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国际化保障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2022-09-21张芳,徐展欧
智慧物流有助于提升现代服务业、贸易通道的柔性和持久性,为兰州国际陆港扩大对外出口规模和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市场活力。智慧物流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提升了现代服务业、贸易通道的柔性和持久性。智慧物流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产业转型方面,面对广阔的国际物流市场发展和多式联运的政策支持[1],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成功模板。
1 智慧物流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水平
1.1 智慧物流提升枢纽效率,超越“产城一体”
中欧班列使得基于地域和贸易的传统模式被替代,国贸订单下的两方可以实现快速交易。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构建起“铁陆航”多式联运,形成国际服务的重要节点,国际货运班列也被长期纳入智慧物流发展规划。
1.2 跨境电商帮助企业完成国际贸易
依托进出口贸易、国际采购、国内贸易、现货交易、期货交易、订单交易、网上交易、展示展销等商贸服务新平台,跨境电商使国际商贸枢纽更加优化,一单制贸易流程更加便捷[2];使得生产、服务、终端消费实现一体化。
1.3 智慧物流技术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
智慧物流技术正成为拓展进出口贸易业务的直通车。智慧物流技术帮扶国内、外企业打造品牌产业链,扩大进出口产品的流通加工,特别是进出口制造加工和进出口流通加工、进出口组装加工等新型进出口加工服务业。此外,智慧物流还带动了数字服务业的提升,有助于推动流通业和服务业的升级转型[3]。
1.4 智慧物流与对外服务体系共赢
从共建服务体系来看,智慧物流推进了“一带一路”建设公共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起满足产业发展和居民居住要求的陆港生产生活服务体系,提高了社会经济集聚的支撑能力,促进了国际双循环。纵观国内大循环,智慧物流打通国际贸易通道,完善了对外服务体系,推进了中欧、中亚、南亚贸易通道的有效衔接。智慧物流利用公铁联运的品牌效应提升了一站式服务水平,增强了产业链的配置效率。
2 智慧物流采购强劲、领域广泛
从畅通国际贸易来看,智慧物流突破区域防线,促进产业集群、规模经济效应有效衔接,提升物流产业链的效率。智慧物流大量引入外商采购企业,帮助中国企业进行出口。智慧物流运输以挂车装备为例,我国重卡行业在全球具有智能技术发展优势,拥有京东第四级别自动驾驶重卡道路测试完成势态,以及完整挂车体系的基于柔性供应与小单生产能力;此外,运输运营大数据成为极具规模的干线物流运营智能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这些都使中国的国家贸易采购强劲、涉及领域广泛化。
3 航空、铁路、港口发展智慧物流体系趋势强劲
3.1 铁路货运平台化运输市场
显然美国等发达国家当今仍然是我国货运平台运输的主力市场,但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的铁路货运平台升级需求增长强劲。2016—2019年,国际铁路口岸站对俄罗斯、美国进出境列车呈现爆发式增长,远远超过了平台的整体水平,表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占领着铁路货运出口主力市场;同时,东南亚国家近年来国际铁路口岸站接发能力表现出最为稳定的经济增长趋势。与2016 年相比,2021年国际铁路口岸站使得印度尼西亚经济增长3.3%,使得马来西亚出口经济增速2.7%,使得泰国出口经济增速2.4%,使得越南出口经济增速2.6% 。
3.2 平台站是航空个性化货运的主要需求
平台站是以国际机场为中心的货运枢纽。全球电子商务多次出现增速分化,消费品的个性化需求大大提高。2020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平台站对东亚个性化消费品的增速高达100%,但同期,平台站对美国等发达国家个性化消费品的增速并未出现明显分化;2022年第二季度,平台站对东亚国家的消费品需求明显减弱,呈现出分化、非季节性、连续性的特点。
3.3 东南亚国家市场需求带动不同物流产业的发展
东南亚主要国家对平台站服装品牌、高质量消费品的需求差异,带动了当地国家不同的物流产业发展路径。印度对平台站品牌服装供应链的需求很大,反映出该国供应链的制造能力极强;越南对于服装品牌加工品的需求高于成品需求,说明该国有极强的加工能力。
3.4 东南亚跨境出口电商存在分化物流
平台站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东南亚的出口电商物流的分化明显,技术密集产业、资源密集产业的物流也表现出明显的分化。技术密集型产品比如农机产品、机器人等以及土工、木石等建材产品,平台物流出口为表现明显的增速分化。这种行业异质物流体现出了平台整体的物流水平。
3.5 平台终端产品的物流出口分化低于一般贸易品的物流出口分化
跨境电商可缓冲物流成本上升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平台站终端产品物流增速明显低于海关贸易物流的出口产品。消费品的对比更为突出,海关对于消费品的物流出口高于平台站。跨境电商模式可以缓解因成本提升而带来的物流冲击。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港口口岸实现货物的仓储、集散、报关等功能,降低货物的运输成本。国家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加快构建完整、繁荣的内需体系,大力弘扬科技创新及其他方面的创新,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智慧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推动各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国家通过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形成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可以带动人才、配套服务产业的集聚,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效应,并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能够有效地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养竞争新格局。
4 智慧物流提升“一带一路”建设
4.1 智慧技术提升服务效力,跨越时空
智能化运输港口、多式联运、跟踪定位、自动分拣和EDI系统等先进装备,使得物流的快速反应和货物安全得到保障。为了顺应市场和满足客户需求,智慧物流提升了服务效力保障,并且跨越时空。智慧物流利用多边机制,借助区域合作平台,达到了政治、经济、文化互融的效果。
4.2 智慧物流信息化建设实现国际化
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拥有标准条码,通过RFID技术统一采集、交换,在仓储和配送过程中满足统一的要求。建立智慧物流标准体系,是国际化流程规范和标准的基础。
4.3 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是分散市场的集中者
智慧物流专业人才将成为全面资源的整合者、是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者。通过多方协作模式,提高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水平,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无缝对接人才保障。
物流自动化迎来飞跃发展,通过IT平台,每个人、车、库存成为物流共享的一部分。自动化立体库是香烟、零售医药品、电器产品物流自动化的升级库。大数据促进供应链的优化,在智能仓库中形成物流流通数据,实现了智能化装备和信息化软件的综合应用。智能物流在云仓库中完成资源配置,绿色升级,促进了智慧物流的发展。
5 “一带一路”开辟更多国际贸易契机
5.1 促进世界经济合作
“一带一路”对陆港的建设推进和中欧班列的正常运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物流中心货物业和双边进出口贸易繁荣,对国际物流一体化发挥着纽带作用。中欧班列在2019年共发运国际货运班列199列,货重约15.4万吨,货值约18.8亿元;2020年全年中欧班列共发运国际货运班列28列,总货重约2.5万吨,货值约1.3亿元;2021年中欧班列共发运国际货运班列173列,总货重约20.5万吨,货值约7亿元。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发掘物流行业更大的动能,为贸易发展的效率与安全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可以利用多式联运的协调性和耦合性,迎来“一带一路”的新契机。物流业作为商业方式存在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凭借网络优势进行国际间的协同合作,促进技术、制度的变化,使得其朝向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使得物资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和配置。“一带一路”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物流的分布渠道深化变革,形成了具有团体协作能力的物流系统。
5.2 客源的国际化路径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务交流和往来货物需求极大地增加。物流业早已成为汇集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形成交通运输企业和货代企业两种企业形式。无论是中远海运集团还是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他们的客源都不同,主营业务也不同。
5.3 国际一体化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视角下,经济的发展给物流业带来了发展空间。这就需要配合物流系统内部强强联系的一体化模式。一体化模式包括各个国家、地区与企业间的一体化,是规模效应,也是要素一体化,能够实现合理配置资源。必要时可达到多元一体化,即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一体化,当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时,创新点增加,物流服务业向多元化发展,丰富物流系统。因为各地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所以要协调好发展,实现物流业优势互助,从而提高团体利益,实现产业一体化。经济全球一体化使产业模式逐渐完善,形成较为完整的全球采购、生产、销售、物流模式,并提高了国际化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5.4 有效管控,实现管理国际化
国内物流企业向跨国企业转变,要使本国业务国际化,管理上国际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强化重要贸易大通道的国际物流组织能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海向贸易为主体,港口、航线网络和远洋运输船队是否形成枢纽和是否能开辟新航线,决定着物流资源的可获得性、便利性、低成本性。以新亚欧陆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为支撑,加快陆向贸易物流保障体系的建设,依托内陆枢纽货源范围与规模扩大,以跨国铁路联运班列为重点,携手共同打造陆路物流服务新品牌。以海陆双向双线,整体性构建“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保障体系。
5.5 智慧物流打造智慧城市
智慧物流不仅能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得到的保障,还能够保证城市供应链所需要的贸易和仓储、土地和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智慧物流能够让城市交通负荷更加均匀;智慧物流能够使城市街道和社区在资源对接方面能够更加柔性和具有“自治能力”[4]。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信息化有效对接,能够让数字化成本随规模化发展降低,使投入产出效率更高。由此可见,智慧物流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加速物流产业的发展,成为物流业信息技术的支撑,为打造智慧城市奠定基础。
5.6 智慧物流为智能融合打下基础
RFID技术的成熟、传感网络的普及、物与物的互联互通,为企业的物流供应、生产供应、采购系统及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奠定了基础。网络融合是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智慧物流融入企业经营之中,打造出智慧企业。
5.7 智慧物流智能化特点
智能化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物流业以顾客为中心的柔性发展将会长期存在,客户越多,价值中心越以客户为主。以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的融合为一体的智能一体化也将替代整个企业的物流行为。
5.8 大力发展供应链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制造方式的变革、新型商业模式的兴起及消费需求的转变都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供应链结构从链状向网状的改变,更加适应个性化消费需求。需要构建全渠道、全链条、高效协同的物流网络,实现“端到端”的数智化,获得强大的核心运营能力和产品经营能力,有效地支持企业客户渠道拓宽和产品销售增长。智慧物流不仅在共建“一带一路”和提升产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提升了现代服务业、贸易通道的柔性和持久性。在促进“一带一路”和产业转型方面,庞大的国际物流市场在多式联运的政策支持和智慧物流的发展下,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全力支柱。
智慧物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使现代服务业的物流系统在模仿人类智能,解决人类判断、推理、感知、思考、学习和物质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平台的整合,利用科学、动态、精密的管理方式,发挥智慧物流的控制化、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优势,在“一带一路”视角下,利用实时物流、合作物流、单元化物流和程控化物流等模式打开国际贸易的契机,实现物流国际化。因此,智慧物流已成为中国物流业改革的方向。大数据能够促进物流供应链的优化,促进“一带一路”发展。通过通信运营商的大数据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实现当今物流业每个环节的协同运作和信息共享,以提升工作效率,促进物流业向智慧物流业转变,最终实现整个物流行业的转型。智慧物流上升为引导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智慧物流优化物流资源,提升产业效率。无人机配送和自动化分拣系统加强物流技术的应用,改进物流业务流程,并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全社会物流成本和信息对称性成反比,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物流资源。智慧物流促进网络物流体系完善,物流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包括覆盖偏远地区、三四线城市的电子商务体系、西部地区物流体系和生鲜冷链电商都有极大的发展。智慧物流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网络体系,达成网络化经营模式[5]。智慧物流极大地改变了物流服务模式,随着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业的新业态比例正在持续上升,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供应链。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算法挖掘、分析、采集隐藏在背后的数据,能够推动物流行业物流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智慧物流给企业带来的商机,人力资源、方案规划、商业模式、高层决策方面得到全方位部署,为企业运营提供了优化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