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教育学”部分命题特点与应对策略*

2022-09-28吴枝兵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7期

吴枝兵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一、“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结构、题型及命题特点分析

1.《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结构分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8个考试模块、相应的分值比例以及考试题型。结合近些年统考省份的真题来看,“国考”的题型基本稳定,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其中选择题为21道,每题2分;非选择题由4道辨析题(每题8分)、4道简答题(每题10分)、2道材料题(每题18分)组成,总分150。

在八个考试模块中,涉及“教育学”的内容主要有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德育以及中学班级管理等模块,每次考试所占分值比例存在些许波动。统计2015-2021年考试真题情况,结果见表1。

表1数据显示出7年间《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教育学”内容所占分值比例均超过半数,其中“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以及“中学德育”三个模块历年所占的分值比重相对较大,而“中学课程”以及“班级管理”部分所占分值相对较少;二是“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考查频次一直很高,“班级管理”分值变化幅度较大。因此考生要注意三点:首先是学习内容应当有所侧重,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次是有些内容考查频次虽少但仍需要适当学习;再次是“中学德育”部分易出现高分值题。

表1 《教育知识与能力》2015-2021年考试“教育学”模块分值分布表(总分150)

2.《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教育学”部分命题特点分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在题型、题量方面没有变化,只是在具体知识点的考查以及难度系数方面有所区别。以下就以四个题型为维度对7年间《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教育学”部分真题尝试进行分析。

(1)单项选择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中单项选择题共21道,每题2分,总分值为42分,占总分值的28%。纵观历年试卷真题,八个必考模块中单项选择题几乎都有涉及,但考查频次有所不同。鉴于单选题考点分布广泛,为便于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以下就八个模块逐一阐述。

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本模块包括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等知识点。数据统计显示,自2015年至2021年,本模块以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在5-8个之间,在总共21道选择题里所占比例达到24%-38%。也可以说,本模块是单选题重点考查的领域。梳理历年真题,不难发现“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因涉及众多的教育理论流派、教育家及其代表观点、代表作,所以是必考内容。例如,2019(下)真题“撰写于我国战国末期,被认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本题考查的是有代表性的教育著作及相关信息,属于识记类内容。

②中学课程

中学课程包含四个知识点:课程概述、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设计与开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梳理2015-2021年真题结果来看,选择题在本模块中考查的频次较低,题量一般1-2题。高频考点主要集中于“课程概述”,常考知识点为“课程类型”。例如,2018(下)真题“在专家指导下,地处贵州东南的侗寨中学组织有关教师对面临传承危机的侗族织锦工艺进行课程开发,开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织锦’课程。该课程属于: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社会课程”。本题考查的是有关课程分类的问题,虽然属于识记类知识点,但需要考生理解每种课程类型的具体内涵和本质特征。

③中学教学

本模块包含教学过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知识点。近些年,该模块选择题考查题量为1-3题。其中,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是常考点。例如,2021(下)真题“于老师在讲台上把一张纸揉成团,把另一张纸烧成灰,由此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于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A.练习法B.演示法C.实验法D.参观法”。这个题目结合了真实案例来考查考生对各种教学评价方式的理解,虽然属于识记类题目,但如果考生对各种教学方法内涵的理解不透彻,容易错选。

④中学德育

中学德育包含品德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中学德育的概念和内容、中学德育过程、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等知识要点。近些年选择题考查的题量一般在2-3道,考查频次较稳定。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途径是常考点。2019(上)真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理论联系实际B.长善救失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D.因材施教”。此类知识点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每一种德育原则的概念、内涵以及贯彻要求。

⑤中学班级管理

本模块包含课堂管理、班主任工作两个知识要点,考查题量不大。其中“班级管理与班集体建设”是历年考试的常考点,一般会有1-2题。例如,2021(上)真题(简答题)“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2)辨析题

结合2015-2021年真题来看,辨析题“教育学”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主要集中于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以及中学德育等三个模块。进一步梳理历年真题,发现有些知识点存在反复考查的情况。比如,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德育过程及其规律等,这一命题趋势需要考生特别关注。例如,2018(上)2017(上)真题“学生知识越多,说明学生能力越强。”2019(上)2016(下)真题“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3)简答题

按照“国考”命题的要求,4道简答题中有2道涉及“教育学”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约占总分值的13%。从梳理2015-2021年真题结果来看,简答题考查内容涉及“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以及“中学德育”等四个模块。其中“中学教学”是高频考点。例如,2021(上)真题“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4)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或称之为“案例分析题”)是“国考”所有科目都采用的题型,具有真实性、综合性、代表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5]。该题型最能体现考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

一般材料分析题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种类型:教育类材料分析题和教学类材料分析题。《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中的材料分析题属于教育类材料分析题类型。在历年的考试中,材料分析题有1道涉及“教育学”内容,18分,占总分值的12%。考查内容主要集中于中学教学、中学德育等模块。梳理历年考题时发现,“中学德育”模块中的“中学德育原则和方法”近些年考查频次也非常高。鉴于材料分析题内容篇幅较大,这里不再举例说明。

二、应对《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教育学”部分命题特点的策略与建议

1.深入研读考试大纲,整体把握考试目标

与以往教师资格考试有所不同,“国考”不再指定教材和参考书目,考试命题以及各种教学培训辅导都依据于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进行。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这一制度改革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大家学习过程中不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特点各显神通,达到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因为没有统一的参考书,对于一些学习规划程度较低的考生来讲,无异于“盲人摸象”。其实无论哪个版本的教学参考用书,凡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都能准确而清晰地阐述,只是内容表述上略有不同。另外,“国考”试卷的参考答案也比较注重“开放性和规定性的统一”,因此,广大考生在备考之初一定要深入研读考试大纲,对考试目标以及考试模块框架体系做到整体把握。熟知每一考试模块的具体内容,针对考试大纲提出的具体考查要求,比如,“了解”“理解”“掌握”“熟悉”等,能精准把握知识点学习的程度。

2.全面复习重点突破,依据命题规律提升备考效率

(1)单选题应试攻略

单选题的命题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考查知识点的记忆精准度;二是考查考生能否根据题干所给实际情境选择出对应的原理。

首先要做到全面复习,但要有侧重。单选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极为广泛,几乎涵盖所有八个考试模块。但从近些年的命题趋势来看,还是存在不少高频考点。因而考生应在全面、系统复习的过程中做到有所侧重。

其次要善于结合真实情境,深化对知识点内涵的理解。单选题尽管有两种考查形式,但是单纯考查知识点记忆的不多,多数还是通过给出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要求考生选择对应的原理。

最后要勤于刷题,总结经验。刷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应该建立在对知识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效果才会明显。通过大量练习历年真题和预测题,尝试分析命题趋势,总结答题经验。

(3)辨析题应试攻略

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表达的观点。比如,先了解观点是否以偏概全,是否有意缩小的内涵或扩大外延,是否曲解概念,是否强加因果关系等等,再给出自己明确的判断。需要注意的是,辨析题切记出现“绝对化”的判断。

其次要寻找切入点,理性分析。根据题干表述内容找到关键的教育教学要素,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无论是单因素辨析还是多因素辨析,考生都需要针对题干观点进行明确的判断,然后罗列观点逐一进行解释说明。

最后要简练表述,条理分明。推荐采用三段论的方式作答:判断观点——分析阐述理由——总结、回应观点。

(4)简答题应试攻略

首先要熟知教材,系统梳理知识体系。对于表述为“功能”“要求”“原则”“基本任务”“基本内容”等应予以重点关注。

其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记忆习惯强化记忆。因为知识点较多,记忆过程中相类似的知识点很容易发生混淆、疏漏的情况。对此,可以尝试联想记忆、自编口诀、巧用关键词等等记忆方法,来增加记忆线索,提高记忆效率。

(5)材料分析题应试攻略

相比较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更为注重知识点和理论的综合运用,灵活性、专业性、实践性特征显著。

首先要系统复习,梳理考点。确立考试整体思路,尝试将考点进行串联,深入研究近些年考试真题,了解命题趋势和规律,重点关注高频考点。

其次是尝试练习,总结答题思路。材料分析题虽然允许广大考生各抒己见,但答题还是有些可供参考的模板。先罗列并阐述相关理论要点,然后逐条对应所提供材料进行分析。答题时一定要紧扣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因素和言行进行阐述。

3.强化练习,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需要通过刷题来进行强化,但刷题也要循序渐进。考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时段采用不同的练习形式。先进行单元或章节练习,再进行综合练习,最后是历年真题和预测练习。练习过程中注意题型的变化规律,分析命题的意图,善于归纳高频考点,及时总结易错点并自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