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固定术治疗肩袖撕裂患者的疗效评价
2022-09-28李智伟
李智伟
(汝州市骨科医院创伤骨科,河南 汝州 467599)
肩袖撕裂(Rotator cuff tear,RCT),多由间接暴力引起,早期可进行保守治疗,但部分患者治疗无效导致陈旧性肩袖损伤,需予以手术干预。随着关节镜技术不断进展,关节镜微创术以其损伤小、恢复快而作为现阶段手术治疗首选,关节镜下缝线固定可增强关节固定,缝线桥技术(suture bridge,SB)是临床常用缝合技术,固定效果肯定,但锚钉处闭合性较差,而最新双滑轮无结SB术可避免此类问题[2-3]。为进一步论证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SB术的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85例RCT患者,探讨其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度、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我院RCT患者85例,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两组。研究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32~70岁,平均(50.47±9.1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23d,平均(12.85±4.90)d;受伤原因:车祸20例,压砸伤16例,其他7例。常规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33~71岁,平均(51.65±9.2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24d,平均(13.22±5.07)d;受伤原因:车祸18例,压砸伤14例,其他10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纳入标准:经查体与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为RCT;经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者;术前无肩关节粘连,无明显肌肉萎缩、脂肪浸润,无合并伤,可耐受手术者。排除标准:伴有肩关节周围骨折、肩关节骨关节炎、肩锁关节炎者;胛下肌、小圆肌肌腱撕裂者;损伤过重,而无法手术修复者;小型撕裂无需缝线桥固定者;认知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所有患者均由同一高年资医师完成,全麻,行侧卧位,探查盂肱关节、肩峰下间隙状态,清理肩峰下间隙炎性滑囊(不实施肩峰成型),测量并记录RCT前后、内外长度,修整组织破损边缘,抓钳牵拉肩袖,确认复位与张力,张力较大者行松解术,磨除肱骨大结节,做肱骨大结节骨床准备;对肩袖“L”形等撕裂予以边对边缝合,变为“新月”形后行缝合线固定。
1.3.1 常规组:予以传统关节镜下SB术治疗。于肱骨头关节面外侧缘打入内排锚钉(2枚),打孔2次,缝合线依次穿过患者肌腱;在每枚锚钉处镜下使用打结器打结固定缝合线,并于大结节外侧打入外排锚钉,做固定处理。
1.3.2 研究组:予以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SB术治疗,完成上述准备后,在患者肩袖止点足印区(肱骨头关节面外缘)植入2枚内排锚钉,打孔2次,穿过肌腱,由外侧切口引出体外,进行体外徒手打结固定,牵拉此束颜色相同缝线另一端,在锚定钉孔下,将体外打结固定的缝合线形成双滑轮,牵拉回患者肩关节内,然后固定在复位良好的肩袖上,打结并固定最后牵拉线,剪断固定结外多余缝合线;无结固定。术后处理:常规进行抗感染等治疗,佩戴外展支具固定6周,开展被动训练,术后6周被动活动不再受限,逐渐过渡至肩袖主动活动训练。
1.4 观察指标:①肩关节功能,使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CM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Scores,UCLA)评分系统进行术前、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评估,CMS评分系统最高分100分,分值与肩关节功能呈正相关;UCLA评分总分35分,分值越低说明肩关节功能越差;②肩关节活动度,统计比较术前、术后12个月两组肩关节前屈、外旋度数;③肩袖再撕裂、关节僵硬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肩关节功能:2组术后12个月CMS评分与UCL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研究组与常规组术前、术后12个月CMS评分与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术前、术后12个月2组肩关节功能比较(±s)
表1 2组术前、术后12个月2组肩关节功能比较(±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eP<0.05
组别 n CMS评分 UCLA评分术前 术后12个月 术前 术后12个月研究组4335.12±7.1488.02±7.24e 12.35±4.5229.01±4.29e常规组4236.19±6.5886.95±7.11e 13.01±5.0128.46±5.01e t 0.7180.6870.6380.574 P 0.4750.4940.5250.568
2.2 肩关节活动度: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12个月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术前、术后12个月肩关节活动度比较(±s)
表2 2组术前、术后12个月肩关节活动度比较(±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eP<0.05
组别 n 前屈 外旋术前 术后12个月 术前 术后12个月研究组4345.74±10.12153.14±8.45e 8.77±2.8556.01±5.02e常规组4246.23±9.40152.47±9.07e 9.01±2.7255.68±5.14e t 0.2310.3530.3970.300 P 0.8180.7250.6920.765
2.3 肩袖再撕裂、关节僵硬发生率:研究组肩袖再撕裂发生率2.33%、关节僵硬发生率4.65%均低于常规组19.05%、23.81%(χ21=4.634,P1=0.031;χ22=6.432,P2=0.011)。
3 讨论
近年SB术的应用可有效固定肩袖,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但锚钉处闭合性存在一些问题,可能增加患者关节液渗漏发生率,延长术后恢复时间[4-6]。本研究将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SB术应用于RCT患者,结果显示,2组术后12个月CMS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及外旋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提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此新型缝线技术在提高患者肩关节功能与活动度方面效果确切,其在缝线桥技术基础上进行优化,利用双滑轮固定,有助于封闭肩袖足印区,防止关节液渗入,利于肌腱-骨愈合;与“有结”缝线桥固定比较,双滑轮无结SB术通过对肩袖组织进行缝线垂直压力固定,有助于降低肩袖组织缺血或坏死危险性,利于RCT愈合。
内排锚钉处打结固定引起患者肩袖组织绞窄性缺血,进而发生坏死是SB术后肩袖再撕裂及关节僵硬发生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传统关节镜下SB术虽可有效固定肩袖组织,但术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较高[7]。而采用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SB术,选择垂直压力且无结固定形式处理内排锚钉,可避免肩袖组织绞窄性缺血坏死。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肩袖再撕裂、关节僵硬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表明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SB术在促进RCT患者预后改善方面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对RCT患者应用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SB术治疗,能有效恢复患者肩关节功能与活动度,促进预后改善,是安全有效的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