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跆拳道电子护具对运动员技术表现的影响与建议
——以奥运冠军吴静钰为例

2022-09-24华世民韦伟南石杰传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腿法护具躯干

华世民,韦伟南,石杰传,蔡 菊

在电子护具出现以前,竞技跆拳道的比赛打分主要是通过裁判的肉眼观察进行计分,而这样的计分方式存在较大的弊端,比赛结果容易受裁判的主观判断和道德业务水平的影响[1]。从在2009年10月哥本哈根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上第一次使用了电子护具开始,世界跆拳道联盟就开始在各个重大国际赛事中应用电子护具。电子护具的出现,使得比赛更加客观公正,同时也会对跆拳道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技术表现造成一定的影响[1]。吴静钰是我国一名优秀的跆拳道运动员,连续参加了四届奥运会,并且蝉联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两届奥运会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竞技跆拳道比赛运动员穿戴使用的是传统护具,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采用了电子躯干护具和普通头盔。现对吴静钰参加这两次奥运会的技术表现形式中的腿法技术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探究电子护具对运动员在比赛中腿法踢击技术表现的影响,以及面对现如今全新的电子护具给予现役跆拳道运动员一些日常训练的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东京奥运会中国女子跆拳道49kg运动员吴静钰的8场比赛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搜集、阅读、整理及梳理国内外有关跆拳道比赛的各种信息资料,对近十几年来吴静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了解跆拳道比赛护具变化发展的历程,学习竞技跆拳道规则相关知识,以及跆拳道踢击腿法应用相关知识。

1.2.2 录像观察法

通过反复观看跆拳道运动员吴静钰8场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录像实况,记录运动员的得分技术以及每种踢击技术的次数。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两名跆拳道国家级裁判进行访问,进一步了解有关竞技跆拳道规则、踢击腿法技术应用的相关内容,听取意见和建议。

1.2.4 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整理的吴静钰在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的比赛数据,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2008年北京奥运会腿法使用统计

表1 2008年北京奥运会腿法使用统计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竞技跆拳道比赛使用的是传统护具打分的形式,即裁判员通过视觉观察以及主观判断来确定运动员是否使用正确的踢击技术清晰命中对手护具给予打分[2],跆拳道比赛过程以较力较劲运动形式呈现,节奏和踢击技术的使用速度较快,通过裁判员肉眼来看清双方运动员是否得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北京奥运会传统护具打分的形势下,吴静钰在前两场比赛中,在1/8决赛和1/4决赛中,都是以高出7分的压倒性优势来战胜对手,所以在前两场的比赛中,吴静钰为完成三局比赛,所以总体所使用的腿法次数相对于2012年的比赛较少。从表1中可得出,在北京奥运会传统护具计分的形式下,吴静钰使用次数最多的前四种踢击技术为后横踢、前横踢、下劈和推踢,使用次数分别为35次(28.46%)、41次(33.33%)、25次(20.33%)和14次(11.38%)。前、后横踢统称为横踢,因其具备快速、简单、有效等技术特点,因此横踢技术成为跆拳道运动员日常训练及竞技比赛过程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腿法。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可以使用中位横踢踢击对手躯干,也可以用高位横踢踢击对手的头部得分。另外,横踢腿技术能够与其它技术很好的衔接在一起成为连贯的复合战术,增强技战术表现及踢击命中概率。

2.2 2012年伦敦奥运会腿法使用统计

表2 2012年伦敦奥运会腿法使用统计

2012年伦敦奥运会,采用了电子躯干护具和普通头盔,电子躯干护具对于击打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运动员穿戴电子感应袜进行比赛,在电子感应袜的相应脚面、足跟等踢击部位装有感应芯片,运动员使用必须通过感应芯片部位踢击对手并且踢击力度达到一定的水平才给得分,具体力度设定值根据运动员性别、公斤级不同而设定,更加规范了跆拳道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不但要对踢击目标的准确性进行加强,而且要加强踢击力度训练。相比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吴静钰在技术的使用上连续性、推踢使用次数和击头技术增多,且多次运用下劈迎击技术击中对手头部。

在伦敦奥运会电子护具计分的形式下,吴静钰使用次数最多的前四种踢击技术仍为前横踢、后横踢和下劈,使用次数达到了75次(31.25%)、68次(28.33%)、45次(18.75%)和38次(15.83%)。无论是传统护具打分还是电子护具打分的形式下,这四种腿法都占跆拳道所有腿法使用次数的90%以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占93.49%;2012年伦敦奥运会占94.17%),所有我们要重点对这四种腿法进行对比分析。

2.3 两种护具单个踢击技术使用成功率统计

表3 两种护具单个踢击技术使用成功率统计

吴静钰是一名善于主动进攻的运动员,通过观看8场比赛的录像视频可以明显看出,其在腿法的使用上主动进攻得分要比防守反击得分要高。比赛过程中,吴静钰常常利用灵活的步法变化以及身体的晃动,控制与对手之间有效进攻距离距离,而且还能够利用虚晃的假动作来迷惑对手,巧妙的寻找对手的破绽,尽可能地制造有利的得分机会,从而利用自身良好的爆发力和柔韧素质不断得分[3]。这些都值得现役跆拳道运动员认真剖析及填补。

通过表3对比吴静钰在进行传统护具打分于电子护具打分形式进行分析,腿法使用频率明显增多。可能是因为电子躯干护具对运动员的踢击技术和力度要求较高,总体来说前横踢、后横踢、推踢的成功率变低,但是下劈击头成功率由12%提高到了20%,2012年伦敦奥运会使用的头盔护具还是普通头盔,即击打成功后由裁判给分,影响相对较小。即使现在的电子头盔护具力度设定值为5磅,对于踢击力度的要求不大。这种情况下更多考验的是运动员的踢击打技术,只要能够以正确的踢击技术击中头部便能够得分。

下劈技术是吴静钰的核心技术,其运用下劈技术得分率较高,且下劈击中对头部得分比击中躯干得分要高,故其每局的大比分差值大部分是依靠下劈的正确运用而产生。下劈技术可以用于主动进攻以及防守反击,且使用过程中得分概率较高,但是下劈技术的运用时机以及对运动员的力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故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推踢技术也是常用的跆拳道基本腿法技术之一,经常应用于阻碍对手的进攻以及控制自己与对手的距离。在两届奥运会比赛中,吴静钰使用推踢技术的次数在腿法技术中排第四。推踢技术得分率由7.14%降低至5.26%,总体来说得分率相差不大。

3 技术表现影响分析

在使用电子护具代替了传统护具之后,打分形式发生了变化,运动员在比赛场上为了能够获取更高的竞赛分数,在技术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3.1 技战术运用水平增强

在采用电子护具之后,大大提高了比赛判罚的公平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跆拳道比赛中裁判决策的问题[4]。加之新规则的改动,现如今运动员在赛场上更加积极根据自身独特的优势选择合适的主动进攻和防守反击的方式进行得分,于是各种创新性技战术便应运而生,在技术运用上更加灵活多样,大大提升了比赛的技战术运用水平[1]。

3.2 高位击头动作运用广泛

电子护具对于躯干的击打力度设定值较高,但是对于头部击打的设定值较低,只有5磅,也就是只要使用正确技术击中头部即可得分,且比击中躯干得分要高,新规则下击中头部得分为3分,而击中躯干得分只有两分。所有这就可能会导致运动员在赛场上会侧重于击打对手的头部位置。

3.3 前腿技术使用率变高

由于其前腿技术使用具有反应快速的优点,且隐蔽性强,稳定性高。由于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战术应用技术,因此其得分率并不高,电子护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个特点。推踢和侧踢动作作为前腿技术,由于其发力方式符合较易得分的特点开始在赛场上变得频繁使用,推(侧)踢其蹬推的发力方式为伴随着重心的前移,这就可以使运动员踢击到电子护具上的力度加大[5]。

4 建议

1.加强基本腿法的日常训练

现如今跆拳道新规则加强了对于转身腿法的重视程度,导致了许多运动员盲目练习一些高难度的转身技术练习,而忽略了一些基本腿法的练习。但是在跆拳道比赛过程中,运动较多的腿法主要是以横踢、下劈、推踢等基本腿法为主,而对于一些高难度的腿法如后旋踢,旋风踢等运用相对较少,且成功率较低。尤其是一些高水平赛事中,运动员都是全神贯注,几乎少有高难度腿法击中对手,况且如果没有合适的时机,冒然将我们的后背暴露在对手面前是十分危险的。故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基本腿法的训练。

2.加强踢击技术击打力度训练

电子护具的使用增强了比赛客观公平性的同时对运动员的踢击力度有了明显的规定,比赛中运动员必须在击中对手得分部位的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击打力度值,我们在观看跆拳道比赛过程中可以看到很多时候运动员正确击中得分部位但是因没有达到规定力度设定值而导致无法得分。所以运动员在平时互相“喂靶”训练过程中,除了要对目标进行准确击打外,还要增强自身的踢击力度,这样在比赛场上的时候就可以避免因力度值不够而导致无法得分的情况出现。

3.加强高位横踢击打头部的训练

电子护具对于躯干的击打力度设定值较高,但是对于头部击打的设定值较低,只有5磅,也就是只要使用正确技术击中头部即可得分,且比击中躯干得分要高,新规则下击中头部得分为3分,而击中躯干得分只有2分。而横踢无论是在训练中还是在比赛过程中都是使用最多的腿法技术,但是高位横踢又对运动员的柔韧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柔韧不足或者腿部力量不够的话,就无法以较快的速度击中对手头部。所以运动员在日常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柔韧训练和高位横踢训练,以此来增加通过高位横踢击中头部得分的概率。

4.加强速度耐力的日常训练

对比于传统护具打分形式,电子护具出现以后,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腿法踢击技术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跆拳道一场比赛是总共进行3局,每局为2分钟,每局之间,休息1分钟[6]。高强度的比赛无疑对跆拳道运动员的无氧速度耐力能力是一项极大的考验,而且我们也经常在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最后一局比赛后期因体力不足而被消极判罚,所以在日常训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速度耐力的训练。

猜你喜欢

腿法护具躯干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跆拳道腿法技术的变化、创新与体系构建
电子护具对跆拳道竞赛的影响分析
论散打训练中腿法的正确应用
岸上容易水里难
跆拳道电子护具改革对实战比赛观赏性提升研究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武术教学中散打的基本腿法解析
散打防守反击中的腿法运用研究
游泳教学中流线型身体姿态的教学与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