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经后女性各部位脂肪指数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2022-09-28黄昊强徐锋钱平康陈勇汪青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股骨颈骨质疏松症全身

黄昊强,徐锋,钱平康,陈勇,汪青

(昆山市中医医院骨科,江苏 昆山 21530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该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结构破坏进而导致骨强度降低为特征,患者常常在无外伤或者轻微外伤的情况下发生骨折。据2013年相关统计[1],全球范围内每3秒就会因骨质疏松症发生1例骨折,且超过50%的女性及20%的男性大于50岁后会首次发生脆性骨折。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女性在绝经后因卵巢功能衰竭导致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更容易成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研究表明,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是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重要影响因素,肌肉组织对于BMD的保护作用目前已得到证实,但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对于BMD的影响不尽相同[2]。本研究旨在研究绝经后正常体重及超重女性中,各部位脂肪指数与BMD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1 229名参与者,均来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昆山市中医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女性。其中按BMI分为两组:体重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体重超重组(BMI≥24 kg/m2)。正常组526例,年龄48~91岁,平均年龄(65.43±9.14)岁。超重组703例,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5.33±8.58)岁。

纳入标准:(1)女性,年龄>48岁;(2)自然绝经年限>1年;(3)BMI≥18.5 kg/m2。排除标准:(1)患有慢性肝肾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糖尿病、可能影响骨代谢的其他疾病和肿瘤;(2)在前6个月内服用可能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研究方案经南京中医药大学昆山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临床和实验室检查 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使用Cobas C8000(罗氏)测定。

1.3 BMD及身体成分检查 腰椎(L1~4)、全髋关节、股骨颈的BMD(g/cm2)及身体成分由同一技术员使用双能X线(DXA)(美国通用电气医疗公司,型号Lunar)进行测量。BMD结果通常以T值表示,T值=(实测值-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峰值BMD)/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峰值BMD的标准差,T值≤-2.5诊断为骨质疏松症。BMI(kg/m2)为体重/身高的平方。各部位脂肪指数(kg/m2)为各部位脂肪重量/身高的平方,即四肢、躯干、全身、Android、Gynoid脂肪质量指数为双能X线测得的各区域内脂肪重量除以身高的平方。Android区域:下边界是髂骨横切线,上边界位于髂骨横切线上方、髂骨横切线与头部下端切线之间距离的20%处,侧边界是臂切线。Gynoid区域:包括髋和股的部分区域,上边界是大转子横切线,下边界位于距上边界2倍android区域高度处,侧边界是外侧腿切线[3-4]。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超重组的BMI、L1~4BMD、股骨颈BMD及全髋关节BMD高于正常组(P<0.001),年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血糖、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2.2 BMD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超重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躯干脂肪指数、全身脂肪指数及Android脂肪指数与L1~4BMD具有显著相关性;年龄、BMI、躯干脂肪指数、全身脂肪指数及Android脂肪指数与全髋关节BMD具有显著相关性;年龄、BMI及Android脂肪指数与股骨颈BMD具有显著相关性(见表2)。正常体重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躯干脂肪指数、全身脂肪指数及Android脂肪指数与L1~4BMD具有显著相关性;年龄、BMI、四肢脂肪指数与全髋关节BMD具有显著相关性;年龄、BMI与股骨颈BMD具有显著相关性(见表3)。

表2 超重组BMD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表3 正常体重组BMD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 BMD与各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BMD为因变量,将年龄、BMI、四肢脂肪指数、躯干脂肪指数、全身脂肪指数、Android脂肪指数、Gynoid脂肪指数变量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纳入条件为单因素分析P<0.001。结果显示,超重组L1~4BMD与全身脂肪指数呈负相关(P<0.001),与Android脂肪指数呈正相关(P<0.001,见表4);全髋关节BMD与全身脂肪指数负相关(P=0.006,见表5);股骨颈BMD与全身各部位脂肪指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见表6)。体重正常组L1~4BMD与全身脂肪指数呈负相关(P=0.016),与躯干脂肪指数呈正相关(P<0.001,见表7);全髋关节及股骨颈BMD与全身各部位脂肪指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见表8~9)。

表4 超重组L1~4BMD与各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5 超重组全髋关节BMD与各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6 超重组股骨颈BMD与各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7 正常组L1~4BMD与各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8 正常组全髋关节BMD与各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9 正常组股骨颈BMD与各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 论

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用和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维持了骨转化的动态平衡。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同时成骨细胞分化能力下降、凋亡增加,骨吸收强于骨形成,进而发生骨质疏松症。研究表明,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是绝经后女性BMD的重要影响因素,肌肉组织对于BMD的保护作用目前已得到证实,但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与BMD的关系仍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BMD与脂肪正相关。Fu等[5]通过对267名绝经后女性调查发现,全身骨脂肪和肌肉含量对BMD有着正向作用,且脂肪的作用较肌肉更显著。陈文聪[6]、蔡思清等[7]的研究亦肯定了脂肪对腰椎、股骨颈BMD的正相关作用。与上述观点不同,有学者[8]通过研究绝经后肥胖妇女发现肌肉组织对BMD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否定了脂肪的影响。也有学者发现BMD与脂肪含量呈负相关[9]。Shao等[10]通过对中国528名绝经后年龄在48.7~83.1岁之间的女性研究发现四肢脂肪与髋部BMD正相关,而腹部、臀部脂肪则不具有保护髋部骨强度的作用。

测定身体成分的方法主要包括:双能X线法、人体测量法、CT和MRI等,其中双能X线法在临床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通过调查1 229名绝经后妇女年龄、BMI、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血糖、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1~4BMD、股骨颈BMD及全髋关节BMD后发现,超重组L1~4BMD、股骨颈BMD及全髋关节BMD高于正常组,说明体重是BMD的保护因素,低体重是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这与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一致。

女性在绝经后全身肌肉、脂肪组织会出现差异。有研究表明[11],女性肌肉组织在50岁之前与年龄正相关,在50岁之后与年龄负相关,由此可见绝经后女性体内肌肉组织会相应的减少。而脂肪组织则趋向于上半身分布,她们更易发生中心性肥胖,其脂肪的重新分布规律是随着年龄增加,躯干体质量增加,上肢脂肪减少,下肢脂肪先增加后减少。本次研究中,正常组的L1~4BMD与躯干脂肪指数呈正相关,股骨颈BMD及全髋关节BMD与脂肪指数并无关联,即躯干脂肪的增加对于L1~4的骨骼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腰腹部脂肪相关。腰部脂肪包含了皮下脂肪和腹腔内脂肪两部分[12],相较于其他部位的脂肪以皮下脂肪为主,腰部脂肪结合性激素的受体较少,结合性激素能力较弱,故人体内游离的性激素水平较高,能促进钙吸收及骨量形成。而腹部的脂肪有更强的分泌激素及细胞因子的能力,一定程度上能正向调节骨代谢。另外,也有学者将其解释为腰椎中代谢活跃和激素敏感的骨小梁相对比例较多[13]。

本次研究中正常组的全髋BMD与脂肪指数无相关性,但在超重组全髋BMD却与全身脂肪指数呈负相关,说明在体重正常及超重人群中,全身脂肪对全髋关节BMD的影响并不相同。当体重正常时,全身脂肪可能并不会对髋部BMD产生影响;而超重时,全身脂肪的增多可能是髋部BMD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绝经后妇女身体局部的脂肪分布与BMD存在相关性。特别对于绝经后超重女性,适当进行功能锻炼,控制脂肪率,可能有利于减少骨量丢失。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首先,这是一项横断面研究,因此无法确定脂肪分布与BMD的最终因果关系。其次,本研究是一个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少,未来仍需进行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以阐明脂肪分布与BMD是否有关。

猜你喜欢

股骨颈骨质疏松症全身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石榴全身都是宝
分析蒙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全身总动员——写话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