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视角下的“九二共识”:功能、挑战与使命
2022-09-25李振广
李振广
(北京联合大学 台湾研究院,北京 100101)
“九二共识”作为两岸交流合作与对话谈判的政治基础,在30年的两岸关系中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即使放在70多年的两岸关系史上加以衡量,其意义与价值也是十分突出的,甚至是不可多得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在时代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也面临着时代与社会及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同世界所有事物一样,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九二共识”的功能和使命也将随着时代变迁与环境变化,特别是台海两岸最终统一后,这一代表着两岸中国人高度政治智慧的政治理念将完成使命,走入历史。
一、“九二共识”在时代要求下应运而生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台海两岸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对峙对抗。从沿海岛屿的军事争夺到金门炮战及宣传战,“反攻大陆”与解放台湾相互交织,呈现了两岸间鲜明的内战特征。这一时期,台海两岸均谋求以武力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尽管当时台海两岸在政治上奉行的是所谓“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态度,在实践上互不往来、高度敌对,但台海两岸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均是确定无疑的,对于两岸统一的追求也是矢志不渝的。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致力于追求两岸统一,是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这是两岸共同的认知,也是之后两岸能够达成“九二共识”的坚实基础。但随着国际环境及两岸政策环境与现实需要的变化,两岸关系也进入一个需要重新评估和调整的转折期。“九二共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第一,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九二共识”是这个时代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初,尽管美苏争霸依然激烈,但世界局势明显朝和平与发展迈进。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哪个国家和地区顺应了这一大趋势,就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和地区寻找一个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实现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地位跃升的切入点。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美苏冷战更加趋于内力和综合国力的较量,更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则更专注于自身的发展、经济技术的结构调整和进步。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奋力推进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成为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重要推动力。当时,和平、发展、交流、合作是世界主流。这种时代背景,也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提出了新命题:如何结束台海两岸军事、政治、经济等对峙,探索两岸关系发展新路径,顺应和平发展的世界主题,推动两岸关系走向缓和、开放、交流、合作。这一时代主题的确引发了台海两岸对两岸关系走向的深入思考及抉择。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进入一个崭新的新时代。“九二共识”的最终诞生离不开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和平发展阶段这一关键的时代背景。
第二,20世纪80年代两岸关系开放与交流的发展,是推动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的根本动力,也为“九二共识”的达成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大陆从1978年12月开始,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启动改革开放,大力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并于80年代初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为缓和两岸敌对状态和打开两岸交流大门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大陆对台政策的转折性变化,意味着两岸关系开始从完全的政治、军事、经济对峙对抗转向缓和乃至和平,标志着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交流与发展的新时代。“九二共识”是在台海两岸逐渐从对抗走向开放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之后两岸进一步合作交流的最坚实政治基础。这一共识的达成,需要两岸有一定的交流规模。在一定的交流规模之上必然产生一种要求,即解决两岸民间交流中的问题和障碍。解决这些问题和障碍绕不开对两岸部分公权力部门相关文件政策合法性的相互认定。而刚从高度敌对状态走向缓和的台海两岸,要相互认定部分公权力部门相关文件政策的合法性,必须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即两岸是什么关系或者两岸的相互定位是什么?也可以说,两岸交流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倒逼台海两岸走上谈判桌,共同商谈解决两岸交流面临的紧迫性问题。一定意义上说,在时代大潮推动下两岸顺势打开了互动交流的大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岸日益密切的交流产生了新的需求,而这些新需求则为重植两岸政治基础提出了要求,即确立两岸交流的相互关系定位。由此,“九二共识”应运而生。
第三,中美关系缓和、向好,直接决定了两岸关系的外部环境好转及两岸关系走向缓和,为“九二共识”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环境。台湾问题形成的关键因素是美国的介入与干涉。中美关系是决定两岸关系的最关键、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因素,中美关系缓和是两岸关系向好的必要条件。1950年至1970年是中美关系激烈对抗的时代,也是两岸关系最敌对、全面对抗最激烈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缓和并发展与中国的建设性关系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流趋向。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步入向好发展阶段。尽管这期间中美因意识形态等因素,时常出现摩擦和矛盾,但总体向好发展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中美关系这一特征对台海两岸产生规范性影响:一方面,其促使大陆改变传统的以解放台湾为主的对台政策,主动探索祖国和平统一之路;另一方面,也推动台湾当局逐步改变对大陆的敌视态度。本质而言,中美关系的改善与发展是台海两岸化解敌对、走向缓和与交流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一政治环境对于两岸达成“九二共识”至关重要。
第四,打开两岸关系大门和放开两岸民间交流,是岛内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需求,也是达成“九二共识”的关键推动力量。一方面,两岸隔离30多年后,随着大陆对台政策的大幅调整,众多台湾老兵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大陆探亲,并在岛内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台湾经济成长为“亚洲四小龙”之后,需要开拓更大的市场,资本、产业、技术需要外溢,以谋求新的发展空间。正在改革开放且亟需资金、技术且市场广阔的大陆,成为台湾经济能量外溢与开拓新市场的首选之地。在这强大内在需要、良好的两岸及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当时的台湾当局顺应历史大势,打开两岸交流大门,两岸关系终于走出敌对,走向缓和与交流,开启了两岸关系交流融合的新时代。台湾的资本、技术、人才进入大陆,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以及两岸融合过程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成为推动两岸面对面协商谈判并达成“九二共识”的关键推动力量。
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世界步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中美关系的逐步改善发展、大陆对台政策的转折性调整,以及岛内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开放两岸关系产生的强烈内在需要,是“九二共识”达成的最重要时代背景。“九二共识”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也深受时代发展变迁的影响,并在时代变换中不断烙下深深的时代印记。
二、“九二共识”的功能与贡献
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以特殊的形式和方式表达了台海两岸一个重要的共同认知,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追求国家统一。[1]无论从历史事实还是法理上言,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毫无疑义。但是作为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在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代的影响下,台海两岸如何从数十年的政治军事敌对状态走出来,找到一个两岸从内战状态推向和平发展状态的政治基础,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九二共识”正是两岸中国人在解决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一项伟大的智慧产品。其不仅助推台海两岸正式从内战状态走向和平交流、融合发展,而且也成为提升两岸关系和处理两岸关系新问题的政治基石。“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代发挥了独特的功能,也作出了特别的贡献。
第一,“九二共识”是台海两岸中止40多年军事政治全面敌对关系的重大标志,开启了两岸关系走向和平、沟通、协商、合作新方向之路。从政治军事层面看,1949―1978年,两岸关系的显性标志是内战状态;1979―1992年,在大陆主动倡导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影响下,两岸开始探试恢复民间交流并为中止内战状态作准备。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的“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共识,实际上是大陆和台湾当局通过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共识,表达了两岸领导人的政治意志和态度。这一共识的达成,意味着两岸正式为40多年的军事政治对立划下一个中止符,并尝试通过和平状态下的沟通交流合作,探索两岸走向统一新路径。从这一意义上讲,“九二共识”是两岸高度政治军事敌对状态时代中止的显著标志,也是两岸沟通协商合作新时代的开端。
第二,“九二共识”最显著的功能是两岸开展协商谈判、达成并签署众多协议等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础和前提。两岸起伏曲折的协商谈判经历是对这一功能的最好验证。两岸两会为达成“九二共识”举行过多次工作会谈,这些会谈完全是建立在“九二共识”基础之上的。有了“九二共识”,才有1993年4月27日至28日海协会、海基会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一次“汪辜会谈”,以及之后两岸两会举行的一系列会谈、商谈。1998年10月14日至19日,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率领海基会参访团在上海、北京进行为期6天的访问。其间,双方就一个中国的内涵、台湾所谓的“国际空间”、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等问题进行高层次的政治对话,拉开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而这都是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展的。当时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为了破坏两岸对话协商进程,借机中止两岸政治对话,于1999年7月抛出了“两国论”。由于“两国论”严重违背了1992年两岸两会关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两岸两会之间的接触、商谈、交流和日常联系均受到破坏而被迫中断。(1)时任海协会副会长唐树备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正式结束敌对状态的政治谈判,可以充分地满足台湾人民的愿望,可以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共同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两岸的关系就能大大地向前走一步。……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大陆方面正式提出要进行这方面谈判的时候,台湾领导人就采取言行不一的做法。这是阻碍两岸恢复商谈和接触的主要问题。”参见:唐树备答香港《文汇报》记者问[EB/OL].(2008-06-05)[2022-08-10].http://www.gwytb.gov.cn/zt/zylszl/lhjl/la2008q/duihua/talk/201101/t20110108_1684673.htm.2000年上台的陈水扁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两会在其执政的8年期间迟迟不能重新进行协商谈判。这也意味着离开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共识,两岸两会协商对话就失去了政治基础,也就没有进行协商谈判的可能。2008年,当年一手促成“九二共识”达成的马英九上台执政,使得两岸重新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启两岸两会协商对话,达成众多协议,两岸关系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2016年5月,民进党再次上台执政,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两会协商谈判再次中断。30年间,两岸两会协商谈判时断时续,其核心原因就是台湾当局是否坚持“九二共识”。30年的政治实践一再证明,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两会的协商谈判就能顺利举行,即只有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才能重开两岸对话与谈判;反之,两岸两会就因缺乏政治基础而无法开启协商谈判。
第三,“九二共识”是两岸政治互信的根基,也是推升两岸关系走上新台阶的政治基础。达成“九二共识”意味两岸之间建立了基本的政治互信,政党轮替下的台湾当局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则是决定两岸政治互信能否延续的关键。2008―2016年,由于台海两岸均承认“九二共识”,两岸政治互信基础扎实:一方面,通过两岸两会恢复协商谈判并达成两岸三通等协议,将两岸经济社会关系进一步推向前进;另一方面,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也建立了直接沟通渠道及负责人定期会面机制。此外,两岸部分公权力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沟通合作机制与渠道。这标志着两岸政治关系实现了突破性发展,特别是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实现了直接会面。两岸关系的这些政治成果都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承认“九二共识”为两岸探索解决遗留政治障碍铺平了道路。如果能够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最终走向和平统一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第四,“九二共识”是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解决台湾地区参与相关国际组织活动等国际空间问题的关键钥匙。2008年,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后,马英九当局坚持“九二共识”。台海两岸以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为基础,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相继对台湾地区参与相关国际组织活动的问题作出安排,使台湾当局得以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国际民航组织大会等相关活动。2016年之后,民进党当局明确不承认“九二共识”,台湾地区就失去了参与相关国际组织活动的权利和机会。台湾地区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以适当身份参与相关国际组织活动的关键钥匙就是“九二共识”。台湾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就有机会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参与相关国际组织活动;反之,相关国际组织的大门就会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对台湾当局关闭。近年来,台湾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其无论是“以疫谋独”还是以其他方式试图参与国际组织,均以失败告终。显而易见,离开了“九二共识”这把“金钥匙”,民进党当局将无权也没有机会参与相关国际组织活动。
第五,“九二共识”是决定台海和平稳定与否的转换开关。这就是常说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的定海神针。“九二共识”达成30年来的两岸关系史凸显出这样一个规律:台海两岸均承认并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能和平发展,就会有密切的交流合作、协商谈判,也会有机会解决台湾地区的国际活动空间问题,台海就是和平的、稳定的典范;一旦台湾当局否认或拒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台海地区就会动荡不安。2000―2008年,民进党第一次执政时期是如此;2016年至今,民进党第二次执政的台海形势仍然如此。更为危险的是,一旦拒绝承认“九二共识”,民进党当局往往会出现“台独”冒进,置台海及两岸关系于危险之中。陈水扁时期的“法理台独”,蔡英文上台以来的“挟洋自重”“以疫谋独”“去中国化”等都再度把台海推向危险的边缘。实际上,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且大搞“台独”分裂冒险本身就是要将两岸推回高度军事政治对峙的内战状态。特别是在台湾内部有主张“台独”的政党执政,外部有干涉势力“以台制华”,阻挠中国统一进程,甚至充当岛内“台独”势力的保护伞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一旦两岸之间长时间没有了“九二共识”这一政治互信的基础,且“台独”与反“台独”斗争日益激烈,两岸重回显性内战状态或非和平状态的可能性将大幅上升。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是和平终结内战状态的最佳选择。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甚至进一步推动“台独”冒险,只会引发高度的非和平风险,导致以非和平方式结束内战状态,以实现国家完全统一。这就是“九二共识”为什么能成为决定两岸关系是否和平的关键开关之原因所在。
毫无疑问,“九二共识”达成30年来,尽管两岸关系发展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总体上两岸人民曾经共享了不可多得的大合作、大交流,以及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美好时代。台海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达成的一系列协议为促进两岸关系深度发展和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挥了重大作用,两岸同胞共享了“九二共识”带来的福祉与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成果和福祉将会显得弥足珍贵。
三、时代变迁中“九二共识”面临新挑战
“九二共识”因时代发展的要求应运而生,并在时代发展特别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围绕台湾问题的各种内外因素的重新组合发展演化,对“九二共识”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今天,“九二共识”之所以在台湾岛内被扭曲、误读,甚至被拒绝承认,不仅有民进党当局的抵制、污名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时代变迁带来的现实结果。在时代挑战的挤压下,岛内对“九二共识”的认同问题也出现了潮起潮落的起伏变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因岛内外大环境的变化,30年后的今天,“九二共识”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蚀,特别是台湾社会对“九二共识”的认同出现大幅松动。这也是“九二共识”在今天和今后一段时期不得不面临的现实与挑战。
第一,近年来中美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直接影响了岛内主要政党及社会对“九二共识”的态度。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以来,将日益发展的中国视为其霸权地位的最主要挑战者,重新以冷战思维看待中美关系,同时将台湾作为一张牌,以牵制中国大陆的发展。从194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大周期规律可以看出,中美关系的性质决定两岸关系的性质。中美关系对抗、敌对,两岸之间就以对抗敌对为主,而且两岸关系对抗或敌对烈度与中美对抗或敌对的烈度成正比,即中美之间斗争越激烈,两岸关系就越紧张,对抗性就上升。在这一关键因素影响下,支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受到的冲击最大,两岸关系随着中美关系的对抗而陷入对抗、对峙状态,导致岛内对“九二共识”认同度大幅下降,甚至拒绝和否认比例呈上升趋势。
第二,岛内社会统一意识大幅下降,“九二共识”的根基遭到严重侵蚀。20世纪80年代前,岛内政治和社会舆论、文化教育受中国国民党全面管制,整个台湾社会有强烈的中国意识和国家统一意识,而引领这一意识的主体是1949年前后数百万追随国民党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外省人。随着这一代人在岁月中的凋零,特别是随着民进党等“台独”政党的诱导宣传,尤其是“去中国化”教育,无论是外省二代、三代,还是岛内曾经受国民党传统中华文化教育的本省人,大中国意识逐渐淡漠,追求两岸统一的意愿大幅下降,导致台湾社会支持统一、认同“九二共识”的群体逐步萎缩。因此,以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为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在岛内面临支持者大幅流失、基础不牢的困境。这一影响是巨大深远的,至少中近期难以看到“九二共识”岛内支持者大幅上升的可能性。
第三,岛内社会对两岸统一的畏惧心理逐渐升高,成为严重损害“九二共识”认同的重要因素。经过30多年的两岸关系开放、交流、合作,台商台企在大陆如鱼得水、迅猛发展,众多台商企业以大陆为基地发展成为世界著名企业。在经济社会层面,两岸融合达到较高程度,已呈现两岸高度相互依存的格局,为两岸和平统一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自达成“九二共识”后,两岸关系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不仅实现了两岸“三通”、两岸对话,而且还发展到两岸领导人会谈。沿着这一发展趋势,两岸和平统一将不再遥远。也正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和平统一可能性越来越近,反而使两岸关系中相对弱势一方的台湾社会对日益趋近的两岸和平统一产生畏惧心态。“九二共识”达成后的30年也是中国大陆高速发展的30年。大陆经济社会发展与实力的全面提升,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乃至统一进程的天平(也就是两岸统一的时与势)大幅向大陆这一边倾斜。面对这一发展态势,台湾社会对两岸走向大陆主导下的统一感到巨大压力,进而对“九二共识”产生拒斥心理。1999年,李登辉对两岸关系快速发展感到压力。他为了阻止两岸政治协商抛出了“两国论”,以降低两岸关系发展速度。与李登辉一样,2016年以来,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大肆冷却两岸关系,阻挠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尽管蔡英文当局这一做法有其谋“独”的意图,但其实也是岛内社会对两岸和平统一进程感到畏惧的重要体现之一。
第四,对“九二共识”挑战最大的还是来自民进党等“台独”势力追求分裂的政治操作。近年来,民进党当局除了修改教科书等“文化台独”对岛内青年乃至整个社会进行洗脑之外,还操作“仇中反中”、挑起意识形态对抗、培育岛内的分离主义意识,拉开两岸同胞心灵距离;同时,通过直接打击两岸交流,特别是对岛内主张统一的政治力量进行重点打击,形成“绿色恐怖”政治生态等。“九二共识”这一曾经对两岸关系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政治名词在这一过程中被严重污名化,成为民进党当局重点进行抹黑、攻击的对象。民进党当局不仅不承认“九二共识”,还刻意抹黑、抨击“九二共识”,严重影响了岛内民众对“九二共识”的态度和认知。在民进党当局的胁迫以及岛内外环境变迁的影响之下,国民党内部对“九二共识”的态度也有发生动摇的趋向。
由此可见,随着岛内外大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历史性变化,“九二共识”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这既有人为因素,如民进党长期抹黑攻击“九二共识”等的影响,也有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作用,如中美关系大环境变化、岛内社会结构变化、两岸统一的主导权转移和统一大势发生变化、民众对两岸统一的认知和心态也发生深刻变化等等。尽管“九二共识”面临各种挑战,但以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为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最核心体现,其不会因内外挑战而发生实质性改变。随着岛内外大环境的进一步演变发展,“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必将在经历各种严酷考验之后,仍被证明为台海两岸进行协商谈判并走向和平统一的不可或缺之政治基础。
四、“九二共识”的使命与前景
“九二共识”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接受新的挑战。今天发生在“九二共识”这一政治概念之上的各种扭曲、解读、拒斥或认同,其实都是时代变化带来挑战的直接反映。尽管如此,“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不可改变的,其搭建两岸沟通桥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走向和平统一的历史使命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九二共识”的历史使命是阶段性的。从中国国家统一的角度看,“九二共识”是为了适应两岸从显性内战状态走向和平、交流、共谋统一的必要政治基础。没有这个两岸相互承认的界定两岸政治定位的共识,就不会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代的到来。“九二共识”的阶段性使命就是为两岸通过和平交流探索结束内战状态提供基础和桥梁,推进两岸在和平状态下实现交流对话与经济社会融合,为和平统一奠定扎实基础。这意味着,“九二共识”的历史使命就是担当台海两岸以和平方式解决内战遗留问题、推动两岸深入交流、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必经桥梁。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2]这里的“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是“九二共识”。2022年8月10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也明确了“九二共识”在新时代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中的历史使命。白皮书指出,和平统一,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我们愿意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解决两岸政治分歧问题开展对话沟通,广泛交换意见。我们也愿意继续推动由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的代表性人士开展民主协商,共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大计。[3]显而易见,在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的新时代,“九二共识”依然使命重大、不可或缺。
“九二共识”作为两岸沟通合作、协商谈判的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走进和平合作及商谈统一。这就决定了“九二共识”的任务是阶段性的,其历史使命也是有限的。“九二共识”是台海两岸统一前从隔离隔绝走向交流融合的必要阶梯,一旦两岸和平统一完成,其历史使命也将即告终结。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岛内分裂势力十分猖獗,外部干涉势力强行打“台湾牌”,“以台制华”,企图利用台湾问题牵制大陆的发展和进步,以阻挠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在这个背景下,“九二共识”会在两岸关系中遭到弱化,甚至会在一段时期内被冷落乃至遗弃。如果台湾当局长时期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和平协商谈判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两岸关系极有可能因岛内分裂势力的“台独”挑衅以及外部干涉势力介入与阻挠而触犯《反分裂国家法》的相关规定,迫使大陆不得不采取非和平方式制止分裂,完成国家统一。这将意味着两岸从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共同追求两岸和平统一,重回内战状态,走向以非和平方式实现两岸完全统一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九二共识”显然没有用武之地。
“九二共识”的历史使命是助推两岸和平统一。从“九二共识”达成30年的实践经验看,台海两岸实实在在享受到“九二共识”给两岸带来的和平、发展、繁荣等红利。这正是“九二共识”的价值之所在。可以相信,经过时代发展周期冲击和考验的“九二共识”,必将在台湾展现其重要的政治价值而重新获得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的认同和支持。一旦台海两岸完成和平统一,“九二共识”也必将以其曾经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作为两岸统一历史进程中的一段佳话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