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生大林姬鼠感染小型缩小膜壳绦虫病观察报道
2022-09-22万祥旭黄笑然周宝丽王宇航金志民
万祥旭,黄笑然,周宝丽,王宇航,姜 鑫,金志民
(1.牡丹江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2.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大林姬鼠(),别名朝鲜姬鼠、山耗子等,为林区常见鼠类之一,由于其善于挖掘及食性原因,此鼠也是极大的森林危害者,同时也是森林脑炎的主要传播者。
缩小膜壳绦虫(),也称长膜壳绦虫,为世界性分布,成虫较微小膜壳绦虫大,体长200~600 mm,体宽3.5~4.0 mm,头节成圆球形且小,具有4个吸盘,无小勾,顶端稍有凹入,并具有不易伸出的顶突。生殖孔位于体一侧。成体节横向排列3个球形睾丸,同时左右叶卵巢位于节片中央。孕节内充满圆形虫卵,直径60~65 μm,内含六勾蚴。缩小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病,同时也寄生于人体中,引起缩小膜壳绦虫病,造成腹痛、眩晕、贫血等症状,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绦虫病是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疾病,近年来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等报导相对较多,但我国有关缩小膜壳绦虫的研究与报导相对较少,且病例报导中寄主多为人类,鼠类病例关于病患鼠临床行为观察以及患处病理变化观察等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在姬鼠属中我国还未见报导。本研究通过对大林姬鼠小肠内缩小膜壳绦虫分析观察,为林区鼠害防控以及人兽共患病防治提供基础性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患病鼠采集地及外部特征
2021年10月29日,课题组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三道关国家公园附近一针阔混交林林缘进行鼠类调查,期间共捕获大林姬鼠16只(9♀、7♂),其中病鼠为♀成体,未孕,体长89.61 mm,体质量23.820 g。
1.2 仪器与饲料
捕鼠笼(沧州景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美国MERRLER TOLEDO公司)、游标卡尺(日本MITUTOYO公司)、解剖器(河南大科教学仪器有限公司)、解剖台(博宇润试验设备有限公司)、电子显数游标卡尺(日本三民)、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光学显微镜(上海光学仪器六厂)、解剖镜(上海光学仪器六厂);试验鼠饲料(前民饲料厂常规饲料)。
1.3 试验方法
采用笼捕法捕获大林姬鼠,实验室内无菌环境下独笼饲养,足粮足水自由采食。使用游标卡尺对体长(吻尖至尾骨末端)、耳长(耳尖至耳末端)、前后足长(足尖至足末端)、尾长(尾尖至尾骨末端)5项外部指标进行测量;电子分析天平测量体质量。采取哺乳动物常规解剖方法对病鼠进行解剖病理观察。剪开肠壁后,用0.9%生理盐水清洗肠道内容物,分离绦虫,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1.4 数据处理
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部特征观察
对捕获的大林姬鼠外部形态指标进行测量,如表1所示,患病鼠(16号鼠)体长、耳长、前后足长、尾长及体质量均低于其他健康鼠,其中患病鼠体质量与其他健康鼠体质量差异性极显著(<0.01)。
表1 大林姬鼠外部特征测量数据
2.2 病鼠临床症状观察
16只大林姬鼠于实验室内分别独笼饲养,期间均以前民饲料厂常规试验鼠无菌饲料进行喂食,且供水量充足。在实验室饲养期间,患病鼠行为与健康大林姬鼠差别较大,表现为活力低于同类健康成体,进食欲望不高,补粮率低,同时机警性极强,对外界刺激表现行为激惹,并进行主动攻击。经实验室常规饲养7d后,再次测量大林姬鼠体质量,患病鼠体质量降至23.013 g,减轻0.707 g,其余健康鼠体质量无明显波动。
2.3 病鼠解剖观察结果
经颈椎脱臼法处死病鼠并对其进行解剖。经观察,鼠心、肝、脾、肺、肾均未见异常,小肠表面可见多处有结节状突起(图1),剪开突起处小肠壁,取肠内容物经生理盐水处理后,共分离出5条绦虫(图2),由长到 短 分 别 为178.21,158.03,148.78,137.24,132.32 mm,最长虫节片数为791节,最短虫节片为413节。
图1 缩小膜壳绦虫寄生后大林姬鼠的小肠形态
图2 寄生于大林姬鼠小肠中的缩小膜壳绦虫
在解剖镜下对虫体进行观察发现,成熟节片生殖孔明显且位于体一侧,3颗圆形睾丸呈横列,由于虫体冻融后较为脆弱,因此未将其翻转观察反生殖孔,储精囊及雄精囊特征明显,孕节内虫卵排列紧密,圆润饱满呈透明状。经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头节前端稍有凹陷,凹陷处无小勾,腹面具吸盘4个。虫卵呈圆形,微黄褐色,胚膜明显,内含有1只六钩蚴(图3)。经虫体特征及虫卵观察,鉴定为小型缩小膜壳绦虫。
图3 解剖镜及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缩小膜壳绦虫组织观察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病鼠外部特征、行为表现的观察,表明病鼠的异常行为以及体质量偏低的现象均与缩小膜壳绦虫的寄生有关,同时食欲减退与神经性症状均符合缩小膜壳绦虫病临床特征。解剖观察发现,虫体全部寄生于宿主小肠内,其余器官形态未见异常,皮下及内脏脂肪稀少,与健康成年大林姬鼠差异显著,这可能也与患缩小膜壳绦虫病相关。
缩小膜壳绦虫和绦虫纲大多种类相同,其必须经过中间寄主的参与方可达到寄生于最终寄主的目的。中间寄主多为蚤类、蟑螂、面粉甲虫及鳞翅目大多昆虫,其中鼠蚤作为中间寄主最为常见。最终寄主多为鼠属中的家鼠,同时人类也为最终寄主之一。最终寄主多由于误食入体内含似囊尾蚴的昆虫及其他食物而导致感染,并在10 d左右于其肠道内部发育为成体。成虫孕节包裹着虫卵随最终寄主的粪便而排放到自然界,等待中间寄主误食,并在其消化道内发育孵化,在中间寄主肠道内孵化的六钩蚴穿破肠壁进入体腔,10 d左右发育成熟,形成似囊尾蚴。
截止目前,共发现缩小膜壳绦虫最终寄主99种,中间寄主93种,并呈世界性分布。其中人类感染缩小膜壳绦虫病例已超过300例,分散于38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报道人类病例已有184例。部分绦虫引起的疾病为人兽共患病,如棘头蚴病、长膜壳绦虫病等,但缩小膜壳绦虫在鼠类中感染率相较于其他绦虫高,意大利为25%,菲律宾为64%,我国报道称苏州为16.8%,福建为54.4%,陕西为16%~44.2%。由此可见,由于鼠类的普遍感染,从而导致人类染病概率激增。已有研究表明,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三氯苯达唑、吡喹酮及三氟吡拉嗪对该寄生虫病有一定治疗效果。
人类感染缩小膜壳绦虫病会导致营养不良、神经症状、贫血及肠道梗阻,严重感染时会造成卡他性肠炎,同时作为试验动物的鼠类感染时会导致生理指标及试验结果的差异。作为人兽共患病,感染缩小膜壳绦虫是否会对最终宿主消化道内消化酶活性造成影响,以及分子层面基因的表达情况等还有待研究。在鼠类饲养和相关科研工作中,工作人员要注意无害化处理鼠类粪便、保证饲料卫生,严格控制中间寄主进入人和动物舍内,注意个人、环境卫生,消灭害虫害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