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探秘
2022-09-27范健华
●范健华 文/图
探寻灵泉的心路是漫长的,实际的旅途与探秘,在知晓了十多年之后才真正实现。
灵泉俗名黑龙潭,在巍山县的东山之巅。最早知道这个地方是通过巍山的历史文献。我曾经问过当地的村民,他们说这个地方很灵验的,是老百姓祭龙求雨的地方,淌着一股清泉,甘甜的水滋养了那里的山民。
清代蒙化同知卞庶凝曾为灵泉亲手书写“灵泉”大碑一座,并亲手题写了《灵泉碑记》,把灵泉的功能和价值描述得淋漓尽致。于是我心生向往,已经在近几年问了好几次去的路途怎么样?远不远?难不难走?但一切都落实在打听上,一直没有成行。
去年年底,有一天妻子正好也休息,她说:“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去探你说的灵泉好不好?”没有丝毫犹豫,我们就一路向东出发了。
山路弯弯煞是好看,行走在林间,虽然是冬天,但丝毫不觉得冷,霜染的树叶透出各种颜色,毕竟是探秘的路,岔路非常多,只好一路走一路问,但心中有一个目标,再累也不觉得苦。已经走了好长的路,还是没有到,再问周边的路人,告诉我们不远了,是的,应该不远了,只要努力就快接近目标了。过了一个叫小潭子的村子,心想应该差不多了,因为这名字跟黑龙潭肯定是有关联的。我们再次问了小潭子的村民,告诉我们再走一段路就可以到了。在山箐里,过了村子后又遇最后一个岔道,打电话问了熟悉的人,告诉我们往左边这条道上去就可以到了。
我激动地把车开上了这条路,等到我走了几十米以后,我发现我错了,不是路走错了,而是我不该把车开到这条道上,因为我碰到了很窄很坏又是滚石的路面,这种路对于老司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问题,但我是个开车的新手,没有什么经验,我在这滚石的路上急得不知所措。车身不停地抖动,方向盘不听使唤,车轮不停打滑着,无法前进,甚至右后轮已经冒烟了,我心里直冒虚汗。我只能停了下来,不知道该怎么办。当然这个时候我告诫自己不能着急,先停下来观察路面,看看前后,也打电话问一下老司机该怎么操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后退就意味着危险,前进还有一丝希望。我反复给自己打气。这时妻子也告诉我不要急,说下去帮看一下哪一个部分轮子被卡住了,哪个部分需要拿掉石头,哪个部分需要垫上石头,此刻,我真的觉得妻子的心理素质的确是非常好,也为我增强了前进的信心。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妻子的协助,我终于冲过了滚石路面,此刻我心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把车开到了安全的地方。轻松下来后,回忆了刚才的那一幕,完全可以用无奈与紧张来形容,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假如车开不出去,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走出了困境,继续往上沿着灵泉的方向不断攀登。我们去到一块有芭蕉林的地方,已经看到那里有非常丰富的水源,想必这就是灵泉之水,但仔细看了一下没有任何的标志,所以我们想这肯定还没有到灵泉。我们继续沿着山路向上攀登,终于在一个山梁上看到一块小石碑。以前,我就在文物管理所的资料上看过,这里有一块清代的保水护林碑,碑文上有爱护水源,禁止放牧的相关内容。当我亲眼看见这样的碑文时是如此激动,因为它见证了古人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最朴素的保护绿水青山的意识,同时我想灵泉应该就在我的眼前不远了。
果然,已经听到了泉水叮咚的声音,我们顺着泉水响的方向摸索前行,就看到了流出的一条小溪,那水清澈见底,沟边的小草野花长得青翠迷人,一棵乔木的花树像迎接我们一样,在这样的时节里居然迎风傲放,姿态雍容。我很奇怪,这里12月开的花该是什么品种,什么样子呢,花心是黄色的,有点像野山茶,但我不敢肯定,因为这方面的知识我是不够的。
穿过这棵花树的树荫,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大的泉眼,流淌出一股清泉,这个泉眼的流出的水量,大大的超出了我的想象,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再走了两步又发现两个泉眼,怪不得这是灵泉呢,原来是多个泉眼流出的水汇集到这里。
再走两步,当年的“灵泉”碑已经显示在我们的面前,繁体的“灵”字和碑刻的沧桑感,毫无疑问地展示着自然的灵气和历史的痕迹。“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元曲大家马致远像是为我们写好了引子。我们开心地说道,终于到了,终于到了,真正的灵泉啊!
那么美的水,那么清澈,那么透亮,先喝上一饱再说。本来想直接用手捧水喝,但怕惊扰了水中的植物和细沙,只好拿出了带手柄的玻璃杯子轻轻地打上一口一口喝,当水入嗓子眼,真的是如此甘甜如此沁人心脾,是那种发自心底升腾起来的甜美。再打一杯,我静静地去打量杯中之水,尽是如此清澈透亮,没有一丝丝杂质,我觉得比平时的桶装水更胜一筹。此刻我们夫妻俩感慨着,来到了目的地,来到了心仪的灵泉,刚才所有一切的劳累与紧张,全都烟消云散,此刻获得的是经过奋斗和攀登以后的快感,欣赏到灵泉的快乐,体会到自然的魅力。当我喝完第二杯水后,我就情不自禁用视频发了三条朋友圈。
灵泉石亭
当我发第三条朋友圈的时候,在清澈流淌的泉水中,我看见了一根根红色的东西在水底招摇,一开始我误以为是一些人把红色的签香放在水里边,我想去把它捞出来,可当我的手碰触到这些红色东西的时候,我才发现那是一种鲜红的植物,直接从水里长出来,哪是什么香呀,但好像应该就是香呀,那颜色真的是让我十分的惊奇,与我们平时用的红色的签香是如此接近,我想这大概是大自然给龙王爷上的香火吧。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样的植物我平生第一次见,当我把它发到微信朋友圈的时候,很多人也评论说从来没有见过。后来我特别把它发给了巍山一个做香的非遗传承人,她也被惊到了,她说太像红色的签香了,太神奇了。泉水边还有一种与红色植物相配的野生薄荷,绿绿的十分养眼。整个小环境是如此和谐,如此宁静,如此赏心悦目。
喝了水吃了糕点,我们便慢慢开始欣赏灵泉周围的景致,夫人说这个灵泉碑下面的池子,是一个半圆形的水池,有点像大理的蝴蝶泉。我说是的,这是古人的匠心所蕴,一方面是利用了自然的环境,同时明显也有认真加工的痕迹。因为要让后人享受这股灵泉,享受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所以,光绪年间的蒙化同知卞庶凝就在这里写下了“灵泉”碑。此刻,李白的两句诗,“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十分应景。池边长着一些不知名的野草,许多水流顺着这些野草流下,形成了细小的瀑布,煞是好看,偶尔有阳光洒下来,在池水的周围就会呈现出彩虹色,很想抓住,但转瞬即逝,若想等到再现,完全靠的是运气,这若隐若现的小彩虹对于眼睛是舒畅的,但对于拍摄的人就是考验了。
池塘旁边有一个石亭,里边就供奉着灵泉碑记。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见,碑文中有这样的一句“开月池,建石亭”,想不到100多年过去,还能如此的清晰,这不得不佩服当时刻字的力度以及石质的选择。我对着石碑磕了一个头,以表达对先人的敬畏和感激之情。抬起头来,又发现了祭祀龙王的碑刻,感激大自然的恩赐,感恩这龙潭之水带给我们的甘甜,滋润万物的恩泽。此时,我仿佛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深深地感悟到,原来世间的美好的诗章并不是头脑当中突发奇想,而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以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也变成了隽永的诗词歌赋。
吹着山风却没有一点寒意,听着泉水的叮咚声,内心和周围一样是如此静谧。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了很久,我们只能打道回府了,我们再次在泉眼流出的地方打了一杯水,准备把水带回家给母亲喝。
哼着轻松的山歌小调,再看看当时上来时很难走的路,一切都变得那么自然,好像什么困难也没发生过。当我欲启动车时,令我惊奇的是,在我的车头前面,停留着一只鸽子,它在我的车前停留了好久,我也不愿惊扰它。
回家的路上,妻子在路边摘了山野的橄榄,开开心心带回了家。我们把这杯水给母亲喝了,她说真的很甜。
编辑手记:
山高田广,阡陌锦绣,并不被众人所熟悉的乡村山野逐渐走入媒体和大众的视野。《寻幽探秘东山乡》和《白崖早春茶飘香》两篇文章的作者通过走访并亲身融入到那里的环境中,为文字记录带来了珍贵生动的细节。当地在注重生态的保护下,因地制宜发展,并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价值,让乡村更像乡村,让山野回归山野。同时,当地农民通过辛勤劳动逐渐实现了对美好生活质朴的愿望。这些探访记录着时间与情感,让我们一同走进文字中,持续着关注山乡的发展和变化。在清寂的深山中,寻找新鲜活跃的山泉是一次有趣的体验。《灵泉探秘》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旅程,经过曲折的探路后,寻找到隐秘的山泉,感受着大自然洗涤浸润身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