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美学教育第一校

2022-09-27辛嘉

检察风云 2022年18期
关键词:教习总督张之洞

文·图/辛嘉

三江师范学堂规划草图

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

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湖南新宁人。他在两江总督任上,与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来往密切,同气相求。1901年7月,他和张之洞联衔具奏《湖广两江总督会奏三疏》,史称“变法三疏”。在“第一疏”《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两人提出“育才兴学之大端”四项:“一曰设文武学堂;二曰酌改文科;三曰停罢武科;四曰奖励游学。”

刘坤一向来重视兴学育才,在两江总督任上曾创立江省郡县学堂,又设立农工商矿学堂和练将学堂。他甚至倡议兴办女子公塾,让普通女子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在当时颇为难能可贵。

1902年5月8日,刘坤一邀请张謇、缪荃孙、罗振玉等江苏学者、名流商议兴办学堂事宜,并达成共识:兴学育才的主要困难是师资匮乏和资金短绌。开办高等师范学堂,不仅可为各级学堂培育师资,“更可比办高等学堂经费减省一半”。刘坤一在当日给张之洞的信中通报了此次商讨的经过。

5月15日,刘坤一会同江苏巡抚、江苏学政上奏《筹办江南省学堂大略情形折》。5月30日,他再上《筹办学堂情形折》,呈请在原设水师学堂、陆路学堂及格致书院外,另设小、中、高三所学堂:将江南文正书院改为小学堂,钟山书院改设中学堂,“均就原址酌量增葺”;省会高等学堂“课专门之学,规模必求宏敞,俾可广育人才”。拟聘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总教习。奏折陈述了“办学须循序渐进,注重课本与师资”的主张,并云:“现已另设师范学堂,选中学淹通、人品端正者,授以算法、绘图等事,学成给以文凭,使为小学堂教习。”

刘坤一的倡议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的论调是“中国他事不如人,宁读书犹待人授法耶?”有病在身的刘坤一已无精力和雄心力排众议。当年10月他即病逝。然而,他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明确提出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的主张。其接任者张之洞等循着这一思路精心筹划,终于创建了三江师范学堂。

4个半月的运筹设计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他早年攻读经史,1863年科举中“探花”,任翰林院编修,曾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等省考官或学政。在任山西巡抚和署理两广总督时,张之洞就力主兴学育才。1889年,他调补湖广总督,直至1907年赴京入参军机。除了两度短暂署理两江外,张之洞一直总督湖广。他既是洋务运动后期的“扛鼎者”,又是清末“新政”的领军人物。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张之洞堪称开先河者。他在兴办洋务、接触新学的过程中,洞悉在中国延续一千余年,日趋僵化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弊端,逐渐形成了变革甚至废止科举、广兴新式学堂的认识。他在《劝学篇》中提出并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这一新旧杂糅、中西参酌的思想指导下,张之洞针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变革,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对于建立一种完备而系统的新式教育体系,进行了持之以恒的思考和总体性的筹划,并最终形诸章程法规,参与制订《学务纲要》和近代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教育体制——《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他被清廷管学大臣张百熙(1847—1907)誉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

刘坤一病逝,张之洞奉召署理两江,任期从1902年11月8日至1903年3月20日,总共不到4个半月。然而,在这 短暂的任期内,张之洞在兴办沪宁铁路、整顿淮盐积弊、操练水师陆军等方面多有建树,其中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更是他的一大政绩。

为了更好地办理兴学事务,尤其是加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张之洞奏请设立学务处,“专督全省学校事宜”。1903年2月5日,张之洞奏请创建三江师范学堂。其《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开宗明义,重申了“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尤为重要”的观点,强调兴办教育,必须“扼要探源”,把握先后次序,“唯有专力大举,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则目前之致力甚约而日后之发生甚广”。

晚清名臣张之洞

胡钧是两湖书院的毕业生,曾奉张之洞之命两次赴日本考察教育,对日本的师范教育有很深的了解。张之洞调胡钧参与三江师范学堂的筹建,要他仿照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精绘图式,详定章程,总期学制悉臻完备合法”。

1902年底时,张之洞已命缪荃孙、徐乃昌、柳诒徵等人赴日本考察。主要是为了汲取日本师范教育之成功经验,用于三江师范学堂(简称“三江”)的建设发展。考察回国后不久,缪荃孙即被委任为三江总稽查,徐乃昌1905年任三江总办,柳诒徵则在1903年6月被录用为三江教习。

张之洞主张师法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形成的教育体制和理念。他不仅倡导留学东瀛,而且提出直接取才于异域,从日本聘请教习或顾问。他自1898年初即与日本东亚同文会建立了联系,并先后聘请了24名日本教习和顾问到湖北各学堂任教。

张之洞要求两江所辖诸省官绅保荐举、贡、廪、增出身中学行兼优之士,通过分门命题考试,录取50名(实录20名),拟与所聘日本教习“互相教益一年”,再分别教授学生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体操各科。

《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云:“学堂未造成以前,暂借公所地方,于本年先行开办,练习教员之法。”1903年3月,三江在江宁府署开办。张之洞参加开办仪式并与相关人员合影。3月20日,张之洞“卸署两江督篆”,并于次日“启程赴鄂,由汉口取道北上”。

在署理两江总督的百余天内,张之洞对于学堂的创建全力以赴,运筹帷幄。因此,在他离任之后,三江的建造工程和办学进程依然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也正因为如此,后人均以张之洞为三江师范学堂的主要创始人。

德政要务之首

魏光焘(1837—1916),字午庄,湖南邵阳人,魏源族孙。他早年曾先后在曾国荃、左宗棠麾下从军,多有战功,后晋甘肃按察使,旋升甘肃布政使,调补新疆布政使。中日甲午战争中,他奉旨带兵北上山海关,立有战功,后调任江西布政使,不久即升陕西巡抚、陕甘总督、云贵总督。

魏光焘“奉调两江之命”,接替了张之洞。他任两江总督近一年半时间,正是三江建校和开办的关键时期。对于三江的创建,魏光焘可谓萧规曹随,完全遵照张之洞定下的方略。对于三江建校及正式招生开学前繁杂的筹备工作,魏光焘积极组织实施,有条不紊,卓有成效。

三江首次招聘中国籍教习,仅录取20人,未能足额。因而魏光焘命两江学务处发出晓谕,嘱各司道府州再次保荐,续考录取雷恒等50人,加上张之洞任内录取的20人,共70人。三江的“汉文总教习”原拟聘通州举人范肯堂,因范另有他就,魏光焘遂改聘湖南进士翰林吴獬。

1903年6月,三江所聘菊池谦二郎等11名日本教习均已到宁。学堂总办杨觐圭在6月19日召集“洋汉文教习会议”,除明确日本教习和中国教习各自承担的课程任务外,还确定中日教习彼此以“学友”相称。6月25日,三江师范学堂开学。由于该年度尚未招收学生,因而“开学”即“华洋教习”互相教练、互换知识。日本教习在中国教习的指导下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及经学;中国教习向日本教习学习日语及理化、图画等等。

三江堂址,经张之洞选定在北极阁,建筑规划由湖北师范学堂长胡钧参考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蓝图而定,自1903年6月19日起鸠工建造,工程监督为知县查宗仁。在魏光焘的督促下,工程进展顺利。至1904年1月,即已造好洋楼五所,“局面极其宏敞”。1904年日本东亚同文会有报告称,“三江师范学堂计划兴建的五百四十室大校舍及职员住宅,已完成一半,来年二月即可竣工”。

1904年8月,魏光焘派员勘查三江工程,发现工程监督查宗仁有疏忽之责,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当年11月,工程全部竣工。三江的中日教习均迁至北极阁新堂址。魏光焘在此前后奉调闽浙总督。可见,三江浩繁宏大的建堂工程,是在魏光焘任内开工并基本完成的。

魏光焘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切实保障了三江建造及开办的巨额费用。张之洞对于三江办学费用早有筹划:其购地建堂经费,由江宁藩司筹拨;其常年学堂经费,则由江宁藩司先行协拨银一万两,以后每年协筹四万余两,安徽、江西两省各按学生数额每名每年协助龙银一百元,稍资津贴;将江宁银元局岁获盈余,专供该学堂经费之用。这些筹款设想和原则,有赖魏光焘一一加以落实。建堂工程费用一再追加,因此,筹款成为三江肇始时期最棘手也最关键之事。

魏光焘到任后,首先整顿盐政。总督府财源拓展后,魏光焘提款建设三江师范学堂,确保了中日教习的薪水按时发放,建堂工程也免了经费拮据之虞。他在晚年所撰《湖山老人述略》中,不无自豪地将“提款建设三江师范学堂”列为两江总督任上的德政要务之首。

自1904年5月13日至7月7日,三江师范学堂总办杨觐圭五次晋见两江总督魏光焘。如此频繁的晋见,与制订《三江师范学堂章程》及相关事务有关。这一章程由胡钧负责草拟。“照奏定优级师范并附初级师范章程办理”,凡十五章,分别规定了“立学总义”“考试规则”“学科课程”“各员职务”,及有关讲堂、斋舍、操场、礼仪、赏罚、放假、毕业服务等“条规”和“学堂禁令”。在学堂正式招生开学前制订这样一个章程,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904年7月,三江总办杨觐圭通知两江总督所辖各府州县,三江将在9月15日、16日两天举行招生考试。由于如期前来应试者人数有限,仅录取120人。10月又举行一次招考,录取180人,共计300人。学生分为三年制初级本科32人,二年制速成科187人,一年制速成科81人。11月26日,学生正式入学上课。

国学科学艺术综合发展

三江师范学堂从1902年开始酝酿、筹备;1903年3月开办,着手聘请师资、建造学堂;1903年6月25日开学,由中日教习“互换知识”;至1904年11月正式招生入学,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创建工作。这是当时江苏的最高学府,“堪与京师大学堂比美”(日本东亚同文会报告语),也是“中国师范学堂之嚆矢”。

三江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近代美学教育第一校,有赖晚清名士李瑞清的推动。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江西抚州临川人。他出身三世为官的书香门第,自幼求学问道,勤奋务实,1894年中进士,1895年授翰林院庶吉士。

李瑞清于1905年到1911年任三江监督,即校长。在此期间的1906年,三江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简称“两江”)。李瑞清大力改革,针对当时中国东南地区急需任课师资的实际,他在两江增设选科、补习科,附设中小学校。两江创办了短期留学预备学堂,输送一批青年学生去美国深造。李瑞清提倡国学、科学、艺术综合发展。他还改博物科为农业博物科,购置农田、耕牛供学生实习之用。

李瑞清的一大成就是将美学教育引入学堂,并逐步强化。他曾亲赴东瀛,聘请日本教习传授西方科学和近代工艺美术。在此基础上,他创设了图画手工科,设立画室及有关场所,并亲自讲授国画课,培养了中国近代最早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黄鸿图皆出自其门下。著名学者如王伯沆、柳诒徵、刘师培、夏敬观、姚明辉、雷恒、萧俊贤、钟钟山、松本孝次郎,皆执教于两江。两江还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专家,如生物学家秉志、教育学家廖世承、戏曲史家陈中凡、艺术教育家吕凤子等。

猜你喜欢

教习总督张之洞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清末四川省日本教习人数新考
明代的庶吉士教习官
张之洞被“教育”
京师同文馆教习述论
一部稀见的明代军事志《苍梧总督军门志》
近代军事洋教习的聘用
张之洞军事思想论略
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