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2022-09-21姜同松
姜同松
(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3]。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4]。
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升级版、加强版,是基于构建面向新百年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新格局而做出的战略部署。菏泽学院作为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实际,创新新时代育人模式,重塑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一二三四五”新时代育人方略,形成“一体两翼三经五纬”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的新路子。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的基本情况
(一)“一二三四五”新时代育人方略[5]
图1 “一二三四五”新时代育人方略
(二)“一体两翼三经五纬”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6]
“一体”是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两翼”是“立德”与“树人”两个育人依托;“三经”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三个育人层次;“五纬”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育人方面(见图2)。
图2 “一体两翼三经五纬”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的探索实践
(一)理论研讨,更新育人理念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先后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转型发展大讨论,秉承“修德、笃学、求是、创新”校训,形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一二三四五”新时代育人方略,一体化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根本问题,实现从教学层面改革到育人顶层设计的跃升。
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提出了聚焦“立德树人”育人任务的要求,揭示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
针对“为谁培养人”问题,提出了达成“又红又专”育人目标的要求,揭示了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初心使命。
评价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增强学习动机。同时,评价能正确反映教学质量,教师能及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我们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和结果,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针对“如何培养人”问题,提出了形成“三全育人”育人格局、健全“四维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要求。
1.“三全育人”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重组人才培养资源,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开展“十创新十构建”专项行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融入教育各环节,形成“全员育人育全人”“全过程育人育全程”“全方位育人育全面”的新局面(见图3)。
图3 “十创新十构建”专项行动
强化全员育人责任。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形成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上下联动、分工协调、运转有序的全员育人格局。创新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组织育人机制,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实施“党建+”工程,发挥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桥梁作用。创新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管理育人机制,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发挥“头雁效应”。创新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服务育人机制,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培育“服务育人示范岗”。
抓好全程育人环节。建立全过程育人工作体系,构建融课堂教学、科研实训、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为一体的全程育人格局。创新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课程育人机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创新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科研育人机制,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科研工作全过程。创新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实践育人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文化育人机制,立足区域资源,开展文化教育。
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建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创建相互沟通、通力合作、协调统筹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创新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网络育人机制,构建“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创新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心理育人机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创新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资助育人机制,个性化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见图4)。
图4 “三全育人”矩阵图
2.健全“四维协同”育人机制。教育是国运所系、民生所求,是第一民生工程。办好教育事业,学校、家庭、政府、社会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局中人”,需要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联起手来,唱好育人“大合唱”,下好育人“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统筹社会育人资源,做好合作育人文章。学校内部“全要素协同”:激发校内各要素的育人主动性积极性,推进校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家校互动“家校通”:深化家校共育合作,推进精准化家校联通。市校合作“校城融合”,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7]。建好“菏泽乡村振兴学院”“菏泽新闻学院”等,为菏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产教融合“服务社会”:共建共管行业(产业)学院,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见图5)。
图5 “四维协同”专项行动示意图
3.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如图6所示,“德智体美劳”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再造人才培养流程,德育“培根铸魂”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智育“格物求真”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应用科学素质高的人才,体育“固本健魄”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美育“审美怡情”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劳动教育“笃行创新”引领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新时代劳动精神。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形成“以德为先”“德智体美劳”相互交融新气象。
图6 “五育并举”“五育融通”示意图
“三全育人”是对应人才培养环境要素而形成的保障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校内资源整合;“四维协同”是对应人才培养空间要素而形成的保障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社会资源整合;“五育并举”是对应人才培养内容要求而形成的推进路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路径。统筹推进“三全育人”“四维协同”“五育并举”,形成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机制。
(二)理念引领,创新育人体系
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构建起“一体两翼三经五纬”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供了一种全新探索。纵向上,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育人体系。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三个育人层次,分别编制改革方案,形成育人进阶体系;在横向上,按照“五育融通”育人理念,构建德智体美劳相互交融的育人体系。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育人方面,分别制定“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形成全面育人体系(见图7)。
图7 育人纵向“三层次”横向“五方面”改革方案示意图
(三)实证研究,实践育人工程
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际,锚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十创新十构建”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十育人”作用。特别是把课程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环节,组建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政工作队伍协同的教学团队。
1.统筹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分别制定“五育”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各自的“12345”改革思路。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内容均分为4个部分,明确至少一个部分要凸显思政教育内容。“德智体美劳”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充分发挥整体育人功能。打破“五育”壁垒,加强“五育”融通。“德智体美劳”的融通点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是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灵魂引领和价值旨归。
2.统筹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强化通识课程育人担当。加强通识课程建设,针对不同年级特点,构建全程育人课程体系。开发特色通识课程,优化传统通识课程。整合学校相关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统筹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文本。增强学科课程育人功能。学科课程发挥功能,从社会运动发展及其比较中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学科价值中挖掘行业价值历史内涵;从学科实践中分享生命感悟事业感受;从发展历程中挖掘代表人物勇攀高峰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挖掘专业课程育人元素。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课程的知识范畴、专业特点和职业素养要求,明晰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点。提高实践课程育人意识。按照“实践活动项目化、项目活动课程化、课程实践规范化”要求,探索实践育人规律,优化实践育人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健全实践教学制度,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12345”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构建“1234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3.统筹新工科课程、新农科课程、新医科课程、新文科课程。“新工科”课程,组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思政教育与课堂理论、经典案例、工程实践等相融合,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激发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农科”课程,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科学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将乡村振兴研究与牡丹产业开发等特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推进农林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农情,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命感责任感,培育学生爱农知农为农素养。“新医科”课程,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推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强强联合,汇聚优质资源推动协同攻坚,推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新文科”课程,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创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学习模式(如图8所示),引导学生在学、知上下笨功夫,在思、信上下苦功夫,在用、行上下硬功夫,形成“学知—思信—用行”三位一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凝练形成了应用型高校全课程育人体系,呈现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的育人新气象,达成了“渠渠相通通达学生心田、田田相联联贯学生成长”的育人新局面。
图8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学习模式示意图
(四)制度创新,强化育人保障
学校党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意见》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德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体育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菏泽学院关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意见》《菏泽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菏泽市建立市校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制定《关于加快校城融合发展的意见》,切实保障人才培养体系的贯彻执行。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的实践创新
(一)创新体系
提出“一二三四五”新时代育人方略,形成“一体两翼三经五纬”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忠诚履行“人才培养”根本职能,紧紧扭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性探索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单项改革突破到全要素系统攻坚的集结、从教学实践探索到育人理论的凝结。
(二)创新机制
1.统筹校内资源,激活育人活力。全员育人抓队伍,全程育人抓阵地,全方位育人抓载体。深入开展“十创新十构建”专项行动,推动“十大育人”载体建设。立足区域育人资源,用好菏泽地方水浒文化研究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琴筝清曲、山东梆子2个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建立起教师教育博物馆、鲁筝艺术博物馆、校史馆等5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场馆,不断浓郁育人氛围。
2.拓宽办学空间,整合育人资源。把育人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考量,实施学校内部“全要素协同行动计划”、家校互动“家校通行动计划”、市校合作“校城融合行动计划”、产教融合“服务社会行动计划”,健全“四维协同”育人机制。本着“校地共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对接、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思路,与菏泽市人民政府联合制定《关于加快校城融合发展的意见》,共同推进“学科产业对接工程等十项工程”,校地校企共建牡丹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
3.统筹教学资源,聚焦全面发展。开展德育“培根铸魂”、智育“格物求真”、体育“固本键魄”、美育“审美怡情”、劳动教育“笃行创新”专项计划,形成以德为先、德智体美劳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三)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法
丰富德智体美劳育人内容,架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行同向全课程育人体系。构建“大德育”“大体育”“大美育”“大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和内容(见图9)。
图9 “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矩阵
1.所谓“大德育”是指按照学校12345德育改革方案总体设计,德育课程体系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部分共94门课程组成,所有课程隶属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板块,纳入学校教务选课系统。
2.所谓“大体育”是指按照学校12345体育改革方案总体设计,体育课程体系由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文化教育、体育道德教育四部分共108门课程组成,所有课程隶属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板块,纳入学校教务选课系统。
3.所谓“大美育”是指按照学校12345美育改革方案总体设计,美育课程体系由艺术美育、社会美育、自然美育、道德美育四部分共142门课程组成,所有课程隶属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板块,纳入学校教务选课系统。
4.所谓“大劳动教育”是指按照学校12345劳动教育改革方案总体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由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品德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劳动习惯教育四部分共28门课程组成,所有课程隶属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或实践课程板块,纳入学校教务选课系统。
打破“五育”壁垒,加强“五育”融通。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德育课程体系、智育开展“课程思政”、体育布局“体育道德教育”、美育讲授“道德美育”、劳动教育进行“劳动品德教育”。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形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全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起立体化沉浸式“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全域场。
学校开展了4届课程思政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比赛,遴选了10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7名“课程思政名师”,评选了11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开展“课程思政创优行动”计划,促成“一院一品牌”“一课一思政”“一域一特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的实践成效
1.通过全员育人抓队伍,全程育人抓阵地,全方位育人抓载体,学校形成了“三全育人”育人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保障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效果。优化整体设计,科学合理设计思政教育内容,强化每一位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如涉农课程将乡村振兴研究与牡丹产业开发等特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推进农林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逐步打造涉农思政“金课”。各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讲出“思政味”,成为课程的“点睛之笔”。思政课程立足专业开展专业思政,成为课程的“神来之笔”,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五育融通[8]。建构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打造系统化“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不断擦亮马克思主义底色[9]。
2.通过创新“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学校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锤炼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大德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四个回归”,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呈现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的育人新气象,达成了“渠渠相通通达学生心田、田田相联联贯学生成长、渠优田美共育学生成才”的育人新局面。[10]在由团省委等部门开展的“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全国青少年红色文化传承展示活动中,《少年》获特等奖,《伟大的中国伟大的党》《我和我的祖国》获一等奖。
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形成“大智育”,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瞄准国家战略“整合重组”谋发展,立足当地经济“深度融合”赢得发展,着眼应用型人才培养让“转型落到地上”。[11]获全国大学生科技文化等各类竞赛奖励808项、省级赛事奖励1650项。发挥科技、人才、文化等资源优势,以“智”提“质”,领助力产业高质高效,助力农民富裕富足,建设宜居宜业乡村[12]。
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形成“大体育”,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连年提升。荣获2021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三等奖。“武术+”协同民办武校育新才,探索融合育人新路径[13]。
增强学生审美素养。形成“大美育”,提升学生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能力。形成“必修+选修”“理论+实践”立体化非遗美育课程体系,开展“民间艺术进校园”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融入到菏泽学院人才培养、特色教材、校园文化活动里[14]。创办鲁筝艺术博物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美育教育[15]。“筝声鲁韵——鲁筝艺术博物馆以乐化人的创新实践”获评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柳笛工作室获大学生艺术展国家级二等奖。开办“教师教育博物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16]。
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形成“大劳动教育”,引导培育劳动精神。努力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择业观,积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17]。彭泉、公衍金和耿坤荣获“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
3.通过“三全育人”“四维协同”“五育并举”一体化推进,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进和彰显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特色。2021年2月,学校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首批重点建设单位。围绕服务菏泽“231”特色产业体系发展,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智[18]。
回首过去,思绪万千。今年是我从事高等教育的第42个年头,也是我到菏泽学院担任院长职务的第7个年头。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艰辛探索过程中,2017年,我提出了“一体两翼三经五纬”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我提出了“一二三四五”新时代育人方略;现在,我把二者浸润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实践模式。现在回想起来,这是自己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思考“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政治站位再提升、思想认识再凝练、实践探索再深入;是坚持不懈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育人实践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初心再回归、时代使命再强化、担当作为再创新;是接力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履行人才培养本质职能的育人理念再明晰、育人思路再精准、育人方略再提炼。