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练员关怀行为、群体认同感对运动投入的影响

2022-09-26高茜茜付艳丽赵茂勇朱从庆张元文

体育科研 2022年5期
关键词:认同感教练员关怀

高茜茜,付艳丽,赵茂勇,朱从庆,张元文*

在团队运动项目(如篮球)中,运动投入决定着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掌握效率和竞技运动表现,影响着团队的竞技风格和韧性品质,甚至是比赛制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运动投入(athlete engagement),是基于运动情境感知的个体心理对运动行为的一种持久、积极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在运动训练或比赛情境中,运动投入体现了运动员认知、情感与体验的高度卷入状态,映射了个体面对挑战性任务的态度、运动训练的坚持度、元认知策略运用等。如何保持或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投入水平,已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皆需关注的问题。纵观体育界对运动投入的归因探讨,主要群体为职业运动员,如国家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国家集训队专业运动员,且多集中于个体层面的致因分析,如心理韧性。诚然,“投入”是外界环境与个体内在交互引起的积极心理特质,若单纯从个体层面探讨运动投入的影响因素,可能会陷入唯意志论等误区。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推动者,在训练或比赛中的投入状态有助于激发团队求胜欲和体育拼搏意识,也能感染和辐射观众或队友的积极情绪和篮球参与热情,提升运动美学或赛事观赏性。因此,探究该群体运动投入的影响机制,既有助于提升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提高技战术水平、营造良性训练氛围,还有助于校园篮球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是高校体育亟待攻关的一项课题。

1 研究假设

学术界在探究“投入”致因中发现,重要的人际(教练员)关怀行为能影响主体(运动员)的积极心理特质(投入状态)。关怀行为,是一种综合体现执教者在教学中为建构良性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发展的行为。在体育领域,有关教练员关怀行为的界定莫衷一是,但对于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队,教练员与教师具有一定共性,基于此,结合教育学领域对教师关怀行为内涵的诠释,界定“教练员关怀行为”(coaches′caring behavior),是运动员感知到教练员为发展教练员—运动员关系、促进运动员综合能力发展所呈现的支持性、包容性、尽职性等行为。既有关怀行为的后效研究发现,作为一种支持性元素,教练员的关怀行为有利于激发运动员的心理韧性、满足关系需求、维持自尊,避免产生偏差行为,提升专注度,正如自我决定理论阐释的:重要人际的自主支持有助于激发自主动机和满足感,使行为趋于自主且专注。作为一种包容行为,教练员的关怀行为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发挥机会和容错空间,有助于激发热情和自信,使精力更加充沛且投入。正如工作投入理论所言:社会包容性利于个体(如员工)发挥性格力量,并以积极心态投入挑战任务中。作为一种尽职行为,教练员关怀行为是基于教学任务的组织承诺,利于端正运动员的运动参与态度,使之从认知和情绪上提升融入感。实证研究亦发现:教练员支持、包容等关怀行为越多,越易缓解运动员的心理疲劳、调动心理韧性、激发内部动机、提升满足感,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会表现得更专注、充满活力(提升运动投入水平)。据此推测,对于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教练员关怀行为可能促进运动员运动投入水平。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环境、行为的不断交互形成了人类成长过程。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在重要人际关怀行为与心理投入的影响机制中,个体某些积极心理特质发挥着中介功效,其中,群体认同感便是具备此功效的一个变量。群体认同感(perceived intragroup identity)是个体将群体成员身份、特质进行整合,并将群体价值观和主观规范等融入自我概念、自我知觉的程度。一方面,社会支持理论认为,源于权威者的支持、包容等关怀行为有助于调节个体压力反应、缓解抑郁情绪、形成主观规范意识,并从认知上保持群体一致性情感,提升群体认同感。简言之,重要权威者(如教练员)的关怀行为有助于提升运动员的群体认同感。研究表明,教练员关怀行为诠释了一种人性化的执行风格或合理的领导行为,可以通过营造积极和谐的训练氛围提升团队凝聚力,还可以通过促进运动员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群体认同感。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积极心理特质,群体认同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体的心理投入水平。换言之,群体认同感有助于提升个体运动投入水平。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会在社会分类中定义自我、形成内群偏好、产生群体认同,并在与外群有利比较中提升自尊,形成内群趋同化的认知与情感,进而呈现与群体身份相符的行为状态。有证据显示,群体认同感能促进个体归属感和安全感,在竞争情境下,它利于增进群内成员的友谊联结和情感交流,激发个体人格力量、提升运动投入水平;还能促进个体信任感和支持感,在合作环境下,它利于激活运动员认知灵活性和积极情绪,激发动机与活力,改善运动投入和竞技水平。

既有理论和文献证实,重要人际关怀行为与个体的群体认同感、心理投入间存在关联。该问题已在教育、工作领域得到广泛论证。然而,以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这一大学生群体为被试,综合考察教练员关怀行为与运动员群体认同感、运动投入关系的研究尚付阙如。基于此,本文采用准实验——交叉滞后研究方案,考察各变量间的内在联系,并假设教练员关怀行为与运动员的群体认同感、运动投入存在因果关系(图1),对丰富运动投入影响机制研究有所裨益,并期为同行相关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图1 假设模型Figure1 Hypothetical model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根据周期训练理论“运动员需经过一定阶段系统训练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取胜”“赛前训练应达14~16周”等观点,结合高校非专业组男子篮球年度赛事具体安排(通常为1学期1次),确定以12周的常规训练期为纵向调查周期。遵循方便取样原则,对S市、N市、H市的45所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进行两阶段追踪调研。第一次测查(Test)于2019年9月组织施测,共采集681份问卷,遵循反向题检验、编码信息不完整等筛查原则,确定664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0%;第二次测查(Test)于2019年12月组织施测,因运动员受伤、外出、缺训、退队等客观因素未完成问卷填答,共采集646份问卷,根据与Test相同的筛查原则,保留了619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82%。以Test和Test全部完成测查,并且编码信息可一一对应的607份数据为研究最终分析样本。其中年龄为(19.233±1.975)岁,入队年限为1~4年。

2.2 工具

本文采用雷浩等的教师关怀行为量表(Teachers′Caring Behavior Scale)。量表原为评估学生感知到教师在尽责性(7题)、支持性(6题)、包容性(5题)等方面的关爱行为,共18题。结合题意修订题项表述,如“教练员能对我技战术方面等问题进行详尽解答和指导”(支持性);“教练员能认真、负责地完成每次训练课”(尽责性)。同时,设计一项反向题,如“当我与教练员的观点产生冲突时,教练不会尊重我的观点”(包容性)。采用Likert5点法从“完全不同意(1)”至“完全同意(5)”计分,经反向题处理后,以总分表示被试感知到教练员的关怀行为水平。2次测查的量表Cronbach′s α为0.931(Test)和0.942(Test);间隔7 d的重测稳定性系数为0.882(P<0.01)。

采用Doosje等的感知群体认同量表(Perceived Intragroup Identity Scale)。量表共4题,结合研究修订题项表述,如“我很高兴能够成为篮球队中的一员”。同时,设计一项反向题:“我觉得,我与篮球队友的关系并不融洽。”采用Likert5点法从“一点也不(1)”到“一向如此(5)”计分,经反向题处理后,总分表示被试的群体认同感水平。2次测查的量表Cronbach′s α为0.902(Test)和0.928(Test);间隔7 d的重测稳定性系数为0.794(P<0.01)。

采用Lonsdale等的运动投入问卷(Athlete Engagement Questionnaire)。问卷含自信、活力、奉献和热情4个维度16个题项,如“我在训练和比赛中富有激情”。同时,设计一项反向题:“我在训练和比赛中似乎找不到乐趣。”采用Likert5点法从“一点也不(1)”到“总是如此(5)”计分,经反向题处理后,总分表示被试运动投入水平。2次测查的问卷Cronbach′s α为0.953(Test)和0.963(Test);间 隔7 d的 重 测 稳定性系数为0.896(P<0.01)。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各量表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表1)。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指标Table1 Indices of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2.3 程序

测查前,统一对调查负责人进行培训。2次测查程序保持一致,采用集体填答、填答完毕当场回收的形式采集数据。填答问卷前,告知被试调查的用途、参与的自愿性、数据的保密性、数据保存办法等。问卷填答时间为10 min。每次测查过程中,除获取被试年级、年龄等资料外,将身份证后8位作为编码信息。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数据录入EXCEL,以身份证后8位为检索参数,利用函数将2次测试数据对应后导入SPSS 25.0。对有效数据进行反向题、潜变量计算等二次处理。运用可靠性分析、重测信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对各分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相关性分析考察变量间的同步相关性和稳定相关性。利用AMOS 25.0构建交叉滞后关系模型,利用极大似然法分析模型,通过模型拟合指标检验模型适配性,并通过各变量交叉路径系数考察变量间的因果关联。其中,分析因果关联时,遵循Eisma等观点:若A(Test)与B(Test)相关度大于B(Test)与A(Test)相关度,则可推断变量A与B存在因果关系,且B为A的结果变量。

2.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综合采用程序控制法和Harman单因素法考察测查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程序控制法:本文采用的测量工具皆来自国内外一流期刊文献,且被学者证实有较高信效度;设计问卷时,引导语着重强调匿名性、保密性等,并且,在各分量表中分别设计一项反向题;测查方式为当场填答完毕当场回收。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分别对2次测查数据中的所有题项(除人口统计学资料和编码信息)进行单因素未旋转探索性因子分析,Test与Test测查分别提取了8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并且每次测查提取的第1因子变异率皆小于40%(Test为31.491%,Test为35.245%),证实2次测查的共同方法偏差可接受。

3 研究结果

对教练员关怀行为、运动员的群体认同感和运动投入进行相关性分析,考察变量的稳定相关性和同步相关性(表2)。稳定相关性:Test教练员关怀行为与Test教练员关怀行为(r=0.603)、Test运动员群体认同感与Test运动员群体认同感(r=0.508)、Test运动员运动投入与Test运动员运动投入(r=0.493)皆显著正相关(P<0.001)。同步相关性:Test教练员关怀行为与Test运动员群体认同感和Test运动员运动投入两两显著正相关(P<0.001),Test教练员关怀行为与Test运动员群体认同感和Test运动员运动投入两两显著正相关(P<0.001)。上述数据说明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感知到的教练员关怀行为及其自身群体认同感、运动投入满足12周训练期的稳定、同步相关性。

表2 相关性分析Table2 Correlation analysis

利用AMOS 25.0软件构建交叉滞后关系模型,同时,设定“Test运动员群体认同感—Test运动员运动投入”的路径系数为1,利用极大似然法考察模型拟合情况(图2):χ/df=5.630(P=0.018,n=1);GFI=0.997,NFI=0.998,IFI=0.998,NNFI=0.971,CFI=0.998,均大 于0.90;RMSEA=0.067(小于0.08),90%CI为[0.029,0.163],SRMR=0.011 4(小于0.05)。上述指标说明所构交叉滞后关系模型具有较好的适配性。

利用模型的交叉路径系数考察教练员关怀行为、运动员群体认同感、运动员运动投入间的异步相关性(图2):(1)Test教练员关怀行为对Test运动员群体认同感(β=0.18)和Test运动员运动投入(β=0.18)的影响皆显著(P<0.001);(2)Test运动员群体认同感对Test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显著(β=0.24,P<0.001),但对Test教练员关怀行为的影响不显著(β=0.03,P=0.289>0.05);(3)Test运动员运动投入对Test运动员群体认同感的影响显著(β=0.09,P<0.05),但对Test教练员关怀行为的影响不显著(β=0.06,P=0.184>0.05)。结合路径系数得知,对于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教练员的关怀行为是运动员群体认同感和运动投入的原因变量,运动员的群体认同感是运动投入的原因变量,即教练员关怀行为能够预测运动员12周后的群体认同感和运动投入,运动员的群体认同感能够预测其12周后的运动投入。从3个变量因果关联和时间序列看,在教练员关怀行为与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链上,运动员的群体认同感具备中介效应。

图2 交叉滞后效应模型Figure2 Cross-lagged effect model

4 讨论

本文通过控制年级的偏相关分析,在证实教练员关怀行为、运动员的群体认同感和运动投入具备跨时间稳定、同步相关性的基础上,运用交叉滞后分析证实了教练员关怀行为、运动员的群体认同感对运动投入的综合影响。

首先,教练员关怀行为能够正向预测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12周后的群体认同感(β=0.18)和运动投入水平(β=0.18),所得结果与前人部分观点一致。关怀理论认为,作为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关怀行为并非仅是执教者与受教者单向的支持、包容等,还需受教者对执教者的关怀给予积极应答。通常情况下,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是非体育专业类学生,球队的组建往往取决于教练员和运动员对篮球运动的热爱,而相较于高水平、专业运动员,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应激条件下的自我调控和脱困能力较弱。当运动员陷入困境或压力时,作为一种外源性支持,教练员的关怀行为是教练员对篮球队及队员的情感关怀与支持,有助于营造和谐团队氛围,有效保护运动员的自尊和自信,提升安全感、群体认同感,并提升运动员对负性体验的调节能力,保持应有的投入状态;作为一种情感性助力,教练员关怀行为还能调动运动员的主动反刍思维,帮助运动员从压力情境中快速脱离,并且在提升积极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将自我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趋同化,促成集体融入感和群体认同感,保持活力和热情(即运动投入)。另外,教练员关怀行为诠释了教练员对球队和队员的关怀、包容、支持、尽职等,教练员的关怀行为越多,越易激发运动员的自主决策力和自我效能感、强化心理归属感、调动认知规范意识,使运动员更喜欢并珍视“篮球运动员”这一身份(即群体认同感),并将情感、体验、意志全身心地投入于训练或比赛中,保持合理的专注度。基于此,研究认为,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队教练员应优化执教风格和管理方式,给予运动员更多的关怀行为,可有效促成运动员的群体认同感、提高运动投入水平。

其次,运动员的群体认同感能够正向预测12周后的运动投入水平(β=0.24)。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和投入理论相关观点,人们往往在认同群体成员身份的基础上建立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象,形成群体认同感,并会为了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性而促成情感、认知和意志的高度卷入状态。数据结果折射出:对于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能以成为篮球队一员为荣的个体通常具有高度的角色认同感,该认同感有助于激发参与热情,使身心专注于训练或比赛中;能与篮球队其他成员融洽相处的运动员往往具有较好的组织认同感,倾向于通过努力和奉献来提升群体凝聚力,并将情感投入于训练或比赛中;能将篮球队群体视为优于其他组织团体的运动员,通常具备较高的价值认同感,倾向于将自我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保持一致,并将意志和活力投入于球队发展中。相较而言,非专业男子篮球队往往缺乏专业运动队相关资金、政策资助,管理约束力亦相对较弱。而作为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的一种主体认知,群体认同感有助于激活个体情感和意志的灵活性,使其在篮球训练或比赛中更加专注且充满热情,是决定运动投入水平的一个内在因素,正如从众心理学所言,随着社会互动发展,个体价值观念和行为状态会向与群体或多数人一致的方向趋同化发展。

最后,从变量间因果联系看,在教练员关怀行为与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链上,运动员的群体认同感具备中介效应。换言之,对于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教练员的关怀行为既能直接影响运动员运动投入水平,还能通过提升运动员群体认同感而间接促进运动投入水平,所得观点与前人部分观点一致。环境心理学认为,社会环境决定了个体心理特质与行为表象的发展。一是,作为一种情感性包容,教练员关怀行为传达了对运动员的一种认可与理解,既可以避免运动员在发生失误或过错后过分自责,陷入自我孤立和低自尊状态,还可以在激发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的基础上提升群体认同感,进而使运动员以积极的情绪投入训练或比赛;二是,作为一种社会性支持,教练员关怀行为利于激发运动员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决策力,缓解运动员在竞争中的挫败感和孤独感,提升群体依恋和归属感,从而将全身心投入训练或比赛;三是,作为一种执教风格,教练员关怀行为折射了教练员的尽职、敬业精神,有助于规范运动员主体意识,形成优良作风和拼搏精神,激发团队意识,促成组织认同感,使运动员更愿意奉献正性力量,全身心投入训练或比赛。综上,教练员关怀行为是运动员成长与完善的重要资源,它能通过提升运动员的群体认同感而提升运动投入水平,正如前人所言,社会结构关系会完善主体认知结构,并使其体育行为更具活力和热情。

5 结束语

本文以12周的训练为调查周期,从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角度出发,采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方案,纵向考察了教练员关怀行为与运动员群体认同感、运动投入的因果关系。证实:教练员的关怀行为能够提升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的群体认同感,改善运动投入水平;教练员关怀行为能够通过提升运动员群体认同感而间接促进其运动投入水平。本文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教练员执教风格对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运动投入水平具有促进功效。但尚存些许不足之处,仅考察了高校非专业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总体特征,而未细化探讨主力与非主力队员的差异、不同场上位置的差异以及不同入队年限队员之间的差异。未来应细化、深入考察不同入队年限、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使研究更聚焦、更有深度。

猜你喜欢

认同感教练员关怀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河北省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状况研究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何为“纯粹的知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