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9-23崔性赫
刘 涛,崔性赫
(佳木斯大学 体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期通过提升全民素质缓解人口下降压力,将全民运动、终身运动推向高潮。2013 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就已经明确提出“逐步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设想,此后安徽省组织研学试点,并将试点经验进行全面推广。2020 年7 月,江苏省无锡市出台了系统化的指导意见和服务规范,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制度机制加以执行。所谓研学旅行,是指学校根据区域资源特色、教学需求及学生年龄特点,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组织户外活动,健全人格、丰富思维、开阔视野,增强参与者对集体生活、自然生态、公共道德的切身体验感,全面培养参与者的创新精神、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体育研学旅行实际上属于多概念组合,是体育、旅行、研学的组合概念,以旅行为具体的参与模式,以研学为组织形态,以体育为发展核心,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身心素质,能够使学生对生活有更多的体验,对集体有更多的依赖,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体育研学旅行是一种由内而外激发的教育需求。基于此,加强对体育研学旅行模式研究,对于全面提升实践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体育研学旅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体育研学旅行涉及的关联群体相对较多,如教育系统、学生家庭及社会服务保障群体等,只要人处于流动状态,就会产生“衣食住行用”需求,而供需关系是对等的,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就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1 提升区域旅游地知名度
体育研学选择的一般都是户外和户内场馆,也有直接选择野外生存作为研学目标,体育种类极为多元,很多体育运动不受场地空间限制,事实上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在开阔地修建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场地,并且提供足够的训练设施,能够拓展旅游生态覆盖范围,增强体育研学功能与价值。体育研学旅行主要都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学校大多会选择就近旅游线路作为研学支撑。比如,江苏省无锡市将无锡博物院、影视基地、拈花湾、帅元紫砂博物馆、无锡城职院、鼋头渚景区管理处及三国水浒城景区等25 个景区及标志性建筑列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能有效提升其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旅行人群。
1.2 促进区域劳动力就业
体育研学旅行相当于新的旅行模式,在中小学生出游时,带动的不仅仅是学生体育研学领域的经济增长,还会带动“家长经济”。比如,户外体育研学旅行需要为学生准备鞋、衣服、食品及其他保健类药品等,以往旅游业的服务保障大多针对的是不同旅游者,而研学旅行涉及的是学生群体,无论从保障对象,还是保障模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能够带动区域就业岗位数量增长。事实上,体育赛事交流也属于研学范畴,2008 年北京奥运会仅导游就储备20 000 余人,而上海F1 国际赛车场提供147 535 个就业岗位。当体育研学旅行成为教育系统经常性的项目时,就会形成新的产业链,从研学旅行设计、服务、交通、保障等方面提供就业岗位。
1.3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互动
体育研学旅行是一项持续性的互动行为,不仅仅可以在同一场馆或区域内进行交流,也可以边走边交流。比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49 中利用5 天时间分别选择5 个区的同层次中学开展篮球交流活动,不仅能到目标学校参观见学,进行体育交流,还能够促进校际间的文化互动,体育研学旅行实际上已经由体育研学拓展至文化交流层面。从宏观的视角分析,不仅同城可以组织体育研学旅行,城际或省际也可以组织体育研学旅行,甚至可以拓展至国家层面。但是,无论哪个层级的研学旅行都能够有效实现文化交流目标,并且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也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体育研学旅行不会是阶段性的活动,而是教育领域常态化的活动,在未来会长久地存在下去。
2 体育研学旅行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体育研学旅行组织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体育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2.1 体育研学旅行整体规划和活动设计不合理
体育研学旅行是未来研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中小学生体育习惯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但从目前实践情况来看,各地区对体育研学旅行重视度不够,没有制定体育研学旅行长期规划,尤其体育研学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让很多学校感觉没有必要。另外,在活动组织中,部分学校的体育研学旅行活动流于形式,直接变为简单的春游、野游、乡村游,没有将体育研学旅行作为一项教育活动来看待。
2.2 体育研学旅行价值内核偏移
体育研学旅行本意是为了提升参与者身心体验,促进文化交流和能力提升,拓展思维视野。但部分体育研学旅行被归类于可获利活动,体育研学旅行价值内核偏移。当大量中小学生参加体育研学旅行活动时,产生的社会消耗也是极为惊人的,有人就将体育研学旅行视为可营销领域,部分学校为了省心省事,也乐于将体育研学旅行活动外包出去,虽然仍是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但旅行已经失去其本质内涵。
2.3 体育研学旅行安全意识有待增强
体育研学旅行大多都是在户外进行,而且活动一般都是以体能、竞技、对抗方式开展,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从防控视角分析,隐患大多能够被有效防范,但安全意识缺失则是最大的隐患。部分组织者认为参与保障的人数较多,足够保证学生的安全,但参与者过于分散,加之职责要求不够明确,往往存在极大的安全漏洞,体育研学旅行安全意识有待增强。
2.4 体育研学旅行文化属性弱化
体育研学旅行虽然以“体育”为研学支撑点,但实际上属于文化传播范畴。在旅行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认知、心灵体验及自我思考,同时“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想一路”。但从实践情况来看,体育研学旅行的文化属性被极大地弱化了,只剩下原本的“旅行”意义,文化传播效果不甚理想。如果体育研学旅行失去文化内核,那么其教育属性和文化功能就会处于削弱状态。
3 体育研学旅行问题的解决策略
3.1 强化研学旅行顶层设计,加强监督
研学旅行概念在国内提出已近10 年,但实践效果不甚理想,所以要从顶层设计视角入手,真正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学实践领域。首先,加强顶层设计。要将体育研学旅行放在教育领域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地位去看待,要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为全面提升参与者的实践能力提供支撑,还要制定长期实践规划,并建立制度机制保障实施。其次,加强监督。各地区教体局要加强对体育研学履行实践的监督,对照各单位拟定的计划进行检查,做到时间、流程、人员、质量、考核“五落实”,以细化求标准,以严谨求落实。最后,厘清思路。体育研学旅行要突出实践效果,绝对不能将研学旅行变成形式主义,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保障实践效果。所谓的厘清思路,是指各教学主体必须针对研学旅行进行整体设计,有宏观部署和微观活动开展细则,确保二者紧密结合,以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
3.2 加强组织流程规范,提升价值
不同的研学模式有着不同的实践价值,但落实的流程大同小异,只需要保证流程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就能够保证实践效果。首先,提升体育研学旅行价值。研学旅行是一种形式,而“研学旅行+”才是最重要的表现形态。比如,体育研学旅行与绘画、音乐、创作等目标结合起来,研学旅行会有不同的价值意义。再如,体育研学旅行注重实践竞技,而创作研学旅行则注重自然采风,音乐研学旅行则注重交流分享,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将不同的价值理念融合在一起。其次,规范组织流程。研学旅行在组织流程上大同小异,但组织者需要按照既定目标规范流程,认真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规范组织流程必须确保所有参与者知晓组织流程、目标和要求,这样才能够在旅行过程中做好配合,共同为活动开展作出积极的努力。
3.3 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保证万无一失
体育研学旅行的首要前提就是安全,一切活动设计和选择都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要将安全作为研学旅行的基础,一切存在不确定性的安全风险都应当舍弃,要创造一个安全的研学旅行环境。首先,形成安全机制。体育研学旅行在组织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如安全分析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评估制度等,并且培养参与者规避风险的能力,如学生负责自身安全,坚决不脱离“大部队”,不擅自触碰危险物品,不做任何可能影响人身安全的事情。其次,构建安全体系。体育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形成体系,即环环相扣,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明确安全责任,每个流程都有人组织,让安全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最后,规避外部风险。学校组织体育研学旅行尽量以学校自我保障为主,如无特殊情况尽量不要选择外包,虽然外部支持可能显得更加专业,但如果学校和教师不参与组织,对于研学旅行而言也是不完整的。
3.4 提升文化底蕴,提高研学效果
体育研学旅行是以体育交流竞技为内容的研学旅行过程,在实现既定目标的同时,也要考虑研学的最终效果。首先,增强文化传播力量。体育研学旅行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研学对象的身心素质,增强其实践和创新能力。但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也时时刻刻地向外界释放着文化的魅力,因此在体育研学旅行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传播。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生在旅行的途中以研学的方式提升自己,能够更好地宣扬体育竞技精神,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其次,提高研学效果。教师在体育研学旅行途中应当不定时地进行总结,通过不断总结督促学生进行思考,使其了解体育研学旅行的意义,还要让学生深入感知旅行途中遇到的传统文化。旅行是一个过程,而研学是一种实践形式,将其与体育相融合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对于提升参与者的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体育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教学实践的重要方式,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校必须要加以重视和全面组织开展,以提升其实践教学效果。本文认为体育研学旅行能够有效提升区域旅游地的知名度,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接着进一步分析体育研学旅行存在的突出问题,发现目前存在体育研学旅行整体规划不足、价值内核偏移、组织者安全意识有待提升、文化属性弱化等问题;结合实践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文章提出的解决策略主要包括:强化研学旅行顶层设计,加强监督;加强组织流程规范,提升价值;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保证万无一失;提升文化底蕴,提高研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