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卷积的软硬件协同优化设计与实现①

2022-09-28齐豪刘少礼李威

高技术通讯 2022年7期
关键词:加速器权值卷积

齐豪 刘少礼 李威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合肥230026)

(∗∗上海寒武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201306)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处理器芯片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90)

0 引言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分类[1]、语音识别[2]、自然语言处理[3]、视频描述生成[4]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巨大的成功,很多经典的神经网络模型被提出,比如AlexNet[5]、VGGNet[6]、ResNet[7]和Inception V3[8]等。这些模型在提升算法精度的同时,其深度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其计算量和访存量也在迅速增加。研究人员从算法优化和硬件加速维度提出了多种优化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其中算法优化包括模型剪枝[9]、参数量化[10]等,硬件加速结构包括DianNao[11]、DaDianNao[12]等。

移动设备同时受到算力和功耗的限制,因此针对移动设备的研究致力于设计更轻量级的模型,这些模型由较少的层和计算操作组成,比如Xception[13]、MobileNetV1[14]、MobileNetV2[15]、Mobile-NetV3[16]和EfficientNet[17]等。在这些轻量级模型中,深度卷积(depthwise convolution)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计算操作,比如在Xception 网络的所有卷积操作中,深度卷积操作的数量占50%。因此,如何加速深度卷积的计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深度卷积和传统卷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输入通道个数和输出通道是相同的,并且是一一对应的,输入通道之间不累加。目前处理深度卷积的通常做法是将数据维度设置为NHWC,其中N表示特征图的个数,H和W分别表示特征图的长度和宽度,C是通道数,然后使用单指令多数据流(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SIMD)指令进行处理[18]。这种处理方式存在一个问题,即如何设计相应处理器的运算器长度? 如果运算器的长度太长,对于C较小的深度卷积,运算效率较低,比如MobileNetV3 的深度卷积最小C是16,如果用运算器长度为64 的SIMD处理器计算,运算效率只有25%;如果运算器长度设置为16,虽然计算效率可以达到100%,但此时处理器的计算峰值偏低。故一个固定运算器长度的SIMD 处理器不能够高效地处理各种规模的深度卷积。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来优化深度卷积的计算。本文关注于解决各种规模的深度卷积的优化,通过设计特定的数据放置方式和多种数据传输模式,结合软件模式选择、数据拆分等优化方式,在提高运算效率的同时减少了访存量,提升了算法实现性能。本文主要贡献如下。

(1) 提出一种新型的深度卷积加速器(depthwise convolution accelerator,DCA)结构,该加速器设计多种权值传播模式以高效支持各种规模的深度卷积。

(2) 基于本文设计的深度卷积加速器,在软件层面,选择使用不同的权值传输模式和数据拆分方式,充分发挥出深度卷积加速器的性能。

(3) 实施了DCA 加速器和软件优化,并测试其在不同深度卷积规模上的实现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相比运算器长度为64 的单核SIMD 处理器最大可达29.3 倍的性能加速。

1 相关工作

近年来,神经网络飞速发展,计算量和访存量的迅速增加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和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为了保证其通用性,无法以较高的性能功耗比处理神经网络任务。因此,神经网络加速器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Chen 等人[11]在2014 年提出了DianNao,DianNao 着重分析了单核深度学习处理器片上存储层次以及访存子系统的设计对性能和功耗的影响,专注于片上存储层次和访存子系统的优化。DaDianNao[12]是一种用于高效处理大规模深度学习算法的多核架构,并且采用片上eDRAM 提高片上存储密度,完全避免了片外访存的开销。ShiDianNao[19]是为以极低功耗开销快速处理嵌入式系统中的图像应用而设计的架构,它通过将整个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模型保存到片上存储器内,并放置到图像传感器旁边,直接接收图像传感器的输入,可以完全消除系统对片外存储器的访问。文献[20]设计了一款可以支持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运算单元,该运算单元实现了低面积、低功耗的需求。文献[21]提出了一款新型的稀疏神经网络加速器架构。该架构能够有效利用稀疏神经网络中的权值稀疏性和神经元稀疏性,进一步提升加速器处理神经网络模型时的运算速度。文献[22]提出了一种软硬件协同的方法,有效解决了稀疏神经网络的稀疏不规则性问题。MW-DLA[23]是一种支持动态可配置数据宽度的深度学习加速器,可支持多种数据格式。为了提高神经网络加速器的灵活性和通用性、提升代码密度,Liu 等人[24]提出了神经网络指令集Cambricon。

随着神经网络加速器的不断发展,许多软件层面的支持和优化被提出来。DLPlib[25]是一个基于深度学习处理器的高性能库,该库支持主流神经网络算法的推理操作和一组基本的矩阵和向量操作。ZhuQue[26]定义了神经网络数据的动态标签和静态标签,提出了一种神经网络数据分类方法NNData-Class,实现了基于标记数据布局的神经网络开发套件LDL-NDK,最后抽象出了基于标记的神经网络编程模型。文献[27]提出了一系列针对神经网络加速器的编译优化技术,包括图优化、循环展开和流水线优化等。TVM[28]是一种深度学习编译器框架,可以解析各种前端框架的计算图。它使用Halide[29]中间表示(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IR)表示计算循环并提供多种级别的优化。文献[18]提出了一种基于ARM 处理器的深度卷积优化方案。

上述工作都是针对传统卷积、矩阵乘和其他机器学习算法等进行硬件支持或软件优化的工作,没有针对深度卷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目前多数平台通过使用固定运算长度的SIMD 处理器来实现深度卷积,但是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即固定运算长度的SIMD 处理器对计算C方向很小的深度卷积的效率不高,从而可能会影响最终性能。本文提出的深度卷积加速器能够有效计算各种规模的深度卷积算法,并且可根据硬件的设计进行进一步的软件优化。

2 深度卷积

本节主要介绍深度卷积的运算和访存特征,以及在实际神经网络当中的规模特征。

2.1 深度卷积计算和访存特征

深度卷积中输入特征图的通道数和输出特征图的通道数是相同的,并且各个输入特征图的通道之间不会像传统卷积算法那样进行累加操作,各个通道独立运算。如图1 所示,输入input、权重weight及输出output均为三维向量,其3 个维度分别对应高度(h)、宽度(w)及通道(c)。其中,输入input在3 个维度上的大小是hi×wi×ci;输出output在3 个维度上的大小是ho × wo × co,其中co和ci是相同的;深度卷积的权值weight在3 个维度上的大小是ky × kx × ci,其中ky、kx分别表示卷积核在H、W方向的大小。假设深度卷积在H和W方向的步长stride分别为sy和sx,则深度卷积运算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式(1)。

图1 深度卷积

陈云霁等人[[30]在《智能计算系统》一书中提到神经网络访存有两个重要的特性,分别是可解耦性和可重用性。在加速器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这两个特性。

深度卷积的乘加运算器(multiply-accumulator,MAC)计算量和访存量可由式(2)和式(3)得到。对于MobileNetV1、MobileNetV2、MobileNetV3 网络中的所有深度卷积规模,计算量和访存量的比例平均为3.8∶1。加速器的计算和访存是可以并行的,因此在设计深度卷积加速器时要着重考虑算力和访存带宽之间的均衡,应尽量让计算时间和访存时间相等。

2.2 深度卷积规模特征

MobileNet V1、MobileNet V2、MobileNet V3 中的深度卷积的输入神经元规模有一个特征,即在网络的前几层,C方向值较小,而HW方向值较大;在网络的后几层,C方向值较大,而HW方向值较小。

网络中输入神经元的C方向的大小取值范围是[16,1024]。C方向最小是16,如果使用一个运算器长度为64 的SIMD 处理器来计算,实际计算效率最多只有25%。如果使用一个运算器长度为16的SIMD 处理器来计算,计算效率虽然可以达到100%,但此时处理器算力相对较小。所以在设计加速器时,要选取合适的运算器规模。

3 深度卷积加速器

基于上一节对深度卷积的分析,本节提出了一个新型的深度卷积加速器架构,称之为DCA(depthwise convolution accelerator)。该架构通过设计特定的数据放置方式和多种数据传输模式,高效完成各种规模的深度卷积运算。

3.1 加速器整体架构

加速器的整体架构如图2 所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个矩阵运算单元(matrix functional unit,MFU)、1 个控制处理器(control processor,CP)、2 个片上缓存(input neuron buffer,NBin 和output neuron buffer,NBout)和直接存储访问模块(direct memory access,DMA)。

图2 深度卷积加速器总体架构

3.2 存储单元

加速器的2 个片上缓存分别命名为NBin 和NBout,其中NBin 存放输入数据,NBout 存放权值和输出数据。加速器没有为权值数据单独分配一个缓存,而是和输出数据共享一个缓存,主要有以下2 个原因:

(1) 权值数据规模相对于输入和输出数据规模较小,可以和输入或输出数据共享一个缓存,以减少单独为权值分配缓存的硬件开销。

(2) 权值数据将以不同的方式传输到各个运算单元中(详见3.4 节),并且与输入数据进行计算,故输入数据和权值数据不能放在同一个缓存上。

3.3 运算单元

矩阵运算单元由多个处理单元(processing element,PE)组成,PE 之间使用胖树(FatTree)进行连接,以避免线路拥塞,如图3 所示。不同于NBout,NBin 被分成了多份,每个PE 包含了部分NBin。每个PE 内部结构如图4 所示,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个运算器(computational unit,CU)、1 个数据控制器(data controller,DC)和2 个私有的片上缓存(private buffer,PB),其中1 个缓存用于存放神经元(input private buffer,INPB),另外1 个缓存用于存放权值(weight private buffer,WPB)。

图3 MFU 示意图

图4 PE 内部结构图

CU 是一个向量MAC 单元,每个向量MAC 包含多个标量MAC 运算器。MAC 接收16 位定点数进行计算而不是常用的32 位单精度浮点数,因为研究表明,使用16 位定点数即可保证深度学习算法的精度基本不受影响[11]。

3.4 数据通路

数据通路的设计主要有以下3 个特点:(1) 驻留输入、传输权值;(2) 多种权值传输模式;(3) 多播部分输入数据。

驻留输入、传输权值。对于实际的深度卷积,其权值相对于输入较小。故本文在设计加速器时,与DaDianNao[12]的驻留权值、传输输入的方式不同,本文的加速器将输入驻留在与运算器相邻的片上缓存上,传输权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数据传输带来的性能和功耗开销。

多种权值传输模式。为了支持不同的深度卷积规模,加速器设计了3 种权值传播模式,分别是权值广播、权值多播、权值单播,如图5 中(a)、(b)、(c)所示,不同的线型分别代表不同的权值。

图5 权值传输模式示意图

加速器在处理一次任务时,需要将当前任务拆分到每一个PE 上。任务在PE 之间的拆分可以看作深度卷积的输入数据在H、W、C3 个方向的拆分。

根据任务在PE 之间不同的拆分方式,PE 之间存在多种共享权值的方式,对应了不同的权值传输模式。在神经网络前几层,C方向值较小、HW方向值较大,此时PE在HW方向拆分输入,每个PE 使用相同的权值,对应的权值传输模式是权值广播,如图5(a)所示;在神经网络后几层,C方向值较大、HW方向值较小,此时PE在C方向拆分输入,对应的权值传输模式是权值单播,每个PE 使用不同的权值,如图5(c)所示;在网络的中间几层,C方向大小适中,此时PE在HWC3 个方向拆分输入,对应的权值传输模式是权值多播,如图5(b)所示。权值多播又分为多种形式,将PE 分组,每一组内使用相同权值,组之间使用不同的权值,可以有2 个PE 为一组、4 个PE 为一组、8 个PE 为一组等多种模式。

多播部分输入数据。在权值广播和权值多播模式中,输入数据会在HW方向拆分到不同PE 的NBin 上。根据卷积的计算特征,对于卷积核大于stride的情况,HW方向相邻的输出数据点会使用相同的输入数据,所以会出现需要2 个PE 内部的NBin 存放部分相同输入数据的情况。图6 给出了相同输入数据在HW平面拆分到不同PE 的情况,图中input数据中灰色的部分是2 个2 ×2 的输出大小对应的重叠的输入数据,其中卷积核和stride的大小分别是3 和1。在这种情况下,本文的加速器专门设计了一种部分数据多播的通路,以加速加载输入数据有冗余的情况。数据通路会检查从DMA 传输到NBin 的数据,如果是冗余数据,那么进行多播。

图6 PE 之间共享数据示意图

4 软件实现和优化

本节介绍针对本文设计的DCA 加速器,软件应该如何实现并且如何优化。本节的软件实现是在DLPlib[25]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使其支持DCA 加速器。其中扩展包括权值传输模式的选择、数据拆分。

4.1 模式选择

本文的加速器设计了多种权值传输模式,在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权值传输模式。在权值传输模式选择时,考虑的因素有以下3 个方面。

(1) 运算效率。在计算时,运算效率由有效工作的PE 占所有PE 的比例和每个PE 中有效工作的运算器比例所决定。假设每个PE 做有效工作的运算器的比例都是相同的,则运算效率=有效工作的PE 比例×每个PE 中有效工作的运算器的比例。

(2) 访存性能。考虑访存局部性,尽量减少跳跃访存(非连续内存访问),因为跳跃访存可能会导致存储器内部行缓冲区命中率低,进而降低访存性能。

(3) 输入数据冗余。输入数据冗余分为2 种类型,即输入数据在片外存储器上拆分的冗余和输入数据在PE 之间拆分的冗余。第1 种冗余是因为片上缓存大小限制,输入数据在片外存储器拆分,会引入额外的访存或者片上数据传输开销,从而可能影响整体性能。第2 种冗余不仅会占用更多片上缓存空间,而且冗余的数据写入缓存会增加DCA 加速器的功耗。其中第2 种冗余数据的访存行为可以通过本文3.4 节介绍的多播部分输入数据的方式消除。但是第2 种冗余数据的增多会导致其占用片上缓存增多,使得输入数据在片外存储器的拆分粒度变小,拆分次数增加,最终导致第1 种数据冗余规模增加,整体性能下降。

为保证访存的性能,本文在做数据拆分时,不会优先拆分C方向,即尽量减少跳跃访存。因此,后面的内容主要考虑运算效率和数据冗余对模式选择的影响。

本文的重点在于加速深度卷积的性能,即最小化深度卷积任务在加速器上的运行时间。因为DCA 加速器的计算和访存可以并行,所以在理想情况下,最终运行时间T可根据计算时间Tcpt和访存时间Tio确定,即:

假设任务的计算量、访存量和输入数据冗余量分别为CPT(MAC)、IO(B)和R(B),加速器的计算峰值和带宽分别为CP(Giga operations per second,GOPS)和BW(GB/s),任务运行在加速器上的计算效率为CE(computing efficiency),则有:

从式(5)和式(6)可以看出,在任务规模以及加速器性能参数确定的情况下,软件层面可以控制并且影响任务最终性能的2 个因素分别是计算效率CE和输入数据冗余量R。

假设PE 个数M为16,向量MAC 的长度为16。因为每个PE 的向量MAC 是沿C方向进行处理,所以计算效率主要受C方向大小的影响。图7 给出了不同权值传输模式下,计算效率随着C方向大小变化而变化的示意图,其中在权值多播模式下,4 个PE 为一组(为简便起见,后续权值多播模式都使用4 个PE 一组)。可以看出,权值广播模式的计算效率在多数情况是很高的,并且随着C的不断增大趋于稳定;权值单播模式在多数情况下计算效率不高,并且很不稳定;权值多播模式的计算效率适中并且变化幅度较小,随着C的增大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因此,若只从计算效率的角度考虑,应该优先选择权值广播模式,其次是权值多播模式,最后是权值单播模式。但是权值广播和多播模式在PE 之间会有部分输入数据的冗余,会影响最终性能。因此,在选择权值传输模式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输入数据冗余对性能的影响。

图7 不同模式下的计算效率

图8 给出了在不同传输模式下,数据冗余量随着C方向的变化曲线,其中HW方向的输出大小都是1024,卷积核和stride分别是3 和1。从图8 可以看出,随着C方向逐渐增大,3 种模式的数据冗余量都逐渐增多,其中权值广播的变化幅度较大,权值单播模式的变化幅度较小,权值多播的变化幅度介于二者之间。权值广播模式的曲线在C为896 之后消失,因为在C方向不拆分的情况下,此时每个PE 的片上缓存大小小于输入数据在HW方向拆分最小粒度所需的缓存空间大小。

图8 不同模式下的数据冗余量

假设运算单元的时钟频率为500 MHz,NBin 的大小为0.25 MB,内存访问带宽为64 GB/s,此时加速器是计算量决定性能。图9 给出了在不同权值传输模式下,任务运行时间T随着C方向增大而变化的曲线。从图9 可以看出,在多数情况下,因为权值广播的计算效率较高,权值广播模式的运行时间最小。此外还可以看出3 种模式的运行时间随着C方向的增大呈现阶梯形状,并且权值单播模式下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权值多播和广播模式。如果仅从任务运行时间来选择模式,应该优先考虑权值广播模式,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权值广播运行时间最小。

图9 任务在计算量决定性能时,不同模式下的运行时间

图10 给出了任务在计算量决定性能时,不同模式下的最小运行时间,在运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数据冗余量小的模式。从图9 和图10 可以看出,在权值广播和多播的数据规模和计算效率相同的情况下,应选择使用权值多播模式,比如C大于48 且小于等于64 的情况,因为此时权值广播的数据冗余量比权值多播模式大。

图10 任务在计算量决定性能时,不同模式下的最小运行时间

PE 之间在C方向拆分不会引入冗余数据,故冗余数据的大小只需要考虑HW2 个方向。假设一次计算的输出数据在HW方向的大小分别是ho、wo,输出的HW平面在权值广播和权值多播模式下分别拆分成x和y份。因为权值多播在C方向拆分,所以在HW方向拆分的个数y小于x。为了PE 之间的计算负载均衡,每个PE 应该处理相同规模的数据,则权值广播和权值多播在PE 拆分之后的输出在HW方向大小的乘积分别为ho×wo/x,ho×wo/y。根据4.2 节数据拆分的结论,即每个PE 处理输入的HW方向大小应尽可能相等。因此,权值广播和权值多播模式下的每个PE在HW方向的大小分别为

在卷积核和stride分别为3 和1 的情况下,权值广播的HW平面的数据冗余量如式(7)最左端所示,权值多播的数据冗余量类似。因为输出大小和卷积参数都是已知量,权值广播模式的数据冗余量可以表示为,同理可得权值多播的数据冗余量为。因为x >y,显然C3。所以在数据规模确定的情况下,权值广播的数据冗余量比权值多播模式大。因此,在任务规模和计算效率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使用权值多播模式而不是权值广播模式。

在权值单播模式下,PE 之间在C方向拆分,PE之间没有冗余数据。因此,当权值单播和权值多播、权值广播的计算效率相同时,应选择权值单播模式,比如图10中C大于240 且小于等于256 的情况。

结合式(4)~(6)以及对其的分析,本文以最小化任务在加速器上的运行时间为目标,然后评估任务在不同模式下的运行时间,最终选择运行时间最小的模式。如果运行时间相同,应尽可能减小Tcpt和Tio。如果Tcpt和Tio也相同,那么应该减少片上数据传输量,即减少数据冗余量。

4.2 数据拆分

数据拆分主要分为2 类:因片上缓存大小限制而导致的拆分和输入数据在PE 之间的拆分。第1类是因为片上缓存NBin 和NBout 的大小是有限的,当深度卷积的规模较大,即数据大小大于缓存大小,需要对数据进行拆分。其中包括权值拆分、输入和输出拆分。权值拆分的情况比较少,这里不做讨论。第2 类是输入数据在PE 之间的拆分,因为在权值广播和多播模式下,PE 之间的输入数据会有冗余。软件在做拆分时,应尽可能地减少冗余数据。在确定一次计算的大小时,需要同时考虑以上2 类拆分。具体步骤如下。

输入和输出在缓存上的拆分。对于输入和输出的拆分,首先考虑输出的拆分,然后根据输出大小以及卷积参数推测出输入的大小。考虑深度卷积的数据访存局部性,拆分的次序分别是ho、wo、co,应尽量保证C方向不拆分。

输入数据在PE 之间的拆分。针对不同的权值传输模式,输入数据在PE 之间的拆分将分为3 类,即HW方向拆分、HWC方向拆分和C方向拆分。相应的硬件模式是权值广播、权值多播、权值单播。

输入数据在HW方向拆分时,PE 之间会有部分冗余输入数据,如图6 所示。相同大小的输入数据在PE 之间的拆分方式不同,冗余数据大小不同,输入数据占用片上缓存空间大小也不同。因此,在输入数据规模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在PE 之间拆分输入数据以最小化片上缓存空间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为了PE 之间的计算负载均衡,每个PE 的计算量应尽可能相同。假设输出数据在HW方向的大小分别是ho和wo,stride在HW方向都为1,拆分后每个PE 的输出数据在HW方向的大小是hp和wp,PE数量是M,则hp×wp和ho×wo/M相等。每个PE的输入数据大小可以根据输出大小和深度卷积参数推测出,如式(8)所示。

在式(8)中,C4=hp × wp +(ky -1)×(kx -1),因为hp×wp和ho×wo/M相等,在输出数据大小确定的情况下,hp×wp是已知量;因为ky、kx都是已知量,所以(ky-1) ×(kx-1)也是已知量,故C4是已知量。在网络中,ky和kx的大小通常相等,因此C5=ky -1=kx -1 是已知量。因为C4和C5都是已知量,所以输入数据占用片上缓存空间大小由hp+wp确定。根据基本不等式当且仅当a和b相等时,a+b的结果取最小,所以当且仅当hp和wp相等时,hp+wp的值取最小。因为hp×wp和ho×wo/M相等,所以相同的输入数据规模在PE 之间拆分时,占用总片上缓存空间大小有最小值M ×(2× C4×)。

故结论是,当输入数据在HW方向拆分时,应尽量保证每个PE 处理的H方向的大小和W方向的大小相同。PE 的个数为M,所以当ho/wo接近M时,只在H方向拆分M份;当ho/wo接近1 时,在H方向拆分份,在W方向拆分份;当ho/wo接近1/M时,只在W方向拆分M份。

5 实验和结果

本节将详细介绍本文实验所使用的Benchmark和实验平台,并将本文设计的DCA 加速器与其他硬件平台进行性能对比。

5.1 Benchmark

本文的Benchmark 选取了应用广泛的MobileNet V1、MobileNet V2、MobileNet V3 网络中具有代表性的深度卷积规模作为实验测试用例,涵盖了神经网络中的各种深度卷积规模,如表1 所示。

表1 深度卷积测试用例

5.2 实验平台

本文在3 种不同的平台上做了实验,分别是CPU 平台、SIMD 平台和DCA 加速器平台。

CPU 平台。通用多核处理器,Intel Core i7-8850H,基本频率是2.60 GHz,最大睿频频率可达4.30 GHz,9 MB L3 Cache,6 核,12 线程。算法的实现使用公开实现的高性能函数库,比如Intel oneDNN[31]。

SIMD 平台。单核SIMD 处理器。该平台的架构类似于DCA 加速器平台,使用0.75 MB 的SPM,用于存放输入神经元、输出神经元和权值,时钟频率是1 GHz,有运算器长度为64 的乘法器和加法器。在SIMD 平台,使用高性能库DLPlib[25],数据摆放的格式是NHWC。

DCA 加速器平台。本文提出的单核深度卷积加速器。0.25 MB 的NBout,0.5 MB 的NBin,时钟频率为1 GHz。PE 个数设置为16,向量MAC 的长度为16,因为根据本文2.2 节的介绍,在实际应用的神经网络中C方向的最小值是16。DCA 加速器使用的高性能库是在DLPlib[25]上实施本文第4 节介绍的软件优化的版本。为了获得DCA 加速器的性能,首先通过DLPlib 生成指令,然后使用C ++构建了一个性能模拟器来获取最终性能。为了与单核SIMD 平台公平对比,DCA 加速器的访存带宽和单核SIMD 处理器保持一致。

5.3 实验结果

软件优化。本文分析了软件优化对DCA 加速器整体性能的影响。图11 显示了使用软件优化的加速比,只使用权值单播模式,使用在此模式下最优的数据拆分方式。从图11 中可以看出,在使用软件优化的情况下,所有的测试用例都有性能提升,平均提升了1.65 倍。其中dwconv1 的性能提升最明显,这主要是由于dwconv1的C方向比较小,使用DCA加速器的权值广播模式可以充分利用DCA 的运算单元。

图11 DCA 加速器使用软件优化的加速比

图12 显示了表1 的测试用例在不同的模式下的性能,其中每种模式都使用在当前模式下最优的拆分方式。从图12 中可以看出,dwconv1 和dwconv2 在权值单播模式下性能相对较差;dwconv3 和dwconv4 在3 种模式下性能相同;dwconv5、dwconv6和dwconv7 在权值单播模式下性能比较差。

图12 测试用例在DCA 加速器的不同模式下的运行时间对比

在神经网络的前几层,C方向通常比较小,如果使用权值单播模式,计算效率会非常低,最终导致计算成为整体性能的瓶颈。dwconv1 在权值广播模式下,访存时间大于计算时间。但是在使用权值单播模式下,它的计算效率只有1/16,这导致了计算时间大于访存时间。在神经网络的中间几层,比如dwconv3 和dwconv4,由于其访存时间大于计算时间,虽然在使用权值广播和权值单播的模式时的计算效率降低,但是仍然是访存时间大于计算时间,所以在3 种模式下性能一样。在神经网络的后几层,C方向通常比较大,比如dwconv5、dwconv6 和dwconv7。如果选择使用权值广播模式,运算效率只有1/16,只有一个PE 在做有效工作,所以在权值广播模式下,这几层的计算是整体性能的瓶颈。总而言之,实验结果符合本文之前的理论分析。

不同平台对比。本文将DCA 加速器的性能和通用CPU、单核SIMD 处理器进行对比。使用表1的深度卷积规模作为测试用例,测试结果如图13 所示,其中横轴表示不同的深度卷积的规模,纵轴表示DCA 加速器相对于其他平台的加速比。从图13 可以看出,DCA 加速器与通用CPU 处理器对比,平均加速了7.9 倍,最大可加速9.3 倍;DCA 加速器与单核SIMD 处理器对比,平均加速了8.3 倍,最大可加速29.3 倍。

图13 DCA 加速器相对于SIMD、CPU 平台的加速比

DCA 处理器比通用CPU 速度快的主要原因是DCA 加速器的软件实现有数据预取操作,结合DCA加速器较大的算力,可以将计算时间完全隐藏在访存时间里。从图13 可以看出,在dwconv3 这个深度卷积规模下,DCA 加速器相对于CPU 的加速比比其他规模的加速比小,因为dwconv3的stride大小是2,即此时计算密度相对较小,这使得解决访存量决定性能的DCA 加速器的优势降低。

DCA 加速器相对于SIMD 的加速比最高是在C方向值较小的深度卷积规模。因为固定向量运算器长度的单核SIMD 处理器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效率比较低,从而导致计算成为瓶颈,比如对于dwconv1 的深度卷积规模,运算器长度为64 的单核SIMD 处理器的计算效率只有25%。而DCA 加速器在设计时考虑了包括较小C的各种深度卷积规模。DCA 加速器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能够使得计算效率达到100%,从而获得更好的整体性能。

6 结论

许多加速器主要针对传统卷积算法进行优化,没有针对深度卷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本文提出了一种软硬件结合的方法优化深度卷积,通过设计不同的权值数据传输模式,结合软件模式选择、数据拆分等优化方式,有效解决深度卷积中不同规模下的计算性能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实现MobileNet系列网络中的深度卷积时,与运算器长度为64 的单核SIMD 处理器相比,本文所描述的工作最高提升性能可达29.3 倍。

未来将考虑对本文的DCA 加速器做进一步扩展,以支持更多类型的卷积。DCA 加速器的多PE、多种权值传输模式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如果将每个PE 的向量MAC 运算器的结果分组累加或者全部累加,可以高效地计算权值规模相对较小的传统卷积,比如神经网络前几层的卷积。当权值很大时,可以将权值驻留在NBin 上,传输输入,比如神经网络中后几层的卷积规模。

猜你喜欢

加速器权值卷积
莫比斯加速器众创办公空间
知识快餐店 科学加速器
一种融合时间权值和用户行为序列的电影推荐模型
基于3D-Winograd的快速卷积算法设计及FPGA实现
全民小康路上的“加速器”
卷积神经网络的分析与设计
从滤波器理解卷积
强规划的最小期望权值求解算法∗
基于傅里叶域卷积表示的目标跟踪算法
程序属性的检测与程序属性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