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2022-09-23李瑞杰
陈 玲 李瑞杰.2
(1.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河北邯郸 056011;2.张家口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分行,河北邯郸 056001)
0 引言
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5)》奠定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产业分工及加快产业转移的基础,明确要求疏解北京非首都的一系列功能,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与北京、天津相邻,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释放优势潜能。2015-2020年“十三五”期间,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171项,总投资达1.1万亿元[1]。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并于2018年首次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同时,就业是民生之本,河北省将稳就业作为“稳中求进”发展总基调的重要一环,实施了多项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河北省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及重要区域,研究分析其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是否带来就业的转移,京津人才是否会出现向河北的溢出效应,本地劳动力就业是否会被挤出等问题,对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转移与就业相关研究回顾
有关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的研究中,国外研究方面,1690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一书中首先提出就业和产业为变动关系,指出推动劳动力向收入更高的部门移动的是商业制造业和农业之间的收入差距[2]。1940年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提出,各个产业之间的发展差异,造成了劳动力的流动和变化,而这一要素又源于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3]。刘易斯(1954)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了存在差异的包含两阶段的劳动力体系[4]。第一阶段资本稀缺而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在供给上存在显著差异的是劳动要素与资本。第二阶段劳动力成为了稀缺的要素,供给量会出现拐点,不能再无限供给。
国内研究方面,夏杰长(2000)通过对中国产业与就业的结构偏差进行研究,指出目前中国各产业之间的就业不平衡,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导致中国就业比例失调[5]。胡雁雁(2003)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近15年的产业调整比例进行了就业弹性计算,指出必须加快调整改革的脚步,三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需不断加快推进[6]。张本波(2005)对就业弹性系数进行研究,同时研究怎样依照就业弹性系数来查找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制度因素、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都会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7]。高晓盼(2016)通过研究河北省产业对就业的影响指出,河北省发展不协调表现在产业和就业这两方面。相较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会滞后一些[8]。杜玉洁(2018)研究指出,就业总量会受到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业结构协调性会由于结构性失业受到影响,而结构性失业会由于一定程度的劳动力市场波动和经济波动受到影响,这一切的诱因是产业结构较为频繁的变动[9]。陈冲(2019)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就业增长的理论逻辑,指出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张就业规模[10]。
以上文献分析均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会对就业产生影响,而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本文将以就业弹性和产业结构偏离度两项主要指标,分析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提出有助于推动区域内高质量发展,制定合理产业和就业政策的相关建议,更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就业现状
2.1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河北省2013-2021年三次产业比重中,第一产业比重呈现出波动降低的趋势,2013-2020年第二产业占比逐年降低,并于2021年有所回升,第三产业占比则逐年升高,在2021年有所回落。整体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型升级为“三二一”格局。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来进行评判的话,第三产业贡献率为72.1%,比2013年提高34.8%,第二产业贡献率为21.9%,比2013年降低37.7%,第一产业贡献率为6.0%,比2013年提高2.9%。
对比京津冀三地区域产业结构,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科技、旅游、服务等行业较为发达,第三产业占比超80%,而第一产业仅为0.3%。天津临近渤海湾,与港湾相关的第二产业较为发达,同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21年天津三次产业结构为1.4∶37.3∶61.3,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第二产业。河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结构逐步调整,2017年之前第二产业在河北省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2018年以后河北省第三产业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通过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看出,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呈现出梯度差[11],河北省第一产业比重远大于北京、天津,然而第三产业跟京津还有不小差距。
2.2 河北省就业结构现状
自2013年以来,河北省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就业结构优化和战略调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和占比在不断增加,从事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在不断降低,这期间经历了从“二一三”到“三二一”的就业格局。河北省第一产业就业从2013年的33.6%逐年下降至2020年的22.2%,下降趋势较为明显,未出现短期波动或上扬。第二产业就业从2013年的34.2%下降至2020年的31.9%,呈现出逐年轻微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则从2013年的32.1%至2020年的45.9%逐年上升,且在2017年占比达到34.3%,首次成为河北省就业占比最大的产业。
3 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3.1 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通过就业弹性指标,可以观察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如何使本地区劳动力被吸纳或挤出。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L为就业人数,Y为产业的产值。
从以上公式可以分析出以下内容:就业弹性系数与就业增长和产业经济增长有关。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这一产业越能够吸纳劳动力,从而促进就业,相反则不利于就业。根据北京、天津和河北的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2013-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就业弹性,如表1所示。
表1 2013-2020年京津冀就业弹性
从表1的测算结果可以发现,河北省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数值的变化趋势较为稳定,且普遍为正值,表示该地区在持续吸纳劳动力,河北省第三产业的稳定发展带动了本地区就业。但第一、第二产业就业的弹性系数近几年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波动。
第一产业大部分年限的就业弹性系数为负值,表明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出现了下滑,河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有流出的现象。2016年河北省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的值为正,并于2017年转为负值。表明第二产业开始由吸纳劳动力转为劳动力不断外流,并主要流向第三产业的情况。北京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变化幅度较大,2013年其就业弹性系数为-0.53,2014年则陡然升至13.3,表明2013年劳动力还在向二、三产业大量转出,到2014年出现了大量劳动力被吸纳的情况。2018年,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由前一年的0.22上升到了4.85,可能原因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强了北京第一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北京和天津地区的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在2015年发生较大的变化,即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急剧增加,其中北京地区的数值达到了91.22,天津地区的数值达到了17.49,京津地区在这一年大量吸纳劳动力进入第二产 业。从2016年开始,京津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大幅度下降并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表明直到2020年京津地区第二产业出现大量劳动力持续流出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去产能工作的推进对于就业市场产生的影响[12]。京津冀三地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稳定性很强且绝大多数都为正值,但除了天津地区之外仍呈现出就业吸纳能力逐步减弱的趋势,这说明天津地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12]。从总体上看,第三产业的GDP增长对于就业具有较为稳定的拉动作用。
综上所述,河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挤出,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波动幅度较大且在近几年呈现减弱趋势,相比之下第三产业主要承担劳动力的就业吸纳功能,成为扩大就业增加劳动岗位的主阵地。
3.2 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产业增加值与该产业劳动力各自所占比重的差值,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可以分析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对称性,进而表明该地区就业吸纳或挤出情况。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为产业结构偏离度;LPi为第i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Ci为第i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Li为第i次产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若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表明相应产业占GDP的比重高于该产业劳动力所占就业人数比重,该产业应吸纳更多劳动力进入;若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数值为负,表明相应产业占GDP的比重低于该产业劳动力所占就业人数比重,该产业存在需要挤出的劳动力。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数值距离零线越近,表明相应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越匹配,无需大量吸纳或挤出劳动力。
根据2013-2020年河北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河北省2013-2020年连续八年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数值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河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整体变动幅度较小,只在2020年出现较大变化,2013-2019年偏离度基本徘徊在-0.668至-0.716之间,2020年为-0.518,第一产业偏离度均值为-0.665,表明河北省第一产业有劳动力需要转出,2017年以后,需要转出的劳动力基本保持平稳下降,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需要转出的劳动力下降幅度较大,说明有较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挤出并向二三产业转移。河北省第二产业2013-2020年结构偏离度均大于零,表明第二产业需要吸纳更多劳动力进入;自2018年开始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开始低于0.4并较快向零线靠近,说明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减弱,就业吸纳能力降低,其产业与就业结构趋于均衡。河北省第三产业2013-2020年结构偏离度为正,总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态势,表明其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需要持续转入劳动力;分段看,2013-2018年,河北省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逐年上升,表明河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第三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对称性较差,产业内部存在较大劳动力吸纳空间;2018-2020年随着结构调整和劳动力流动,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有了明显下降,结合表1河北省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持续吸纳劳动力且吸纳数量逐年增多,表明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对称性在向好发展。
图1 河北省2013-2020年产业结构偏离度
综上所述,河北省第一产业仍需要持续转出劳动力,第二产业存在吸纳劳动力转入的空间,但吸纳能力在持续减弱,第三产业正发挥着劳动力吸纳主力军作用,但因疫情影响,其劳动力吸纳需求也在减弱。
4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中提升就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合理流动
河北省应当以京津为依托,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发展城郊和生态农业,同时探索新型农业经营实体。首先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加快农业产业链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在自己家乡实现新型再就业。其次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京津冀农业产业跨区域合作,更好地实现农业就业人口有序合理流动。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
河北省应当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加快新型工业化之路的步伐,努力实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快优势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首先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优化现有重化工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融合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其次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促进高水平产业承接和结构优化,努力发展创新型战略产业,以此带动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
(3)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增强就业吸纳能力
河北省应将实现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保障的目标,增强整个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一是拓展第三产业维度,以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交融来扩大劳动力要素就业。二是积极支持信息产业、数字产业、科技服务业等新型行业发展,实现第三产业与京津接轨,增强现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
(4)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以京津冀劳动力市场的深度协同发展为导向,构建教育联盟,提高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视和普及程度。一是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出适合生产需要的人才,提升劳动者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满足空缺岗位的用工。二是发展继续教育,拓展在职培训,使劳动力技能水平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 (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