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性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效果分析

2022-09-27张娟丽刘庆庆

甘肃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持续性黄疸蓝光

张娟丽,刘庆庆

(1.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新生儿黄疸较普遍,亦可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包括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两种类型[1]。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个体身体机能发育存在关联,指新生儿出生24 h后血清胆红素水平超86 μmol/L,除此外无其它症状,能自行消退[2]。病理性黄疸的常见致病因素有感染、颅内出血、溶血等,持续时间往往较长,不易自行消退,同时部分生理性黄疸如得不到及时干预可转变为病理性黄疸,可能损害大脑及其它脏器,所以需要适时给予恰当的治疗措施[3]。蓝光照射是常见的新生儿黄疸治疗策略,促使皮下胆红素发生异构与氧化,胆红素水平相应下降,达到治疗目的。蓝光照射治疗形式包括持续性蓝光照射、间歇性蓝光照射两种,其中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性已得到大量研究证实,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安全性问题突出。部分学者发现[4-5],间歇性蓝光照射同样适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兼具有效性、安全性。本研究重点观察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20年1月—2021年1月,选取86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黄疸新生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43,男25例,女18例,日龄1~18(5.94±1.12)d,体重2 501~3 500(3 001.08±247.74)g;研究组:n=43,男23例,女20例,日龄1~19(5.85±1.16)d,体重2 503~3 498(2 998.72±248.35)g。上述资料2组组间比较,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足月新生儿;②母、婴均健康;③诊断标准和光疗指征均符合第四版《实用新生儿学》[6]、《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7]相关标准;④患儿家属皆知情本次研究,且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因罹患溶血性贫血等疾病需要进行换血治疗;②因罹患先天性疾病而引起黄疸;③并发严重先天性疾病。

1.3 方法

仪器:蓝光箱(型号:SYL68YXK-7型,厂家: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参数设置:波长440~450 nm,温度30℃。光疗期间需要用黑色眼罩遮盖患儿双眼,用尿布遮盖患儿肛门、会阴部。

对照组:常规治疗+持续性蓝光照射。(1)常规治疗包括常规补液、服用抗生素等。(2)持续性蓝光照射,16 h/次,1 次/d,3 d。

研究组:常规治疗+间歇性蓝光照射。(1)常规治疗同对照组。(2)间歇性蓝光照射,4 h/次,4 次/d,两次间隔2 h,3 d。

1.4 观察指标

(1)疗效比较。①显效:黄疸症状均消失,血清胆红素水平<90 μmol/L;②有效:黄疸症状部分消失,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下降>100 μmol/L;③无效:黄疸症状无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改变或较治疗前下降<100 μmol/L。统计各组总有效率,即显效率+有效率。

(2)血清胆红素、粪便胆红素水平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 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同时留取患儿粪便5 g,按质量容积比1∶50添加生理盐水,充分震荡,离心处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粪便胆红素水平。

(3)氧化应激指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 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水平。

(4)不良反应比较。统计腹泻、发热、皮疹等发生情况,计算各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3.0。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疗效比较 n(%)

2.2 血清胆红素、粪便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胆红素、粪便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2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粪便胆红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组间血清胆红素、粪便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血清胆红素、粪便胆红素水平比较

表2 血清胆红素、粪便胆红素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MDA、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2组血清MD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血清SO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血清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表3 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不良反应比较 n(%)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早期常见疾病,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的持续升高可损伤新生儿脑部与组织脏器功能,危害健康,因此需警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通过早发现、早治疗,最大限度减少高水平胆红素引起的胆红素脑病等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以改善患儿预后,降低患儿死亡风险。蓝光照射是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治疗策略,通过使胆红素发生光化学反应(比如异构、氧化等),转变成水溶性排除体外,显著下调胆红素水平,最终实现治疗目的[8]。本研究中,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肯定,与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效果相近。蓝光照射包括两种形式,即持续性蓝光照射、间歇性蓝光照射,其中持续性蓝光照射的有效性已得到临床实践证实,但安全性问题(比如发热、皮疹等)逐渐引起广泛重视。近些年,部分学者发现间歇性蓝光照射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与持续性蓝光照射相近,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规避安全性问题的发生。

文献报道,足月黄疸新生儿施以光疗后,胆红素指数呈降低趋势,于光疗4 h达到下降高峰。根据此理论依据,发展出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策略。本研究中,治疗后3 d,2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粪便胆红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组间血清胆红素、粪便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能下调黄疸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粪便胆红素水平。新生儿黄疸的发生表明个体胆红素代谢紊乱,给予蓝光照射后,蓝光与个体未结合的胆红素相互作用,转变成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尿液排出,血清胆红素水平以此下降,粪便胆红素水平随之升高。

研究显示,蓝光照射对氧化应激状态能产生一定影响[9]。MDA、SOD均是常见氧化应激指标,MDA是脂质过氧化的产物,其表达水平高低能反映个体自由基变化,而SOD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其表达水平与个体自由基变化呈负向相关,所以,通过观察血清MDA、SOD水平能较客观反映个体氧化应激状态。本研究中,治疗后3d,研究组血清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对患儿氧化应激状态影响较轻微。分析原因可能是与细胞膜结合的胆红素,能作为一种感光剂,受光作用影响,氧分子发生转化,形成高活性氧自由基,所以,新生儿黄疸经蓝光照射后,血清等多处氧自由基水平相应上调,行持续性蓝光照射,氧化应激反应程度更加剧烈。胆红素归属于内源性抗氧化剂,低表达水平能有效清除活性氧。行间歇性蓝光照射,个体氧自由基清除时间相对延长,故氧化应激反应程度较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轻微。

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以得知,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能减少不良反应。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新生儿抵抗力低下,免疫系统尚不成熟,持续性蓝光照射时间较为持久,可能免疫蓝光;而通过采取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策略,通过多次短时间蓝光照射,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能很好降低抗光性形成的可能性,最小化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蓝光照射治疗形式,需要根据每位黄疸患儿实际情况,把握蓝光照射治疗时间,宜控制在4 d内。另外,需特别重视患儿状态、环境因素等,蓝光照射治疗做好皮肤清洁,注意双眼保护(策略:佩戴黑色眼罩),会阴、肛门等身体部位保护(策略:尿布遮挡)。蓝光照射治疗期间,强化巡视,做好清洁干预与体温监测。在蓝光照射治疗结束时,需安排专人负责仪器清洁、消毒处理,详细登记每支灯管用时,通过及时更换灯管以保障能量输出。

综上所述,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肯定,下调血清胆红素水平、粪便胆红素水平,氧化应激程度低,不良反应少。

猜你喜欢

持续性黄疸蓝光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2016年华南地区一次持续性异常降水过程分析
分析新生儿黄疸治疗中持续性与间歇性蓝光照射的疗效比较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