京 100000)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从过去单一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唱歌、跳舞、书画等艺术活动当中,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群众的身心素质。群众文化,是以百姓的日常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乐为主旨,以满足精神需求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表现形式的社会现象,是人们闲暇之余自我开发的一种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自古有之,并与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如今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许多新的群众文化形式也应运而生,这不仅体现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更反映着人们的精神需求。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促使了惠民工程的诞生,促进了文化产品的多样性,激发了百姓的精神文化活力,这些也是群众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换句话说,惠民工程是建立在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的,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9月26日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明确,要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五大振兴”。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文件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乡村文化振兴纳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战略安排,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多方参与,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力争到2025年,大兴区乡村文化振兴取得显著进展,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乡村文化经济稳步发展,乡村日益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近年来,大兴区持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每年开展基层公益性演出、全民艺术普及、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等不同形式的惠民工程,广开思路,创新形式,竭尽所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惠民工程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的实施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兴区惠民工程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开展过程中取得哪些社会效益?惠民工程未来又将如何发展?以下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一、多种服务形式,为助力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

(一)基层公益演出,送文化下乡

自2006年以来,大兴区在北京市作为试点率先开展基层公益性演出,年均完成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周末场演出计划、百姓周末大舞台、戏曲进乡村等惠民演出千余场,服务群众50万人次,得到市文旅局的肯定和群众的广泛好评,并连续多年被列入区政府在关系群众方面拟办的重要实事,作为考核全区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公益演出的持续开展,极大丰富了农村地区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培育了一批优秀文艺团队和文化骨干,也激发了团队创编节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年演出期间,都会在全区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通过摸索经验和创新模式,我们还把“公益演出”与“文化四进”相结合,即送演出进部队、进企业、进景区、进校园:结合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举办“我们的节日”专场演出;开展慰问来京新市民、慰问弱势群体等专项活动;举办梨花节、桑葚节、西瓜节、葡萄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邀请国家级、市级专业院团走进景点景区,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促进文旅融合。随着活动形式的不断发展,基层公益性演出不再局限于普通的文艺演出进农村、进社区,而是演变为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文旅活动结合起来,为城乡居民、为特殊群体献上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确保各类人群享有自由、均等的文化权益。

(二)全民艺术普及,送知识下乡

首先,统筹区级、镇街级、村社级等各类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多彩大兴 魅力绽放”群众文化风尚季、“全民悦读汇”“美丽大兴我的家”原创作品大赛等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300场。这些合唱、广场舞、“村晚”“百姓大舞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贯穿全年,辐射全区,受众广泛。展示农村群众精神风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其次,开展千人培训工程,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覆盖区镇街专职从业人员,以及村社文化组织员、文化志愿者、文化带头人等业余文艺骨干,每年培训10余期、3000余人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艺术类讲座和理论专题培训相辅相成的形式,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增强了文化队伍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养,实现培训范围最大化,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效果显著化。随着全民艺术普及的逐步推广,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和与时俱进的文化知识送到基层一线,充分调动老百姓参与活动、组织活动的积极性,提升表演水平和组织能力,引导、带动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全民艺术普及项目通过“送文化”和“种文化”两手抓,实现文化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良性循环。

(三)服务效能提升,送标准下乡

自2018年成功创建北京市首批五家“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以来,大兴区、镇街、村社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具雏形并稳定发展。随着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等后续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北京市对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了新的标准。为了在前期较好的基础上巩固并提升,自2019年开始,大兴区开始对全区20个镇街综合文化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开展定期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宣传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予效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众满意度等8个方面。评估形式采取神秘客连续跟踪暗访、预约实地明查、公众满意度调查三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按照符合条件程度、对标对表进行等级判定,并将评估结果进行书面通报。督促基层各点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完善了设施管理与文化服务,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因此大兴区取得连续几年均在全市综合成绩中排名靠前的好成绩。这种定期开展的服务效能常态督查,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升级硬件设施利用率和软件服务质量,促进群众广泛参与和充分体验,逐步提升公众满意度,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为助力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二、社会效益显著,为助力乡村振兴延续生命活力

惠民工程的持续开展,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也为大兴区群众文化活动日新月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文艺团队的数量与日俱增,文化活动的规模不断壮大,原创节目层出不穷,群众素质不断提升。

(一)表现在队伍提升上

通过邀请国家级、市级专业院团亲身示范,与基层业余团队零距离“一帮一、结对子”,演出同时可使业余团队现场观摩进而学以致用、自我提升,演出之外可以帮助业余团队规范动作、纠正细节,起到良好的培训和带动作用,不断促进我区业余团队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也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市场化。通过全民艺术普及项目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利用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文艺小分队等形式,把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的文化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二)表现在品牌提升上

多年来我们不断挖掘、展示各地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培育、提升各地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大集成、大展台。“多彩大兴 魅力绽放”“美丽大兴我的家”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区级品牌,均有十年以上的群众基础和举办经验。基层活动更是“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镇街活动直接面向基层百姓,活动的内在价值对群众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各镇街结合辖区特点积极开展各类文旅活动,如北京大兴西瓜节、庞各庄镇梨花节、安定镇桑葚节、林校街道社区“邻里节”、天宫院街道“四季”社区文化节等,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凸显了地域特色。

(三)表现在精品提升上

近年来大兴区与国家级、市级专业院团加强合作,联手推出原创剧目斩获大奖,文化精品力作、佳作不断涌现。如与中国评剧院联袂出演大型现代评剧《银杏庄》,荣获“第七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和第九届中国评剧节参演剧目奖;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创编大型历史京剧《南海子》,深入京津冀多地巡演,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区内文艺精品也不断涌现,舞蹈《新居》《都市白领》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舞蹈门类“群星奖”,《武吵子》《春江》等多部作品荣获“舞动北京”金奖,文艺作品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由于社会效益显著,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文旅局每年持续提供资金和政策的双重保障开展惠民工程,让老百姓积极参与文旅活动、欣赏高水平演出、享受多种文化服务。我们也将坚持不懈做好此项工作,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扎实、有序推进工作落到实处,繁荣文化和旅游市场,为助力乡村振兴延续生命活力。

三、政策逐渐完善,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兴区惠民工程经过十几年的历练,逐渐走向了成熟和稳定,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我们继续稳扎稳打,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积极落实北京市“1+3”公共文化政策,推动“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

(一)标准化

目前主要是对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服务供给等六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标准化管理设计,即“六个一”标准化管理。只有建立符合地方标准、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制定一套与时俱进、内容严谨、数字明确的系列指标评定标准,才能进一步巩固基层文化工作基础,实现文化事业充满活力、文化设施为民所用、文化服务解民所需,达到文化乐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的终极目标。

(二)均等化

每年持续推出基层公益性演出、全民艺术普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等一系列惠民措施,推动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将各项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基层百姓身边。活动面向农村、社区、企业、校园、部队、景区、养老院、温馨家园等不同机构,最大化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三)社会化

引导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采购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丰富了文化活动供给,提升了文化活动质量,提供了形式灵活、资源丰富的“菜单式”“点单式”“预约式”文化配送,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有限资源与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

(四)数字化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目前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已基本完成,应按照总分馆制要求,以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为方向,以移动互联网为渠道,推进“互联网+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开展线上阅读、线上培训、线上观演、线上参展等数字文化活动,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景,丰富数字服务供给。

(五)文旅融合

随着文化和旅游机构的合并及文旅融合政策的出台,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促进文旅空间双向赋能。推动文化产业园区、演艺园区、文博单位植入餐饮、购物、咨询等旅游功能,有机融入旅游产品体系和线路;推动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进机场、进景区、进酒店、进重点站区。其次还要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设具有旅游咨询和文化服务双重功能的综合设施,推动文化志愿者和旅游志愿者队伍整合,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一系列政策的保驾护航,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惠民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今我们处在一个艺术与生活深度融合的时代,对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类文化产品在播撒文化种子、传递正能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性和时代性,向主流文化靠拢,与城市定位接轨,以此来贴近百姓生活,引起观众共鸣,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共融。在这个“文化为城市赋能、科技为文化赋能”的大背景下,要让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除了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对口帮扶,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还要坚持科技和创新理念,拓宽传统工作思路,开启“文旅+”模式,丰富文化和旅游服务内涵,加快智慧型城市建设和数字化发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引领文化惠民新风尚。

结语

行政村和社区是贴近百姓生活的最小单位,是基层组织。在当今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同样公共文化服务只有全面深入每一个村和社区,才能促进全民参与,才是保障每一个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前提。只有公民最低标准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才有可能促进文化发展向更高的需求标准迈进。惠民工程的实施,正是满足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目前,已覆盖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网络,是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最佳组织形式,也是传播文化、繁荣文化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惠民工程的社会影响是深远的,未来的路是长远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我深感荣幸,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惠民工程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我意识到这条路任重而道远,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提升惠民工程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才能实现这份文化服务有广度、有深度,满足差异性、多样化的群众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从而升华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猜你喜欢

大兴区惠民群众
山西:文化惠民助力乡村振兴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四馆联动促发展 文艺惠民助振兴
西瓜上擂台
◉一图
画作欣赏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大兴区庞各庄2号地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