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价值链模型构建研究

2022-09-23王兰凤王玉莹黄功浩马孟丽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14期
关键词:价值链管理研究

王兰凤,王玉莹,黄功浩,马孟丽

(1.红河学院 商学院,云南 蒙自 661199;2.四平市玉琨国学实验学校,吉林 四平 130703)

0 引言

关于知识认识论的辩论显示了知识管理的多面性,虽然一些学者仍然将知识视为一种无形的存在而关注哲学方面的问题。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视角正在出现,一些学者采取更多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并关注管理实践焦点,试图开发一些知识管理工具,以便于现实的商业应用。在这些视角、理论和思想中,知识价值链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涵盖知识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基于相关学者的价值链研究,本文将构建一个知识价值链模型,包括六大基本活动和三大支持性活动。

1 知识价值链框架

1.1 知识价值链的理论基础

知识价值链概念植根于价值链思想(Value Chain)。价值链最初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于1985 提出,主要强调垂直一体化公司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随着国际外包业务的开展,波特于1998 年进一步提出了价值体系(Value System)的概念,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不同的公司。之后,寇伽特(Kogut)也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的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2001 年,格里菲(Gereffi)在分析全球范围内国际分工与产业联系问题时,提出了全球价值链概念(Global Value Chain)。全球价值链概念提供了一种基于网络、用来分析国际性生产的地理和组织特征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全球产业的动态性特征。价值链应用广泛,逐渐应用到知识管理中,产生了众多的知识价值链。

1.2 知识价值链的构建

虽然知识可以被描述为头脑中的信念、过程或对象,但大多数研究者将知识管理视为一个过程。这根植于将组织视为知识系统和将知识视为竞争性资源的观点。由于组织的存在意味着与组成组织的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知识管理也包括一个互动过程的知识价值链,将个体知识连接起来创造社会知识。

对知识价值链的分析揭示了未来开发更有效知识管理工具应遵循的9 个主要研究方向,这9 个研究方向分别为“人员”(例如,如何发挥员工的知识资本)、“技术”(例如,如何支持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组织文化”(例如,如何照顾良好的工作场所)、“知识识别”(例如,如何支持知识的本体论)、“知识定位”(例如,如何及时找到高质量的知识)、“知识吸收”(例如,如何适应获得的知识)、“知识创造”(例如,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之间的转换方式是什么)、“知识评估”(例如,如何衡量知识管理工作的绩效)、“知识共享”(例如,以什么方式激励员工共享知识)。结合波特价值链和知识管理关注的关键主题,本文构建的知识价值链模型(Knowledge Value Chain,KVC)如图1 所示。

图1 知识价值链模型

从概念和管理的角度来看,知识识别、知识定位、知识吸收、知识创造、知识评估和知识共享等活动可以被描述为知识管理节点循环研究问题的来源,以推动供应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是知识管理的基本活动。人员支柱、技术支柱、文化支柱是所有知识管理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三者构成了价值链中的辅助活动。

本文主要研究方向及相关问题如表1 所示。

表1 主要研究方向及相关问题

2 知识价值链的六大基本活动

2.1 知识识别(Knowledge Awareness)

传统观点认为,信息是“获取信息的欲望”方式的结果。这种观点的潜在问题是假设一个人已经知道他所知道的。第二个有问题的假设是,想要获取知识的人提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这与学习观点相反。野中郁次郎等人的ART 系统(行动-反思-触发)认为,知识的建立应以识别其他个体的知识需求为第一阶段。知识管理应用的个体层面涉及触发认知加工的因素。为了避免遗忘等不良习惯对吸收能力的影响,组织必须消除无用的知识,改变消极的习惯,因此知识识别显得非常重要。

在所有的个人之间分享所有的知识将是低效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使准确的知识需要传递给接收者,对于接收者正确解释仍然有许多潜在的障碍。认知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在不同的信息处理负荷下,人类处理的信息量实际上遵循倒u 型曲线。正如许多决策研究中指出的,决策者经常面临交易。当有时间压力时,决策者倾向于接受更容易获得的低质量信息。

2.2 知识定位(Knowledge Location)

Co-location 的意思是共享地点。共享工作场所意味着面对面的接触和对行动的频繁反应可能性很大。在一个协同工作的环境中,人们彼此见面相对容易,而且经常是有目的的,并且喜欢面对面地交流。在这种互动的交流过程中,个体可以相对容易地理解彼此的行动和背景。通过共同的语境,共同定位意味着共同的语言(口头和非口头),并达到高水平的理解程度。

组织中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是提供对质量知识的快速访问服务。由此,对知识定位的一个挑战是,个人很少意识到他们正在寻找的知识的存在。无论是共同地点和现代地理分布的组织,还是横向组织,都有类似的问题。其中一个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工具来扩展个人网络。定位知识领域并跟踪知识对给定问题的效用,可以解决问题。

2.3 知识吸收(Knowledge Absorption)

知识吸收是组织学习的核心活动,对企业创新、竞争力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吸收是识别存在于组织内部或外部潜在的有用知识,吸收这些知识并应用于有用目的的过程。虽然知识吸收通常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指向创新或生产活动,但它也可以包括导致非正式或间接吸收知识的广泛行动。知识吸收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它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中(如个人、团体、组织),并由一系列机制(如联合研究、社会关系、流动性、联盟和收购)促进。

虽然许多研究强调了组织机制在促进知识吸收中的重要性,但也有一些研究强调了个体机制在知识吸收中的重要作用。许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关于工程师、科学家和其他专家在跨组织转移知识方面的流动性作用。几项研究表明,招聘和员工流动可以成为跨公司和大学采购知识的成功机制,特别是在高科技行业。

知识吸收对许多组织来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然而,由于组织的性质和知识的特点,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面临挑战。组织应该关注组织和个人层面机制的发展,在国内和国际上,以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并促进他们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的成功。

2.4 知识创造(Knowledge Creation)

现有的知识创造研究大多集中在知识的来源和状态上。现在需要进行超越源头和状态的研究,以提供促进知识创造的条件。描述性研究已经确定文化是创造和分享知识的主要催化剂,或者说是主要障碍。知识友好型的组织文化被认为是组织中知识管理计划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些人认为,社区中的紧密联系限制了知识创造,因为在紧密联系的网络中,个人不太可能遇到新的想法,他们往往拥有相似的信息。这种观点认为,需要通过弱联系让个人接触到新思想,从而引发新的知识创造。在设计方面,鼓励知识的创造、存储/检索和转移可以做很多事情。不同组织子单元之间的远距离、非正式、自发的接触可能是知识创造的重要机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实践社团中的紧密联系能更好地服务于知识创造,因为个人共享一种共同的语言,将更轻松地公开讨论思想和质疑他人的思想。此外,这样的社区发展了一种共享的理解或集体知识基础,知识由此产生。

2.5 知识评估(Knowledge Evaluation)

目前,大多数公司所引用的创建知识管理举措的原因是促进更好地决策、增加利润和降低成本。人们普遍认为,知识管理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最重要的管理问题之一是哪个过程对竞争优势贡献最大。例如,知识的安全维护或快速地知识创造。另一个关注点是如何度量组织中实现的知识管理过程的绩效结果。这些关注点是关于知识管理工作如何与组织战略相一致并支持组织战略的程度。

2.6 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ing)

知识共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仅包括简单的知识交流。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特征可以塑造知识共享过程的条件、承诺和环境,并因此影响其结果。一些研究探讨了外部因素在知识共享结果中的作用。然而,个人、团队和组织特征的互动潜力仍有待探索。艾哈迈德和卡里姆(Ahmad &Karim)特别强调个人、团队和组织层面特征的重要性。这些特征代表了独特的特征,因此可以决定如何通过知识共享来实现什么目标。

截至目前,知识共享研究多为定性研究。这种定性研究的缺乏是知识共享成果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口。造成这种差距的潜在原因是知识的敏感性和“影响”的时间方面,这使得很难允许公开讨论知识共享活动,并分析它们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对知识共享结果进行多层次分析。知识共享是一种跨边界操作的多层次现象,并嵌套在组织的不同层面中,知识共享的多层次影响仍有待探索。知识共享有可能提高个人绩效,但不能提高团队绩效,反之亦然。此外,在知识共享方面,员工可以采取战术性的方式,因为他们可以专注于交换专业知识和专门知识,这有助于实现他们的个人目标,而不是团队目标。多层次分析有助于探索知识共享价值从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传递和实现的必要条件和机制。

3 知识价值链的三大支持性活动

3.1 人员支柱

知识价值链中的“人员”包括3 类角色:知识工人、知识管理人员和领导。

3.1.1 知识工人

“知识工人”不再是一个未来社会的概念。传统的职业道路已经消失,雇主们越来越注重寻找灵活的劳动力,这些人能够在不同时间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能够学习新的技能和流程。“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组织”也是反映政府和组织关注的常用短语。

以往假定人类是经济人、原子和个人的代理人,他们独自作出理性的决定。相反,人类是“能人”,当新情况出现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目的进行情境判断并采取行动。人类不是简单地通过分析现状来作出行为决定,以实现自身幸福最大化。人类也应用直觉判断,基于经验积累隐性知识。动态能力的感知可以通过使用机器和数字技术工具来丰富。人的维度是动态能力有效培养和运行的核心,人是创新的根本源泉。不局限于动态能力的范围,任何有效的管理实践和学术研究都需要追求“中观”基础,以综合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组织,最重要的是艺术与科学。

3.1.2 知识管理人员

创新和知识创造是组织中每个人的责任,这是野中郁次郎反复强调的观点。他尖锐地批评了美国的重组策略,如在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非常流行的减债策略,即采纳汤姆·彼得斯的建议,去掉中层管理的“枯木”,使组织更具创造力和灵活性。对野中郁次郎来说,这无异于剥开组织的心脏:中层管理者不仅在创造知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将组织凝聚在一起并通过各个单位和团队传播知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野中郁次郎指出,要创造知识,最好的管理风格既不是自上而下的,也不是自下而上的,而是他所说的“中层-上层-下层”,中层管理者在高层管理的理想和前线混乱的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3.1.3 领 导

在一般企业中,看门人——好奇的高级管理人员、管理科学家和其他先进方法的推动者,可能普遍意识到知识管理方法和机会。此外,他们的高层经理可能还没有注意到知识管理。在未来10 年内,大多数企业将探索知识管理并使用知识管理方法。我们不应期望这些组织在至少10 年之后才能全面实施知识管理实践。然而,我们确实期望他们最终会采用不同程度的知识管理实践来保持竞争力。正如其他至关重要的新管理方向所发生的那样,不采用知识管理的企业可能会被更成功的企业吸收或完全消失。

3.2 技术支柱

企业无论将自己视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一个利用其知识资产的组织、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一个创新和创造性的公司,还是一个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发挥最佳作用的组织,信息和知识都是支撑其成功的基础。同样,教育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学习、获取电子资源、虚拟校园、远程学习,都依赖于信息作为一种基本资源。电子购物、智能卡、病人信息服务等都要基于信息的使用。回顾讨论互联网技术(Internet Technology,IT)在组织知识管理活动中应用的文献,揭示了3 种常见的应用:①编码和共享最佳实践;②创建企业知识目录;③创建知识网络。

技术使用的爆炸式增长也带来了担忧,对技术的可变访问可能会创造一种包容和排斥的氛围,参与以变化为准则的工作环境所需的技能是多种多样的,利用信息技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正在成为一项核心技能。也就是说,盲目使用IT——计算显性知识的工具,会阻碍人类感知自己何时开始主导与同事、客户和竞争对手的互动以及决策过程的能力。有用的数字技术是有用的,人的维度允许主观和情境的了解是不能被放弃的。

目前,个人计算机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1980 年的超级计算机,它们将包括数据库中的自动知识发现、用于所有类型的特定角度的汇总和提取通信的自然语言处理、内部网和万维网的智能代理来发现机会和威胁,复杂但半例行的决策过程的自动化、复杂情况和情境的可视化以及尚未概念化的应用程序,如具有广泛访问信息的个人助理,具有匹配或互补的目标、见解和视角,以建议和指导个人。鉴于这些进展,我们必须预期先进的IT 在有效的知识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10 年中,个人和组织的智能行为水平有实质性的改善。很明显,这些能力将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并需要新的知识作支撑。

我们可以预期知识管理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通常将以“技术推动”的方式提供,我们可以期待用户组织以“需求拉动”的方式寻求知识管理产品和服务。

3.3 文化支柱

在许多组织中,其可能需要重大的文化转变来改变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以便他们愿意并始终如一地分享他的知识和见解。如果是,文化变革必须在知识管理计划成功实施之前发生吗?或者知识管理计划能促进文化变革吗?什么样的文化能促进知识创造?研究可以检查不同的组织文化和知识创造之间的关系。组织设计,特别是实践社团和共享知识创造空间的建立,也被认为是知识创造的重要催化剂。有研究发现,信息架构和治理不足、协作文化差为信息管理、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增加了额外的障碍。

4 结语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1986—2021 年),知识管理已逐渐得到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界的接受,取得了一些成绩,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当真正深入研究知识管理时,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问题,特别是知识价值链还相对不成熟,仍然存在灰色地带,尚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需要理论家和实践家不断探讨,以迎接未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总之,知识管理指导企业利用个体知识活动的方式,组织整体知识价值链。竞争优势是企业在知识价值链中组织和执行离散活动的一种方式,而知识价值链应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衡量。

猜你喜欢

价值链管理研究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