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集体仪式中的价值认同
2022-09-27景星维
景星维 高 薇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饭圈”是一种新兴的追星社群。近年来,“饭圈”不断突破追星底线:“为明星而生,为明星而死”的价值导向危害着青少年健康成长;制造冲突、谩骂攻击的行为挤占公共资源,危害公共利益;操纵舆论、消费主义猛烈冲击着社会主流文化。同时,“饭圈”在“守护阿中哥”爱国行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公益募捐活动中又释放了巨大正能量,呈现出潜在的社会价值。在“饭圈”浮华表象的背后,是深沉的价值认同问题。随着网络媒介的迭代更新与明星经济的迅猛发展,“饭圈”成员在符号互动的基础上开展着各类群集性活动,如打榜、应援、集资、控评、反黑等。这些强在场、有目标、重分工的集体活动,呈现出显著的集体仪式特征。本文通过设计关键词,运用Python对“饭圈”开展大数据搜索,对典型案例展开深度访谈,收集“饭圈”文化现象资料。透过“饭圈”文化的种种迷雾,本文尝试以“饭圈”的集体仪式为切入点,对“饭圈”价值认同的生成和演化规律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
一、“饭圈”的集体仪式和价值认同
集体仪式是指在某一外在情感刺激性因素作用下,基于群体聚集、群内情感强化、群际分界等仪式要素而产生高强度集体兴奋的符号互动过程。[1]有关集体仪式的研究大多以田野调查为研究方法,对民俗活动、政治仪式等具体集体仪式展开研究,论证仪式参与者的情感变化和认同建构规律。[2][3]在网络实践活动不断拓展的今天,学界对主体以“虚拟数字”为身份参与的互联网直播仪式、网络亚文化群体仪式、网络空间集体行动仪式等问题都展开了研究,突出了情境、符号、情感在集体仪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集体仪式过程中群体的共意建构问题。[4][5]结合学界以往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行为互动、情感交往、记忆共享是网络环境下社群集体仪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同时,集体仪式与人的价值认同存在着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作用。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设计了相应的“饭圈”大数据搜索词条,在新浪微博的明星超话平台运用Python开展筛查,提取出有价值的发帖、留言,帮助我们把握集体仪式与价值认同的关系(详见表1)。
表1 “饭圈”大数据搜索的关键词条
(一)集体仪式是“饭圈”活动的基本样态
“饭圈”粉丝的集体仪式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基本样态。“饭圈”作为特殊的网络社群,成员交往互动呈现出虚拟与现实的“双在场”状态。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在场,“饭圈”成员在集体仪式中的在场都发生了实际的互动,是社会的、真实的在场。“双在场”是“饭圈”集体仪式的根本特征,也是存在的基础。基于Python挖掘到的内容,我们进一步对26949691个词条分类整理,得出了“饭圈”集体仪式的内容画像(详见图1)。“饭圈”以明星话题为仪式主题、显著的异质性符号为内容载体、有组织的群集行为为活动方式,在“圈内”建构共意,在“圈外”凸显差异。“饭圈”集体仪式既包括打榜、应援、集资等“圈地自萌”的活动,也有控评、反黑、嗑CP等“圈内联动”的活动。“圈外”集体仪式有与其他群体的网络骂战等群际冲突,也有公益应援、爱国行动等正向活动。在“饭圈”的集体仪式中,无论是推动社群内部共识凝聚,还是在社群与外部互动中彰显异质性,都是“饭圈”社会关系的呈现和价值观念的表达,归属感和成就感相关的词条占据了大部分内容。
图1 “饭圈”集体仪式的内容画像
(二)价值认同造就“饭圈”的差异与同一
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6]。我们将网络搜索挖掘的词条作进一步学理分类,划分出对抗、中立、联合三种类型,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明确显示,对抗和联合的词数远远高于中立词数,呈现出两极对立状态。同时,代表着归属感和成就感的词在对抗和联合的两极对立中高频出现。这说明,“饭圈”价值认同的差异和同一是“饭圈”社群类聚与群分的心理根源。具体来看,“饭圈”的价值认同包括个人价值认同、群体价值认同和社会价值认同。个人价值认同是粉丝在开展社会互动后所形成的关于“我是谁”的认知,与粉丝自身扮演的角色紧密相关。群体价值认同是粉丝在“饭圈”集体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内群归属感和外群异质感的结合,它是对“饭圈”社群文化、集体行为意义的趋同。社会价值认同是粉丝在与社会整体主流价值观念交互后产生的认同,涉及国家、民族、自身职业与“饭圈”价值观念在粉丝心理层面的交汇和平衡,是更高层次的价值认同。三种类型价值认同集合起来,带来不同价值观念的差异和同一博弈。“饭圈”粉丝在确证自我和确证群体的过程中,个人情感、群体规则和社会评价交融,共同形塑着“饭圈”的价值认同,也使“饭圈”的活动充斥着狂热和冲突。
(三)“饭圈”集体仪式与价值认同紧密相关
“饭圈”的价值认同是观念的建构,更是实践的产物。“饭圈”的活动多在集体仪式的框架下开展,是粉丝开展互动的主要方式。“饭圈”异质性的符号和规则,在集体仪式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向粉丝传递着“饭圈”的价值观念。相对封闭的社会关系使圈内粉丝在观念上趋向同质化。粉丝在使用集体符号、参与集体行为、构建集体记忆中确证自我身份、寻找社群价值、回答行为意义。“饭圈”的集体仪式塑造着“饭圈”的社会关系,传播着“饭圈”的社群文化,进一步勾勒出粉丝的行为意义,是价值认同能够建立的实践前提。价值认同反作用于集体仪式,促使集体仪式在共识框架和群际边界内开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饭圈”逐渐形成了具有斥异性、狂热性和极端性的价值认同样态。
二、“饭圈”集体仪式中的价值认同生成
“饭圈”的集体仪式是具有社会聚合特征的群集行为。粉丝在集体仪式的互动交往中建立情感联结,形成集体记忆。究其本质,“饭圈”集体仪式是一种高组织度、高共享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为“饭圈”价值认同的生成提供动力。集体仪式的开展过程被各种“饭圈”独有符号填充,由此生成的价值认同,反映出“饭圈”多种社会关系,回应着粉丝的归属心理需求。
(一)集体仪式是“饭圈”价值认同生成的实践动力
“饭圈”集体仪式是粉丝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形态,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交往、记忆共享三个方面。行为互动是“饭圈”在分工基础上进行交往实践的集体仪式。“饭圈”是具有自组织性的群体,“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能自行按照某种规则形成一定结构或功能”[7]。粉丝通过自发制定具有共识性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构建了“饭圈”的“明星—粉头—粉丝”权力结构,形成文案组、数据组、控评组等分工,开展高组织度的社会交往。在此过程中,行为交往带动价值交互,筑牢“饭圈”价值认同的社会实践基础。粉丝情感交往是“饭圈”中的粉丝生成情感、传递观念的集体仪式。明星话题是“饭圈”的情感互动核心。粉丝将自身依恋感、成就感、归属感等聚焦并托付于明星,通过社交媒体与圈内其他粉丝共享情绪和情感,打造出高频、深度的情感互动熔炉,价值观念逐渐向同质化发展。记忆共享是粉丝在“饭圈”中将群体事件和成就进行回溯的集体仪式。记忆共享使“饭圈”汇聚起共识,形成“回忆形象的意义抽象”[8],强化粉丝的价值认知。在共时发生的三种集体仪式推动下,粉丝在实践中不断经历着同质化的价值输入,构建起“集体仪式外化—价值认同内化—集体仪式外化”的循环回路。“专属于L数据组的荔枝养成计划上架啦!快来加入我们,一起为荔枝养成计划添砖加瓦吧!数据组荔枝养成计划等你加入!相信大家,全员参与,拿下第一!我们最棒!”(LMC) “我所在‘饭圈’中的大粉丝会引导小粉丝去撕代言、撕番位,由此大家都处于比较激进的状态。大家还会集体去‘拉踩’其他艺人,看不起其他艺人,认为自己家的艺人是最优秀的,坚信‘饭随爱豆’,认为自己能粉上她也证明了自己十分有眼光。”(LR)
(二)“饭圈”价值认同生成于集体仪式的符号互动过程
“饭圈”的价值认同生成于集体仪式的符号互动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是由符号及其意义引起的”[9],符号是集体仪式的内容载体,蕴含于仪式过程,是保障仪式得以进行的必备要素。“饭圈”集体仪式的符号承载着“饭圈”价值观念的共同意义。这些符号包括线上集体仪式中统一的应援口号、微博头像、发帖抬头等,也涵盖线下集体仪式中同样款式的歌迷会会服、同样颜色的荧光棒等,还有明星的微博排行、专辑销售量、产品代言量等流量数据指标。符号是“饭圈”独特的话语表达形式和互动规则。在价值认同生成过程中,粉丝借助符号将集体仪式焦点汇聚于明星,形成了以“提升明星影响力”为导向的价值目标。使用符号整齐划一地打榜、刷屏、做数据,成为“饭圈”为明星助力的价值手段。以“流量”符号为唯一标准,建立起“流量为王”的价值评价体系。在传播价值的符号互动过程中,“饭圈”不断激发粉丝的情感共鸣,强化归属意识,凝聚社群的价值共识,生成了同质化程度极高的价值认同。“粉丝名——IKUN,应援物——小猫咪头箍,应援色——王者金,粉丝名、应援物、应援色都是独一无二的,对粉丝和偶像都有特别意义。”(CMC) “我们在互动交往中会使用一些‘圈内’热词,如封闭火车、十一号入口、红海、小王子的玫瑰花,这些是只有粉丝和QX才会懂的小秘密,是我们之间的一种浪漫约定。”(LB)
(三)“饭圈”价值认同本质是粉丝对社会关系的归属感
价值是客体供给能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饭圈”的价值认同是粉丝对社会关系的需要、通过集体仪式得以满足后在观念层面的反映。通过集体仪式生成的价值认同,反映出粉丝在不同社会关系中获得的归属感。“粉丝—明星”的关系是“饭圈”的表层关系,支撑起情感层面的价值认同。对明星的情感需要引导粉丝进入“饭圈”。在入圈后,粉丝在“饭圈”集体仪式中将明星视为自身情感投射、转移和代偿的对象,建立起与明星的情感关系。粉丝在集体仪式中为明星打投、反黑、应援,帮助明星提升流量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我尊重与情感需要的满足,将自我价值实现与明星价值实现高度统一起来。“粉丝—粉丝”的关系是“饭圈”的内在关系,带来了社交层面的价值认同。粉丝在“饭圈”集体仪式中与他人有共同的行动目标。在仪式开展过程中,粉丝与粉丝间的互动不断塑造着社群的社会关系,寻求着社群的共同意义。“粉丝—资本”的关系是“饭圈”的深层关系,带来了经济层面的价值认同。粉丝通过集体仪式向资本方证明明星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帮助明星获取更多的商业资源,逐渐成为资本的“共谋”;资本以话题和明星产品为“饭圈”不断注入新的消费动力,攫取粉丝流量带来的经济红利。“粉丝—资本”的经济关系宰制着“饭圈”的其他社会关系,也主导着价值认同的导向。“在葵圈,会有各种NTJJ(老粉丝网名)从最早的发帖到空瓶科普,事无巨细地告诉你到底要怎么做。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是因为爱同一个偶像,开始熟悉起来,这个圈给了我强烈的归属感。”(OYMC) “我在‘饭圈’中和其他粉丝沟通,会产生‘有人能懂我’的感觉,心里能体会到温暖和感动。我们彼此更愿意不断地去分享共同喜欢的人的信息、成就,彼此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LS)
三、“饭圈”集体仪式中的价值认同演化
每时每刻,“饭圈”都会涌现各类新话题,成为集体仪式的新主题。在“饭圈”集体仪式的动态变化过程中,“饭圈”的价值认同也在不断经历着强化、转移、危机、重构的演化,带动起粉丝群体的聚合、分化和重组。
(一)“饭圈”价值认同在“圈内”集体仪式中强化
“圈内”集体仪式是粉丝主动开展并参与其中的社群内部实践活动。此类集体仪式参与成员的身份范围限于拥有“粉籍”的粉丝,这一要求使得以明星为中心的“圈内”集体仪式呈现出高度圈层化的特征。“圈内”集体仪式为本就具有共性特征的粉丝提供了封闭的交往场景,粉丝对“饭圈”的价值认同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强化。粉丝在仪式互动中相互传递着具有共同价值指向的信息,情绪和情感能够随时被他人调动,自己也可以调动他人。这种复杂网络式的交往模式背后,却是垄断式的仪式内容和单一化的价值表达:提出不同意见,就会被踢出活动,甚至被开除“粉籍”。在斥异环境下,“圈内”集体仪式成为“信息茧房”,粉丝围绕明星不断固化价值认知,自身与圈子的情感连接不断加深。随着“圈内”集体仪式中的活动持续进行,粉丝逐渐失去独立的价值判断。当“寻求共意”替代意义本身,“饭圈”的价值认同得到强化,但也走向了同质化的极端,粉丝不可避免地成为“消失的个体”。“广告帖、私图帖、恶意评论顶帖、提及其他艺人等帖子均会被屏蔽,帖子屏蔽后视情况屏蔽用户。一心一意,只爱Y!”(YMC) “我家规定,要是想进圈子内部,就只能喜欢W2一个人。要专注自家,对别家发生了什么,不能提及、不能讨论。用此类规定深化我们群体的凝聚力。”(LW)
(二)“饭圈”价值认同在“出圈”集体仪式中转移
粉丝不只是粉丝,他们的身份是复合性的,包括公民身份、民族身份、职业身份、家庭身份等。粉丝的复合性身份让“饭圈”与其他社会群体发生交集,围绕社会关注的问题开展“出圈”的集体仪式。“饭圈”在香港修例风波中纠偏外网舆论的“814大团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666联盟”公益募捐是“出圈”集体仪式的正面代表。当粉丝与其他社会群体发生交集、开展“出圈”的集体仪式时,“饭圈”的圈层被打破。“饭圈”中的粉丝在开展“圈外”集体仪式的过程中,不再仅仅将自我身份定义为某位明星的粉丝,而是将自身视为整个“饭圈”的缩影,甚至是民族、国家的一员,形成对自我身份的扩大与转型。“出圈”的集体仪式将粉丝的需求客体从原有的以“饭圈”为中心转移到以社会、民族、国家为焦点。在价值认同转移中,粉丝把民族、国家等宏大概念拟化为明星,通过“圈外”集体仪式表达对国家的热爱,构建民族归属感,将实现自我使命作为新的追求与需要。这无疑为我们打破“饭圈”壁垒,在思想政治教育维度治理“饭圈”提供了思路。“‘666联盟’——‘饭圈’的正能量。雨水无情,我们一心;曙光暗涌,负爱前行。善意漫无边际,国人携手同在。”(LMC) “面对郑州洪灾时,我的首页不再是平常大家所讨论的有关X和W2的信息,而全部都是灾情的相关信息和帮转的求助信息,那时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粉丝,更是中国人。”(LY)
(三)“饭圈”价值认同在集体仪式消解中面临危机与重构
仪式空间、仪式主题、仪式边界、情感体验是“饭圈”集体仪式得以开展的四大要素。[10]当集体仪式的要素缺失,或者要素协同机制被打破时,“饭圈”的集体仪式就会消解。上文已说明:“饭圈”集体仪式是粉丝价值认同生成的关键活动,集体仪式组织化、常态化地顺利开展是价值认同得以生成和演化的重要前提。当集体仪式消解时,“饭圈”的价值认同失去了实践基础,随之而来的是认同危机乃至认同重构。2021年,中央网信办开展了“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关闭问题群组1300余个,解散不良话题814个,拦截下架涉嫌集资引流的小程序39款。[11]这一措施使“饭圈”的负面集体仪式失去了开展的空间,削弱了不良价值观对粉丝的影响。当郑×、吴×凡等明星行为失范,甚至触犯法律时,他们的“饭圈”关于追捧明星的仪式主题被消解,同时大量圈外网民涌入“饭圈”,集体仪式的边界被打破。圈外网民在“饭圈”场域中表达观点、与粉丝激烈对冲和碰撞的过程中,粉丝固有的价值认知被动摇,带来极为负面的情感体验,由此产生价值认同危机。当“饭圈”集体仪式消解,社会主流价值会逐渐在“饭圈”中占据话语权,粉丝由盲目转为清醒,对社群的归属感不断降低,最终产生价值认同的重构。“别人在诋毁你的时候,我一直在拼命地给别人解释你的好、你的善良,结果一手好牌被你打得稀巴烂,录音震惊了我的三观,我的青春、我的底线今天彻底塌了。”(ZMC)“之前我们总说W3只是对不起他自己,没有对不起我们。但是他被批捕的通报出来之后,我们都很难受,他消费了这么多年来我们对他的信任。”(LL)
四、基于“饭圈”集体仪式的价值认同引导策略
“饭圈”的价值认同问题,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治理“饭圈”,我们要承认亚文化群体的独特性,也要尊重粉丝思想和行为发展的规律,更要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主动施为。
(一)规则筑基:规制“饭圈”仪式场域,净化价值认同环境
规则是引导和塑造价值认同的制度基础。“饭圈”作为网民趣缘链接的网络社群,具有自组织性质。“饭圈”的规则通常由粉丝自由制定,呈现出盲目性、主观性和极端性。这就导致了“饭圈”的规则无法对集体仪式活动形成有效规制,价值认同生成于一种失范环境中。对此,应考虑从不同层面完善规则,规制“饭圈”活动。一是在国家层面完善法律法规,净化价值认知环境。在“饭圈”集体仪式中涌现的诸多失范行为,已经超越了道德范畴,触犯国家法律。不仅涉及侮辱、诽谤、造谣等民事问题,更有非法众筹、代孕、强奸等刑事问题。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划定“饭圈”的行为边界,能够使粉丝在有底线的价值认知环境中开展活动。二是在行业层面重构评价规则,更新价值评价环境。在“饭圈”集体仪式中永无止境的拉踩、互撕、控评背后,是娱乐资本操控下的“流量为王”行业评价标准。当明星与流量绑定时,“饭圈”的粉丝在资本话语下就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生产流量、传播流量的工具,形成了粉丝以流量高低为评价明星、评价社群、评价自我的价值标准。娱乐行业需要将价值评价标准从“以流量为中心”转为“以人民需要为中心”,使粉丝开展“饭圈”集体仪式的目的不再是疯狂制造“流量”,构建起良性的价值评价环境。三是在社群层面规范关系规则,优化价值表达环境。“饭圈”的关系规则是一种严密的科层式规则。价值表达被高层级的粉丝——“粉头”完全垄断,社群权力结构极化。粉丝在开展集体仪式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饭圈”的关系规则,如使用一致的发帖抬头、盲目追捧明星的统一话语、服从上级粉丝等。“饭圈”需要开展自身关系规则的审视与批判,防止社群权力关系极化,为粉丝群体提供友善包容、兼容并蓄的价值表达环境。
(二)关系破壁:打破“饭圈”仪式壁垒,拓宽价值认同范围
“饭圈”的集体仪式是一种边界明确的封闭性仪式,粉丝在其中生成的价值认同有斥异性、对抗性、群极性的特点。狭窄的价值认同范围使粉丝无法接纳与“饭圈”相左的价值观念,导致“饭圈”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产生交集时,往往会戾气横生、冲突频发。马克思认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2]打破封闭的集体仪式壁垒,建构起开放的“饭圈”社会关系,拓宽“饭圈”的价值认同范围,是治理“饭圈”的重要举措。一是打破“饭圈”内部的壁垒。不同明星有自身固有的粉丝群体,在大多数情况下,“饭圈”内部禁止粉丝同时加入多个明星的社群。在集体仪式过程中,“饭圈”内部不同粉丝群体之间壁垒森严,群际偏差心理严重。娱乐资本和社交平台应停止利用粉丝热情,避免挑唆性话语引发“饭圈”内部斗争。粉丝需要建立健康的关系认识,尊重不同明星的粉丝群体。二是打破“饭圈”与社会之间的壁垒。“饭圈”与社会的关系壁垒在集体仪式中无处不在。在对“饭圈”开展关键词条搜索过程中,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块,我们捕捉到诸如“撕”“巡逻”“出征”“回控”等与群体偏见紧密相关的词条。同时,群体偏见和对立也存在于社会对“饭圈”的评价。社会要避免将“饭圈”简单粗暴地标签化和污名化,尝试与“饭圈”开展正常沟通。“饭圈”应积极尝试走出圈层壁垒,开展公益活动等积极性的社会参与活动。在推动“饭圈”与社会的资源流动和情感互动的集体仪式中,社会需要帮助粉丝认知自身多重社会身份,使价值认同建立在多元社会关系之上。只有打破“饭圈”集体仪式的壁垒,帮助粉丝建立起多元的社会关系,才能以关系为基础,推动粉丝将自我价值与明星解绑,建立起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价值认同。
(三)主流引领:介入“饭圈”仪式过程,归正价值认同导向
集体仪式建构着“饭圈”的价值认同,只有介入集体仪式过程,才能真正从实践层面做到治理“饭圈”。在集体仪式中,价值认同的导向蕴含于仪式主题和仪式内容之中。治理“饭圈”并非彻底封禁“饭圈”集体仪式,而应以隐性的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仪式主题,在仪式过程中归正内容,引导粉丝建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认同。一是要主动以主流文化引领“饭圈”集体仪式主题。作为青年亚文化群体,“饭圈”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过往治理“饭圈”通常存在暴露问题治理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要树立主动治理“饭圈”的理念,在“饭圈”活跃的超话、豆瓣、贴吧等社交平台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其视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阵地。同时,明星需要以身作则,在集体仪式中主动传播主流文化,带动粉丝向主流价值靠拢。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造性地符号化表达,填充“饭圈”集体仪式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方式应从单向灌输转向平等交流”[13],在主动以正能量主题介入“饭圈”集体仪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饭圈”常用的符号化方式进行再创造。在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不变的情况下,应选择粉丝群体乐于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对“饭圈”的话语进行呈现,使粉丝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形成价值认同。同时,要注重将粉丝引导到有序的社会参与中,使粉丝能够将内化的价值认同外化为具体的认同行为,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实效性。
五、思考与展望
埃里克森、米德、吉登斯等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价值认同是群体成员对某一种价值的认可、定向与共享。这一解释用以理解微观的个人价值认同心理建构过程是可以的,但如果将其放置在宏观的社会层面,就会陷入对价值认同的“扁平化、普世化、抽象化”认识误区。马克思主义反对在任何情况下将人置于抽象意义中去解读,强调要从现实的、社会的角度认识人。价值认同的研究亦是如此。本文认为,“饭圈”成员对“某种共同价值的认同”只是其价值认同的表象,本质在于对“某种社会关系的认同”。在这一视域下,“饭圈”的价值认同就不再是围绕单一价值建构的扁平价值认同,而是基于集体仪式这一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多层次、差异性、动态化的立体价值认同。“饭圈”成员在社交媒体中通过集体仪式生成、强化、转移、重构价值认同,这一过程被互联网每时每刻涌现的“吃瓜”话题加速和极化,形成了外界看来难以理解的“饭圈”独特生态。一般意义上,我们会将网络社会视为“去中心化”的社会。但实际上,集体仪式每时每刻都在凝聚网络社会共识和分化网络社会群体。网络社会亦如“饭圈”一样,价值观念的“再中心化”正在发生,这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契机。如何利用集体仪式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网络社会、引领网络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价值认同“再中心化”的“中心”,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