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母形成作战能力需要多少年

2022-09-28包宇

领导文萃 2022年18期
关键词:舰体舾装船坞

包宇

众所周知,航母从设计、研发、建造到形成战斗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艘新航母的建造仅仅是开始,其还有许多设备、功能需要安装、修正和完善,才能真正形成海上作战能力。

从项目预研到技术储备

项目预研是武器装备发展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尤其对于战略武器、大型作战平台和先进作战飞机等“战略武器”的预研论证更是辗转反复、慎之又慎。

早在二战期间,秉承“全甲板攻击”作战理念的美国海军就在“独立”级轻型航母的发展定位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在广泛听取一线指挥官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研究论证、技术创新和战法检验,最终以作战条令的形式确立了多航母舰队“半甲板攻击”的指导思想,其中“航母特混大队”的编组形式沿用至今。

英国在“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发展预研上更是大费周章,从1997年工党政府上台后的战略防卫评估,到1999年新航母项目正式启动,从舰载机的选型再到2005年正式确定航母建造方案,前后历时8年,如果再加上此前对于“无敌”级轻型航母替代舰研究论证的过程,这一时间跨度还将大幅延长。由此可见,一级全新航母的预先研究和论证的时间大大超过其建造周期,是实实在在的“十年磨一剑”。

由于航母涉及的技术门类众多,既有冶金、原材料等基础类技术,又需要通信、雷达、柴燃常规动力,以及电磁、核动力等新兴技术,总数可达数千乃至上万种,如此众多的技术种类和建造工艺不可能一蹴而就。

事实上,各海军强国在航母建造和使用技术方面大都经历了大量的、“烧钱”的长期积累。其中,美国海军1961年11月入役的第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舰“企业”号,其核动力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7年启动的核动力研发项目;法国海军在为“戴高乐”号航母研制K-15型核反应堆时,就充分汲取借鉴了在“红宝石”和“凯旋”级核潜艇的反应堆研制、使用上积累的近40年的经验;苏联海军在发展航母时,也进行了大量技术积累和论证(也走了不少弯路),最终在“库兹涅佐夫”级航母上实现了跨越发展。

从舰体建造到下水舾装

现代船舶的建造工艺可分为船体建造、舾装和涂装三大部分,如果将船体建造比作人的骨骼,涂装比作皮肤,那么舾装则好比人体内的各类器官和组织。不论是采用传统的塔式建造法(如美海军“福特”号航母),还是巨型总段建造法(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航母的舰体建造和舾装都是从陆上开始,最初先切割钢板、铺设龙骨,然后要么是在船坞里按照“搭积木”(塔式建造法)的形式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舰体模块累积、组装起来,要么按照“先分后合”的顺序,先在陆上厂房中分别完成各模块组件的建造,然后再到船坞中完成“拼接”。

以“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为例,全舰由6个“大模块”拼接而成,每个“大模块”又由多个“小模块”组成,全舰共有“小模块”35个(包括舰岛、舰体和飞行甲板等)。“大模块”的集成度相当高,成型系统的设备在“拼接”前都已通电调试完毕,大幅提高了航母的建造效率。

尽管“模块化”技术大幅提高了航母的建造效率,但由于航母建造过程异常复杂,尤其是应用新技术后,在建造调试中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周期依旧十分漫长。美海军“福特”号航母从2006年8月动工开始,到2013年11月驶出船坞,用了整整8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从2009年7月切割第一块钢板,到2014年7月出坞下水,也花费了5年时间。

舰体建造的结束仅仅使航母具备了“躯壳”,陆上舾装也只是完成了大型模块的安装调试,而舰体下海、驶出船坞、移形换位意味着第二个航母建造循环——下水舾装的开启。

航母下水出坞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与正式服役以及具备作战能力仍还有很大距离。以美海军“福特”号航母为例,2013年l1月其在拖船的牵引下驶出船坞,此时的“福特”号还是名副其实的“裸舰”,只有舰体和封装好的动力系统,与航母作战能力相关的大部分设备、武器都是在下水舾装阶段从码头吊装上舰的,其中包括双波段雷达、作战指挥系统、通信系统、电磁弹射器、助降和照明系统,以及全舰内部装修、消防、通风、水电、排污等复杂的工作、生活设施。

在码头舾装中,“福特”号接连遇到建造费用严重超支、电磁弹射系统试验失败,以及电力系统存在严重设计和制造缺陷等“拦路虎”,交付日期因此被一推再推,等到2017年4月“福特”号第一次依靠自身动力前往大西洋进行船厂海试,距离其驶出船坞开始“下水舾装”又过去了近4年半的时间。

从自航海试到舰机一体

完成下水舾装,意味着航母在码头“静态”建造阶段的结束,此时航母设备运行状态基本稳定,具备了自主航行条件,即将转入“动态”的自航海试阶段。在这一阶段,航母除去完成应急转舵、高速回转、起抛锚、泡沫喷淋等在码头上无法进行的基础性测试外,还将动态检验航母各子系统和全舰总系统的运行状况,从而验证航母的建造质量和航行能力。

按照世界各国海军的通行做法,接收航母的海军官兵都已经上舰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深度介入建造工作的同时,对舰体构造、设备调试、操作使用,以及常见故障问题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掌握,从而具备了在专业技术人员保障条件下,初步独立航行操纵能力,这也是航母“自航海试”的基本前提。

但是,要跨越“动”与“静”之间的鸿沟,却需要付出极为艰辛的努力。美海军“福特”号航母从2017年4月开始海试,虽然同年5月交付给美国海军(该舰身份状态也从“服役前单位”转为“特殊现役”),甚至在7月举行了服役仪式(时任总统特朗普亲自出席),但是海试过程却暴露出一系列“无法容忍”的严重问题,比如电磁弹射器平均每455次弹射就发生严重故障,电磁阻拦系统每阻拦降落20架飞机就会发生故障。而核动力推进系统和电磁弹药升降机使用中存在的“顽疾”,更是将“福特”号正式交付海军的日期从2018年3月推迟到了2019年10月,而且时至今日该舰仍未投入作战部署。

且不说采用众多先进开创性技术的“福特”级航母,以及以建造周期长、造价连续攀升闻名的印度“维克兰特”号航母,就连英国皇家海军以采用大机库、双舰岛和全电力推进系统等先进技术著称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也未能幸免。该舰在2017年12月正式服役后,故障接连不断,不仅舱底严重进水、消防系统故障、推进螺旋桨破损等“低端问题”频出,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其搭载的F-35B型舰载机迟迟无法形成作战能力。尽管在2019年10月完成了F-35B舰载机在该航母上的首次降落,但时至今日,“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仍没有实现36架舰载机的满编数量,更没有实现“舰机一体”“形成打击能力”的预期目标。

从自航海试到舰机一体,既是对从“能走”到“能打”的形象描述,又是航母(包括舰载机)战斗力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指向。要使航母和舰载机真正形成作战能力,不仅要通过海上基础环境的考验,在确保安全运转的同时实现预期的作战持续性,还要在长期的使用和训练中着眼可能的作战样式、作战对手和作战环境,不断查找漏洞、创新战法、补齐短板,实现“航母+舰载机”战斗力的整体跃升。

(摘自《环球》)

猜你喜欢

舰体舾装船坞
船舶铁舾件部件化预舾装的应用与意义
船坞主泵选型及结构优化设计
分级帷幕止水技术在某船坞改造中的应用
“维斯比”级护卫舰
“维斯比”级护卫舰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现代造船模式下船厂舾装技术实施情况的研究与对策
某型舰大范围割焊对轴系影响的探讨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