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研究
2022-09-22张星
张星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1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概述分析
简单来说,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可以理解为高校围绕科技研究所开展的一系列资源调节、工作规划等管理措施单的综合,以此更好地解决高校科技系统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促使高校科技工作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满足相应的科技发展要求。在服务科技工作的同时,科技管理还可大幅降低科技工作达到目标的时间。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特殊部门,高校具有较为丰富的科研资源,这就造就了一个产业链化的科技管理过程,管理工作会涉及成果管理、经费管理、信息管理、人员管理、项目管理等诸多内容[1]。由于这些因素在同一个产业链上,其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各因素间环环相扣,若是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对整体科技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2 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
2.1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作为社会上的重要教育部门,高校除了要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外,还需充分利用自身优质教研资源,推动社会科技创新,提升社会生产力。其中,高校的科技水平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倡导科技创新改革的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这也要求高校更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在建设单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依托校企合作育人的合作关系,对科研项目展开更为深入、广泛的合作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通过自身优厚的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与社会上的企业落实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让高校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力量。
2.2 建设发展的着力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科技水平,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建设,从而助力社会的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成果,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我国又提出了要继续加大社会科技建设的目标,积极推进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以此更好地调动各高校参与到科技创新中的热情,引领我国高校走上更高水平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为我国高校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还为高校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为提升我国社会建设水平,高校必须要将科技创新发展作为核心工作任务,积极增加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重视对特色项目、重点学科的打造,积极完善科研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朝着一流大学目标前进。
3 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3.1 成果分析
高职类院校近年受到影响也参与到了科研工作中来,并不断提升。全国目前已有500 多所高职院校公布了自身花费在科研工作中的经费,其科研费用都已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2]。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不难发现,相关领域科研人员、项目等展开了更为精确的管控工作。从这里可以看到,增强科研投入,深化科研管理的方式,以此帮助高校更好地承担起在社会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实施科技管理工作创新,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2 问题分析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多数高校在建立之初主要以培养高素养、强能力人才为主,这也明确指出了高校的主要发展方向。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我国的研究条件得到了极大优化,很多学校加入到研究中来。对多数的院校来说,一些研究人员参与科研工作时间短,缺乏必要的科技管理经验,其能力难以应对一些复杂性工作。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其一,管理观念不新。部分高校科技工作管理不足,未能认清科技管理工作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部分人也只是履行任务基本工作,未能用心优化当前的工作服务。在一些高校中,常可看到其科技成果众多、科研项目繁杂,但是很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技术,其主要因素在于技术人员缺少必要的服务意识。
其二,受到传统高校管理制度的影响,一些学校会将科技部门划归到行政管理机构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职责范围。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也极为繁琐,很难开展,这样的模式会导专业性缺失,开展时也会受到一定程度阻碍,科技研究会受到很大影响。
其三,后续培训开展力度小。由于研究人员不具备丰富经验,且他们对科技工作不够了解,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3]。同时,由于这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科学技术,导致他们不了解研究流程、项目、材料及成果价值,从而使其难以开展更为深入的科技管理工作。随着科研任务量逐渐加大,充分践行科技管理工作的人才数量却极为有限,难以支撑日益繁重的科技管理工作内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水平。
4 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策略
4.1 引入优质科技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通过对当前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展开研究,可以发现,陈旧、单一的理念是影响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创新发展效率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存在于诸多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中。鉴于此,为提升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效率,首先要从思想层面入手,引导管理者形成优质、先进的科技管理理念,这样才可以为后续各项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具体可从如下几个层面入手。
其一,对科技管理工作提起重视。为提升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效果,高校管理者、教师都应强化自身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视,要善于用一种发展的视角去看待科技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这样才可以更为高效地实现资源的调配、人员的安排,保证科研项目顺利、高效实施。
其二,应树立科技管理服务观。在日常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文精神,改变以往科技管理工作中轻服务、重管理的思想,通过不断优化科技研究、转化流程,要让管理人员认识到,对于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有同样的地位与职责,科研项目的实现需要两者共同努力。通过此方式,能有效激发科技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让他们更为主动地参与到科技管理工作中,对高校科技研究项目的特点、人员需求产生更为清晰的认知,从而为其提供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科技管理服务。例如,在对科研成果价值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科技管理工作负责人可以主动走出校园,与相应的企业展开合作谈判,以此提升科技项目转化为实际成果的机会。另外,科研人员还可与管理人员展开协商,举办区域性的科研成果展示活动,以此增强本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号召力,吸引更多企业、政府部分参与到成果转化中来,营造一个较为浓厚的科研氛围,为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资源支持。
4.2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若想提升科技管理工作的水平,必须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也是保证各层各组人员能够按规操作的重要前提。同时,通过让科技管理人员从以往的行政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使其融入一个充满浓厚科研管理氛围的工作环境中,方可更好地调动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入手。
其一,构建一个灵活性强、机动性高的科技管理组织机制。结合以往高校中科技管理行政化的问题,应重视对科技管理组织机制的优化,不断提升其灵活性、针对性,以此保证科技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一方面,高校可以将科技管理部门从以往的行政管理体系中摘除,并为其成立专门的科室,这样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将自身科研成果推广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实现从科技到成果的转化。同时,高校应对各院系的科技管理工作安排展开有效统筹,例如,对院系所呈报的科研项目进行有效评估、审批,并为其给予一定的物质、人员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不妨鼓励各院系成立专门的科技管理服务站点,并适当为站点放权,让他们能够更为灵活地对相应的科研工作作出反应,结合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对院系的财务、资源作出更合理的分配[4]。
其二,构建合理、科学的科技管理工作评价机制。构建管理评价机制能够充分体现出高校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视,还可转变个别人员轻视科技管理工作的情况。同时,优质的评价机制能够更为充分地激发科技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他们在自身的工作中获得一个良性发展。一方面,高校可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考核标准,避免用一刀切的方式对科技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同时,结合不同的科研项目、学科特点、人员情况,可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不能以结果论成败,打消部分人员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保证每位教师都潜心学术,提升科研成果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可建立一个工作竞争激励机制,将考评结果与教师的职位晋升、人才选拔相联系。这里针对的除了参与科研工作的教师以外,还有相应的科技管理人员,在此机制的作用下,能够有效消除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懈怠心理,增加他们的工作紧迫感,从而营造一种良性竞争氛围。
4.3 重视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在这个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人才资源的优势开始逐渐凸显出来,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各类优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对于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来说,其本身涉及极强的科学研究活动,科技管理工作的实际内容较为繁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科技管理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科技素养,还应具备较为先进、完善的管理能力,这样方可更好地应对新时期背景下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挑战。为此,高校应重视对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此为后续科技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一,完善科技管理队伍胜任力模型。结合科技管理工作的实际特点和内容,高校可以对科技管理人员的性格、工作态度、能力、价值观、知识储备等层面展开分析,以此打造一个胜任力模型。通过这一模型,高校可以更为清晰地知道具备哪些特质的人方可胜任科技管理工作,进而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助力[5]。例如,科技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服务意识,还应能够灵活应对发生的各类问题,注重工作中的细节。此外,在管理能力方面,科技管理人员还应保证自身有较强的组织协调鞥能力、控制能力、领导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除了要对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心中有数,还应能够熟练操作电脑、写作公文。
其二,重视对在职人员的培训。高校通过开展相应的培训,能够大幅提升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进而为后续科技管理工作的优化创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为此,高校可定期邀请一些专业人员到校展开讲座,组织科技管理人员听取专家的总结,并通过互相讨论、分享等方式,促使自身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开展培训时,一方面要重视对科技管理工作的深耕,引导管理人员主动拓展自身专业知识的宽度,使其掌握一定的科技常识,还应帮助他们形成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以此帮助他们突破传统管理思维、方式的限制[6]。另一方面,高校要顺应科技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邀请信息化管理人才对科技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软件运用能力等展开培训,这样才可以为后续科技管理网络平台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进而培养出更多优质科研人才。
5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要想提升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质量,可以从引入优质科技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重视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层面入手研究,以此在无形中促使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创新效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助力高校的综合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