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推动智造硬实力持续跃升
2022-09-21赵江涛朱从谷
■赵江涛 朱从谷
近年来,余姚深入贯彻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工程,持续推动智能制造硬核实力跃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2%,提高0.78个百分点,强度和增幅分列全省第五和第三。
聚焦产业创新,打造科创“硬核力”。余姚坚持“一主导产业、一高端平台、一领军企业”联动创新,聚力打造四大关键产业链,引进产业技术研究院8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3个,孵化高科技企业18家。成功创建光电信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2家省级、电子材料1家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集聚各类服务机构40余家、相关产业企业280余家。2021年,余姚三大产业研发投入42.67亿元,占产业营业收入的5%。同时,余姚实行“一链一清单”技术攻关,五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宁波2025重大专项38项,实施余姚市科技项目28项,突破关键技术200余项,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2.6亿元。江丰电子的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获202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为全省唯一由民营企业牵头的获奖项目。在“硬核”技术引领下,余姚规上工业增加值五年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18年的197.4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08.54亿元,位居全省第五,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2.3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8年的149.8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52.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幅度位居全省第六。
聚焦技术创新,打造科创 “主力军”。近年来,余姚持续开展规上企业研发费清零行动,余姚规上企业研发费从2018年的44.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7.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2%。我市实施初创企业“春耕播种”、高新企业 “育苗造林”计划,以初创企业“选苗”、专利企业 “培苗”、人才项目“引苗”、规下企业 “扶苗”、规上企业“壮苗”等五项行动,构建科技型企业全周期梯次培育机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164家增长到2021年的388家,超额实现三年翻番。其中列入国家专精特新重点 “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8家、宁波市制造业百强培育企业9家、宁波级以上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8家。同时,余姚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研发体系,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全覆盖。出台《余姚市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促进科技型企业培育与研发机构建设的“同频”高速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以上企业研究院39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86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60%,总量和设置率分位列全省第三、第七。
聚焦创新人才,打造科创“蓄水池”。余姚坚持“政策引才、精准育才、暖心留才”引领创新,引育国家、省级重点人才计划专家85名,省领军型团队10个,为高层次人才企业设立助创专员。迭代升级“姚江英才计划”3.0版,引进企业107家,其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家、拟上市企业3家。实现引进一个人才、落地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依托甘中学博士的影响力,促成7位业内顶尖专家带着项目落户余姚,并推动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会址落户余姚,直接拉动机器人相关产业增加值35亿元。入选宁波“甬江引才工程”的王顺波团队创办的甬矽电子经过4年发展,累计销售31.6亿元,并于今年2月在上交所科创板首发过会。
聚焦多链互动,打造科创“好生态”。数据显示,三年来,余姚财政科技投入19.48亿元、引导企业研发投入191.52亿元。同时,余姚市健全 “首投、首贷、首保”科技金融支撑体系,组建成立股权等基金15个、资金总规模超52亿元,有20余家市内企业获得投资。设立“姚创贷”,借助国资公司担保,为有研发投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2021年,14家科技企业获“姚创贷”4470万元,促进研发投入5260万元。财政“杠杆”撬动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余姚拥有入库专家31047名、科技成果200项、研究院所73家。余姚40%规上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每年的技术合同交易额超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