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私两个口袋要分清』

2022-09-23李照达

政工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公私分明公私公家

☉李照达

在《做“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基层法纪教育专题片中,有一个细节令人难忘。长期在后勤战线工作的老红军黄开群,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公私两个口袋要分清”。有一次,他到军需仓库养鸡场检查工作,饲养员拿了几个鸡蛋让他捎回家,他连连摆手拒绝,“让我多吃公家一个鸡蛋,比吃药都难受”。不论是“两个口袋”的形象比喻,还是“不多吃公家一个鸡蛋”的严格自律,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革命军人高尚的境界觉悟与道德操守。

心底无私天地宽。公与私是一把尺子,能丈量出境界的高低;公与私是一面镜子,能映照出格局的大小。从焦裕禄带着儿子“去戏院补票”,到谷文昌反复叮嘱家人“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从杨善洲“决不用手中权力办一点私事”,到张富清“决不为子女求职找关系说情”……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公而无私、一心为民,这是共产党人党性的重要体现。

公私一念间,荣辱两重天。领导干部出问题,往往是从模糊公与私的界限开始的。党员干部一旦让“私”字入了“公”门,政绩观就会错位、责任心就会缺失,做事就会失去分寸,也很容易成为围猎的对象,进而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不弃私心,必废公事;不祛贪欲,必栽跟斗。可见,如果公器私用、徇私忘公,必然滋生腐败、自食苦果。宋代理学家张载曾评价自己:“平生于公勇,于私怯,于公道有义,真是无所惧。”古代的仁人志士尚且有如此认识,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应该更加清醒。公与私如同天平的两端,此消彼长。私字大了,党性就弱了;公字小了,杂念就多了。公就是公,私就是私,绝不能相混,更不能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让公权力沾染上一丝一毫的杂质。领导干部只有经常在公与私之间换位思考,才能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利所惑、不为私情所困。

过好公私关,重在站稳人民立场,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中国共产党以清正廉洁立身,视人民利益重于山,视个人利益淡如水,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支持和信赖。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多想“大我”、少想“小我”,不能公器私用、因私废公,让私情绑架公权、让私利危害公益。在公与私的问题上,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初心,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所用。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任何时候都要一颗心为公、一把尺量人、一碗水端平,真正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

公私分明是基本操守,公而忘私是崇高境界。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公生廉、私生贪”的道理,把“公”与“私”两个口袋分清,凡事秉持公心,恪守公私界限,常拿党规党纪对标对表,保持对纪律和规矩的敬畏之心,坚守“有所行,有所止;有所为,有所戒”。只有事事一心为公、出于公心,才能对得起党的信任、人民的嘱托,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负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猜你喜欢

公私分明公私公家
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
如何引导领导干部做到公私分明
银监会出台公私分开和履职回避制度
大将黄克诚“公私分明”好家训
他人损坏多少财物可以报案立案?
教育資源投放“公私分明”或“一視同仁”?
试论二十世纪前期滇东汉村公家与会牌的职能
“公家男人”之乱弹
放着河水不洗船
“有我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