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大作业布置的“四性”策略
——以七年级上学期地理大作业为例
2022-09-27乔文莲
乔 文 莲
(长沙市稻田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7)
一、布置地理大作业的必要性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地理作业简单地分为“小作业”和“大作业”两类。小作业主要是为了温习、巩固所学知识而要求学生完成的简单的学习任务,一般以书面的选择、简答、填图等题目形式呈现,由学生在课堂或课后独立完成,完成一道小作业题所需时间不长。大作业是指地理活动类学习任务,如地图绘制、模型制作、地理实验、日常观测、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等,完成起来可能需要满足较多的条件,需要较多的人员合作,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作业结果呈现形式也会多种多样,有的是图表、有的是图文报告、有的是实物等等。
大作业,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1]应该说,“小作业”和“大作业”各有各的教育教学功能,不能或缺,不能替代,只有各得其宜,才能相得益彰,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好学生的“地理素养”。可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在学生几乎被圈养于课堂的背景下,大多数一线教师热衷于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小作业而忽视甚至放弃布置大作业,致使地理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全面培养,这是不争的事实。
自2021年1月开始,教育部陆续颁布了有关中小学生的手机[2]、睡眠[3]、作业[4]、课外读物[5]和体质健康[6]等方面的管理意见(即“五项管理”)。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7](以下简称“双减意见”)。“五项管理”与“双减意见”形成一套“组合拳”,直击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小学教育生态将会发生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出现崭新的教育场景。学生在学校与培训机构的课堂学习时间减少了,课堂外的学习与活动增加了;学生完成学科书面作业的时间减少了,完成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特征作业的时间增加了。
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地理学科的作业总量要减下来,丰富作业类别,调整大小作业量的比重。小作业要做减法,要“少而精”;大作业要做加法,要有数量上的突破、品质上的提升。
二、初中地理大作业布置的“四性”策略
那么,如何科学布置大作业,让学生乐意做、做得了、做了有实效呢?下面结合本人设计的“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湘教版)大作业指南”(见表1,以下简称“指南”),谈谈大作业的布置策略。
表1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湘教版)学科大作业指南(节选)
1.可完成性策略
布置大作业,必须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可完成性。教师应该主要从三个方面考量全学期大作业的可完成性。
首先,设计的大作业,虽然不要求与教学完全同步,但应与学段内容尽可能结合得紧一点,不能与教学节奏完全脱节。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学生的地理学习几乎从零起步。因此,设计大作业一定要照顾到学生的这个基础。“指南”里前五个作业的顺序与教材章节内容是一一对应的,要求完成的时间节点也与教学节奏大体吻合。比如,学习完“地图三要素”内容后,就可以布置“指南”里的作业1,学习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后,就可以布置“指南”里的作业2。
其次,设计大作业,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是否具备完成作业所需要的客观条件。比如,安排一个地理实验作业,就要考虑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学生能否容易获得。如果多数学生很难获得,那这个大作业就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再如,安排一个山地考察作业,如果考察对象太远,组织难度就会加大,能参加的学生就少。“指南”里的六个大作业,都是充分评估了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条件后设计的。即便是降雨实验作业,所需器材也是学生容易获得的。
其三,设计的大作业,“量”不能太多。前面提到,教师对大作业要做加法,要加量,是基于目前大作业几乎为零的现实情况而予以强调,但并不是大作业多多益善。新的教育背景下,各个学科的“大作业”势必都有所增加。因此,教师要控制大作业数量,不能让学生再次陷入大作业的题海之中。“指南”里安排了六项大作业,但从实际操作看,还是偏多了一点。一般而言,地理学科一个学期内大作业安排4项左右,寒暑假再各安排1项即可。教师可以根据学期长短与学情不同而机动灵活地改变大作业的布置。比如,对于农村的学生,“指南”里的作业3就不适用,要把具体内容进行相应的改动,如果学期时间比较短,作业6就可以布置在寒假里面完成。
2.多主体性策略
小作业强调学生独立完成,完成作业的主体是单一的。但布置大作业,要考虑完成作业主体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有的大作业设计为只需一位学生独立完成,有的则需要设计为多位学生组成团队合作完成,有的还应设计为需要家长或社会人士跟学生共同完成。大作业设计时之所以要考虑多主体性,一方面由于完成大作业的确需要更多的条件,学生一人之力不一定能完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融洽亲子关系、促进学生融入社会,需要在群体活动中实现。因此必须设计一些多主体共同完成的大作业,让大作业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
“指南”里六个大作业,考虑到了完成主体的多样性布局。其中“制作地球仪”“观看视频”“降雨实验”单个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家长也可以参与配合。从学生完成效果可以得知,家长参与度比较高。比如,学生在制作简易地球仪时,一般采用铁丝做地轴,由于他们的力气小,很难让铁丝弯曲成66.5°的倾角,这时候就必须有家长的帮助。还有降雨实验的拍摄也需要求助于家长协作,有些特别有心的家长还把制作地球仪的全过程录了很多小视频,最后剪辑配音,发到朋友圈晒,这不仅保存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学生成长档案,还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绘制校园地图”“编辑地理小报”则必须与同学组成团队合作完成,从提交上来的作业精美程度可以看出,学生的分工协作很科学,有美术功底的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负责排版、绘制,数学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测量与计算。“人口调查”涉及复杂的社会层面,学生必须组团进行,家长或社会人士也必须适度地介入,一则指导,二则保护。
3.多样性策略
大作业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各种地理能力,才能培养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学生每次面对的是新鲜的任务,需要与不同的人合作,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他们也就乐意去做。
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无数的链接点,可以说地理作业的外延就是我们的全世界和全生活。这样的学科特点,也就为我们设计形式多样的地理大作业提供了可能。
“教师只有采用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特征、符合所任教学生特点的活动,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而符合这个要求的‘活动’,就需要各个地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8]因此,教师面对众多的可能,应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设计出类型多样的大作业,尽量避免作业形式重复单一。
“指南”里的大作业,涉及测绘制图、学具制作、社会调查、查找图文资料、地理实验、观看影像等,类型丰富,无一重复。比如,绘制校园平面图,是团队合作完成的作业,需要实地测量,需要把立体的地理场景转换为平面的地图。制作简易地球仪,需要物色合适的材料,按要求手工制作完成。完成人口调查作业,要组织团队,寻求父母长辈的帮助,要设计调查问卷,要走家串户面对陌生人。总之,学生完成六个形式各异的大作业,会有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可以培养多种多样的能力。
4.整体性策略
小作业随堂布置,这是合理的。但大作业更宜实行整体设计、提前安排的策略。
对全学期的大作业,应该综合考虑其数量、形式、要求等,提前进行整体设计。新学期开学前,科任教师编印出“指南”。第一堂地理课,学生即应获得这份“指南”,教师则对大作业进行全面布置,具体说明。如此,学生心中有数,可以掌握完成大作业的主动权。
编写“指南”,宜以一学期为时间范围,也可把寒暑假纳入其中;以本学期教材内容为主要设题依据。“指南”可设置大作业的名称、要求、完成建议、评价、使用五个栏目。通过这些栏目,明确作业名称、内容要求与评价标准,帮助学生了解这个作业是什么、要做什么、应做到什么样子。“指南”给学生提出适当的“建议”,指导他们“怎样做”。“指南”告诉学生作业的最终“使用”方式,如传阅、展示、评奖等,激励学生在及格线之上做得更好。总之,“要求”和“评价”定了,学生就有了努力方向;“建议”有了,学生就有了做题的“路径”“梯子”;怎样“使用”明确了,学生就更有争先创优的动力了。
采用编制“指南”的方式,对全学期的大作业进行统筹安排、提前布置、有效指导、科学评价,是实施整体性策略行之有效的做法。
完成的可行性、主体的多样性、形式的丰富性、设计的整体性,这“四性”策略如果完全实施,初中地理大作业就会受到学生欢迎,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就能通过做大作业得到有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