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学生社会调查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心理距离导向
2022-09-24李姗姗郑苑楠兰兰高盼盼
李姗姗 郑苑楠 兰兰 高盼盼
(1.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淮南 232001;2.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徽淮南232001;3.山东省菏泽卫生学校 山东菏泽 274000;4.中石化中原油建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濮阳 457001)
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经管类学生的就业问题较为棘手。因此,从根源上提高经管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理论加实践复合型能力,是适应当前社会的必要需求,社会实践教学对经管类学生的高质量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经管类学生社会调查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足,传统教育理念“桎梏”
受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当前,经管类学生的教学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或某一具体知识(如外语、计算机等)为教学目标,以相关理论知识传授为教学手段或方式。虽然,当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形式上对传统教育不断进行探索,开展了如翻转课堂[1]、新媒体教学[2]、观察式教学[3]等新形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进步,但在教学实践环节依然严重不足。传统教育理念与当前国家倡导的“理实一体化”“产学研对接”等教育教学理念矛盾凸显。
1.2 教学方式与时代进步性“脱钩”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复合型高质量人才。而当前的教学方式依然沿用固态化的方式,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轨,理论无法适应当前复杂的实践环境,从而出现学校课堂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断层的现象。陈飞宇等在对经管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研究时指出,当前中国的教学方式呈现静态化发展趋势[4]。大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与国家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的动态化长期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教育方式必须与时代“接轨”,包括学科的设置、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设置等,与时俱进是当前教学改革需遵循的先导条件。
1.3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内容“空洞”
当前,大部分学校开设的社会调查实践课程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社会调查实践课程的选题上,经管类学生一般都有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大学生创新类项目等,这些都为社会调查实践提供了平台,但往往在选题方面存在观念老旧、选题陈旧,甚至选题不符合当前价值取向的现象,选题的创新性与符合国家的需求性是决定社会调查实践是否具有意义的前提,因此,选题创新性欠缺是导致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内容空洞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内容过于保守,教学课程编排不合理,具体表现在社会调查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应用价值,其讲授的内容必须结合当前的社会需求与当前重大前沿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应在阅读大量前沿文献及了解最新社会导向的双带动下形成的,而这是当前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内容所欠缺的。
1.4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配套存在“缺口”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配套缺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双师型”教师缺口,由于历史沿革问题,早期的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导致培养出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上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社会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差,直接导致现行的实践课程效果不理想,因此,当前教学亟须理论水平高且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体现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配套设施与平台的缺口,当前许多学校实践教学相关设施与平台缺乏,社会调查实践类场所,如校外的实习基地、工程实践中心、设计室、讨论室等尚未搭建,直接导致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课程无法顺利开展。
2 基于心理距离导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探索是以学生为本的必然要求
2.1 心理距离的内涵
1912年,瑞士心理学家Edward Bullough 首次提出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的概念[5],从此,距离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实物,开始作为一个抽象概念进入研究者视野。为了更好地解释心理距离如何影响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学者引入解释水平理论(CLT),指选择事件或对象的某些特征的心理表征。其中:高层次解释水平是高度图解化和非文本化的表达,它集中在事件/对象的中心特征上;低层次解释水平更具体,描述对象的细节。解释水平可以作为心理距离事件的一系列评估和行为后果的基础[6],CLT 解释了心理距离如何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7],此后,学者正式提出一种统一的心理距离解释水平理论,该理论通过引入“心理距离”这一核心概念来诠释人们对认知客体认知和评价决策的反应机制[8]。
2.2 心理距离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感觉到,礼貌性用语会增加距离感[9]、视觉和语言流畅性会缩短心理距离[10]。目前,心理距离被广泛应用在对个体行为影响解释中,如个体的心理距离对其购买行为[11]、资金决策行为[12]、心理健康治疗决策[13]、环境问题参与度[14]的影响。心理距离的应用有助于帮助我们厘清个体评估事件的方式,为揭开个体心理感知的生成、控制与调节过程提供科学的解释工具。借鉴心理距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机理,将心理距离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旨在从学生感知端出发,揭示心理距离在社会调查实践课程中对信息加工处理方式的影响机制,即以接纳程度和实际愿意付出程度为基础,以对社会调查实践课程进行的预测、评价和行动为载体,从学生的视角对其与该课程亲疏距离作出的主观判断。从本质上讲,基于心理距离导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探索是从学生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 经管类学生社会调查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3.1 社会调查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内涵
社会调查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社会调查为手段的契合社会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区别于以往以知识获取为核心的能力培养理念,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社会调查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不是单纯的在教学改革中增加实践的比重,而是依托社会调查实践课程,使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管理制度及教学评估方式等都围绕实践教学开展,并全方位提供支持和配套服务,最终实现以学生能力与社会调查实践培养目标达成的教学模式改革。
3.2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社会实践调查是经管类学生接触社会与进行科研创新学习的重要渠道,其目的是培养经管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其了解社会实践调查的目的、技术、手段、方法等的应用,从而强化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在具体模式探析中,社会调查实践课程依托管理学、经济学、行为学、心理学、统计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以实习基地、工程实践中心、设计室、讨论室等为平台,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大学生创新类项目为载体,全方位培养经管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3 心理距离导向下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接受度评价
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适配程度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及接受度出发,因此,本研究在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经管类学生对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接受度进行评价。采用问卷的形式对经管类学生进行规模化调研。问卷量表采用5分等级测度,1和5分别表示亲近的心理距离和疏远的心理距离极值,3表示中立。问卷中每个题项均详尽明确地列出1和5的选项描述,数字越偏向于1,表示被调查者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心理距离越近,对其教学模式接受度越高;越偏向5,表示被调查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心理距离越远,对其教学模式接受度越低,示例题项如表1所示。
表1 心理距离导向下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接受度评价指标
4 结语
社会实践调查是经管类学生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社会调查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符合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充分运用“理论+实践”的人才培养思维,依托多学科交叉,系统设计课程实践的路径与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心理距离理论,从认知距离、情感距离、行为距离与预期距离4 个方面对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接受度进行评价,验证经管类学生对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接纳程度与亲疏程度。本研究有助于培养与强化经管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