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消费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基于CSSCI来源期刊文献综述

2022-09-26顾丹东刘冬磊王子朴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论文消费体育

顾丹东,刘冬磊,王子朴

(1.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2.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3.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体育消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体育产业作为我国新发展理念下的朝阳产业与绿色产业,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需求侧的根本动力,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46号文件),极大推动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的发展,体育消费逐渐走进主流视野;2016年,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 把体育列为五大“幸福产业”之一,进一步刺激体育消费的发展;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优化体育消费环境、鼓励各地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并将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自46号文件颁布以来,涉及体育消费的国家层面的政府文件共计37部,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年来相关具体举措性文件《关于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等相继颁布,体育消费发展的政策红利已显露无疑。

与此同时,体育消费已以成为我国居民进入小康生活后最具潜力的消费之一,极具市场潜力[2]。据前瞻经济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2018年,中国经常参加锻炼人数不断上升,由2015年的3.9亿上升到2019年的4.3亿,在此期间,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突破千家,中国体育消费市场稳步增长,2018年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达到9105.3亿元。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中国体育消费市场将达到1.5万亿元[3]。由此可见,体育消费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产生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领域重要一环。我国体育消费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通过30年的发展,体育消费研究领域已取得突出进展,研究领域不断细分,研究群体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在此过程中,体育消费研究需紧跟时代步伐,为我国体育消费发展指引方向。与此同时,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体育消费研究虽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研究领域较为庞杂,目前并没有对体育消费研究进行系统性的学术梳理,这对体育消费研究进一步开展造成了阻碍。因此,通过系统梳理我国学术领域体育消费研究情况,厘清体育消费研究的重点与短板将对未来体育消费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借鉴意义,进而推动我国体育消费健康稳步发展,这也是本文研究目的的根本要义。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采集

期刊论文是反映体育消费研究进展的重要窗口,本研究为保证论文样本质量,聚焦体育消费研究的核心领域,将研究样本设定为CSSCI期刊论文,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平台为主要检索平台,通过高级检索模式,输入“体育消费”、“中国体育消费”关键词,时间起始为不限,终点为2020年4月,共得到1184条检索目录,为保证数据筛选的正确性,本文制定三名数据筛选员进行独立筛选,并在筛选前均经过培训,保证筛选原则一致。通过筛查、小组讨论后,删除不符合主题要求的部分,最终确定443篇我国体育消费研究领域的核心论文,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样本基础。

1.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其中,文献计量法主要通过数据统计与必要的数学运算得出相关结论,能够客观、量化显现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法,以443条论文样本为基础,对我国体育消费研究的论文数量、基金支持、高频关键词、文献发文机构、文献来源机构、核心作者的数量变化关系、内部分布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内容分析法属于定性研究的一种具体方法,本文通过对样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研读、分类、归纳,总结出三十年来体育消费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阶段划分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 我国体育消费总体概况与研究进展

2.1 论文刊发分析

通过对体育消费核心论文进行刊发数量年度统计,可以有效了解我国体育消费研究的整体概况与发展脉络。1998年CSSCI设立以来,体育消费研究总体一直呈现稳定发展趋势。我国第一篇涉及体育消费研究的CSSCI论文为蔡军等[4]于1998年发表在《体育科学》的《东西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比较研究——上海、西安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该论文通过对上海、西安居民体育消费研究,总结出东西部一般性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规律,并提出制定我国体育消费的发展战略。自此之后,体育消费研究论文从1998年开始的4篇逐年上升(如图1所示),年度发文数量在2009年达到高峰的34篇,后期虽有波动性回落,但是整体仍保持较高水平,1998年以来,体育消费研究论文年篇均达21篇,除1998年外,其余年份的发文量均超过10篇,11个年份达到20篇以上,3个年份达到30篇以上。

结合我国体育领域发展历史,从图1中可以清晰的发现体育消费发展进程中的几个关键历史节点。1995年,我国体育领域开始摸索产业化发展道路,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有力推动我国体育消费的发展,这也成为前期我国体育消费研究论文逐年走高的根本性因素。2001年,我国申奥成功,奥运经济成为热点话题,体育消费研究再次推到风口,使得2001年体育消费研究论文突破性发展,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也使得体育消费研究达到了巅峰。奥运热度降温后,体育消费研究有所回落,但随着国务院46号文件的颁布与北京冬奥申办成功,使得体育消费研究再次升温,并总体保持较高的发文量。由此可见,体育消费研究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大事件的发生对体育消费研究的影响较大。

图1 1998年-2020年中国体育消费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图

2.2 科研基金支持情况分析

科研基金是国家和社会对于科研领域的资金支持形式,通过对体育消费领域已发表论文的科研基金支持情况统计,可以明晰国家对于体育消费领域的重视程度,为体育消费研究未来发展做出预判提供理论依据。尤其在高级别科研基金立项评审过程中,论文成果的发表刊物级别有一定的量化标准,因此,统计CSSCI论文的基金数量与类别有助于集中反映体育消费研究领域的资源倾向程度与国家重视程度。

本文对体育消费支持基金进行了年度分类统计(如图2所示),时间坐标从1998年至今,并将各基金按照级别分为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其他级科研基金项目、无基金项目以及基金项目总计五个维度进行统计。从发文量的角度分析,1998年至今,CSSCI期刊发表的体育消费类论文中,具有国家级科研基金支持的共计100篇,占整体论文数量的20.1%;具有省部级科研基金支持的共计161篇,占整体论文数量的32.4%;具有其他类科研基金支持的共计31篇,占整体论文数量的6.3%;无科研基金支持的共计204篇,占整体论文数量的41.1%,由此可见,基金支持的论文数量占优,并且以省部级基金支持为主,国家级基金次之。从时间维度看,具有基金项目支持的研究论文初期数量较低,但年度论文数量呈现波浪式上升态势,最高峰为2016年与2019年的31篇,与此同时,初期无基金支持的论文占比最高,但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国家级基金与省部级基金论文逐年上升,并在近几年达到高峰,其他类基金支持的论文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从近年发展态势来看,基金支持力度总体上呈现国家级基金>省部级基金项目>无基金项目>其他级基金项目的发展趋势。从各级科研基金的具体基金细分来看,国家级科研基金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主,省部级课题中以各省社科基金与国家体育总局项目基金为主,其他类科研基金以各高校自设基金为主。

图2 体育消费科研基金项目论文发表分布图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科研领导部门对于体育消费研究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尤其是省部级课题对于国家级课题在数量的超越,显示出近年来的体育消费研究已从过去引领性、开拓性的理论研究向指导性的实践研究层面转变,与此同时,国家级科研基金支持的体育消费类论文也明显增多,各大基金选题指南范围中体育消费的研究维度正在拓展,由此可以做出预判,体育消费类研究发展趋势将逐年扩大,研究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2.3 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对论文核心内容的提炼,能有效表达论文研究的目的、对象、方向和结果等[5]。通过对体育消费领域论文进行关键词统计分析,可以有效筛选出我国体育消费研究的特点与结构。从关键词频次来看,如表2所示,自1998年以来,CSSCI收录的体育消费类论文的核心高频关键词(暂设定为10次及以上)共计33个,其中居民体育消费排名第一,累计出现94次,远超第二名的55次,独自占据第一档次,可见在体育消费研究领域中,对于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其余关键词的词频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相邻两个关键词的词频差距并未出现断崖式变化,由此可见,我国体育消费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目标、方法较为一致,前后研究结果的认同性较高,但也会出现研究细分领域不平衡,出现某些领域的研究过于集中,而有些领域研究较为稀少,不利于体育消费研究的整体推进。从高频关键词内容来看,可将33个关键词分为三个方向,其一为体育消费现状与结构研究,例如体育消费需求、体育消费市场、体育消费现状等,在体育消费研究初期,此类关键词占据主要位置;其二为体育消费特殊领域或群体,例如健身消费、城镇居民、健身俱乐部等,此类关键词的出现证明体育消费研究开始深入发展,研究领域细化;其三为体育消费研究方法,例如文件调查、结构方程等,体现出我国体育消费研究方法主要以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

表2 体育消费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2.4 CSSCI文献刊出机构分析

对刊登过体育消费类论文的CSSCI期刊进行必要的数理统计,有利于明晰体育消费研究的学术影响范围,厘清体育消费研究的核心刊发阵地,将对我国体育消费研究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把握,本文通过整理样本文献的来源期刊,共统计68个CSSCI刊物,并将样本发文量前二十名整理为表3(下图)。从样本发表的集中度来看,排名前五名的刊物共计发表体育消费类论文199篇,占总样本论文量的44.9%,排名前十的刊物共计发表体育消费类论文323篇,占总样本论文量的72.9%,集中度较高。从各刊物排名来看,在刊发量前二十名中,体育类刊物占据绝对优势,非体育类仅《消费经济》、《生产力研究》、《统计与决策》以及《贵州民族研究》四个刊物上榜,且发文数量与排名均较为靠后。在体育类刊物中,《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学》、《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以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发文数量均在30篇及以上,在所有CSSCI刊物中排名前五名,成为体育消费研究的论文刊发“主阵地”。

表3 体育消费论文主要刊出机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体育消费研究发表的主要刊物为体育类期刊,尤其是各大体育学院学报,综合类刊物发文占比较低,可见体育消费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仍然有限,辐射范围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高集中度的论文发表刊物将有几率成为具有体育消费研究烙印的特色刊物,刊物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具有导向型约稿、选稿,将进一步激励体育消费研究的发展。目前,尚未出现体育消费专业期刊,但是《体育学研究》曾在2019年开设“体育消费”专题,聚焦体育消费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2.5 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分析是体育消费研究的重点,核心作者作为体育消费研究的主力军,引领着体育消费研究的方向,能够代表该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通过对核心作者多维度分析,可以有效剖析我国体育消费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通过梳理443篇核心论文样本,整理出核心作者名单以及发文量(如表4),由表四可知,贵州师范大学学者代刚、西安体育学院学者蔡军分别以7篇、6篇第一作者的CSSCI论文分列一、二名,巢湖学院学者赵胜国、吉林体育学院学者张瑞林、首都体育学院学者于振峰、武汉体育学院学者欧阳柳青、西安交通大学学者陈善平分别发表4篇第一作者的CSSCI论文,位列核心作者前列。在443篇论文样本中,共有368位第一作者,仅一篇收录论文的学者共计322人,占比87.5%,收录两篇论文的学者共计31人,占比8.5%,发表3篇及以上的学者共计15人,其中隶属于体育院校的学者11人,占比达到73.4%。

表4 核心作者统计表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体育消费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体中,核心学者主要集中于专业体育院校,且分布较为均匀,说明体育消费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主要集中于专业体育院校,核心作者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体育消费领域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逐渐形成了体育消费研究范式,为后期我国体育消费研究的走向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与此同时,核心作者之间产出量的差距并不十分突出,论文成果产出并未紧紧围绕少数人展开,专业学者的群体规模较大,这对未来体育消费研究发展以及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同样暴露出体育消费的研究缺乏延续性的问题,研究者研究动力不足是后期体育消费研究的重要短板,可见课题基金的支持还需进一步 强化。

3 我国体育消费研究的阶段演进与主要特征

我国体育消费的学术研究与我国重大体育事件具有紧密联系。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2014年国务院颁布46号文件、2015年北京张家口联合申请冬奥、2016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颁布等重大事件的产生,推动体育消费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体育消费的学术研究方向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通过梳理我国近30年来体育重大事件对体育消费的影响程度,将我国体育消费学术研究划分三个主要阶段:1989-2001年为初期探索阶段,2001-2014年为奥运周期阶段,2014至今未全民健身阶段,通过梳理三个阶段的体育消费研究样本论文,得出如下三大阶段性特征。

3.1 初期探索阶段(1989-2001)

对于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对于体育消费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学者徐钟仁在《当代财经》上发表《散论体育的经济功能》一文,将体育消费定义为:利用体育产品来满足人们增强体质,发展智力、振奋精神、完善人的品格和享受体育艺术需要的一种特殊消费。它包括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6]。同一时期,学者杨永德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体育消费”内涵试析》一文,认为体育消费是指为了发展体育事业的需要,生产一定量的体育器材、运动服装、运动食品和饮料等等,而投入体育生产部门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费[7]。这两位学者的研究是我国学术界较早研究体育消费方向的学者们的典型代表,由于是起始阶段,他们的研究更加偏重于理论性,对于体育消费定义的研究做了最早的梳理。

由于CSSCI评选工作自1998年方才启动,因此,初期探索阶段的论文样本不仅涵盖2001年之前全部CSSCI论文,同时加入1998年之前所有体育消费类的期刊论文,以此来保证对体育消费研究早期特点的科学把握。通过统计,本阶段CSSCI论文共计50篇,其他论文21篇,共计71篇论文样本。通过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高频关键词网络分析可知(如图4),2001年前,体育消费高频关键词前五位为城市居民(14次)、居民体育消费(15次)、体育娱乐(12次)、体育消费者(10次)、余暇时间(9次),并且高频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关联度较高,可见早期体育消费研究并未出现相对割裂的情况。

图4 1989-2001年中国体育消费研究高频关键词网络分析图

从本阶段体育消费研究的内容上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板块:1)体育消费内涵研究。杨小林[8]认为将体育消费定义为以体育劳务消费品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消费活动。钟天朗[9]认为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消费支出。张岩[10]将体育消费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分,除此之外,邵淑月[11]樊建模[12]马宇峰[13]等认为学者均为体育消费进行了定义,通过梳理前人对体育消费的定义文本研究,发现不同学者针对于体育消费的内涵定义虽有差别,但其共同特点是以体育作为满足人们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物质资源的供给来实现个人消费的过程,可见对于体育消费的内涵研究,学术界在初期阶段逐渐达成较为一致的认同。2)体育消费市场发展现状研究。丁俊生[14]以健身运动与娱乐为特点的体育消费成为当代经济发展中的生长点;于振峰[15]认为造成当年我国体育消费结构比较单一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比较落后,与我国的体育社会化程度也有很大关系。蔡军[16]对我国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这段时期的研究,对体育消费市场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体育消费属于较高层次消费,因此体育消费在我国仍处于萌芽状态,但相关研究为后来的体育消费研究提供重要基础。3)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研究。体育消费的前提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因此,体育消费的萌芽阶段主要针对的研究对象以城市居民为主。唐宏贵[17]通过对武汉市16岁以上居民的问卷调查,探讨了不同年龄段群体体育消费水平差异的成因,分析了与体育消费水平直接相关的因素。王爱丰[18]通过研究发现江苏省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在2000年前后已经占据生活消费一定份额。詹建国[18]通过对城市居民的体育用品购买调查,认为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用品消费观念在当年总体趋于“经济实用”型。李朝晖[20]对当前阶段我国体育消费的主要问题、体育消费合理化发展的主要对策进行研究。方新普[21]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城市体育供给能力和体育需求接受程度大,并推进了体育消费;而欠发达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偏低。 4)推动体育消费的发展策略研究。在本阶段,相关学者已经为体育消费发展提供了自己的观点。王红英[22]通过研究21世纪初我国体育健身消费市场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认为国家政策的扶植、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体育健身消费的功能等因素,是促进现阶段我国体育健身消费市场形成的有利条件。冯淑凤[23]认为当前体育旅游消费总体水平较低,需要加强远景规划,突出特色,加强宣传与人才培养,开发假日经济。蔡军[24]认为,推动体育消费需要引入市场营销机制,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合理价格机制,推动体育消费持续稳定发展。

总体来看,本阶段学术界对于体育消费的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多位学者对于体育消费内涵的研究定义为体育消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阶段学者对于我国体育消费发展仍处于一种宏观把握的阶段,系统梳理了体育消费的关键要素,但相关研究领域尚未细化。受到研究积累的限制,本阶段对于体育消费人群的研究仍停留在城市居民调查研究,并未深入研究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体育消费特点,研究方法仍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对于体育消费发展的客观映像的研究有待加强。

3.2 奥运周期阶段(2002-2014)

奥运周期阶段的核心历史节点在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到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并持续至“奥运热”降温至正常水平,国务院颁布46号文件,体育消费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为止。奥运周期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再加上北京奥运会的加持,全民掀起体育运动浪潮,致使本阶段的我国体育消费研究内容持续深入,研究范围持续扩大,研究层次持续提升。

通过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高频关键词网络分析可知(如图5),2002-2014年,体育消费高频关键词前五位居民体育消费(51次)、实物性(42次)、体育消费行为(28次)、体育消费者(27次)、体育消费现状(26次)、娱乐健身(21次),并且高频关键词之间关联度较上一阶段更高,与此同时,本阶段高频关键词出现新的变化,实物型、消费意识、消费动机、体育经济、体育健康等关键词首次出现。映射出本阶段的体育消费已产生新的变化:1)体育消费对中国居民的关联度逐渐升高,实物型体育消费占据体育消费的主流;2)中国居民的健康意识提升,体育消费成为健康成本的一部分;3)体育消费研究规模逐渐扩大,在体育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大的 比重。

图5 2002-2014年中国体育消费研究高频关键词网络分析图

从本阶段体育消费研究的内容上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板块:1)体育消费心理研究。体育消费心理研究在本阶段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对于研究对象的细化。杨杰[25]、赵江鸿[26]对于青少年体育消费心理预期进行了分析研究,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体育消费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成为影响青少年体育消费的核心要素。谢小龙[27]对女性体育消费心理进行了剖析。除此之外,本阶段就高校体育消费心理研究[28]、体育消费的文化要素[29]、市场营销境遇下的体育消费[30]、不同锻炼阶段的体育消费研究均有涉猎[31]。2)区域性体育消费研究。区域性体育消费研究主要以省市级地区为范畴进行区域性体育消费调查研究,长三角地区[32][33]、东北地区[34]、河北省[35]、广东省[36]、陕西省[37]、河南省[38]、武汉市[39]等地区的体育消费研究均有涉及,可见本阶段体育消费研究得到继续深化,不再停留在萌芽阶段,以国家宏观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范畴逐渐细化。3)特定群体体育消费研究。同区域性体育消费研究意义相同,均体现出体育消费的研究细化。其中,主要以大学生群体[40][41][42]、残疾人群体[43]、老年人群体[44]、农村群体[45][46]、少数民族群体[47]、性别群体[48][49][50]等进行细化研究。在众多群体体育消费细化研究中,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比重最高,研究周期最长,其他分类研究均为新兴研究范畴,研究深入程度仍有待进一步发展。5)体育彩票研究。本阶段对于体育彩票消费的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剖析,核心研究要点在于对体育彩票消费的认知偏差[51][52][53]。除此之外,在彩民消费心理[54][55]、体育彩票行业[56]等方面均有涉猎。6)其他方向研究。除上述板块外,仍有部分研究主题较为零散,不易统一归类,例如崔彩云[57]针对我国体育健身行业规范不足的现状,提出法制化、规范化、有序化的规范性意见;杨明[58][59]以奥运消费为切入点,借助奥运机遇推动体育消费的发展提供对策;沈克印[60]对体育消费伦理与儒家思想进行对比,选择性地借鉴儒家有益的消费伦理思想来构建当代的体育消费伦理;代刚[61]与胡笑寒[62]对国外体育消费进行了横向研究,为我国体育消费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3.3 全民健身阶段(2014-2020年)

全民健身阶段的核心历史节点在于2014年国务院颁布46号文件,与此同时,2015年北京申请冬奥会成功,201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都推动我国体育消费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本阶段的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进一步提升,在政策红利的推动下,体育消费逐渐走进主流视野,体育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预期乐观,在体育消费科研领域,国家对于体育消费研究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科研基金数量与资金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保证新时代体育消费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

通过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高频关键词网络分析可知(如图6),2014-2020年,体育消费高频关键词前五位体育消费(19次)、居民体育消费(15次)、影响因素(13次)、体育消费市场(11次)、问卷调查(11次),与此同时,本阶段高频关键词同样出现新变化,“实物型”高频关键词消失,“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等研究方法类关键词取代上一阶段“调查问卷”的关键词,“体育企业”、“社会分层”等关键词首次出现。映射出本阶段的体育消费已产生新的变化:1)本阶段的实物型体育消费已不再是研究热点;2)体育消费的研究方法发生了改变,由问卷发放等传统方法转变为运用相关数学、统计学的研究方法;3)对于体育消费市场的研究深度进一步提升。

图6 2014-2020年中国体育消费研究高频关键词网络分析图

从本阶段体育消费研究的内容上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板块:1)延续性研究。对于上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在本阶段继续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具有传承性,例如关于农村体育消费研究[63],女性体育消费研究[64][65],体育彩票研究[66][67],农村体育消费研究[68]。2)互联网+体育消费研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体育消费开始搭乘时代的快车大步向前,朱礼才[69]认为传统的体育消费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跨界融合促使传统体育产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李艳江[70]对“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大众体育消费的变化及未来发展进行研究高效的“互联网+”模式将推动体育消费市场的变革。3)冰雪体育消费研究。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后,冰雪体育消费成为热点,顾久贤[71]、张瑞林[72]、杨越[73]等学者系统梳理了冰雪体育消费的现状,在冰雪运动消费观念,夯实冰雪运动消费基础;提升冰雪运动供给水平;培养居民冰雪运动消费文化;强化冰雪运动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策略。4)综述类体育消费研究。30年的体育消费研究的积累,学术界对于体育消费研究已到达一定深度,因此本阶段开始出现综述类体育消费研究论文,例如刘东升[74]梳理30年来我国体育消费的历史脉络。黄海燕[75][76]对目前体育消费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现状梳理与未来展望。王雪莉[77]通过对近年来体育消费政府文件的梳理,从政策角度梳理体育消费发展 情况。

4 我国体育消费研究的总体评述

4.1 体育消费研究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大事件的发生对体育消费研究的影响较大

我国体育消费研究已开展三十年,从上述三个时期的研究历程来看,体育消费研究正在逐步深化,研究领域逐步细化,由最初对体育消费内涵、结构等基本要素的把握,逐渐开始针对不同研究主体进行针对性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消费研究不断细化,对于体育大事件与社会转变的敏感度逐步提升,出现奥运体育消费研究、“互联网+”体育消费研究、体育旅游研究等紧跟时代发展的新领域,随着国家对于体育消费研究的愈发重视,体育消费研究将更加有能力对新时代下体育消费变化进行较为准确、及时的跟踪。总体来看,三十年的体育消费研究成果显著,相关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都在逐步提升,高频关键词的紧密性逐渐加强,核心学者群体与研究机构初具规模,这将为今后体育消费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对体育消费的学术史梳理可以看出,重大事件对于体育消费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例如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2014年国务院颁布46号文件、2015年北京张家口联合申请冬奥、2016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颁布等,这些事件的共同点都是在实践维度、政策维度等方面给予体育消费利好的社会预期,进而推动体育消费研究的持续性开展,可见,体育消费研究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大,属于典型的应用型研究领域,体育消费实践的现实状况与趋势对于体育消费的学术研究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4.2 国家对于体育消费研究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加强了对细分领域的研究

从体育消费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家级、省部级等多级别的课题项目支持占据了体育消费研究的大半部分,并且支持力度逐年递增的趋势显著,近年来,无课题支持的体育消费的高质量成果几乎消失,国家通过基金的资金支持成为体育消费实现持续研究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的需求侧表现,体育消费既属于体育学科范畴,也属于居民消费的研究领域,因此,体育消费研究需紧跟时代潮流,根据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调整体育消费研究的细分领域,注重根据新生事物开拓全新体育消费细分领域。基金对于体育消费研究的支持方向也逐渐细化,从宏观居民体育消费到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体育消费,从城镇体育消费到农村体育消费,以及青少年、女性、老年人等细分体育消费群体的不同研究领域,均有不同级别的课题基金支持,相关课题总数量呈现动态上升态势。但也同样注意到,目前我国体育消费研究注重居民体育消费研究、体育消费市场研究,因此需要加强体育消费热点主题的关注,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深入研究,研究过程中,需要注重与相关领域的横向研究,扩展体育消费研究边界。

4.3 专业院校与师范院校成为体育消费研究的核心,体育消费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体育消费研究最早来自于体育专业院校,受到体育科研领域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的影响,随着1995年体育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明确,体育专业院校率先响应,对体育消费领域的研究启动较早,与此同时,体育消费研究在早期,我国国民生活水平较低,体育消费体量占国民消费总量的比重较低,因此早期体育消费研究相对边缘化,并未受到其他类型科研机构的重视,体育学科作为教育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使得师范类院校对于体育消费研究的启动相对较早,目前据统计,前十名的体育消费研究的核心作家全部来自于体育专业院校与师范类院校,样本论文中的文献机构来源中,体育专科院校与师范类院校所占比重最高,超过总量的50%。体育专业院校与师范院校逐渐成为体育消费研究的核心圈层,但这也造成了体育消费研究领域学者群体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因此, 加强体育消费研究领域的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至关重要,打破对体育消费研究的传统观念,吸引非体育学科的学者进行体育消费研究,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思维对体育消费研究进行思考,改善体育学科对体育消费研究“一家独大”的现状,积极推动体育专业院校与综合类、理工类院校的合作,尤其是目前在体育消费研究领域取得一定成果的相关院校,建立合作平台,通过多学科、多渠道、资源整合来推动体育消费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4.4 体育消费研究仍存在薄弱环节,需开展多学科交叉的体育消费研究

目前,我国体育消费通过三十年的研究积累,研究成果斐然,但是通过对443篇样本文献的内容分析,我国体育消费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亟待弥补。首先,我国体育消费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占据主流,运用统计学、数学的定量研究较少,可见目前本领域的研究学者对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掌握能力有待加强。其次,在研究细分领域中,针对体育消费政策研究、体育消费法律研究、体育消费与其他消费领域的对比研究较少,对于女性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心理、区域性体育消费、体育彩排等传统研究领域的研究持续增长,致使热门领域研究愈来愈热,冷门研究领域愈发无人问津,长此以往,不利于体育消费研究的长远发展。最后,体育消费研究领域中,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域的合作研究较少,核心学者相互合作的程度不高,不利于学术交流与体育消费研究的发展,需尽快改进现状。目前体育消费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育学领域,但是体育消费属于居民消费的一种,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与此同时,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事物的关联度日益复杂,体育消费研究仅停留在体育学的范畴内,不利于其发展,因此,要积极开展针对体育消费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例如运用统计学与数学的研究方法,加强体育消费的定量研究,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策略,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消费者行为与心理,运用法学知识解读体育消费权益保护问题等等。

猜你喜欢

论文消费体育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我们的“体育梦”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