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中的《庄子》因素
——兼论《水浒传》的“三波一荡”情节艺术*
2022-09-21刘洪强
刘洪强,王 玲
(1.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31;2.山东新泰西张庄镇浮邱联办小学,山东 新泰 271200)
《庄子》是先秦哲学经典,《水浒传》是明代小说,两者看上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则两者却似乎又有密切的关联。本文就试图寻找《水浒传》中的《庄子》因素。此外,《水浒传》的情节有很强的模式化,即一件事情发展到第二个阶段时,故事会突然旁逸斜出,另起炉灶,然后再转折回来,此件事情才圆满解决,可称之为“三波一荡”的情节艺术,下面分别叙述。
一、《水浒传》中的《庄子》因素
(一)主题
打破制造社会不平的“人之道”而奉行“天之道”的“替天行道”是梁山义军的行动纲领,这在先秦的《庄子》中就有相似的观点。《庄子》有《天道》篇,提出“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1],《庄子·刻意》也提出“去知与故,循天之理”[2]。两者固然不会等同,但无疑也有相同之处。
《庄子·盗跖》中描写盗跖领导的队伍为一支起义军。他们攻城略地,打击统治者,被看成“恶人”。按照盗跖的说法,他也是被“逼上梁山”,属于奸逼民反;与梁山队伍一样,盗跖的队伍也在山上。盗跖对统治者不抱有任何幻想,对社会不平等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盗跖对《水浒传》的英雄形象是有启发作用的。有论者就把《水浒传》和《盗跖》篇联系起来,如天都外臣《水浒传序》说:“或曰:子叙此书,近于诲盗矣。余曰:息庵居士叙《艳异编》,岂为诲淫乎?庄子盗跖,愤俗之情;仲尼删《诗》,偏存《郑》《卫》。”[3]张凤翼在《水浒传序》中谈到《水浒传》时也说:“乃知庄生寓言于盗跖,李涉寄咏于被盗,非偶然也。”[4]胡应麟也说:“友人王承父尝戏谓是编《南华》、太史合成。”[5]
《水浒传》与《庄子》在精神意脉上也有相通的地方。第39回宋江写下反诗,被投入牢狱,李逵说:“吟了反诗打甚么鸟紧!万千谋反的倒做了大官。”[6]李贽评:“是。”金圣叹评:“骇人语,快绝妙绝。”[7]《庄子·胠箧》中载:“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天都外臣《水浒传序》说:“经曰:‘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若辈俱以匹夫亡命,千里横行,焚杵叫嚣,揭竿响应。此不过窃钩者耳。”[8]
第83回开头有古风一首,有“大鹏久伏北溟里,海运抟风九万里”之句[9]。借大鹏的逍遥飞腾,赞叹了梁山好汉的武艺超群。“北溟”象征着“八百里水泊”;“大鹏”象征了“水浒群雄”。第84回有一段化用《逍遥游》:
朱武道:“此乃是鲲化为鹏阵。”卢俊义道:“何为鲲化为鹏?”朱武道:“北海有鱼,其名曰鲲,能化大鹏,一飞九万里……因此唤做鲲化为鹏。”[10]
120回本《水浒传》第96回写公孙胜和乔道清斗法:
那麈尾在空中打个滚,化成鸿雁般一只鸟飞起去……化成个大鹏,翼若垂天之云,望着那五条龙扑击下来。[11]
看来,《水浒传》的作者及修改者崇拜《庄子》中的大鹏。“摩云金翅欧鹏”也让人联想到“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鹏。除了这些细节与《庄子》相似,在处事方式上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特别是梁山好汉受招安后,有些豪杰不愿当官而愿归隐山林。
《水浒传》在招安前,英雄豪杰渴望建功立业,金圣叹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12]有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招安后,江湖好汉大都想遗世独立,有道家“出世”之心。
在接受招安后第一个离开梁山集体的是入云龙公孙胜。第85回中罗真人对宋江、公孙胜等人说:“得意浓时便当退步,勿以久恋富贵。”[13]征辽大功告成后,公孙胜果然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宋江等人。
鲁智深、武松、李俊、燕青等人敝屣富贵,全身而退,正如《庄子·秋水》表达“吾将曳尾于涂中”的逍遥[14]。打完方腊后梁山将领离开义军队伍时,他们的理由都是“生病”。如柴进,“推称风疾病患,不时举发”[15]。 如李应,“也推称风瘫,不能为官”[16]。而那些做官的都没有好下场,如关胜醉酒落马而死,卢俊义、宋江被人暗害,还有李逵被宋江下毒药等。由此看出,作者向往庄子式的“出世”,对起义英雄和统治者合作持反对态度。卢俊义与燕青情同父子,破辽成功后,燕青劝卢俊义离开官场,但卢执意不从,燕青也只好独身离去[17]。《庄子·大宗师》说:“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18]燕青就做到了“相忘于江湖”。
(二)情节、人物、艺术
《水浒传》第1回“张天师祈禳瘟疫”中,洪太尉遇见天师与《庄子·徐无鬼》中的黄帝“适遇牧马童子”相似。洪太尉见到的骑黄牛道童就是天师,真人道:“太尉可惜错过,这个牧童就是天师!”[19]黄帝见到牧马童子,博识无涯,“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20]。两个童子一个骑牛,一个牧马,相映成趣,都是道德高深的天师。上山、遇童子等情节都很相像。
武松断了一条胳膊,作为较早的独臂侠形象,其实最早可追溯到《庄子·德充符》断脚的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等。
李逵为“天杀星”,吴用为“天机星”,“天杀”与“天机”都能从《庄子》中找到。“天杀”出自《人间世》,“有人于此,其德天杀”[21]。天杀的意思就是天性好杀人,与李逵的性格吻合。“天机”在《庄子》也出现多次,如《大宗师》《天运》《秋水》等篇。“天机”与吴用“天机星”有密切的关系。更有意思的是,李逵与《庄子》中抱瓮老人相似。小说43回写李母口渴,李逵找到小溪却没有盛水容器,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面前有个石香炉。李逵用手去掇,原来却是和座子凿成的。李逵拔了一回,那里拔得动,一时性起来,连那座子掇出前面石阶上一磕,把那香炉磕将下来……挽了半香炉水,双手擎来。[22]
我们看《庄子·天地》中的一则故事: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23]
李逵之抱香炉与丈人之抱瓮相似。《庄子·达生》:
田开之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24]
李逵之母念佛,没想到却被虎吃掉了。金圣叹评:“半世念佛临终却被虎吃,可笑。”[25]这与单豹养生却被虎吃掉相同。
李逵杀虎上梁山后,说到母亡杀虎等事,梁山人都笑起来了,此细节容与堂本和金圣叹本稍有区别,我们不去区分是笑的单纯杀死老虎一事,还是连同老母被虎伤之事也笑了。李贽评:“他的娘被老虎吃了,倒都大笑起来,绝无一些道学气,妙,妙。”金圣叹说:“宋江闻虎吃娘大笑,所以深明谈忠谈孝之人,其胸中全无心肝。”[26]类似情节《庄子·至乐》也有:“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27]
水浒好汉有几个人身体上有花绣,即文身。如鲁达、史进、阮小七、燕青等。我们看一下最典型的燕青。“卢员外叫一个高手匠人与他刺了这一身遍体花绣,却似玉亭柱上铺着软翠”[28],“文身”一词也在《庄子·逍遥游》上出现,有“越人断发文身”[29]。
浪里白条张顺武功高强,尤其是水中功夫了得,但是他最后中了敌人的机关,第94回:
《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狌乎……中于机辟,死于罔罟。”[31]张顺就如同狸狌,英勇一世,最后落入陷阱而死。
第49回有一人叫邹润,“脑后一个肉瘤,以此人都唤他做独角龙……一头撞折了涧边一株松树”[32],头上长一个瘤子,本来是坏事,但邹润却因此得了“独角龙”的称号。《庄子》的《德充符》有脖子上长瘿的人、《至乐》有肘上长瘤子的人,都不妨碍他们成为至人。
《水浒传》中有大段笔墨写好汉们“推让梁山泊主”,如第19回林冲、晁盖之推让;第41回晁盖、宋江之推让;第62、68回宋江、卢俊义之推让。《庄子·让王》: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之父,子州之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33]
渔父出身的费保四人与李俊、童威、童猛功成身退,不愿为官,只愿打鱼快活,这与《庄子》渔父形象有一致性。
《水浒传》中写了许多有特殊本领的人,他们技艺高超,与《庄子》上的奇人有相合的地方。如曹正外号“操刀鬼”,“杀得好牲口……被人唤做操刀鬼曹正”[34]。曹正屠宰技术很高,与《庄子》庖丁技术一样高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35],一操刀,一提刀。
如张横、张顺兄弟,童威、童猛兄弟还有李俊等人,他们游水和驾船的本领可以说是举世无双。我们看张顺的本领,“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36],这和《庄子·达生》中操舟若神的人相似[37]。再如花荣神射天下无双。《庄子·田子方》中载列御寇善射,“适矢复沓,方矢复寓”[38]。没羽箭张清擅长用石子打人,好像佝偻承蜩。再如第70回皇甫端“善能相马”[39]。《庄子·徐无鬼》的徐无鬼也善于相马[40]。
《水浒传》还有侯健擅裁缝,汤隆善打铁,蒋敬精计算,金大坚善刻碑文印章,等等。《水浒传》的豪杰都有自己的绝技,《庄子》上的人物也是如此。两者都表达了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炼成属于自己的绝活的思想。
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相似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打得眼睖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来”[41]。袁无涯眉批:“庄子写风,枚生写涛,此写老拳,皆文字中绝妙画手。”[42]
武松“提着朴刀,踌躇了半晌”[43]。金夹批:“提刀踌躇四字,自庄子写庖丁后,忽于此处再见。”[44]金圣叹回前评:“忽用提刀踌蹰四字,真是善用《庄子》,几令后人读之,不知《水浒》用《庄子》,《庄子》用《水浒》矣。”[45]
第60回:“项充、李衮心慌起来……翻筋斗攧下陷马坑里去。”[46]金圣叹评:“凡前文写得极难,皆倒衬后文甚易也。庄子曰:每至于族,见其难为,然后奏刀砉然,如土委地。”[47]
写宋徽宗梦游梁山泊,评点家评道:“阅此须阅《南华·齐物》等篇,始浇胸中块垒。”[48]
评论家多以《庄子》与《水浒传》并列。如金圣叹盛赞《水浒传》艺术成就等同于《庄子》。金圣叹《序三》说:
彼《庄子》《史记》,各以其书独步万年,万年之人,莫不叹其何处得来……彼岂非《庄子》《史记》之流哉!不然,何以有此?[49]
以上比较了《庄子》与《水浒传》中的相同之处,从时间上看,《水浒传》可能借鉴了《庄子》,作为世界名著的《庄子》对后世文学作品《水浒传》影响很大。
二、《水浒传》“三波一荡”情节艺术
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小说中有“三复情节”或“三叠式叙述”等概念。如《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总结提炼的“三叠式”,又称“三段式”“三复式”“三重式”“三回式”“三段式”,“指故事当中基本相似的情节连续三遍重复”[50]。段宝林与陈晓红在《三访萧朝贵》提要中说:“运用民间文学传统的‘三叠式’手法作了生动描写。”[51]俄国汉学家李福清《古典小说与传说》说:“世界民间故事常用的叙述方式就是‘三叠式’(一称三复式),即重复三次同样的行为或情节单元,或三个难题等等。”[52]台湾陈器文《就结构主义论民间故事的“成三”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53]。
但细读《水浒传》,笔者发现《水浒传》的很多情节虽然有“三次”,如三打祝家庄、三打高唐州、三打大名府,但有的情节已经独立于“三复”情节之外,非“三复”所能容纳与涵盖。如宋公明一打、二打祝家庄失败后,无计可施,这时插入了解珍解宝越狱、孙立孙新劫牢,他们又到祝家庄佯装投降,等等,从小说的长度来看,已经与一打、二打的长度相同;从事情发生的时间来看,它们几乎是与一打、二打同时发生;从精彩度来说,二解杀虎比打祝家庄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仅仅概括为“三复”是不够的,那样势必会忽略其中的精华。
在阅读与思考过程中,我认为如果用“三波一荡”来描述就比较合适,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常情况下,《水浒传》情节的“三波一荡”是指:当一件事情进行二次后,叙述者会转变话题,穿插其他事情,然后紧接原来事情,第三次才把这件事情做成功。我们把这三次称为“三波”,其中穿插动作称为“一荡”。这个问题金圣叹早已察觉了,金圣叹评点道:
前文一打祝家庄,二打祝家庄,正到苦战之后,忽然一变变出解珍、解宝一段文字,可谓奇幻之极。此又一打大名府,二打大名府,正到苦战之后,忽然一变变出张旺、孙五一段文字,又复奇幻之极也。[54]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称“横云断山法”:“如两打祝家庄,忽插出解珍、解宝争虎越狱事;又正打大名城时,忽插出截江鬼、油里鳅谋财倾命事等是也。只为文字太长了,便恐累赘,故从半腰间暂时闪出,以间隔之。”[55]
下面我们用“三波一荡”来分析《水浒传》中的情节。三打祝家庄(47-50回)前面已经有分析,不赘。
1.三打高唐州(52-54回)
一打:白天两阵宋江都输了。
二打:晚上高廉来劫营,宋江又输了。一打、二打都发生在第52回。
一荡:戴宗、李逵去请公孙胜。主要发生在第53回。
三打:公孙胜请回来,破了高廉的法术,宋江胜利。在第54回。
2.三请公孙胜(53回)
一请:戴宗李逵仅见到公孙胜之母。
二请:李逵大斧砍墙,吓倒老母,公孙胜出来。
一荡:公孙胜要征得师父罗真人同意,李逵斧劈罗真人,罗真人惩罚李逵。
三请:罗真人同意公孙胜下山。
3.三打大名府(63-66回)
一打:主要发生在第63回,宋江带领人马与李成、索超战斗,官军失败,向京城求救。
二打:主要发生在第64回,朝廷派关胜、宣赞、郝思文来支援大名府,然而又被宋江打败。
一荡:主要发生在第65回,宋江背上生了疮,张顺去请神医安道全。
三打:主要发生在第66回,宋江打破了大名府。
此外,三救卢俊义中插入打北京城、赚关胜、擒索超等;三请安道全穿插张顺杀李巧奴等。
我们再来看“三波一荡”情节在其他名著中的使用情况。《儒林外史》中周进连看了范进文章两次后,这时魏好古交卷,周进狠狠批评了他,然后第三次看范进的文章,“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56]卧闲老人评说:“于阅范进文时即顺手夹出一个魏好古,文字始有波折。”[57]
“三波一荡”模式有时也不转变话题,但会再加一故事。《西游记》三调芭蕉扇中,一调、二调均不成功,三调时来了哪吒等外援,才调得芭蕉扇,这“一荡”就是哪吒太子等外援。陈器文先生在谈到“成三”现象时说:“为了避免情节机械性地重复三次,流于僵化,叙事者有时会以延迟性的细节作穿插,改变叙事的节奏。”[58]
“三波一荡”还有一种特殊情况,这“一荡”在“三波”之后,相当于通常意义上的“四复”情节,但用“三波一荡”比“四复”要形象得多。如《水浒传》中“四猜武大郎”。再如《三国演义》第39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中,这“三求计”也非“三复、叠、叹”所能概括。如刘琦说:“幸先生一言相救。”[59]直到孔明答应救他,已经“四次”相求了。杜贵晨在论证《水浒传》中九天玄女“三请”宋江时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这里写有“四请”,但“三请”之下宋江已“从神椅底下钻将出来”,第四请其实是“更作余波演漾之”。[60]
在这些情况下,“一荡”在末尾,这“一荡”如神龙摆尾、孔雀开屏。如果硬套“三复”往往弄得“不三不四”。再如《红楼梦》第51回,薛宝琴作了十首怀古绝句,宝钗认为前八首史书上有,而后两首史书没有,建议另作两首。黛玉却认为宝钗胶柱鼓瑟。探春赞同黛玉的话,只说了一句“这话正是了”。李纨发了一大通议论。庚辰夹批:“此为三染无痕也,妙极!天衣无缝之文。”[61]这“三染”是多次染的意思,但如果一定坐实为“三次”,就不合适了,明明是四个人说话啊,不能用“三”解释,但用“三波一荡”来解释就非常恰当。
为何“三波”要加“一荡”呢?打破俗套的需要。《西游证道书》第59回澹漪子指出:“尝怪小说演义,不问何事,动辄以三为断,几成稗官陋格。”[62]在这种情况下,打破“三复”这种模式是必要的。还因为情节的需要,文似看山不喜平。金圣叹在鲁智深第一次喝酒闹五台山后,针对书中所写“喝酒”问题发了一段评论,此评论虽非对“三波一荡”所发,但对我们理解“三波一荡”是有帮助的,他说:
夫千严万壑,崔嵬突兀之后,必有平莽连延数十里,以舒其磅礴之气;水出三峡,倒冲滟滪,可谓怒矣,必有数十时迤逦东去,以杀其奔腾之势……此处不少息几笔,以舒其气而杀其势,则下文第二番使酒,必将直接上来,不惟文体有两头大中间细之病,兼写鲁达作何等人也?[63]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中说:“文之长者,连叙则惧其累坠,故必叙别事以间之。”[64]也有类似的看法。
《聊斋志异》的故事,长的几千字,短的数十字,每每几个长篇后,紧接着几个短篇,接着是长篇,错落有致,颇耐人读。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说:
《聊斋》短篇,文字不似大篇出色,然其叙事简净,用笔明雅,譬诸游山者,才过一山,又问一山,当此之时,不无借径于小桥曲岸,浅水平沙,然而前山未远,魂魄方收,后山又来,耳目又费。[65]
需要说明的是,三波一荡的“一荡”位置多在二波、三波之间,有的可能有一波、二波之间,如《三国演义》中“三气周公瑾”,“一气”发生在第51回,而“二气”发生在第55回,中间发生了好些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一荡”。毛宗岗说:“三顾茅庐之文,妙在一连写去;三气周瑜之文,妙在断续叙来”之法[66]。这也表明“一荡”并非仅仅一件事情,有时会有许多事情,但这些事情是“一个整体”。这“一荡”会灵活地出现在三波的不同地方,看情况而定。
“三波一荡”有时比“三复/叠”等要精确生动。如《庄子·大宗师》中颜回与仲尼的一番对话也可用“三波一荡”来阐释[67]。
当然“三波一荡”只是杜贵晨先生“三复情节”的一个推论,它恰恰证明了“三复”情节的正确性。“三波一荡”作为笔者提出来的一个理论,合适不合适,还需要事实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