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顺差:一个展示中国出口全新竞争力的闪亮窗口

2022-09-24张锐广东

中关村 2022年9期
关键词:顺差逆差贸易顺差

文 张锐(广东)

资本账户逆差搭配经常账户顺差同样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态,也更能支撑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良好格局。

在7月份单月贸易顺差放大90.9%的同时,海关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7个月我国出口13.37万亿元,进口10.23万亿元,实现贸易贸易顺差3.14万亿元,扩大62.1%。对此值得强调地是,观察中国的最新贸易顺差状态,除了看到绝对体量的扩展外,更应当关注贸易顺差的特定生成背景和结构性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凸显出来的中国全新出口竞争阵容。

受到世界经济复苏力度明显减弱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出口今年以来都出现了十分显著的收敛与萎缩。据已经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美国贸易逆差同比增加1341亿美元,而欧元区在前5个月连续产生贸易逆差,其中德国在5月份首次出现近30年来的贸易逆差,法国当月贸易逆差达到了创纪录的131亿欧元;与此同时,日本上半年的贸易逆差创下近43年的最高纪录,韩国2022年前7个月中已经累计出现五个月的贸易逆差,而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头部阵容的印度在7月份则创下了310亿美元的最高逆差历史纪录。虽然由于成本驱动、产品结构、贸易对象等因素不同所导致的贸易结果各异,彼此之间因此不可进行简单地对比,但中国连续七个月贸易盈余的事实至少可以展示出口所携带的强大韧性。

与其他国家一样,今年以来中国出口也承受着原材料成本上升和输入性通胀的煎熬,其中前7个月作为大宗商品的进口原油均价每吨上涨58.3%,煤炭进口均价每吨上涨93.2%,天然气进口均价每吨上涨63.1%,同时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均价每吨上涨12.5%,成品油进口均价每吨上涨40%,钢材进口均价每吨上涨28.7%,进口铜材均价每吨上涨8.3%。几乎普涨的进口原材料成本对出口企业利润无疑构成了不小的侵蚀,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口还能在国际市场赚到相当亮眼的贸易盈余,足以说明企业自身消化与稀释上游成本压力的功力与财技。

一国贸易进出口往往与汇率因素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动关系,即本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相反升值则抑制出口。从统计数据看,以人民币计算,前七月我国贸易顺扩大62.1%,而以美元计价,增幅则为61.6%,显然,今年以来人民币贬值对支撑中国保持贸易盈余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必须注意的是,今年至今欧元与日元兑美元的贬值幅度要大大超过人民币,同时韩元、印度卢比的贬幅都远在人民币贬值之上,也就是说,在出现竞争性货币贬值的汇率环境下,在人民币贬值幅度大大小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贬幅的基础上,中国仍能保持顺差优势,这绝对不是汇率的单一牵引因素所致,尤其是中国出口产品与日本、韩国和印度存在着较大的重叠,在人民币较小幅度贬值的同时还赢得不错的顺差,从产品的结构性归因看,肯定隐含着中国产品从功能到质量乃至用户体验度和满意度等做出较大力度优化与改善的努力。

按照国际贸易理论,贸易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及协定贸易等,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是最普遍的贸易方式。一般贸易是指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口的贸易,加工贸易指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再出口的经营活动。统计数据显示,前七月我国一般贸易出口8.6万亿元,对贸易顺差的贡献达64.3%,加工贸易出口3.01万亿元,对贸易顺差贡献占比为22.5%,而从增幅来看,一般贸易要高出加工贸易15.5个百分点。这种结果说明,本土企业充当了稳定外贸出口大盘的主力,但同时七月加工贸易依然实现了5.2%的正增长,而国内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逾70%,足以说明许多外资企业通过在中国的投资与出口所形成的盈利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也凸显出了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的黏性。

拉长时间看,我国贸易顺差已经连续保持了长达27年零7个月,但物换星移,今天中国贸易顺差绝对不可用是通过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低附加值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所赢取的传统路径依赖认知来解释。观察出口行业与产品结构阵容,服装、玩具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前七个月取得了2.41万亿元的出口正收益,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下降至18%,与此同时,机电产品出口全线上扬,电子产品及机械设备出口都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整个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0.1%,占出口总值之比升至56.6%。很显然,我国出口贸易正在朝着国际产业链的上游移动,出口结构处于不断优化中,国际竞争力在显著提升。

必须承认,今年中国贸易顺差的放量增长与搭上了年初生效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快车直接相关,毕竟在RCEP之下我国出口贸易享受到了成员国之间商品从25%—90%以上的零关税,因此,从出口区域地看,东盟为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得到更坚固的夯实。数据显示,前7个月,我国对东盟出口2.05万亿元,产生贸易顺差5626亿元,扩大76.4%,虽然同期我国对第二大贸易伙伴的欧盟以及作为第三大贸易伙伴的美国都实现了贸易顺差的正增长,但对东盟的顺差扩幅比后者分别高出4.7个百分点和54.7个百分点。在全球地缘政治因素变得日趋敏感特别是中国与欧美贸易关系所掺杂的微妙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作为RCEP核心阵营的东盟国家与中国贸易关联走向不断紧密与深入,可以期待的理想结果就是最大程度地分解我国未来出口的不确定性风险。

的确,观察中国贸易顺差,既不能停留在表层的数据整理,也不可满足于大致的轮廓画像,更不能止步于浅层的静态描述,而是应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同时还需剥离现象触及本质以及淡化感性与尊崇理性。本着这样的认知逻辑,我们可进一步地从出口贸易顺差的结果中抽象出如下几个有意义的结论。

首先,中国对外贸易运行在国际收支平衡的良性轨道之中。基于贸易的双赢与多赢规则,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并不是自我顺差越大越好,否则就可能破坏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平衡关系。按照国际经验,经常项目顺差控制在GDP的4%之内代表该国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历史上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年度最高值一度达到7%,随后便一直下降,而从前7个月的贸易顺差绝对数值(剔除同期服务贸易逆差)看,占名义GDP的比重不会超过2%,说明我国贸易顺差处于合理区间,国际收支平衡有望在此基础上得以延续。

其次,中国经常项目贸易正在进入越来越均匀的搭配状态。除了货物贸易外,经常项目还包括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保持顺差不同,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存在着逆差,而且逆差已经存续了27年之久。从理论上说,经常账户中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为顺逆差也算是一个较为不错的匹配状态,而且实践中出现“双顺差”的国家也不多见,只是动态来看未来受到多种因素的而影响,我国货物贸易顺差会逐渐减少,与此同时服务贸易出口会得到显著提升,甚至不排除会收获到顺差。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占比关系的更趋均衡,既反映中国出口竞争力的不断升级,也显示中国出口结构配置的深度优化。

第三,中国朝着世界市场的力量输出方阵处于主动有为的时间窗口。按照蒙代尔的观点,一种商品可通过贸易和投资两种方式进入他国市场,投资是对贸易的替代。同时,与经常账户一起,连同资本与金融账户更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一国国际竞争力的真实状况。跟踪发现,与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完全不一样,我国资本项目一直表现为逆差,今年上半年逆差规模达到1488亿美元。动态地看,伴随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加大,外国直接投资将持续扩容,资本项目逆差趋势还会延续,只是同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也会显著增强,资本项目逆差可能因此呈现主动性地渐次收敛。资本账户逆差搭配经常账户顺差同样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态,也更能支撑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良好格局。

猜你喜欢

顺差逆差贸易顺差
2021年越南农业贸易顺差64.4亿美元
墨对美农产品贸易顺差再创新高
1—8月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收窄,结构进一步优化
形成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
China international payment continues“double surp lus” in first quarter
7月份我国实现贸易顺差20.4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