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资源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2022-09-23张建斌
张建斌
一、 “四史”资源的概述
“四史”,又名新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来说即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学习一以贯之的主线。简而言之,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历史。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是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历史。我们把在革命时代铸成的文化资产统称为“四史”资源。
二、 “四史”资源的界限以及呈现方式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四史”宣传教育作出详细的安排部署。之后“四史”学习教育便在全国各行各业迅速开展起来。严格来说,“四史”资源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在中国斗争、建设与变革的不同时代持续发展扩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四史”资源即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求美满生活和达成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历史践诺中所创设的所有物质与精神财富。狭义的“四史”资源即指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社会普遍铸成的具有强烈革命精神的意识状态,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统领的中国人民坚毅的理想信念、坚强的革命精神、崇高的思想素质及良好的革命传统。
三、 “四史”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功用
(一)有益于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筑,即中国人民长期持续的革新与变革的成果,亦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呈现。它承继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发展的成果,并在中国斗争、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落地生根,持续地发展壮大,进而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四史”资源即是当中很关键的支流。初中语文教程中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极大地呈现了“四史”资源的精神。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对教材内容实施深度剖析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时代背景、历史故事、人物性格、精神风貌等相关史料,其实质亦是对学生进行“四史”文化教育,是在初中学生当中发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巨大能量,有益于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学生的“四史”资源理念以及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有益于形成初中学生优秀的思想素质
初中时期是学生发展成长最重要的时期,是学生的人生目标、“三观”及思想素质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当下的初中学生非常的激越、个性跳脱,推崇自由,随着社会形态与价值倾向、教育思想的持续变革,与之前的初中学生比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很低弱,内心十分的脆弱,自然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十分低弱,抗压能力差,意志薄弱。倘若任其放纵,教师不给予卓有成效的教导,则会致使其在成长道路上可能“跑偏”,走上歧途,甚至踏上自轻自贱、自残轻生的不归路。而“四史”资源即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斗争、建设与变革的过程中铸成的特殊文化资源,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的我国人民为幸福生活斗争到底的意念、坚强的革命精神以及优秀的思想素质等。在语文讲堂上,大力融合“四史”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从我国优秀的革命先辈身上学到不惧吃苦、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勇于奉献、无私无畏的优秀品质,并教导学生时刻反省自查,深入体味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内涵,使学生在初中时期就铸成健全、优秀、坚韧的思想素质与行为习性,将会终身受益,受用不尽。
(三)有益于擢升初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水准
爱国主义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焦点,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精神支撑。每一位公民,不管男女老幼均会有无条件维护国家利益的本能反应。我国人民不管何时何地,一旦国家有困难,都会表现出无所畏惧、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初中语文课堂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阵地,民族精神的传承,民族性格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依托语文课堂。中国的“四史”资源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沉淀与发展,毫无疑问是承载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理想的媒介。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深度发掘“四史”资源,给学生灌输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引导学生产生爱国主义的认知,铸成爱国主义情愫,并去主动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地实施爱国主义举动,由此擢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水准。
(四)丰富课程教育资源,创设多样化的语文课堂
多样化的语文课堂,可以补充完善以往落后的语文教育中所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四史”资源,还可为语文教育创设良好的承载。多样化的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培育学生的革新思维;第二,激励学生的自主驱动性,培育学生的探究技能;第三,有助于使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构筑同频的学习条件;第四,擢升学生的语文教程的核心素养。我们所说的多样化不单单仅指教育方式,亦指在革命进程中发生的人物事迹、著作以及精神内含的多样性。构筑多样性的语文课堂,呈现学生的主导地位,鼓励学生的自主驱动性,可高效帮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更深层次的领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多样性的教育方式的包涵性非常的强大,教师可参考各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思想发展及学习状况,因人施教,将“四史”资源与语文教程教育高效融合。例如,在初中语文教程的综合性学习是“国家天下”,教师可适宜的在语文教程中,引进“四史”资源教程中的诗作,教导学生诵读,体味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爱国情愫,还可组建爱国人物事迹会,引进“四史”资源课程中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借助课后闲暇时间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合作共享,相互补充完善;教师精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案例,实施品评、教导;最后以专题板报、手抄报、专题小集子等方式进行成果呈现,班内、级部甚至全校推广传阅。在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用有关“四史”资源的题材,遴选有关“四史”资源的事例融入作文写作中,不但能有效提升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对增强文章的深刻性、思想性、时代性等都大有裨益。
多样性的语文课堂可对教师日常教育方法中存在的漏洞,得以填补与改进,且多样性的教育务必要很多的教学资源来做撑持,而“四史”资源正好满足了这一点,由此来擢升初中语文的教育成效。
(五)丰富教程内容,提供课堂实践资产保障
日常的语文知识与“四史”资源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及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这个大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程中引入了很多有关“四史”资源的文章。将“四史”资源融入语文教育的实践中,不仅丰腴了教学内容,也为课堂实践资产创设了一定的屏障功用。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四史”资源的育人功用,踊跃地发掘“四史”资源,且将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益的“四史”资源内容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合各个年级学生的学情,因人施教,譬如在初中语文教程中的习作任务是“叙述出人物的精神”,教师可将延安、井冈山革命战斗中具有象征性的有关人物的事迹进行收集,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分享,教育学生从人物的事迹、心理活动等不同的维度叙述人物的精神。丰富课程内容,不单单是习作,也可组建学生实施阅读体味。在语文教育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即是阅读教学,而日常的阅读教育可以将延安、井冈山革命战斗中的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战斗遗址等作为习作的材料,进而将语文阅读教育与“四史”资源进行高效的融合。在选材上,应注重所选取的内容,一来应切合教育的宗旨,二来应切合学生的阅读应求。阅读教育的开展唯有切合这两点,才能达成开阔学生的眼界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及语文素养,全面擢升“四史”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教育成效。
四、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充分发挥“四史”资源的攻略
(一)发掘、组合“四史”资源,擢升教育成效
初中语文教程中有非常多的“四史”资源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地发掘“四史”资源,且高效地组合这些资源,使初中语文的教育目标和宗旨更加突显,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擢升语文教育的成效。依据主旨、文体呈现的方式不同,对教程中的“四史”内容实施分类组合。例如,可依据中国斗争、建设与变革三个时代实施分类,然后依据文体分为诗篇与小说,可使学生对教程有大体的认知和进一步的融会贯通,可横向与纵向实施比对,从而铸成让学生形成更深入的思想体悟。踊跃延伸语文的知识层面,更顺利地巩固新知识。教师在实施日常的语文新知识讲授时,不应只局限在语文教程,还应将内容所处的场景背景、文明文化、故事的渊源与来龙去脉给学生进行解说,教导学生进到场景中、贴近人物、发掘内容背后的事迹,如此,学生对语文知识才会有进一步的融会贯通,才能更轻松地吸收、消化语文知识,且在这个环节中,深入地学习革命先辈身上的优秀品德,借此,深省自身在以后如何做人,如何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引进微视频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随着科技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已普遍进入人们的生活,尤其是现代媒体的广泛运用,为初中语文教育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在实施“四史”内容的研习时,依据内容的需求,引进有关联的视频,例如,在授讲诗篇《我亲爱的祖国》这一课时,可引入《那年那月那些事儿》等短视频,借助动漫视频的方式,将内容进行具象化的直观呈现,不仅丰腴和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擢升了学生对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的兴致,进而促使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融会贯通,在默化潜移、耳濡目染中学习到了“四史”资源知识,受到了爱国主义文化的熏陶。
(三)开展“四史”读书会
在国家提倡阅读教育的大背景下,实施读书会有优沃的土壤与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地,为读书会的实施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优良的土壤。日常组建学生读书会,可使学生享受多样性的阅读,大量的历史习作、人物故事、历史事迹可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加知识储备,促进“三观”的形成。基于“四史”资源,创办与“四史”资源有关的读书会,教师可选取教育读本《红星闪闪》《红星照耀中国》等文章,也可从小说《保卫延安》《红岩》《三里湾》这些文学巨作中,让学生进行有目标、有规划的阅读。在内容选取上尽量分类,确定每一次读书会的主旨,并合理、有序地实施。把读书会当作擢升语文实践技能的一个支柱,而读书会的开展模式,应遵守语文教程的主旨。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勤于思考和设问。举办读书会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心得,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实施辩论;然后对此次的活动实施评估。“四史”读书会的实施方式,可为学校、年级、班级三种方式,对不同的方式创设不同的读书方式。对每一次读书会的举办,教师可预先制定目标,安排内容,并将目的体现在学生园地之中。安排的阅读内容,学生可以大胆地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学生可以边读边在旁边空白处书写自己的阅读感悟,并不断思考交流,补充完善,强化理解。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可适当地作以补充与提升,从而教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意识,进而擢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效和教师的教学速率。
五、 结语
当然,“四史”资源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和互补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更多人不断地实践探索和补充完善。若能切实将“四史”资源与语文课堂教学完美融合,就会真正凸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重塑学生的“三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锤炼学生的奋斗意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