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模式改革探析
——以S大学J学院为例
2022-09-23王维维
王维维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710100)
引言
大学生学科竞赛指的是由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学术团体或其他机构组织举办的与学科专业教学关系紧密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及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贯彻国务院2018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学科竞赛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出台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办法、学科竞赛认定办法和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及高校对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关注加深,关于学科竞赛的文献研究也逐渐增多。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并结合国内高校相关政策发现,目前高校学科竞赛更多关注于宏观层面的学校管理、二级学院管理,对指导教师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等方面关注不足[1]。
一、当前高校开展学科竞赛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竞赛种类繁多,缺乏延续性
目前,国内各高校根据学科竞赛的主办单位和影响力一般将各类竞赛分为国际竞赛、国家级竞赛、省级竞赛、校级竞赛等,具体见表1所示。为响应国家号召,近年来各类学科竞赛种类繁多,高校均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参与其中。例如S大学J学院2021年度共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十余项,其中超过一半为新比赛,指导教师及参赛学生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去熟悉新的比赛规则、筹备比赛。比赛结束之后,一些比赛会因成绩不佳在下一年度被放弃,缺乏延续性。
表1 大学生学科竞赛分类表
(二)二级学院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具体管理办法
近年来,虽然各高校纷纷出台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及奖励办法,但大多是站在学校宏观层面所进行的顶层设计,并没有针对二级学院的管理机制。各高校二级学院或者指导教师往往需要自主完成各项赛事,缺乏校内协作,对学校内部资源利用不足[2]327-328。以S大学为例,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互联网+竞赛、挑战杯等国家级项目之外,其余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均由二级学院直接与主办单位进行对接、报名及参赛,并不需要经过学校层面筛选和管控。二级学院关于学生专业竞赛组织管理及奖励办法仍处于草拟阶段,并未出台具体管理办法。
(三)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
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的赛程一般持续两周到一个月,有的会达到两至三个月之久,因此对指导教师的能力及精力都有很大的挑战。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不仅包括制定竞赛方案、熟悉竞赛规则及赛程,还需要进行宣传并组织学生报名、辅导训练、组织校内推荐选拔,并且需要全程陪同竞赛各环节、总结反思等[3]135-138。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会影响比赛结果,因此,指导教师在学科竞赛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学科竞赛,但并没有组建专业的竞赛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往往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摸索着来进行相关工作,对于很多新比赛就需要一边学习一边指导学生。学校及二级学院缺乏统一的培训,教师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参与热情逐渐降低,无法发挥学科专业优势。[4]34-46
(四)缺乏有效宣传,参赛学生选择困难
一般来说,学生大多通过学校教务处网站或二级学院官网来查阅学科竞赛通知。通知内容一般包括学科竞赛举办信息、赛程、报名要求、报名表等,学生查阅通知之后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应竞赛进行报名。但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仅仅依靠比赛通知能获取到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并不能有效甄别各类比赛的含金量、难易度、校内选拔竞争激烈程度等。这类具体信息需要学校、二级学院或竞赛负责教师来进行有效宣传,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以S 大学J 学院为例,2021年度秋季学期同时期内共有五项学科专业竞赛,分别为省级教育厅主办、国家级学会主办的学科竞赛,竞赛内容相似度极高。因此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中都遇到了困难,有的学生同时报名参加2-3项竞赛,后因精力不足中途退出,浪费比赛名额;有的学生报名参加之后,在后续训练中发现相关课程还没有学习,导致比赛自信心不足。
二、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模式改革探索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的其他各类教学活动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科竞赛组织管理不仅是学校职能部门的宏观管控,还涉及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及学生激励、竞赛宣传、良好的创新意识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5]110-112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对各类学科竞赛进行分类管理,还需要建立学校及二级学院管理机制,并将学科竞赛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打造课赛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学校与二级学院实行分级管理,完善竞赛管理机制
以S大学为例,2021年学校印发了《S大学教师教学竞赛、学生学科竞赛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其中针对学生学科竞赛学校成立竞赛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如图1所示,由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小组成员由教务处、学生处、学科建设与科研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院长组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认定审核竞赛类别,裁决其他重要事项。针对二级学院组织管理仅提到“各二级学院积极动员本院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并为学生参赛团队和个人安排指导教师,共同做好参赛学生的培训、指导和服务”,并没有制定统一详细的管理制度。
图1 S大学竞赛管理架构
实施过程中,二级学院是学科专业竞赛的主要负责单位和管理单位。J学院自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响应学校号召,开展“以赛促教”专项教学改革项目,由核心竞赛指导教师拟定《J学院学生专业竞赛组织管理及奖励办法》,并成立院系学生专业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院各类竞赛相关事宜。该管理办法完善了S 大学竞赛管理机制,针对二级学院实行分级管理,在竞赛组织、竞赛管理、学生奖励、教师奖励等部分都做出详细的方案。
(二)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丰富竞赛辅导形式
学科竞赛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不仅要培训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因此,学科竞赛对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很难要求所有教师都具备如此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指导工作中,要根据教师的能力来进行开发与培训。例如,J学院在同一个竞赛中(或一支参赛队伍)一般至少配备2名指导教师,一位专业课教师负责解决学生各类专业知识问题,另一位指导教师负责竞赛方案制定及学生管理工作。
组建参赛队伍时,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当年比赛的参赛队伍与下一年度比赛的储备小组一同进行模拟训练,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将各项学科竞赛可持续的传承下去。除了本校指导教师之外,还可以邀请校外专家进行在线辅导,定期开展教师学习培训以及经验交流会,提升指导教师能力。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力保障和必要条件,只有不断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一支责任心强、专业知识丰富、实战经验丰富的团队,才能有效提升高校学科竞赛成果。
(三)制定激励政策,强化教师及学生奖励制度
学科竞赛往往需要花费指导教师几周甚至一个月的精力和时间,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激励政策,不少教师都会将竞赛指导视作额外的工作量,导致工作积极性不强。以S大学为例,在《S大学教师教学竞赛、学生学科竞赛认定实施办法(试行)》中提到“教师教学竞赛获奖和学生学科竞赛获奖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体系。同时,教师教学竞赛获奖在教师个人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评优推先等工作中予以认定”,但其实并未给出具体的考核及奖励方式。教师付出很多精力指导竞赛之后,即使获奖也仅能作为聘岗或职称评定中的一个条件使用,激励效果严重不足。《实施办法》中也仅提到“学生学科竞赛获奖作为学生各类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并没有其他具体奖励办法,对学生的激励也不足。
针对这一不足,各二级学院可设立竞赛专项经费,对比赛提供资助、对获奖师生进行奖励。例如J学院2021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到“参与学科专业竞赛获奖,符合要求则可认定为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认定1-3学分”,同时授予获奖师生荣誉证书,给予300-5000元不等奖励。在年终绩效考核中,可根据指导教师指导竞赛获奖情况进行工作量减免认定,以调动教师积极性。
(四)依托课程打造课赛一体化教学
二级学院可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竞赛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例如可以将《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环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大学生互联网+竞赛相结合,依托专业课课堂,将竞赛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中积极探索项目化教学,要求学生结合竞赛要求组建团队,进行创新创业竞赛模拟实训,尝试实现学科竞赛与常规教学的有效衔接[6]151-152。对于学科专业竞赛中涉及的专业课程,也可将比赛中的案例及题目引入课堂教学,有效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料,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并给予有竞赛需求的学生必要的专业辅导。
大学生学科竞赛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该专业学过的理论知识,还要针对学科竞赛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拓展学习。除了对知识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答辩汇报的能力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将竞赛融入教学,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
(五)发挥协会社团作用,加强学生自然传承
优异的竞赛成果往往需要学校、二级学院、指导教师及学生为之付出长期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及二级学院的组织管理,还需要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对于大多数应用型本科来说,师生比不足使得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导致教师工作量很重,很多时候仅能利用闲暇时间指导学生竞赛。如果能够建立学科竞赛协会或社团,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在二级学院内部形成良好的传承机制,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强度,则有利于学科竞赛的可持续发展。
以S 大学J 学院为例,学院于2019年成立ERP社团(以ERP 沙盘培训为主,由专业指导教师每学年分期对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进行培训,主要介绍各种沙盘比赛、比赛规则,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分享交流比赛中的诸多技巧),由18 级几位成绩优异的同学担任负责人,招募并选拔19级、20级的学生进入协会,定期举办竞赛宣讲会,将自己的参赛经验讲授给低年级同学,利用闲暇时间带领大家进行模拟训练,为下一年度的竞赛选拔储备人才。这种老带新的模式更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科竞赛的准备工作中,提前了解比赛章程及内容,能够更加积极应对来年的竞赛。
结语
学科竞赛是发现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且为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设计、创造发明等提供了可靠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学科竞赛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相信未来我们从建立有效竞赛管理机制、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激励机制、依托课程打造课赛一体化教学、发挥协会作用等方面可以探索出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模式的新路径,进一步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