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枝一叶总关“清”

2022-09-27陈鲁民

检察风云 2022年18期
关键词:吉鸿昌食粥茶碗

文/陈鲁民

公元765年,关中大旱,粮食歉收。按理说,粮食再紧张,也不至于影响到刑部尚书颜真卿家。可他偏偏就闹到了“举家食粥数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不得不向同僚李太保发《乞米帖》,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谈到困窘原因,他也直言不讳,因自己“拙于生事”,也就是除了俸禄,他不会创收、生利,没别的生财之道。其时,像他那样的大官,要发财真“不难”。可是他却不屑于那样干,他有自己谨守的处世原则,宁可“举家食粥”,宁可向同僚乞求“惠及少米”,也要活得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廉洁自律,平生最恨贪官污吏。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不贪敛公款民财,生活常常捉襟见肘,没钱过年更是常有的事。一遇年关,张之洞就让幕僚暗暗将自己的皮箱送到当铺,换些银两,以解燃眉之急,等有钱了再赎回来。由于年年如此,消息不胫而走,民间流行起一句歇后语:“张之洞当皮箱过年——习以为常。”这话传到了光绪皇帝耳朵里,他问张之洞:“是否确有此情?”张不想让皇帝为自己追加俸禄,一口否定:“此系谣传,绝无此事!”

1920年5月,爱国将领吉鸿昌的父亲在临终之前嘱咐他,要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不许发财。父亲病逝后,吉鸿昌就把“做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字写在茶碗上,交给陶瓷厂烧制。茶碗烧好之后,他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放仪式,亲手将茶碗送到每一位士兵的手中。从此以后,吉鸿昌就将他那只“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碗随时带在身边,陪伴着他走南闯北。这只碗就像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一直到他39岁壮烈牺牲,都始终两袖清风,没有留下任何私财。

1937年11月,朱德的外甥从四川老家到山西省八路军总部,告诉他家人因其参加革命而遭受株连和迫害,家境困窘,难以为继。朱德虽身为八路军总司令,却身无余财,便给他四川好友戴玉龄写了一封信:“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数十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币,请速寄家中。此款我也不能还你,请你作捐助吧!”区区二百元居然难倒了堂堂总司令,这封“告贷信”,就是朱德清廉奉公的真实写照。

颜真卿是朝廷高官,张之洞是威风八面的封疆大吏,吉鸿昌是文武全才的著名将领,朱德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总司令,无不一言九鼎,掌管的资财成千上万,过手的经费不计其数,若稍存私心,装满宦囊,发笔横财,还不是小事一桩?可是,对于一个清正廉洁的坦荡君子来说,是绝不会那样干的,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仰,有做人的准则和处世底线,把清廉看得重于生命,决不干那些蝇营狗苟的丑事。

“公生明,廉生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文化叫作清廉文化。虽然有许多官吏对名利富贵趋之若鹜,但也有一些精神高洁之士把清正廉洁当成为官之道。古有清白如水的颜真卿的《乞米帖》,有洁身自好名臣张之洞一当再当的小皮箱,感天动地,传为佳话;今人有一尘不染将军朱老总的“告贷信”,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名将吉鸿昌的小瓷碗,大公无私,成为美谈。一帖一信,一箱一碗,这几件东西实为廉政教育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清”,一器一物都涉“廉”。

器物喻人,修身养性,铭文警世,防微杜渐,是古代先贤常用的自我激励之术。但有无效果,取决于当事人对这些道理和寓意是否真相信,真受教,真践行。关键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心口如一。否则,就是屋里摆满小瓷碗,也学不来吉鸿昌的“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就是每天一封“乞米帖”,也难成清廉官员,高洁之士,反有作秀之嫌,徒惹天下笑话。

猜你喜欢

吉鸿昌食粥茶碗
茶 碗
茶·碗
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趣说古人食粥
古人食粥养生
冬来且食粥
死也不倒下
忍耐富贵
忍耐富贵
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