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姜标准体系现状与发展建议
2022-09-28周大森李继兰
陈 静,周大森,宋 烨,程 亮,张 鑫,李继兰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山东省果蔬贮藏加工技术创新中心,山东济南 250014;2.威海职业学院(威海市技术学院),山东威海 264210)
姜(Zingiber officinaleRosc.)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原产于东南亚[1],我国山东、四川、福建、河南、广东、陕西等省份为生姜主产区,其中山东省所产的生姜质量名列前茅。山东省莱芜市是我国最大的生姜生产和出口基地,种植面积达1.3 万hm2,产量超过100 万t,远销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2]。生姜除了具有去腥提味的食用价值外,还具有止呕[3]、抗菌消炎[4]、抗肿瘤[5]、抗氧化[6]、降血糖血脂[7]等药用功效。
近年来,我国各地大力引进生姜优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生姜产业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姜产业要持续做大做强必须把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对制定和推行生姜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标准的构成层次、标准的类型以及标龄等方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生姜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现状,介绍了我国生姜标准体系的特点,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加快我国生姜产业标准化进程、质量安全水平和促进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生姜标准体系的现状
本文涉及的标准来源于全国标准信息服务平台(http://std.samr.gov.cn/)、食品伙伴网(http://down.foodmate.net/standard/index.html)。截止2022 年2 月底,我国现行有效的与生姜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共71 项。从产业领域来看,产前标准8 项(占比11.3%),产中标准36 项(占比50.7%),产后标准27 项(占比38.0%)。最早发布的标准为NY/T 404—2000《脱毒生姜种姜(苗)病毒检测技术规程》,此后,除2009 年外,2004—2021 年每年均有标准发布,其中2019 年发布10项,2018 年发布9 项,2020、2021 年各发布7 项,2014、2016 年各发布6 项,2013 年发布5 项,其余年份发布标准数量不足5 项。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补充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相互协同配套的标准体系[8-9]。
2 目前我国的生姜标准体系
2.1 我国生姜标准体系的构成
2.1.1 国家标准
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生姜国家标准有4 项,其中有3 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分别为GB/T 30383—2013《生姜》、GB/T 39014—2020《生姜精油》、GB/T 22293—2008《姜及其油树脂主要刺激成分测定HPLC 法》;1 项指导性国家标准,为GB/Z 26584—2011《生姜生产技术规范》。按产业领域分,产后产品标准2 项、检验检测标准1 项,产中生产技术标准1 项。
2.1.2 行业标准
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生姜行业标准有14 项,均为推荐性标准。按行业类型分,农业(NY)行业标准10 项(占比71.4%),供销合作(GH)行业标准2 项(占比14.3%),粮食(LS)行业标准、轻工(QB)行业标准各1 项,分别占比7.1%。按产业领域分,产中生产技术标准1 项、病虫草害防治标准3 项,分别为NY/T 5226—2004《无公害食品生姜生产技术规程》,NY/T 1464.31—201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31 部分:杀菌剂防治生姜姜瘟病》、NY/T 1464.55—201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55部分:除草剂防治姜田杂草》、NY/T 1464.60—2016《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60 部分:杀虫剂防治姜(储藏期)异型眼蕈蚊幼虫》;产后产品标准6 项、检验检测标准2项、质量等级标准1 项、贮运流通标准1 项,分别为NY/T 1073—2006《脱水姜片和姜粉》、NY/T 1193—2006《姜》、GH/T 1172—2021《姜》、GH/T 1329—2021《日化用生姜油》、LS/T 3257—2017《生姜油》、QB/T 5006—2016《姜汁(粉)红糖》、NY/T 404—2000《脱毒生姜种姜(苗)病毒检测技术规程》、NY/T 2505—2013《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姜》、NY/T 2376—2013《农产品等级规格姜》、NY/T 2869—2015《姜贮运技术规范》。
2.1.3 地方标准
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相比,地方标准更符合地区生产实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4 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本省(市、自治区)的生姜地方标准,共53 项,占生姜标准体系总数的73.6%。其中山东省(DB 37)13 项,重庆市(DB 50)6 项,广西壮族自治区(DB 45)5 项,四川省(DB 51)4 项,河南省(DB 41)4 项,广东省(DB 44)、贵州省(DB 52)、河北省(DB 13)、湖北省(DB 42)、浙江省(DB 33)各3 项,安徽省(DB 34)、辽宁省(DB 21)各2 项,江西省(DB 36)、内蒙古自治区(DB 15)各1 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贵州省、山东省、河南省均有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3 项,分别为DB45/T 1910—2018《地理标志产品 石塘生姜》、DB45/T 1880—2018《地理标志产品西林火姜》、DB45/T 1699—2018《地理标志产品西林姜晶》;广东省2 项,分别为DB4418/T 010—2020《地理标志产品连山大肉姜》(清远市)、DB4408/T 1—2019《地理标志产品徐闻良姜》(湛江市);贵州省2项,分别为DB52/T 1075—2016《地理标志产品水城小黄姜》、DB5202/T017—2019《地理标志产品保田生姜》(六盘水市);山东省1 项,DB37/627—2006《地理标志产品安丘大姜》;河南省1 项,DB41/T 1284—2019《地理标志产品怀姜》。从产业领域来看,地方标准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且以产中生产技术标准为主,有16 项,占比30.1%;其次为产后地理标志产品标准,有9 项,占比16.9%。
2.2 我国生姜标准的主要类型
我国现行有效的生姜标准共71 项,包括产前种苗繁育技术标准5 项、土壤培育及水肥使用技术标准3 项;产中生产技术标准18 项、病虫草害防治标准8 项、管理技术标准4 项、栽培技术标准6 项;产后产品标准9 项、检验检测标准3 项、质量等级标准4 项、贮运流通标准2项、地理标志产品标准9 项(见表1)。
表1 我国生姜的标准类型Table 1 Standard types of ginger in China
2.3 我国生姜标准的标龄
表2 为我国生姜标准的标龄结构。由表知,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15~20 年标龄的标准有9 项(占12.7%),其中行业标准4 项(占5.6%),均为农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5 项(占7.1%)。10~15 年标龄的标准有4 项(占5.6%),其中国家标准2 项(占2.8%),行业标准1 项(占1.4%),地方标准1 项(占1.4%)。5~10 年标龄的标准有25 项(占35.2%),其中国家标准1 项(占1.4%),行业标准7 项(占9.9%),地方标准17 项(占23.9%)。低于5 年标龄的标准有33 项(占46.5%),其中国家标准1 项(占1.4%),行业标准2 项(占2.8%),地方标准30 项(占42.3%)。
表2 我国生姜标准的标龄结构Table 2 The age structure of ginger standards in China
3 我国生姜标准体系的特点
3.1 标准结构科学合理,体系较完善
目前,我国生姜标准体系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补充的相互协调的格局,且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相互协同配套,标准结构科学合理,体系较为完整,为促进生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标准支撑。
3.2 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地方生姜产业
山东省作为我国优质生姜的主产区,拥有安丘大姜、昌邑大姜和莱芜生姜等国内外知名生姜产品品牌。近年来,山东省一直致力于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方式,大力发展生姜标准化种植基地,建成了涵盖种植、农业投入品使用、采收、贮运保鲜、流通等全产业链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生姜产品的优质优价。
3.3 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从供销合作行业标准GH/T 1172《姜》来看,2021 年修订的版本比2017 年的版本(1993 年首次发布为SB/T 10160—1993,2017 年归口由商务部调整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文件编号调整为GH/T 1172—2017),将姜分为大姜和小姜,并按品质将分为一等、二等、三等,而且每个等级又按整块单质量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规格,此外,还增加了污染物限量和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总体来看,2021 年修订的GH/T 1172—2021《姜》不仅细化了生姜的品质和质量指标等级,增强了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对污染物限量和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要求并未具体到指标,而是分别按相关的标准执行,保证了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4 我国生姜产业标准化发展建议
4.1 优化标准结构布局,推动生姜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姜水分含量多,因收后管理不当每年收获季都有大量的生姜因腐烂变质被丢弃,损失严重。然而,在我国生姜标准体系中,仅有2 项贮运流通方面的标准。建议加快生姜保鲜、贮运流通标准研究制定,规范生姜采后保鲜、贮运流通工作,推动生姜产业高质量发展。
4.2 定期复审标准,提高标准时效性
提高生姜标准的时效性,才能更好地推进生姜产业的发展。建议生姜标准从业者及相关部门结合生姜产业发展现状,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工作,对标准的适用性、规范性、时效性、协调性和实施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价,组织相关单位修订标准中不适应的部分,废止过时的标准,使标准的技术内容与产业发展相吻合,保证标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14]。
4.3 加强生姜特征性品质指标标准建立,促进质量提升
目前,国内外关于生姜品质指标的标准较缺乏,除了水分、水溶性浸出物及灰分等常规指标外,其他能够反映生姜特征性营养成分的标准较少[15-16]。生姜特征性品质指标标准的建立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生姜产品的品质提升,还能为我国生姜产品获得更高的品牌效益提供标准依据。因此,建议根据我国不同产区、不同品种生姜,强化生姜特征性品质指标研究,并结合特征性品质指标数据资料,制定生姜的特征性品质标准[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