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格短篇故事《洗衣妇》英文版的审美解读

2022-09-28杨春耘

大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辛格洗衣老妇人

杨春耘

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四川 南充 637100

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读过多少书,教会学生知道多少文学理论和文学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而“审美的眼睛”即审美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语言文学教学而言,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审美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和文学艺术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关注人的命运,对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客观现实的根本倾向进行领悟,发现有深度的美,从审美的视角培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提高审美品位,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进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大学英语课程育人、思政育人水平,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是197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图书馆曾在2004 年用精装图书权威文本以“保护美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品”的举措来纪念这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也许还是最具影响力、最受爱戴的美国犹太作家诞生一百周年”。《洗衣妇》是他的一篇短篇故事。对《洗衣妇》进行审美解读是笔者多年开展文学审美课堂教学的内容。

一、选择《洗衣妇》英文版的理由

首先,远离故乡波兰的辛格虽然只能在母语意第绪语的世界里才能找到创作灵感和自由抒写的天地,并坚持用意第绪语写作,然而,“最终为他在英语世界赢得声望的是由意第绪语译成英语的文本”。其次,辛格作品的英文版是辛格自己挑选并亲自参与翻译过程、定稿的,这就使其英文版成为其他语种的翻译蓝本。他与英语译员密切合作,逐字推敲,在英语和意第绪语两种语言的词汇选择上,无论差别多么细微,也要尽力找出相等词汇来。辛格在英文版本上下足了功夫,译文代表了他个人对其文学版本的重新创作,可视为“第二原文”,甚至被认为意第绪语版更像是草稿,而英文版更像是定稿。他亲自参与翻译的英文版本的权威性和原创性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洗衣妇》作为辛格的短篇故事,其英文版一直属于精读课文被编辑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 世纪大学英语》教材里,读者面比较广,教材几度修订,该文都被保留着,是多年来大学生最喜欢的英语精读故事之一。笔者希望自己对该短篇故事的审美解读能够给大学英语教师同行提供不一样的教学视角,助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二、对《洗衣妇》的审美解读

朱光潜先生认为,如果要欣赏文学,一定要用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关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关照的技巧。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洗衣妇》进行审美解读,寻求辛格对洗衣妇人生的深刻关照和他传达这种关照的技巧。

(一)简洁流畅的语言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质的艺术,要审美解读辛格的《洗衣妇》,首先要从文字语言的审美着手。辛格的文风简洁流畅。无论是勾勒人物还是描写场景,他的文字都充满生活气息,通俗易懂,清新自然。对辛格《洗衣妇》文字的审美主要是以他对人物的刻画为基础,重点欣赏他的词汇选择。比如第一段,辛格没有用细腻的工笔式描写对人物进行外貌刻画,而是通过朴素简洁而又恰如其分的语言像素描或者速写一样地进行勾勒。他用 到 了“a small woman”“old and wrinkled”“small and thin”“narrow shoulders”等词语,这就使一个栩栩如生的老妇人形象随着文字描述凸显出来。

当然,辛格的文学语言在清新简约的行云流水中也不失活泼生动和丰富的一面,这在《洗衣妇》的第九段有精彩的展现。作者说洗衣妇在消失两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再次出现在他家。当时,作者的妈妈正在灯下缝补衣服,门开了……

“… and a small puff of steam,followed by a huge bundle,entered.Under the bundle tottered the old woman,her face as white as a linen sheet.…as though a corpse had entered the room.… She was even thinner now,more bent.She could not utter a clear word,but mumbled something with her sunken mouth and pale lips.”

作者对老妇人夜里进门这一段描写精准独到,其用词和描写顺序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他的叙述功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作者运用直白的描述,结合插入语、生活化的比喻和倒装来强调,把空间与时间、场景与人物以及光、影、声都生动地展现出来了,具有画面感和逸动感。作者并没有直接比较老妇人和包裹,也没有说这是寒冷的冬天,但是,读者通过文字会“看到”一小股热气,接着“看到”包裹,再“注意到”包裹下的人、包裹的“硕大”、老妇人的“瘦小”和“冬天的寒冷”就已经感同身受。这种语言的画面感和逸动感让他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出一种敞开的、澄明的、心性自由的美学风格,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意。

辛格在《洗衣妇》中的语言生动性还表现在词语选择的层次感上。例如,作者在描述老妇人扛上一大包衣物走路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动词表达。刚开始老妇人七十多岁,体力非常好,她“…carry it the long way home”(……扛着走好远的路回家);将近八十岁的时候,作者说她是“ …stagger out with the big bundle…”(……驮着一大包衣物蹒跚而去……);老妇人因病消失了一段时间后再回来,作者描述“Under the bundle tottered the old woman…”(包裹下,正是那位步履踉跄的老妇人……)。虽然我们无缘阅读辛格用意第绪语描写的原文,但通过英文版译文,我们仍能感受到他“文学语言敞开、淡泊的风格……在平凡静穆中显示出意义的深沉厚重”。这是辛格《洗衣妇》英文版在语言上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

(二)叙事节奏的韵律

一流的小说家都是会讲故事的人,197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辛格当然也不例外。辛格当时的获奖理由是由于他那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正是这种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使辛格的作品走出了意第绪语乃至犹太文学的小土壤而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和青睐”。

辛格讲故事以设置悬念见长。他认为“悬念是头等重要的”事情,没有悬念,故事就不会吸引人。就短篇故事《洗衣妇》而言,辛格以洗衣妇的年龄增长为时间主线,以老妇人身体变得越来越衰弱却依然为他人洗衣服为故事主线,只选了老妇人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讲述她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故事。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辛格设置的悬念却使得整个故事舒缓有致。

首先,故事一开头就以寥寥几笔呈现一幅老妇人的肖像——她又“small”又“old”又满脸“wrinkled”,当她为“我们”洗衣服的时候已经年过七十了。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没有介绍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背景。这更会激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迫切想知道这样一位瘦小、年老的无名氏的故事。

下一个悬念出现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第四段开头带虚拟语气的句子里:“She could have begged at the church door or entered a home for the penniless and aged.”读到这里,读者会想:既然她本来可以去,那为什么她不去?

虽然作者随后说:“…there was in her a certain pride and love of labor… The old woman did not want to become a burden,and so she bore her burden.”让读者知道了老妇人因为有着对劳动的自豪和热爱,她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于是自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但这个“答案”的最后一句正好又是一个悬念,读者可能会想:“她的家人呢?她有没有家人?”这里的节奏比较紧凑一些。

作者知道读者会有疑问,所以,下一个段落开头就告诉读者:“The woman had a son who was rich.”这其实也是一个悬念。因为读者一定会想:儿子富有,那为什么妈妈这么大年龄了还要辛苦帮人洗衣服?

而文中最大的悬念是老妇人年近八十,身体明显虚弱,来取了待洗的衣服,“我”很难过地目送她蹒跚远去。本来一般情况下她两个星期就应该来送衣服。“But three weeks passed,then four and five,and nothing was heard of the old woman.”然而,五个星期都已经过去了却依然没有关于老妇人的任何消息。想必读者读到此处会为老人担心,想知道在老人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两个多月后的一天晚上,老人又出现了,送来了已经洗好的衣服。原来老人病了,差点死去。离开时她还说过些天会来取待洗的衣服。

故事在结尾处说“But she never came back.”这也是一个悬念,使“读者可以通过自由地发挥想象,来演绎其故事的未完成性”,令人回味,引人深思,担心老妇人的命运。

辛格把洗衣妇的故事“用一种辛格式的平和、流畅、简洁的语言缓缓道来”,使得故事情节在悬念的设置中环环相扣,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这种由悬念所带来的节奏感,具有柳暗花明的美感,张力十足。

(三)洗衣妇的角色魅力

朱光潜先生认为一流的小说家是会讲故事的人,一流小说家的故事好像是用枯树搭成的花架,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朱光潜先生的“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原本指的是文学的诗性。但这些“葛藤花卉”在辛格的《洗衣妇》里却不仅仅是文学的诗性,还具象为人性的美好和道德的坚守。在当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大学英语课程育人水平、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下,解读这“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更具审美的现实意义。

辛格的众多文学作品虽然情节各异、人物不同,但其叙事重心始终离不开宣扬或评价故事的道德涵义这一主题。辛格在《洗衣妇》里也特别强调了道德主题,描写了老妇人的职业操守,不吝笔墨地对老妇人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赞颂。以下列举几例:

(1)“My mother had never been so pleased with any washwoman.Yet she charged no more than the others.She was a real find.”作者说“我”的母亲从来没有对哪个洗衣妇如此满意过,然而她要的工钱并不比别人多。她真的是个难得的洗衣妇。跟其他洗衣妇作对比,作者用一个“had never been so pleased”、一个“no more than”和一个“real”说明了她工作的尽职尽责,特别令人满意,而且为人厚道。

(2)“Laundering was not easy… no running water…thieves would steal the laundry.So it had to be carried up to the attic…”那时候洗衣服真是不容易。……没自来水……小偷会偷晾晒的衣服,因此,她不得不把衣服拿到阁楼上去晾。老妇人洗衣服是如此艰难,环境如此恶劣,但是她以年迈瘦小的身体一直坚持着,不去乞讨或者进老年收容所,这表现出她的坚韧和自尊,为下文做铺垫。

(3)“But there was in her a certain pride and love of labor ….The old woman did not want to become a burden,and so she bore her burden.”因为她有对劳动的自豪和热爱,所以不愿意成为别人的负担。“不愿意成为别人的负担”是她一直的信条,支撑着她艰难地往前走。

(4)“These hands spoke of the stubbornness of mankind,of the will to work…”对于老妇人这双手,作者直接赞美它们“诉说着人类的顽强”,“诉说着劳动的意志”——它们不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洗衣服,甚至在超出了体力极限的时候还在干活。

(5)老妇人步履踉跄,脸色如亚麻布一样白……像一具死尸……更瘦,更佝偻了……但是,“I could not rest easy in my bed because of the wash…The wash would not let me die.”老妇人说自己不能安心躺在床上是因为有衣服要洗。是“这份洗衣活儿”“还不肯”让她就那样死掉。她极其糟糕的身体状况和她朴素的人生境界形成对照,更加突出她的讲诚信的品质。

(6)“The work becomes harder and harder … my strength is leaving me … I do not want to be a burden on any one!”虽然这份活对于她来说已经越来越难干了,她的体力也一天不如一天,但是,老妇人还是不想变成任何人的负担。她“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在故事中出现了两次,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她直至生命的尽头。老妇人最后再也没有回来,还回已经洗好的衣服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在故事的最后,带着不屈精神走出读者视线的洗衣妇更具象征性意义,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让一个弱者以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般的美感走入读者内心深处,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艺术享受,这正是作品的美学价值所在。

三、结语

《洗衣妇》以独具辛格个人艺术特色的简洁文字、感伤情调、沉郁氛围、悲怆风格和巧妙结构烘托出一种悲怆的美。故事虽然发生在20 世纪的波兰犹太区,但洗衣妇的优良品质仍然值得学习和赞美。这应该是作者所要传递的深层意义。洗衣妇在生命的最后已经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她平凡而艰苦的人生因其精神品质而不平凡,这也是作品的魅力所在。辛格在《洗衣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位饱经风霜的小人物的同情以及对她顽强生命力和讲诚信的人生信仰的赞美。辛格对老妇人外表羸弱、生存艰辛、孤苦无依、穷困潦倒、晚景凄凉的描写烘托出老妇人的坚韧、独立、自尊、诚实、勤劳、讲诚信,以及有强烈的责任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人生信仰。她的处境令人同情,然而,她的精神品质又令人肃然起敬。在辛格的笔下,老妇人驮着衣服远去的身影、蹒跚的脚步、哆嗦的身体、亚麻布色的满是皱纹的脸和苍白的指甲都盛满了灵魂不屈的力量,当她最后以瘦小和佝偻的身影走出读者视线的时候,她的精神却已深深地留在了读者心中。

当然,《洗衣妇》里也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批判性思考的地方,比如,老妇人富有的儿子为什么要那样对待她?她为什么要逆来顺受、忍辱负重而不敢心生幽怨?这跟当时妇女的社会和家庭地位有关还是作者对人性异化的深刻揭露?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做更深刻的探索。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洗衣妇》的审美解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美育,是教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尤其是对老妇人优良品质的解读。这种对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审美解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做到了“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引导学生自尊、自立、自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这种审美教学方式“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猜你喜欢

辛格洗衣老妇人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我的自由
微书摘
老妇人与店员
老妇人与店员
省心的洗衣篮
声能洗衣机
看电影
手机不通
一位老妇人和她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