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开启党史学习教育的一扇窗
2022-09-23许卫兵康缪燕
许卫兵 康缪燕
2018年12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对于激发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增强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对于从小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2年喜迎党的二十大等重要历史时刻,我校以“6个100”(讲100个红色故事、观100场红色电影、唱100首红色歌曲、忆100位革命英雄、访100个红色基地、知100场伟大战役)为抓手,统领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便是红色电影了。
一、价值追问:“重要的不在于故事,而在于意义”
电影是融光、影、声、色于一体的艺术。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的。因而,影视教育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自然会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喜欢的“菜”,我们不仅要做,还一定要做好,洞悉其中的奥妙。
电影,都是有故事情节的。看电影,就是在看故事。与科幻片、神话片不同的是,红色电影一般都是对真实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因为真实,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更有可信度。然而,红色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我们,绝不仅仅因为它真实,更是因为它“有意义”——带来某种意义的召唤,召唤着学生进入电影中的故事情境,召唤着学生与电影的人和事产生情感的共鸣。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柳夕浪先生认为,“重要的不在于故事,而在于意义”,“通常我们在‘意义’的判断上,一般不用‘真实’这把尺子,而强调它的‘有无’,即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意义之‘有’,不是预先设定的‘已有’、已成定局的‘实有’,而是伴随着人们精神活动指向而有待生成之‘有’,是主体之间在不断对话中逐步显现之‘有’”。
这就表明,观看电影其实是很简单的事,关键是要通过观看电影去打开意义的空间:让学生触摸久远尘封的历史,体悟先进和英雄人物的伟大人格,在感受世界、开阔视野、体验情感中获得正确价值观,汲取立足当下的自信力量,点亮奋进未来的信仰之光……随着各种意义的打开,零散的认知将得到整合,遮蔽的思想会变得澄明,表面的含义会走向深层,教育生活也将变得无限精彩。
总之,红色电影彰显了教育的美,也创造了教育的美。电影,“实际上使我们成为我们想做的人”。
二、题材开发:“好吃又有营养”
“好吃又有营养”是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生动比拟。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认为,“好吃又有营养”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改革创新实践,“好吃”的一个参考系就是“软、润、温、甜”,即易亲近、易吸收、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张景中院士认为,“好吃又有营养”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思想,是那种“看起来简单,却是非常基本的事实和规律”。
这一“基本的事实和规律”,如何体现在红色电影教育资源研发上呢?
1.清晰的课程脉络
百年党史有着曲折多变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红色电影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独立、谋解放的战争片,而应该是从建党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等体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一系列电影。对小学生而言,红色电影的课程架构不能复杂,最好按照“一维”时间轴线,即围绕“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逻辑顺序,来对红色电影进行分类整理,每一部电影都与某一个(或几个)历史阶段对应起来。
2.熟悉的本土资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利用可亲可感的本土资源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不仅“口味好”,而且“营养足”。海安为全国1599个革命老区县(市)之一,隶属黄桥革命老区。我校周围及临近地区有苏中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营溪党支部纪念馆,有刘少奇、陈毅、粟裕等革命前辈在海安指挥战斗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联抗烈士陵园,民国初期江苏省省长韩紫石公馆,还有“苏中刘胡兰”高凤英烈士纪念馆、角斜红旗民兵团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十分丰富。也正因为此,我校将“传承红色基因,放飞童年梦想,奠基幸福人生”作为办学理念,把“乡土之爱、家国情怀”作为办学特色。多年来,这些红色场馆陆续成为我校校外德育基地,学生经常去开展红色寻访。不过,学生平时看到的大多是静态的图文史料、遗存文物等。通过挖掘,我们找到了不少本土影片,如抗日战争题材的《韩国钧》《东进序曲》《小小新四军》,解放战争题材的《七战七捷》,建国初期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角斜红旗民兵团》,反映20世纪80年代末双职工家庭中独生子女生活的《暑期何漫漫》,还有在我校取景、反映新时代普通人战胜自我的励志片《破茧》等。这些影片中来自学生身边熟悉的场景画面、故事情节、风土人情等,无疑是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效果最好的“催化剂”。
3.完善的体系架构
一是组建红色电影课程开发团队。我校党总支书记挂帅,德育副校长主抓,全体德育处主任、骨干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以及校外人士(海安市老区开发促进会会员、海安文联影评协会会员等)共同组成项目研究小组。二是进行项目研究培训,特地邀请海安的两位党史研究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党史宣传和教育。三是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比较喜欢人物故事、动画电影,特别是大部分男生比较喜欢战争故事、谍战故事。从年龄段的划分来看,低年段学生更喜欢看动画电影、战争片,而高年段学生已经渐渐开始关注政治领域、政治人物。四是建立红色电影宝库,按照“四史”的基本框架,遵循内容生动、影像活泼、儿童主体的原则,收集整理适宜不同年段学生观看的思想性、艺术性强,弘扬革命老区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影片(见表1),形成100部红色电影资源库。
表1 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百部红色电影”推荐表
三、课程实施:“1+3+N”模式
课程价值的实现、意义创生的关键在实施。红色电影课程的实施,我们推行“1+3+N”模式。“1”为一条主线——利用红色电影进行党史学习教育;“3”为打造三个各具特色的思政教育阵地——学校、班级、家庭;“N”为多措并举开展实践体验活动,让红色电影“贴地飞行”。
1.一课三步走
我们把每一部电影都转化为“幸福课堂·红色观影”课,每节课分三步走:课前“序”、课中“观”、课后“续”。上课前教师认真观看电影并写出属于自己的电影推介词,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激起学生的观影欲望。观影结束后,我们要求学生记住电影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一个英雄人物或者一个精彩场面,并用一句话写自己的感受。中高年级学生尝试进行电影评论的撰写,从主题、剧情、人物表演的角度谈体会和感受。
2.海报传真情
学生选择一学期以来看过的红色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小组合作,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推广、宣传,并进行海报设计比赛。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回顾红色电影内容,提炼出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在动脑思考、动手设计的过程中进一步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厚补精神之钙。
3.配音强口才
观赏红色电影之后,我们结合学校艺术节、年级部特色活动开展“红色电影趣配音”活动。学生选取自己最欣赏的故事情节,通过班级、年级层层选拔,参加学校的配音比赛,最终评选出“配音小达人”。学生在配音前要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对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心理状况、表情等进行仔细研究和反复揣摩,在提升思想道德的同时发展全面素养。
4.课文广延展
2021年9月26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从价值导向、认知规律、整体设计、育人目标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细数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个年级都有“党的领导”相关教材,如一年级《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朱德的扁担》,三年级《一个粗瓷大碗》,四年级《延安,我把你追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英雄雨来》《黄继光》,五年级《冀中的地道战》《小岛》《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六年级《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长征》《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等。这些红色经典主要讲述了领袖生活、革命者的英雄事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更好地感受革命者的英雄气概,我们将与这些红色经典有关的电影都收入项目组并给学生播放,使他们增进对课文的了解,更进一步领会党的伟大精神。
5.剧目大展演
在学习了课文、观看了电影之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红色剧目的排练、展演。《小英雄雨来》《军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学生喜爱的故事,选择表演的学生相对较多,他们在表演中感受到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奉献精神,激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其中,六年级学生表演的《军神》还获得南通市课本剧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毫无疑问,红色电影正承载着这样的使命,彰显着培根铸魂、启智生慧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