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在线教学实践与因应
——基于对“互联网+”课程的参与研究

2022-09-22钟克勋

华东纸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网课院校信息化

钟克勋

(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20564)

引言

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参与线上教学实践已成常态,自2020年伊始,线上教育已经从充当课堂教学“调剂”和“补充”的配角逐渐转变为主角。各网站不失时机,瞄准学校教学需求,纷纷开发网课平台,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服务,保证了全国“停课不停学”。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能面对面课堂上课,我们就搭建云课堂,让孩子们在家也能开展学习。”[1]因此这种拟态化的虚拟空间教学从配角转为了主角,在一定时期内,网课从“妃子”一下跃升为“正宫娘娘”,然而来得太快的全面在线教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值得研究和改善的问题。

1 信息化时代下的全面网课实践之弊

在线教学虽然解决了线下诸多问题,但是在实际参与中却难以完全复制出课堂直面教学的效果,对此,笔者通过直接参与在线教学和对高职院校师生的交流等多角度的研究中,也清楚地看到了网课教学中的某些弊端。根据各方面信息反馈,“互联网+”课程理念的在线教学,归纳起来大体有这样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

参与线上教学的约束力相对较差,网课缺乏应有的学习氛围。这里特以某高职院校一门课程的学情反映为例作具体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某高职院校超星平台一门网课的课情报告

此图为某职业院校老师的一门计算机课程的课情统计情况。该网课参与选课学生455人,老师在网课平台向学生发送教学录播课程内容视频62个,要求学生必须全看,但是真正把老师的网课录播视频看完了的只有19人,仅仅占选课学生的4%;看了80-90%的学生为零;看了60-79%的学生只有1人;看了20-59%的学生有3人,只有选课学生的0.66%;62个视频看了1%-19%的学生有46人,占选课学生的10%;62个视频完全没看的学生达到386人,高达选课学生的85%。学生线上学习的自觉性之差,让人难以置信。

第二,学生心理受网络的牵引和虚拟空间的幻化,容易移情别恋,在线不能专心学习,高职院校学生因诸多因素所致,参与网课学习专注力差的现象更为突出。从网课平台的监测数据中可以清楚看到,很多学生上网以后根本没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而把心思放飞到了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聊天、打游戏、看其它视频等。

第三,教学中师生不能进行良好互动,或者互动不能实现。互动不畅,参与者非常有限,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在信息化教育传播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互动的双方,以符号为载体,通过对教育信息的循环编译,最终将实现教育的目的。”[2]在线教学中,即使老师设置了互动交流内容,但是在虚拟空间实施交流互动,效果非常微弱,甚至没有什么效果。

第四,同学之间的互动与师生互动相似,难以实现正常交流,互相学习帮助。各种信息反馈,在线教学中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才有成效,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非学习状态。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老师上网课,学生在线参与比例看似较高,能达到60%左右,然而当检查知识点却发现,学生掌握的课程知识却非常薄弱,学生对传播“符号”的解码很低,与课堂直面教学相比,难以望其项背。

虽然“互联网+”课程在全面实施中呈现出不少问题,但是也不可因噎废食。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正是在总结和继承前人智慧和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前进的吗? 人类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毫无疑问,职业院校仍需积极实践“互联网+”课程教学,促进在线教学科学地服务于高职教育。

2 如何因应在线教学实践的非效能情态

全面网课意义非凡,它是教育行业面对重大危机事件转危为机的全面实践,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互联网+”课程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教学中的矛盾弊端都得以充分体现,脱颖而出的优秀网络平台、优质网络课程,名师教学课件,无疑是宝贵资源,所以在信息时代的高职教育中,高职院校在线教学的实践须做以下因应。

2.1 扬长避短,让“网课”丰富教育改革实践

人类已进入智能化时代,在线教学质量保障虽然还存在诸多缺失,但是网教在人类教育体系中的权重比例却越来越高,因为智能传播让人们的学习空间更加广阔,时空限制越来越小,人们享有的学习资源更趋平等。2018年6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宁夏视察时就指出:“互联网+教育”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走进”名校名师课堂,大大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互联网+教育”是促进起点公平的有效手段。[3]可见,就社会发展趋势而论,在线教学必须积极面对,使其更好地助力于教育事业。

目前“互联网+”课程的实践,在高职院校中还不能喧宾夺主成为教学主角,因为无论从社会环境,网络环境考量,还是分析学生的媒介素养,都尚未达到网课全面代替校内直面教学态势,事物发展规律是任何事情过度和超前都会滋生矛盾。就社会进步趋势而论,“互联网+”教学诚然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进路,但必须客观总结,并及时研究前期的实践经验,尤其应透析实践中的缺陷,只有扬长避短,创新和丰富高职教育改革,才能让网课更好地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服务。

2.2 线上线下,科学因应“互联网+”教育传播

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有其自身的传播规律。职教网课亦然,只有根据需要适时开课,将全面线上教学与师生面对面课堂教学相互配合,遵循其科学规律,才能保证网课良好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培养社会所期的合格的人才目标。

就教育科学内在基因而论,全方位的网课实践,与“互联网+”课程传播的科学规律有一定的落差。因为,网课传播的完善性和有效性涉及到多维因素,如学生(受传者)的涵化修养、心理因素、思想素质、精神面貌、文化层次,以及个人习惯爱好和媒介素养等因素。在教室上课,通过学校对学生各种行为的规范和纪律、制度的约束,外界噪音(指传播中的干扰)的影响相应较小,学生的各种素养能基本适应学校教学规律。但网课教学则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专门的学习场地集结学生,因此难以用严密的纪律管理学生,教学计划和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现,教学质量很难保证。“互联网+”课程在传播过程中,校园外的环境“噪音”多,对学生干扰大,教育教学监控虚化,作为受传者的学生,其学习在很大程度要依赖于个体素质,要靠自觉性去排除干扰,以自律固化自我的学习注意力。

信息时代背景下,网课尚未完善和构建起科学而理想的管理体系时,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刀切,因为网课传播不是安排落实就了事大吉。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育应当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因“材”施教,适度开“课”、按需开“网”,根据需求以达到网课参与的最佳结果和有效因应。

2.3 心理干预,改善学生参与网课的专注力

在网课教学中,通过心理干预去改善学生学习过程受“噪音”干扰而“移情别恋”情绪,优化其人格修养,调整其自觉性差、专注力分散等不良行为,这对保障网课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在线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可提振其学习动力。

网课教育打破了千百年来群聚式直面教学模式,学生面对新的教育形式,心理发生变化,原有的教学管理不同程度被消解,这就需要研究学生参与网课学习的心理和习性,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优化其内控归因,调整品格、增强健康人格,扬清厉俗,回归其良性心态。学生在全面参与网课教学中,须看到其个人修养是千差万别的,要让网课在信息化教育传播中走得更坚实,那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跟进。因为“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条件、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4]

2.4 传播创新,以仿真平台确保网课教学质量

网课结果的良莠,除教师的能力和教学内容外,媒介开设的网课教学平台也举足轻重。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无论是知识、技术,还是价值准则,都是被传递的信息,媒介是传递的工具,而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媒介进行的传递信息的双边活动。”[5]因此要保证“互联网+”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优化网课教育传播平台,构建更好的教育管理仿真系统,才能使校园的教学管理模式得到升华。随着线上教育的持续发酵,不少商家也纷纷投入到在线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中,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但都有不足之处,教学管理的功能难以完全实现。[6]总之,目前承载网课的媒介虽然众多,但是都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各传播系统,才能完全保证教学质量的实现。

3 对高职院校“互联网+”教育前景的思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深刻地改变着教育形态,高职院校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在线教学实践,让“互联网+”课程成为信息化、智能化的教育动力。

当下人类文化已呈后喻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形态即打破和改变着过去前喻文化晚辈向前辈学习的情景,表现为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会比家长、老师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演变为“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7]在这样的文化形态下,网课对于教育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但是得打破信息时代下全面网教传播形态,因为在线教育,还停留在前喻文化的传播情境中,即主要是老师传授前人的知识技能,且互动不足,同时文化知识的“解构、重构、反哺等多元生成扩散”显得疲软。网课还需继续加油助力,砥砺前行。

全面在线教学虽然还存在不少难以克服的弊端,但是在参与中也让学校师生感受到了网络教育和信息化的魅力,在“互联网+”课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部文件指出,“要充分认识学校在信息时代下大规模、成建制开展在线教育教学,这是教育系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8]教育信息化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转型,也加速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而且正向新的文化形态迈进。

我们应当清晰地看到,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课无疑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它不仅是信息设备和技术引入教育实践的过程,也是新时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更新的过程。”[9]在线教学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作为现代化场域中的高职教育,必须扩大网络教育成果,让“互联网+”课程牢牢占领高职教育阵地。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社会形态的当下,高职更需努力用好在线教学资源,开设好网课,克服弊端扩大优势,科学推进“互联网+”课程的实践,尤以如此,网课的质量和前景才有望可期,才会呈现“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势,高职教育才不会落后于时代潮流。

猜你喜欢

网课院校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对网课不能听之任之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是什么“网课”让“学生们”好评如潮
『选』网课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