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胃论治抑郁症理论探析

2022-11-30曾萍李世勇乔利军胡明哲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运化气机气血

曾萍,李世勇,乔利军,胡明哲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2.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 361001;3.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4.山东省中医院,山东济南 255014)

抑郁症是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以连续且长期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抑郁症可归属中医学“郁证”范畴,与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脏躁”“梅核气”症状类似,患者多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满闷胀痛或易怒易哭等[1]。该病具有易患、难治、易复发的特点,治疗较为棘手。目前西医对抑郁的发病机制暂无定论,治疗通常采用抗抑郁药物,但疗效欠佳、副作用大,患者常不能坚持服用。相较而言,中医治疗郁证较安全有效,有一定的优势。到目前为止,中医多认为气机郁滞、肝失疏泄是抑郁症发病的主要病机[2],治疗通常采用疏肝解郁之法。笔者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认为脾胃功能失常亦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病机,抑郁症的治疗亦可从调理脾胃着手。

1 脾失健运是抑郁症发病的关键病机

抑郁症包括情志症状、躯体症状和行为症状[3]。情绪症状如抑郁是抑郁症早期即出现并一直存在的症状,亦是抑郁症的主症及辨病基础。但仅有情志抑郁,只能称之为抑郁状态,即“肝气郁结”阶段,而非抑郁症[4-5]。抑郁症患者除情志之外的躯体症状和行为症状如形瘦纳呆、心悸失眠、性欲减退等,才最具辨证意义,这些症状的出现与多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提示抑郁症仅从肝论治并不全面。《素问·玉机真藏论》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胃为后天之本,恰似树之根、水之源,其最重要的两个功能,一是运化功能,运化水谷,化生气血以充养机体,使之阴阳调和,功能正常;运化水液,“上归于肺,下输膀胱”,使水道通调,津液得以输布;二是调节气机,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疏泄得当。《灵枢·本神》言:“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气血阴阳调和是人体维持正常情志活动的基础,而气血皆源于脾胃化生之精微,又依赖于脾胃气机之输布。因此,抑郁症发病与脾胃功能失司密切相关。

1.1 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脏腑失养而发为抑郁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共同化生气血,输布全身,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虚弱,运化不足,气虚血亏,诱发他脏之变,从而出现抑郁相关症状[6]。清代医家汪昂在其《本草备要》中言:“人之记性,皆在脑中”。脑为元神之府,人的智能、思维活动需以脑的正常功能为基础。抑郁患者脾胃化生气血不足,髓海不充,神明失用,脑府运转不灵,表现为记性下降、反应迟钝、神情呆滞等症状。《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主血藏神,血能养神,气血充沛、心神安定是精神调和的重要前提。脾胃运化不足,心血亏虚,则神失所养,表现为睡眠障碍等症状,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子病及母,损及心脏,心脾同病,出现心悸、胸闷、纳呆、乏力等症状。《灵枢·本神》言:“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肝藏血舍魂,体阴而用阳,气血失养于肝,肝血亏虚,则魂无所舍,表现为多梦易惊、卧寐不宁、幻听幻视、梦语梦游等神志失常症状。气血阴阳失调,阴虚阳亢,虚火上炎,可见精神亢进,表现为烦躁不安、焦虑、情绪难以自控等;后天难以滋养先天,久病则肾精亏虚,可见性欲减退、腰背酸痛、月经不调、肢冷畏寒等症状[3,7-8]。故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可致脑、心、肝、肾等脏腑失养,进而产生不同的情志失常症状。

1.2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上扰清窍发为抑郁《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常,水停于脾,脾胃湿困,聚湿为痰,痰性黏腻,阻滞气机,或与风火痰瘀相兼,上扰脑窍,发为郁证[5]。正如明代的戴思恭在《推求师意·郁病》中所言:“郁病多在中焦”。痰浊中阻是导致抑郁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痰浊阻滞中焦,清阳不升,神明失养,浊阴不降,上冲脑窍,灵机受损,症见思维迟缓、精神萎靡;痰浊内壅脏腑,蒙蔽心窍,使心神受扰,喜悲无常;痰浊外达肢体,使四肢疲乏无力、行动迟缓;痰浊结于咽喉,患者自觉哽咽,常常欲哭等等。痰易夹杂风、火、瘀诸邪,挟风上扰清窍则会出现头晕目眩、健忘等症状;挟火上扰则见情绪激动、心烦、失眠等症状;痰瘀互结,阻滞脑络,损伤元神,可见头痛身痛、唇舌紫黯等症状。中焦健运不复,痰浊难除,风痰、痰火、痰瘀胶着难散,抑郁病情反复难愈,正如《景岳全书》所言:“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故唯有健脾,运化痰湿,气血得以通利,郁结自消。

1.3 脾胃枢机不利,升降失调,气机不畅而发为抑郁《医方论》认为,“凡郁病必先气病”。气机不畅是抑郁的重要病机。诸多学者从肝郁立论,强调以疏肝解郁为要。然并非所有郁证都是肝郁气滞之实证,不少患者初始即见疲倦乏力、脘痞纳呆等脾虚症状,不一定是“木旺乘土”,更多情况下可能是“土虚木乘”。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需考虑应以健脾为主,理气为辅,正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清代医家吴达的《医学求是》言:“中气为升降之源,脾胃为升降之枢轴……中气旺则脾升胃降,四象得以轮旋”。脏腑气机实为一个圆环,而推动其转动的原动力正是脾胃之气。脾胃居中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脾胃之气的推动下,肝气主左升,肺气主右降,心肾相交,水火共济,枢机通利,则气旺流畅[9-10]。清代医家何梦瑶在《医碥·气》中提出:“升降动静,苟失其中,虽为肝肺心肾之不职,亦即脾之不职。”可见,脾胃与肠腑相表里,抑郁患者脾胃运化不足,肝气难升,气郁于内,血行不畅,继而化热;肾水不济,心火虚浮,扰动心神;脾不升清,胃失和降,腑气不通,糟粕积聚肠腑,浊邪上冲,干扰清窍。故抑郁患者既可见纳差、便溏等脾虚之象,又常有胸闷、叹息、乳房胀痛等肝郁之实象。抑郁症患者辨证属气滞血瘀者,兼见面色晦暗、舌有瘀点、脉弦等证候;郁而化热者,兼见暴躁易怒、口苦便干等症状;心肾不交者,兼见不寐、烦热、盗汗等症状。

2 从脾论治抑郁症

从脾胃论治抑郁症可从两方面入手:一则补脾益气,兼治他脏,使气血充沛,阴阳调和;二则运化痰湿,重建枢机,使气血通畅,脑窍清灵。

抑郁症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早期抑郁状态时,患者脾胃功能尚可;若病情进展为抑郁症,则表现为以脾胃为核心的一系列脏腑失调,此时顾护脾胃为治郁首要。正如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言:“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实,单平肝气可也;肝强脾弱,舍肝而救脾可也”。健脾常用四君子汤加减,其组方之药如茯苓、白术、甘草、人参等的药味皆甘,可入脾经、补中焦,此类甘味药在甘麦大枣汤、越鞠丸、逍遥散等治郁名方中均有使用。临床治疗抑郁症可以其为组方基础,再根据病变累及心、肝、肾等的不同,辨证配伍用药:辨证属心脾两虚者,加以养心安神之药;辨证属肝郁脾虚者,加以疏肝解郁之药;辨证属肾虚不固者,加以补肾护元之药;辨证属心肾不交者,可加滋阴泻火之药。以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为例[7],该方由白术、人参、茯神、黄芪、甘草配伍酸枣仁、龙眼肉等养心安神中药组成,心脾同补,重在补脾,脾胃健运,气充血旺,心神得养,因而失眠、心悸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机体紧张应激状态得以缓解,病情向愈。

脾为生痰之本,治痰首先要治脾。痰湿既是脾虚的病理产物,亦会阻碍脾胃升降功能。清代李用粹在其《证治汇补》中曰:“治郁之法,多以调中为要者,无他……治宜开发运动,鼓舞中州,则三阴三阳之郁,不攻自解矣。”临床治疗抑郁症多用疏肝之法,疏肝可使局部气机一时得以通畅,但脾虚之根本并未得到改善,痰湿未去,整体气机仍然壅塞。故治疗此类痰湿中阻为主的抑郁症患者需善用祛湿化痰药,佐以行气理气药;同时因抑郁患者体内常痰、瘀、风、火互结,需辨证分别予以祛风、活血、清热、宣郁火等治法。以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扰神型抑郁为例[3],方中用半夏燥湿化痰,使中焦痰湿得化,因势利导,佐以黄连清热,陈皮、枳实调节周身气机,升降皆顺,气血流通,郁证乃消。但需注意痰湿化火化热这类抑郁症患者常表现为躁动不安,故治疗时应酌情少用或不用人参、甘草等偏于补益的药,避免过于滋腻,助长痰湿,火热之势不减反增。此外,根据抑郁症患者是否兼见腑气不通的情况,可考虑选择承气汤类方,以和胃通腑,荡涤积滞,通利大便,使清浊得分,升降正常,情志乃可安定。

3 病案举例

患者 陈 某,女,45岁。2019年6月18日 因“焦虑抑郁并反复口腔溃疡3个月余”就诊。患者自诉3个月前因与同事吵架后逐渐出现纳呆、反复口腔溃疡、伴头晕头痛、喜哭、腹胀、便秘、睡眠障碍等症状,在外院精神心理专科诊断为“躯体化障碍”,予口服“帕罗西汀”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抵触西药治疗,遂至我院门诊就诊。刻下症见:体型较瘦,精神疲倦,神情较淡漠,语声低微,多有叹息,兴趣减退,喜哭;纳差,反复便秘,四五日大便一次,大便干;反复口腔溃疡,疼痛明显,头晕昏胀,口干、口酸、咽喉痰滞感,阵发潮热汗出,夜间为甚;入睡较困难,眠浅多梦,夜间多次醒来。近3个月来体质量下降5 kg。舌瘦薄,淡暗,舌尖稍红,少津,苔薄白腻;脉细弦乏力,微数。既往史无特殊。中医诊断:郁证(脾虚肝郁)。治法:健脾益气,疏肝行滞。处方用药如下:炙甘草20 g,黄连5 g,干姜5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大枣20 g,党参15 g,紫苏梗10 g,厚朴20 g,茯苓30 g,淮小麦30 g,柏子仁30 g,苦杏仁10 g,玉竹10 g,生姜10 g。处方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约450 mL,于午饭后、晚饭后、睡前分服。服中药期间继续口服帕罗西汀片(20 mg,qd)。

2019年7月5 日二诊。患者自诉便秘明显改善,大便稍干,每2~3日1次,较前易排。腹胀明显缓解,仍有口腔溃疡,但频次及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咽喉痰滞感轻微,服药后可吐出些许白痰。已无口干,但仍口酸。眠浅易醒改善,有梦,仍有潮热汗出,已无明显头晕头胀,精神较前转佳,活动较前增多,但活动过多可出现昏冒、心悸。舌瘦薄,淡暗,苔薄白稍腻,脉细弦,微数。处方用药如下:党参20 g,生白术20 g,炙甘草20 g,茯苓30 g,杏仁10 g,生酸枣仁30,淮小麦30,紫苏梗10 g,乌梅15 g,绿萼梅5 g,生地黄30 g,砂仁3 g(后下),神曲10 g,木蝴蝶3 g。处方14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一诊。

2019年7月20 日三诊。患者自诉大便每1~2日1次,大便稍软,无腹胀,无口干口酸,咽喉痰滞感消失,口腔溃疡未再复发,无胸闷心慌头晕,无潮热汗出,精神可。近两周情绪控制可,睡眠尚可、稍浅,体质量较初诊增长2 kg。舌淡暗,苔薄白腻,脉弦。疗效满意,守二诊方加减。随访半年,患者偶有失眠、头晕、胸闷,间断服药巩固。

按:本病案患者初诊时,外院确诊为“躯体化障碍”,并予“帕罗西汀”治疗,兼见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可辨为中医的“郁证”。患者体型较瘦,近期体质量下降,症见腹胀、纳差、疲倦声低、脉细乏力、舌体薄小,此为气血不足、运化失司之表现。另一组症状如多有叹息、兴趣减退、喜哭、神情淡漠、脉弦、口酸口干、眠差、咽中痰滞,考虑为肝气不调;口腔溃疡、潮热汗出、大便不通,提示为郁热、虚热,是以脉见微数。四诊合参,患者主要病机为脾虚肝郁,脾虚则运化失司,乃生腹胀,且为虚胀,治疗以补为主,以通为辅。同时患者可见纳差,致后天化生失权,气血阴阳不足。气血不足表现于上则头昏胀,口腔溃疡;心神失养则喜哭、情绪低落。阴气不足,阳气失和则不藏魂,导致眠浅多梦、潮热汗出,此乃因脾胃中州失养,肝气不遂,波及余下脏腑四肢百窍,升降失序、痰浊乃生。一诊方化裁甘草泻心汤、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以大剂量甘草、党参健脾益气,半夏、杏仁、干姜、黄连辛开苦降,斡旋升降,紫苏梗、厚朴理气行滞,淮小麦、柏子仁、玉竹、茯苓、大枣滋阴养液、宁心养神。二诊时患者脾胃稍运,痰气略少,脉仍弦细不足,予乌梅养肝柔肝,顺遂肝性,更畅其气,绿萼梅遂肝和胃,予生地黄、生酸枣仁以滋养阴血,木蝴蝶生津平疮。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抑郁症在常规通用的从肝论治之外,亦不可忽视从脾胃论治抑郁的思路。脾胃主受纳运化,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抑郁症病机与脾失健运(脾胃虚弱、脾胃湿困)、气血失调(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紧密相关;脾胃虚弱,迁延他脏,痰、瘀、火、热均可出现,进而引发抑郁症,故从脾胃论治需以健脾化痰、疏肝理气为要。

猜你喜欢

运化气机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搓手”可充盈气血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便携电子打气机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脾主运化浅议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