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2-11-30王邦博杨晓倩栾逸先
王邦博,杨晓倩,栾逸先
(海南省中医院,海南海口 570203)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由于个体发育缺陷或年龄、劳损、外伤等因素的积累导致的腰椎退行性病变,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髓核出现不同程度的膨出、突出、脱出,刺激压迫血管、神经根、马尾神经、硬膜囊等组织,导致腰腿部疼痛,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甚则小便失禁,下肢感觉丧失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候群。流行病学显示:本病发病率为5%~10%,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病因之一,20~40岁人群好发,且男多于女,L4-5、L5-1为高发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发病机制与机械压迫、神经根发炎、自身免疫相关[1-2]。发作时腰腿部疼痛难忍,伴随患侧键反射亢进、屈颈试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体征[3],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本病的发病日趋低龄化,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腰痹”“腰腿痛”的范畴,按照证型可以分为寒湿、瘀血、湿热、肾虚型。目前,针对该病主要的治疗方式可分为保守型与非保守型:非保守型治疗包括传统手术、微创手术、腰椎间盘置换术等,具有创伤大、恢复慢、费用高、并发症多等缺点;保守治疗包括口服西药、中医药内治外治、牵引、针灸、推拿、穴位注射、小针刀、物理疗法、综合疗法等。其中,针灸疗法具有简便廉效验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效果肯定。因此,对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整理与归纳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以前的归纳多是将不同针具,操作手法等进行横向对比,综合论述,本文从寒湿、瘀血、湿热、肾虚证型四个方面对各种针灸治疗进行归纳总结,检索近年来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现将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1 寒湿型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因患部感受风寒水湿之邪,关节肌肉经气阻滞,“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主要表现为腰腿部冷痛沉重,转侧不利,阴雨天、夜间加重,肢体冷痛,怕冷等。治疗时多以祛风散寒,温通经络为主,多采用毫针、火针、电针、刺血、艾灸、拔罐等方式,或采取特定的手法,如温通针法和金鸡啄米针法等。
1.1常用针灸疗法
1.1.1 毫针
毫针作为针灸的最常用针具,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阴杭[4]取背俞穴、委中穴、关元俞、大肠俞、气海俞针刺配合独活寄生汤,针药治疗寒湿型腰突症,观察组35例患者总有效率、疼痛程度、中医量化积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朱文姣[5]通过毫针针灸阿是穴配合命门、委中、太白及足太阳膀胱经穴、足少阳胆经穴治疗本病,可减轻神经压迫,增强血液循环,对照组口服布洛芬胶囊,每组病例各40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俞建辉[6]采用100 mm针灸针深刺华佗夹脊穴L1-S5,针刺入70 mm直达椎间孔,使针感向下肢放射,配合关元穴艾灸治疗本病,对照组辨证取穴,每组患者各35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40%、复发率16.67%,对照组有效率85.70%、复发率2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2 火针
火针是将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悴刺,刺燔针则取痹也”。白洁[7]采用火针针刺肾俞、大肠俞及夹脊穴,将温通散结与激发经气相结合治疗本病,结果显示:火针组50例患者,有效率为93.75%,高于普通针刺组的78.7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程等[8]使用毫火针,将针身烧红,快速刺入穴位,并将针刺入腰背臀部“筋结”点温肾散寒,松筋解结,结果显示:治疗组35例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3 电针
电针是待针刺得气后接通微量电流波,以加强血液循环,调节肌张力,提高痛阈值,刺激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邵义燕等[9]取肾俞、气海、大肠俞、命门、太溪等穴位,接通电针连续波治疗配合药饼灸治疗寒湿型腰痛,结果显示:观察组50例患者,有效率为94%。王爱玲[10]采用电针仪连接双肾俞,腰阳关,相应的夹脊穴,疏密波治疗,促进功能恢复,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4 刺血
刺血疗法是遵循“宛陈则除之”的原则,运用三棱针、梅花针、一次性输液针头,刺破人体的特定部位或浅表血管,放出适当血液,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对顽固性疼痛引起的疾病效果明显。陈冬等[11]采用三棱针点刺督脉及膀胱经瘀络点出血后,将竹罐和中药同煮趁热吸附于穴位上,达到温通排瘀治疗的目的,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7%(32/33),对照组为90.63%(29/3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1.1.5 艾灸
艾灸通过热力持续作用于患部腧穴和经脉,温通经络,活血止痛,加速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组织液渗出,消除神经水肿,清除酸性代谢物,促进寒湿型腰痹病恢复。周小芳等[12]选用制川乌、草乌、双活、木瓜等中药制成药饼行大面积灸法(火龙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组45例,有效率为95.56%,镇痛效果明显。张金晶等[13]采用扶阳罐对腰背部和下肢进行循经熨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常规组为82.5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卢华锋等[14]采用温针灸双委中、昆仑、承山、阴陵泉再结合散寒除湿汤治疗本病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研究组52例,有效率为98.08%。
1.1.6 拔罐
拔罐法又称“角法”,是以罐为器具,利用燃火,抽气法在体表吸附成负压的方法,以通经络,祛风寒的物理疗法。药罐疗法是将传统竹罐与特定中草药相结合的中医外治疗法。雷龙鸣等[15]将含有中药的竹罐吸附于患肢,治疗疾病,中药主要组成为制川草乌、艾叶、细辛、花椒等,观察组30例,有效率为96.67%,愈显率为83.33%。任晓晓等[16]在督脉膀胱经“力敏点”散火罐10~15次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徐敏等[17]采用平衡罐疗法,取上下,左右,交叉脊柱相应穴位治疗,调和气血阴阳,温煦脏腑,促进腰椎整体平衡,结果显示:治疗组30例患者,愈显率为83.33%。
1.2 特色针灸手法
1.2.1 温通针法
温通针法是由郑魁山医生提出的特色针刺手法,留针时行两次捻转补法和一次提插补法,起到振奋阳气,通络祛痛的作用。赵成珍等[18]采用温针灸结合温通针法,取气海俞、大肠俞等穴透刺夹脊穴,得气后左手持针,右手连续向前捻转9次,重复2次,感觉针下经气冲动后留针30 min,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9/30),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肯定;2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2 金鸡啄米法
金鸡啄米法是郑魁山医生家传的针刺手法,行重按轻提手法,形似金鸡啄米。赵成珍等[19]报道选取气海俞、大肠俞等腧穴透刺夹脊穴,在0.1寸深度范围内,做快速连续的重插轻提动作3~5次,后留针30 min,2组各30例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83.3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确切。
2 瘀血型
瘀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以外伤为诱因,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痛处固定,多为刺痛、夜间痛,拒按,甚则不能转侧,偶见瘀点、瘀斑或皮下静脉迂曲,面唇舌紫暗等。治疗时主要采用毫针、银质针、放血、艾灸等方式。
2.1 毫针
李江涛等[20]采用推拿结合针灸L3-S1夹脊穴、外丘、委中、肾俞、气海俞等腧穴治疗瘀血型腰痛,结果显示:推拿手法联合针灸可明显改善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凝血状态,降低患者外周血P物质(SP)、神经肽-Y(NPY)、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且具有时间依赖性。说明推拿联合针灸可明显改善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患者的高凝状态。
易荣等[21]以痛为输,针刺下肢阳性应激点治疗瘀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为93.33%。结果表明,针刺小腿部应激点法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2 银质针
银质针的含银量高达80%,相较于普通毫针具有导热强,消毒性佳,刺激强的特点,对治疗腰椎病效果良好。张俊杰等[22]选取L1-S1的夹脊穴和膀胱经第一侧线的穴位局部麻醉后刺入银质针,并配合温针灸治疗瘀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组在有效率、远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放血
“宛陈则除之”,通过梅花针、三棱针、火针、一次性注射针头等器具,将皮下的瘀血点、瘀堵络脉刺破,放出瘀血,以治疗久病、顽痹。王文艳等[23]取腰一到腰五夹脊穴穴位点刺放血拔罐配合针刺治疗瘀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敏感值P物质及前列腺素E2(PGE2)均降低,说明该治疗方法有效。薛严锋[24]采用委中穴刺静脉血络放血300 mL,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法治疗瘀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疗效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刘瑶等[25]取委中、膈俞、肾俞、阿是穴等三棱针点刺放血后加拔火罐治疗本病,结果显示,该法可以迅速改善下肢血液回流,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刺络放血组5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2%,且刺络拔罐组与刺络组和拔罐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刺络拔罐组治疗瘀血腰疼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2.4 艾灸
艾灸是利用艾条产生的温热力,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散瘀,通络止痛的作用。王洁萍等[26]采用艾灸盒灸治患侧风市,委中穴治疗瘀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组有效率为98.18%,远高于对照组,且该法简便易行,临床疗效佳。张菁[27]采用透气贴固定艾筒于患肢阿是穴上,实施温和灸治疗瘀血型腰痛病。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及腰椎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等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段JO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显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η的特性,若使η>0且足够小,可以通过迭代使三角函数神经网络的权重收敛于最优权重,其特性服从以下定理。
李潘昕[28]采用麦粒灸四花穴[膈俞(双侧),胆俞(双侧)],每日7壮,连续治疗12 d,治疗组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方面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麦粒灸四花穴对妇女产后瘀血腰痛疗效显著。
3 湿热型
湿热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因气候湿热,感受湿邪素体热盛而致,主要表现为腰腿部疼痛,局部红肿热痛,遇热加重,得寒痛减,舌红苔黄腻,小便黄等。治疗时主要采用电针及输刺手法治疗。
3.1 电针法
陈钦培等[29]采用电针夹脊穴,膀胱经穴配合加味四妙散治疗湿热型腰痛,电针能够调节神经,缓解局部的无菌性炎症,中药具有凉血解毒,舒经活络的功效,镇痛效果明显,治疗组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输刺法
输刺是直刺进针,深达骨面,来治疗骨科疾病的手法,主要用于治疗骨痹病。李慧明等[30]采用3寸毫针输刺双侧腰部夹脊穴L1-S5,以针尖抵住椎板,产生酸、麻、胀、痛及下肢放射感为佳,治疗组的VAS评分及腰椎JO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肾虚型
肾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老年患者,多因久病房劳,肝肾亏虚,筋骨失于温养,不荣则痛。主要症见:腰膝酸软,遇劳加重,静卧则减等。肾虚型又分为偏肾阴虚型与偏肾阳虚型两种。在治疗时多采用各种艾灸方式,如督灸,火龙药灸,雷火灸,温针灸等方式,或采用烧山火手法刺激穴位。
督灸是在脊柱对应皮肤,上至大椎穴,下至长强穴,隔药隔物发泡灸的一种特色外治疗法。督脉总览一身之阳,为“行背部之中行,阳脉之都纲”“阳脉之海”,配合特制的中药在督脉上进行灸治,达到激发阳气,祛风散寒,透肌壮骨,温经补肾,益肾通督,通络止痛之作用。张蕾等[31]采用不起泡法督灸脊柱L1-S1段配合小针刀疗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显示:观察组36例患者,有效率为89.3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2 火龙药灸
火龙药灸是督灸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灸法,也叫做铺灸。针对肾阳虚引发的腰腿痛效果明显,但该法禁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型腰痹病。程维芬等[32]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肾阳虚患者采用中药粉末(肉桂、元胡、麻黄、干姜)铺于督脉及膀胱经施行火龙药灸,结果显示:火龙药灸组的治疗效果更佳,治愈时间更短。
4.3 雷火灸
雷火灸有别于传统艾灸方式和成分,采用艾条实按灸,将掺有沉香、乳香、没药、干姜、穿山甲等中药材的艾条点燃,隔数层布或绵纸实按在需要治疗的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肤深部,“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痛而畏刺者”。丁庆刚等[33]临床观察雷火灸环跳、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腿痛的结果表明,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腰腿痛宁颗粒的对照组,实验组的临床效果更为明显。
4.4 温针灸
温针灸是将艾灸与针刺结合在一起治疗疾病的一种临床治疗方式。针刺在穴位行提插补泻手法得气后,将艾绒或艾条固定在针尾上,点燃艾绒,治疗疾病,该法可起双重疗效。陈焊[34]采用温针灸结合金匮肾气汤治疗肝肾亏虚偏阳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温针灸施行分经论治。L4-L5突出型温针灸腰阳关、大肠俞、足少阳胆经腿部腧穴,L5-S1型温针灸十七椎、关元俞、足太阳膀胱经腿部腧穴,结果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3.75%,临床疗效显著。
4.5 烧山火手法
烧山火手法是复式补泻手法的一种,将穴位由浅至深分为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做提插补法9次,然后退至天部,反复多次,最后将针留至地部。该法用于治疗多属于冷、痹、顽、麻的虚寒性质疾病。张焕军[35]采用膀胱经穴烧山火手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选取膀胱经穴肾俞、大肠俞、秩边施以烧山火手法来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显示,试验组有效率为97.62%,显愈率为71.43%,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改善患者腰部及下肢的症状。
5 小结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古籍又称之为“腰痹”“股痛”。本病由内、外因所致,内因多是由于正气不足,腠理疏松,肾气亏虚,进而导致外邪趁虚侵袭。《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肾着腰痛,腰冷如水,身重……腰以下冷,重如带五千钱,因作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36]外因无外乎风、寒、湿、热、瘀杂至而为病。《针灸大成》言:“腰重痛不可忍,及转侧起卧不便,冷痹,脚筋挛急,不得屈伸……。”[37]寒痹,又称之为痛痹,主要由风寒直中腰府,主要表现为冷痛重着,转筋,怕冷等症。刘毓[38]总结了《丹溪心法》中湿热腰痛之因,一因外感湿热时邪,二因厚味饮食,脾胃湿热内蕴,此详尽描述了湿热痹的成因。外感湿热时邪,素体热盛郁而化热导致,主要表现为腰部红肿热痛,遇热加重。或如《血证论》所记载:“跌打损伤既愈之后,有遇节候,或逢阴雨或湿热,伤处每作疼痛,甚则作寒作热,此乃瘀血着而未去,留伏经络之间……故作痛也。”[39]此为瘀血腰痹,因外伤致瘀,久病成瘀导致,主要表现为刺痛,锥痛,夜间痛,痛处不移。
针灸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疗效肯定,可以明显地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酸、困、麻木、疼痛、下肢放射痛等不适感缓解或消失。通过对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资料的整理发现,针灸疗法具有调节面广,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特点,已经逐渐成为本病治疗的大趋势。目前,通过运用针灸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不胜枚举,如毫针、电针、火针、温针灸、放血、艾灸、拔罐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下肢功能障碍感觉异常时常选取下列穴位进行针刺治疗:腰夹脊、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关元俞、腰阳关、秩边、环跳、风市、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穴,以及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穴,主要是以局部痛点取穴和远部循经取穴为主。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神经根机械性压迫,导致组织充血,水肿,功能障碍而产生疼痛;受压迫神经根释放炎症因子,刺激周围组织使得临床症状加剧;突出的椎间盘被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物诱发免疫反应,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致病因素很多,其中包括:髓核变形老化导致腰椎退行性变,因意外事故和运动不当导致急性物理损伤,因工作生活姿势不当或过度劳累导致慢性劳损[40]。针尖直达椎间孔,刺激脊神经根传导通路,增加血液含氧量,使得腰腿部血液循环加速,从而减轻神经根无菌性炎症导致的局部水肿,解除肌肉及筋膜组织张力偏高导致的痉挛,消除疼痛因子,恢复腰椎神经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41]。
近年来,对于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报道很多,采用的思路手法虽有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主要分为四型,寒湿型、瘀血型、湿热型、肾虚型。寒湿型除了毫针治疗外还常使用艾灸、拔罐、火针等治疗方式,或使用特色操作手法:温通针法,金鸡啄米法等。寒则热之,起温通经络,驱寒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艾灸、火针直接补火助阳,驱寒除湿;拔罐则是通过负压法驱散风寒,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瘀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除常规毫针治疗外,多采用放血、艾灸法治疗。宛陈则除之,在腘窝的大小隐静脉刺血可迅速改变腰背部及下肢部静脉回流情况,缓解憋、胀、疼、痛感[27]。当瘀血严重时,难以依靠活血通络法达到治疗目的。艾灸法通过温通阳气,行血祛瘀以达到祛瘀目的,艾灸时还可以激发经络感传现象,促进经气运行通畅,从而改善疼痛等功能障碍。湿热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综合治疗为主,多配合祛风除湿热的中草药进行内外调理,单独选用针灸治疗的报道较少,不作为湿热腰痹的第一选择。肾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多采用艾灸方式治疗,如督灸、雷火灸、长蛇灸等,或采用烧山火的治疗手法,刺激量大,温补力强,温煦肾阳。火龙药灸可以提升肾虚型腰突症疗效,激发肾阳,滋养真元,温补膀胱经,开痹通络,使阴阳调和气血通畅[35]。历代医家们百家争鸣,治疗手段多样化,操作手法差异化,临症思路多元化,也进一步提高了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针灸疗法虽在临床实践中效果突出,但作为医学科学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科研疗效评价主观性强,缺乏客观疗效指标做依据;针灸治疗腰突症的临床观察报道居多,少有动物实验、发病机制、针灸镇痛机制研究;鲜有报道湿热型腰突症(LDH)针灸治疗进展;病例样本量较少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尚需进一步针对现有的不足,进行更客观、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在继承传统针刺优势的同时,应重视发展针艾同调,总结临床优秀病案,推陈出新针灸治疗处方,针具及操作手法,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