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联合“三元气血针法”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

2022-09-25欧俊钊柯可吴凡伟李彦荣李佳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冲击波血瘀证候

欧俊钊,柯可,吴凡伟,李彦荣,李佳凤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集团),广东深圳 5181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东广州 510405]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在中医学中应归属于“经行腹痛”范畴,属于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且在孕龄期女性群体中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相关调查显示,原发性痛经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国内的发病率约为43%~69%,而在15~25岁青春期的女生中更为常见,甚至占痛经的90%以上[1]。近年来,随着其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原发性痛经备受业内外的广泛关注。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病与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过程中前列腺素的释放密切相关[2]。临床上针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多以口服药物为主,多采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口服药抗炎治疗[3]。该治疗方法虽可有效缓解痛经症状,但远期疗效欠佳,且长期服用存在一定副作用。因此,国内外学者仍在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分别从温度、压力、热疗、冷疗等理化因素出发以及采用芳香疗法、情绪疗法等角度探讨原发性痛经的非药物治疗方案[4-8]。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原发性痛经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和临床应用的选择。非药物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提出:“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除书中所言之导引吐纳功法、针灸、膏摩法外,中医学中亦有以“五行”“藏象”学说立论,并以此衍生出情绪疗法、音乐疗法以及灸法、拔罐法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其中针灸、推拿疗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甚为广泛,针对临床内科各种不同病症均有所推广应用。近年来,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采用非药物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在临床上成效不菲[9-11]。

西医认为原发性痛经是由女性盆腔内出现的非器质性病变引发的[12]。患者在经期或在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部疼痛、坠胀,或可伴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冷汗等相关症状,严重者甚至可以出现手足厥冷、晕厥等表现。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在临床上可伴见经前小腹痛甚,经期经血色紫黯及夹血块等相应表现。诸多文献表明,针对中医证型为气滞血瘀证的原发性痛经患者,以行气活血法为治则,以中药内服[13-15]或以砭石热疗[16]、膏摩[17]、推拿[18]等非药物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卓然。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在行气活血法原则指导下,以非药物疗法,采用低能量体外冲击波、三元气血针法[19]针刺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流派工作室门诊,西医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的患者,共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试验组34例。在开展研究前,研究内容及所涉及的设计方案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所有受试者在接受试验前均签署了相关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6年加拿大妇产科协会制定的《原发性痛经共识》[20]及由丰有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妇产科学》[1]。①女性月经在初潮来潮之后的1~2年内出现相应症状、体征;②在月经来潮之前及/或在月经来潮时,开始出现痉挛性疼痛和/或其他伴随症状,包括腹泻、恶心呕吐、疲劳、头痛,以及较为罕见的晕厥和发烧,症状可持续2~3 d;③妇科专科查体、B超检查排除生殖道梗阻性畸形、盆腔附件包块及其他器质性病变。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1]及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2]。主要表现为: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月经量少。次要表现为:①月经颜色黯紫且夹杂血块;②月经排出不畅,月经血块下后疼痛减轻;③经前乳房胀满、胀痛;④舌质紫黯或有瘀点;⑤脉弦。同时具备主要表现的①、②项和次要表现中的任意2项者,即可诊断为痛经气滞血瘀证。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和中医气滞血瘀证的辨证标准;②年龄为18~51岁之间;③近3个月未经口服药物及其他非药物疗法治疗;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女性患者。

1.4 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51岁的患者;②存在连续3个或以上的月经周期紊乱的患者;③哺乳期或备孕期间的患者;④既往有盆腔、附件炎症病史的患者;⑤既往有经腹腔镜或其他腹部手术及其他有创操作的患者;⑥存在体外冲击波治疗及针刺治疗禁忌症的患者;⑦合并有其他重要器官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系统性疾病的患者;⑧依从性差,未能配合研究期间的随访、情况评估及信息采集,以及不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5 终止退出标准①在参加本研究过程中,未能按规定及时完成相应疗程的治疗,也未能接受相应的规范治疗操作的患者;②因各种原因需接受口服药物或其他非药物治疗措施,从而影响研究结果判定的患者;③因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其他各种原因提出退出本次研究的患者。

1.6 治疗方法

1.6.1 健康教育2组患者均给予原发性痛经的相关健康知识教育。包括:①对患者进行原发性痛经相关知识介绍,通过对患者普及相关疾病知识,使患者对疾病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缓解患者心理压力,舒畅患者情志以疏利气机。②指导患者参加适当运动,根据患者身体情况指导患者参加适配其身体条件的运动,以改善患者全身血液循环状态,从而促进子宫供血状态及局部气血运行。③嘱患者注意保暖习惯的养成,尽量注意勿因追赶时尚潮流而暴露足踝、腹部、腰部等部位,同时避免饮用生冷饮料等以顾护阳气,防止寒邪入侵,损伤阳气。④注意个人卫生,嘱患者在经期注意每次更换卫生巾尽量不超过2~3 h,且需用干净温水清洗外阴,内裤需单独清洗后阳光下暴晒晾干。⑤注意生活作息习惯,勿熬夜,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做到起居有常。⑥饮食上可适量多食用含生姜、姜黄、小茴香、花椒、胡椒等具有温中行气、散寒止痛功效的药食同源的药材,切忌饮食生冷、酗酒,同时注意维持饮食结构的营养均衡。

1.6.2 对照组 给予“三元气血针法”针刺治疗。“三元气血针法”为吴凡伟教授团队针对妇人经行腹痛所创的针刺治疗方法。具体操作要点如下:取双侧血海、三阴交、女福、太冲穴;采用0.25 mm×50 mm毫针,直刺,得气后采取平补平泻手法,行手法操作后留针20 min。于月经周期前1周进行3次针刺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如患者在月经来潮期间出现剧烈痛经症状,可在月经来潮期间予以针刺治疗。所有治疗均由在试验前接受过“三元气血针法”培训的医生或研究生进行。

1.6.3 试验组 给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联合“三元气血针法”针刺治疗。①“三元气血针法”针刺治疗同对照组。②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器械均使用广州龙之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LGT-151-A/B的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操作要点:患者取仰卧位,分别选取关元、中极、双侧水道、双侧归来穴作为治疗穴位;选择探头为20 mm,频率为2~5 Hz,压强为2~4 bar,治疗范围约为1.5~2.0 cm2,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个体耐受性,适当调整压力和频率,使患者能够接受足够时间的治疗。于月经周期前1周进行3次治疗操作,且确保每次体外冲击波治疗时间不低于10 min,冲击次数约为800次,如遇月经提前,则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以上治疗均由在试验前接受过培训的医生或研究生进行。

1.7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7.1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该项评分主要用于评估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以及接受相应疗程治疗后的疼痛程度,即在一条长10 cm的直线上标记“0~10”10个刻度,其中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疼痛,由患者标出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分数。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变化情况。

1.7.2 COX痛经症状评价量表(CMSS)评分CMSS量表[24]是目前国际通用的主要用于评估痛经相关症状表现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评分量表。该量表中包含小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18个症状表现。所有症状表现的严重程度按“无不适”“轻度不适”“中度不适”“重度不适”和“非常严重不适”5级,相应症状的延续时间长短按“症状无延续”“症状延续时长范围<3 h”“症状延续时长范围3~7 h”“症状延续时长范围7~24 h”和“症状延续时长范围>24 h”5级,分别计为1、2、3、4、5分。总分为0~144分,分值越高,表示痛经的症状表现越严重。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CMSS评分的变化情况。

1.7.3 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SF-36量表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广的标准化生活质量评价量表之一[25-26],主要用于调查评判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及慢性疾病的转归情况。该量表可分为:一般健康、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精力、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8个类别,从不同维度对患者各个方面的生活质量表现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示相应方面的能力水平越佳,生活质量越高。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的变化情况。

1.7.4 中医证候评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7]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其中,主要表现包括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程度和月经量,每项症状根据严重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级,分别计为0、2、4、6分;次要表现包括月经色黯紫夹杂血块、月经排出不畅、经前乳房胀痛程度、舌质紫黯瘀点、脉弦5项,每项症状根据严重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级,分别计为0、1、2、3分。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随访时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

1.7.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7],根据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评定疗效。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并根据疗效指数的高低分为康复、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其中,康复:疗效指数≥95%;显效:70%≤疗效指数<95%;有效:30%≤疗效指数<70%;无效: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康复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7.6 复发情况 在治疗结束后的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2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复发指数=(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随访时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其中,复发指数≤50%为复发,>50%为未复发。

1.7.7 安全性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脉搏、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心、肺、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及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瘀斑、疼痛、麻木、晕针等不良反应情况。

1.8 统计方法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脱落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本研究共纳入67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3例,试验组34例。研究期间,2组患者均无病例脱落,均能完成全部疗程的治疗。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18~45岁,平均(29.58±6.89)岁;病程为2~25年,平均(11.21±5.09)年。试验组患者的年龄为18~45岁,平均(28.38±6.68)岁;病程为2~20年,平均(10.10±4.56)年。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对疼痛VAS评分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和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1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例33 34治疗前8.00±1.30 7.50±1.42 1.50 0.14治疗后5.30±1.26①2.68±1.49①②8.62<0.05差值2.97±2.10 4.82±1.71②-4.43<0.05 t值9.42 11.15 P值<0.05<0.05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CMSS量表评分比较表2和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CMSS量表的严重程度评分和持续时间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CMSS量表的严重程度评分和持续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对CMSS量表的严重程度评分和持续时间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和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COX痛经症状评价量表(CMSS)的严重程度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dysmenorrhea severity scores assessed by 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between two group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2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COX痛经症状评价量表(CMSS)的严重程度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dysmenorrhea severity scores assessed by 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between two group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例33 34治疗前62.00±6.28 59.65±6.67 1.49 0.14治疗后20.88±3.38①12.79±2.59①②10.93<0.05差值41.12±7.03 46.85±7.30②-3.06<0.05 t值33.12 38.21 P值<0.05<0.05

表3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COX痛经症状评价量表(CMSS)的持续时间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dysmenorrhea duration scores assessed by 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between two group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3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COX痛经症状评价量表(CMSS)的持续时间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dysmenorrhea duration scores assessed by 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between two group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例33 34治疗前60.97±5.38 62.03±5.93-0.77 0.45治疗后33.76±2.31①27.82±1.77①②11.31<0.05差值27.21±5.92 34.21±6.11②-4.03<0.05 t值26.72 22.38 P值<0.05<0.05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表4和表5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SF-36量表的一般健康、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精力、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等8个维度评分及量表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SF-36量表的一般健康、躯体疼痛、精力、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评分及量表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2组患者的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评分改善不明显(P>0.05);随访时,2组患者SF-36量表的各维度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治疗后对SF-36量表的一般健康、躯体疼痛、精力、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评分及量表总积分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between two group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4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between two group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一般健康治疗前49.64±7.56 51.03±11.95治疗后68.91±6.60①73.52±5.84①②随访时68.45±6.60①73.51±5.79①精神健康治疗前71.03±3.74 72.50±5.20治疗后71.06±3.75 72.47±5.16随访时70.94±3.61 72.44±5.24躯体疼痛治疗前40.45±6.00 39.79±7.04治疗后64.76±6.36①67.91±5.59①②随访时64.06±6.37①67.76±5.30①组别对照组试验组精力治疗前58.45±5.75 58.71±5.88治疗后80.24±3.82①82.45±3.87①②随访时80.03±3.92①82.36±3.89①生理机能治疗前62.12±6.96 59.71±6.62治疗后71.67±6.69①79.39±6.93①②随访时77.58±6.51①81.06±5.70①生理职能治疗前33.33±23.11 44.85±18.24治疗后62.88±22.64①78.79±14.14①②随访时61.36±20.81①79.55±14.60①组别对照组试验组情感职能治疗前67.69±19.52 68.65±18.25治疗后74.76±18.69 74.53±16.52随访时76.79±17.64 79.43±16.43社会功能治疗前67.05±8.07 66.05±8.62治疗后70.74±8.70 67.68±8.36随访时71.07±8.75 67.68±7.90

表5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总积分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of the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between two group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5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总积分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of the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between two group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例33 34治疗前449.77±34.04 461.28±48.24-1.13 0.27治疗后562.02±37.96①596.20±33.32①②-3.49<0.05差值115.25±30.28 139.31±49.87②-2.34<0.05 t值-12.98-13.51 P值<0.05<0.05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表6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对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和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稳定,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幅度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6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例33 34治疗前24.33±3.26 25.65±5.93-1.12 0.27治疗后12.09±3.98①7.21±4.33①②4.54<0.05差值12.24±5.69 18.58±7.65②-3.66<0.05随访12.03±4.09 7.42±4.24②4.61<0.05 t值13.68 14.64 P值<0.05<0.05

2.6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7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06%(33/34),对照组为84.85%(28/33);组间比较,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7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7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例(%)]

2.7 2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表8结果显示:疗程结束后2个月随访,试验组的复发率为14.71%(5/34),明显低于对照组48.48%(16/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8 2组原发性痛经患者复发情况比较Table 8 Comparison of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patients

2.8 安全性评价研究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瘀斑、疼痛、麻木、晕针等不良反应,且患者的各项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3 讨论

3.1 原发性痛经的病理特点与气滞血瘀病机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环为局部循环障碍。在女性青春期排卵周期建立后开始,经期前后出现的相关疼痛来自于子宫内膜层在周期性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子宫内膜的脱落致使过量的前列腺素释放。诸多研究表明,前列腺素家族中PGF2a与PGE2的比值升高是原发性痛经出现的重要推动因素[28]。除此之外,前列腺素受体F2a的表达也是与原发性痛经密切相关的因素之一[29]。PGF2a通过与子宫上皮等组织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内离子浓度变化,激活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而PGE2可以通过结合相应受体,激活子宫平滑肌松弛功能,从而起到拮抗PGF2a效应的作用。PGF2a/PGE2的升高使子宫平滑肌处于高收缩力状态,导致子宫平滑肌及局部内环境循环障碍,血流减少,出现局部缺氧、缺血及代谢产物堆积等病理改变,从而引起疼痛以及恶心、腹泻等痛经相关的全身症状。目前,现代医学主要围绕“循环障碍”的上下游病理改变,积极探索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在治疗上,广泛采用前列腺素抑制剂或非甾体抗炎药阻断前列腺素的产生和作用的方式作为痛经的一线管理方案[30]。治疗方案主要针对性阻断、抑制造成痛经患者局部循环障碍病理改变当中前列腺素的产生及介导的环节,从而改善局部因血流减少而出现的缺血、缺氧循环状态,进而起到缓解痛经症状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妇人是因虚实之变,而使寒湿、痰饮、血瘀等病邪阻滞,以致血脉凝涩不畅,而发为经行腹痛,其涵义与现代医学针对“循环障碍”的病理特点不谋而合。隋代医家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月水来腹痛候》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至令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脉,损伤冲任之脉、手太阳、少阴之经。”明确指出了痛经的病因病机,认为妇人因受风冷之气所犯,邪气客居经络,胞络受冷,搏结于血气,血受之则滞涩不行,壅滞不通,而发为痛经[31]。清代医家黄元御认为,经行腹痛是因水土寒湿,而肝木气血抑遏,难行疏泄之功,血脉凝涩不畅,气血郁勃冲突,是以腹痛[32]。妇人之生,以血为本,不离于气。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中十分常见的发病机理之一。因此,伤于寒、热、湿等病邪者,多出现血分病变,常因寒凝、热结、湿阻等而生血结、血瘀。加之情志变化常引起气分病变,思则气结、气滞,气滞则血滞不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二者失于和合,为内外六淫所伤,失于通顺,则使胞宫之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不通则痛”;或有失于濡养之功,致“不荣则痛”,而发为痛经。由此可见,诸多医家对于经行腹痛病机的论述,概而言之,不外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方面。其中,最常见的病因病机为患者或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或内伤于情志饮食,而见气滞、气郁、气结之机;进而邪犯血分,而致血结、血瘀之机。二者杂至而致经脉涩滞,气血不行,壅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形成气滞血瘀的病机特点。故中医学中,对于经行腹痛在内的痛症治疗,首重“通”法。以此立论,临床诸多医家针对“气滞血瘀”这一核心病机,多采用具有行气活血祛瘀功效的中药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当归芍药散、下瘀血汤、逐瘀汤类等治疗痛经。

3.2 行气活血法与“三元气血针法”法随理立,“行气活血”治法是指在中医学人体生理病理观下,针对“气滞血瘀”之机理产生的临床治疗方法,以期通过各种方法消除壅滞,通行经脉之气血。经隧中之痰、瘀、水湿等有形或无形之邪的阻滞,非气不能行而消之。气所具备的推动、温煦、气化、固摄等效应作用于人身诸部,在经隧则可行温通、推动精血津液运行,并在特定的部位产生气化作用,促进物质转化。其中,气与血之间关系甚为密切,气血互为依托。气不离于血,有赖于营血之荣养,使气之生化不绝;而血不孤于气,血无气则不行,气为血之先导。二者相辅相生,故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经脉之中,若见瘀滞,是有失于血分,但其中必有气不能行之机。故活血行瘀之法,不离于行气。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从“瘀”立论,所传五逐瘀汤临床应用甚广,五方中各有偏侧异同,但其中之重,“消瘀活血”不离于“理气行气”。除此之外,中医学针对“行气活血”之法,不仅局限于中药的应用,诸如以刺络拔罐、针刺推拿等手段,亦可施以“行气活血”之法。如林定坤教授等[33]秉承“筋骨并重,气血为先”的理念,运用推拿手法治疗痹证,刘跟莉等[34]运用刮痧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均以非药物治疗的手段起“行气活血”之功效。

吴凡伟教授认为“血不利则为水”,提出痛经患者若见有血瘀表现者,常夹有“水湿”乃至“痰浊”之变于其中。故临床上治疗经行腹痛等月经病,注重气、血、水同治,创“三元气血针法”,通过行气活血兼以利水、和冲任等治法,选取太冲、血海、三阴交、女福穴为主穴,手法上注重“以针御神”“以神御气”,以此调神行气,而达活血化瘀、利水之功效。故临床用之,常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3.3 体外冲击波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探讨低能量冲击波治疗作为一项非侵入性、可操作性强且副作用相对较少的无创治疗手段,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肌肉、骨骼等病变导致的痛症治疗中。诸多研究[35-38]表明,体外冲击波对于疼痛的治疗效应明显,其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促进疼痛抑制相关因子如β-内啡肽、五羟色胺的释放,以及阻滞疼痛因子前列腺素E2的作用,并通过提高痛阈、阻滞痛觉刺激信号的传导,从而产生缓解疼痛的效果。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本研究选取下腹部关元、中极、双侧水道、双侧归来穴为治疗穴位,采用低能量体外冲击波对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进行治疗。低能量冲击波作为一种能量等级较小、损伤性较低的体外冲击波治疗方式,对于诸多痛症的治疗效应明显。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的机械振动方式,其作用效应方式可能与中医学手法治疗中推拿手法的一指禅推法、抖法等相类似,但相较于推拿手法治疗,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通过改变工作功率等参数对不同深度层次产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改善局部循环障碍的作用,二者作用于局部均可促进局部气血流通,以发挥行气活血、理气止痛的功效。

3.4 治疗结果分析本研究采用低能量体外冲击波联合“三元气血针法”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型患者,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06%(33/34),对照组为84.85%(28/33),组间比较,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对中医证候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X痛经症状评价量表(CMSS)评分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中的部分维度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疗程结束后2个月随访,试验组的复发率为14.71%(5/34),明显低于对照组48.48%(16/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研究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瘀斑、疼痛、麻木、晕针等不良反应,且患者的各项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采用低能量体外冲击波联合“三元气血针法”针刺治疗,不仅能够明显改善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疼痛及痛经相关的全身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远期效果相对较佳。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纳入的样本量较少,研究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难以控制的偏倚;对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具体机制及有效参数尚未明确,如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制定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把握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的准确适应症及相关治疗参数等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冲击波血瘀证候
萧山地区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复合证候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地震波触发的战斗部动爆冲击波试验研究*
爆炸冲击波隔离防护装置的试验及研究
防护装置粘接强度对爆炸切割冲击波的影响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