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欣德米特半音调性体系研究

2022-09-26

戏剧之家 2022年27期
关键词:根音音序半音

叶 田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半音调性体系

19 世纪末期,传统调式体系逐渐瓦解,许多作曲家开始探究一些新的作曲技法,比如新维也纳乐派的自由无调性与十二音序列技法、梅西安的有限移位调式、巴托克的轴心体系以及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体系。欣德米特坚持调性体系,他不赞同无调性音乐以及多调性音乐。但是,欣德米特的音乐是有中心音的,他采用十二个半音进行作曲,而且作曲技法突破了传统大小调体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作曲思维。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体系既保留了调中心,又不同于传统的调性体系。

二、半音调性体系的国内研究现状

德国作曲家保罗·欣德米特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进入国内学界视野,但彼时的关注度不高。自21 世纪以来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多数学者对其半音调性体系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性介绍,并结合作品展开分析。

学者于苏贤、秦西炫、桑桐、胡蘅鸾等均较全面地对欣德米特的理论进行了仔细梳理。其中于苏贤(1991)认为欣德米特的理论可用于作曲实践,文中提到谭小麟曾根据欣德米特理论进行创作,并将其与中国的民族调式相结合;秦西炫(1996、1999)以他自己的作品《爱之酒》为例,从实践的角度展示了欣德米特作曲技法的实际运用;桑桐(2004)重点论述了欣德米特理论中的调性体系,赞赏欣德米特理论脱离了传统的调性概念;张靖雯(2017)着重梳理了欣德米特的和声技法,并在欣德米特的交响曲《画家马蒂斯》和谭小麟的女声独唱曲《小路》中阐述了其和声技法的实际运用;胡蘅鸾(2020)指出欣德米特的作曲技法区别于传统调式、音阶和半音体系,也呈现出调性观念与和声理论。

刘晶晶(2017)以《画家马蒂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勋伯格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为研究对象,从作品中探究欣德米特理论,重点研究了其中和弦的构造、和声起伏、调性中心等内容;张美君(2020)和宋帅(2014)对欣德米特的《第二钢琴奏鸣曲》进行了分析,张美君从曲式结构、旋律、织体、和声进行等多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分析,宋帅重点研究了该作品的调性风格,指出其调性布局具有“和谐统一”的特点,用十二半音列的音程关系进行调性布局,跳出传统调性理论;李思雨(2020)从节奏的律动、新的调性理论、旋律进行方式、对位手法等多方面对欣德米特的《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25 No.4》进行分析,系统阐述了该作品的创作特点;陈东(2005)运用申克理论分析了欣德米特的《前奏曲》,指出该作品以C 为音级序列基点,对四五度音程进行强调,其中和声以逻辑性的调性思维发展为基础,通过横向线条调性模式扩张实现乐思发展;赵倩楠(2017)以欣德米特《1922》组曲为研究对象,认为该作品的节奏运用具有20世纪爵士音乐特征;陈楠(2017)从配器角度出发分析欣德米特交响曲《画家马蒂斯》,发现该作品通过音色变换加强和声起伏的效果,通过乐器组变换来支撑和声紧张度的变化。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和声、曲式、调性等方面对欣德米特作品的创作技法进行分析,但较少涉及对欣德米特半音调性体系理论中根音进行、两声部骨架的分析,因此,有关欣德米特半音调性体系研究仍有很大空间。

三、欣德米特半音调性体系在《G 调间奏曲》中的运用

欣德米特在1942 年创作的作品《调性游戏》是由十二首赋格曲和十一首间奏循环间插,再加上开始的前奏曲和结尾的后奏曲共同组成的曲集。十二首赋格的调性中心分别是C、G、F、A、E、降E、降A、D、降B、降D、B 和升F,调性中心按照音序一进行排序。《G 调间奏曲》跟在第二个赋格的后面,调性也是G。该作品的曲式结构为二部曲式,呈示段(a4+b6)、中段(c8+b6)。根据欣德米特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以G 为中心音的音序一(如图1):

结合谱例我们发现,作品的第5~9 小节强调升C 音,因此该片段的中心音为升C,由此得到以升C 为中心的音序二(如图2):

对作品中各音的使用数量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距离中心音较近的音在旋律声部、内声部、低音声部的使用更加频繁,距离中心音较远的音的使用则很少。第1~4 小节从中心音G 进入,并且中心音在所有声部中一共使用了7 次,距离中心音较近的如D 音、C 音同样很频繁,距离中心音小二度的降A 音出现了3 次,距离中心音大七度、三全音的升F、升C 一次也没有出现,第5~9 小节同样如此,距离中心音小二度、大七度的D 和升B 只出现了1 次,距离中心音三全音的重升F 没有出现。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旋律在音高使用上更多采用距离中心音较近的音去支持中心音,符合欣德米特音序一的排列规律。

由下图可以看出,旋律声部大二度出现了20个,其次小二度出现了17 个,小三度出现了16 个,纯八度没有出现。根据音序二,欣德米特认为构成旋律真正的基本单位是二度音程,大二度的旋律价值最高,小二度、小三度的旋律力也很强,大二度向左,随着和声力的逐渐增强,旋律力逐渐减弱。欣德米特认为最好的旋律运动是级进进行和琶音。该作品旋律音程的使用情况也体现了欣德米特的观点。

图1:

图2:

(此图为旋律各音间音程度数的使用情况)

根据欣德米特的理论体系,两个声部骨架之间的度数基本体现了欣德米特音序二的要求,主要使用三度、六度、五度、八度,而二度、七度的使用基本得到了解决。欣德米特认为纯五度的和声力最强,而大三度是最好的和声音程,和声价值最高,之后沿着音序二和声力逐渐减弱,到小二度、大七度以及三全音时,和声力已经消失殆尽了。三全音是产生旋律与和声最高紧张度的音程,这就是欣德米特用以形成趋向终止强大推动力的方法之一。在全曲第24小节终止前就出现了带有三全音的和弦,并伴随着七度、二度的使用最终解决到完全协和的中心音上。(如图3)

由图可知,引导音的解决主要采用了上下二度,只使用了一次下三度和四度。欣德米特认为三全音最简单的解决是二度级进(使紧张度得到缓和),或者引导音持续下去成为A 类和弦根音相同的音,然后是三度、六度以及四度、五度音程,三全音最差(根据音序二)。两个和弦根音之间形成的音程也影响着和声进行的力度。根音之间的音程价值则以音序二为标准,如和弦根音之间为五度关系时,和声力最强,价值最高,根音为三全音关系的和弦连接时,和声力极弱,价值也最低。但是不能把它当作判断和弦连接价值的唯一标准,和声运动中各种不同的力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相互补偿与相互调节,比如一种成分的尖锐性可以被另一种成分的平稳性所缓和,再比如根音进行缺乏力量时就可以用和声起伏加以补偿。

图3:

四、结语

国内学者主要从和声、曲式、调性等方面对欣德米特作品的创作技法进行分析,但较少涉及对欣德米特半音调性体系理论中根音进行、两声部骨架的探讨,因此,有关欣德米特半音调性体系研究仍有很大空间。本文通过对作品《G 调间奏曲》分析发现,乐曲的结构、调性布局等都体现了欣德米特对半音调性体系的具体运用。

猜你喜欢

根音音序半音
浅谈半音键竖琴在竖琴启蒙教学与普及推广中的重要地位
吉他手必须要会的:强力和弦
传统和声中三音跳进的分析与应用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最美艺术家奖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基于勋伯格《和声学》试论流行音乐的和声进行模式
昆曲曲学小讲堂之北曲的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